就在陳景恪爲政府工作計劃焦頭爛額的時候,外界卻因他而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準確說是因爲留聲機。
一開始這件事情僅限於少數人知道,大家都憋着勁兒不聲張。
正如徐達等人很清楚自然科學意味着什麼,可他們就是不說。
把孩子送到洛下書院,單純是爲了和陳景恪搞好關係,與自然科學沒有一文錢關係。
請你們一定要相信我。
秘密一旦被第二個人知道,就不再是秘密了。
知道自然科學秘密的人不多,但也不算少,總會有一些風聲傳出去的。
但大多數人都選擇了無視。
對古典社會的人來說,學問纔是最重要的,自然科學再高深那也是上不得檯面的百工技藝。
真正治理國家靠的是學問,是人心。
把人心治好了,國家就能大治,大同世界就能實現。
百工技藝太發達了,會帶來變數,會帶壞人心的。
在現在的人看來,太愚昧了。
但反過來說,又何嘗不是現代人太傲慢了。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不能一邊享受着時代帶來的好處,還一邊嘲笑古人落後。
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這就是最符合實際的思想。
農業爲根本的社會,工商業太發達,就會壞了人心,會破壞農業生產。
這和在古代開礦弊大於利是一個道理。
如果是有利於農業生產和學問傳播的發明,他們會非常重視,並積極推廣。
真正的愚昧是什麼?
火車修好了,用震動龍脈爲藉口給拆了。
這纔是愚昧。
所以,時下那些人不重視自然科學,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即便傳出消息,說自然科學可以造出許多先進的工具,也無法改變這種認知。
除非能讓他們親眼見到更大的好處。
然後他們就看到了。
正如前面所說,對於華夏人來說,史書留名是最高追求。
如果可以,他們還會將自己的畫像流傳下去。
至於將聲音流傳下去,對他們來說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可是現在,有消息傳出,陳景恪造出了一種叫留聲機的東西。
可以將聲音記錄下來。
一開始大家自然不信,世上怎麼會有這種東西?
即便傳出了留聲機的結構圖,依然沒人相信。
就這兩個杯子轉轉圈就能把聲音記錄下來?
扯呢?
爲了證明傳聞是假的,有人下了血本,製作了一臺留聲機。
畢竟玻璃杯價值不菲。
然後……
瘋了,所有人都瘋了。
傳言是真的,留聲機竟然真的存在。
儘管記錄的聲音很短,聲音很小,也有些失真,可它真的將聲音給記錄了下來。
一想到自己的聲音能傳於後世,他們就激動的難以自己。
尤其是讀書人,眼珠子都紅了。
這種好東西,我也必須要有。
於是,製作留聲機,求購留聲機,就成了時下最熱門的話題。
只是留聲機需要用到玻璃杯,造價實在太高昂。
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起的。
倒不是沒有人想過用別的材質,有人用陶器,有人用瓷器。
竟然也給他們製作出來了。
只不過音質更差,很多都只能隱約聽出來是人在說話,卻聽不清說的是什麼。
這可是要傳給後世子孫的,怎麼能這麼模糊呢。
但凡有點家底的,都選擇用玻璃杯。
還好,漲俸之後百官都富裕了不少,擠一擠普通玻璃杯還是能買的起的。
而這也從側面增加了玻璃的含金量。
爲啥只有玻璃杯能記錄高品質的聲音?
那是因爲它貴重啊。
於是,玻璃的價格出現了小幅度的上揚。
尤其是玻璃杯,價格翻了好幾倍,還有市無價。
這可把老朱給高興壞了。
近些年因爲連續大變革,導致財政壓力劇增。
要不是靠着印鈔和賣玻璃,大明財政早就破產了。
但寶鈔不能隨便加印,否則就會造成通貨膨脹。
那就只能從玻璃上想辦法,從原本的每月出售五十件,變成了現在的每月數百件。
不過還好,外貿渠道打通之後,玻璃的銷路更廣。
雖然數量增多,但並沒有影響到價格。
主要原因還是這屬於獨門生意,壟斷。
想要高質量的玻璃,只能從朝廷手裡買。
如果是老朱自己當家做主,他肯定會加大出貨量,來解決朝廷財政困難。
但這事兒現在是朱標的團隊負責,他們很清楚如何維持高價,所以一直在控制出貨量。
現在玻璃需求大增,他們就悄悄的增加了出貨量。
不過不是公開增加的,而是私下出售。
朝廷賣了多少件玻璃數據都是公開的,突然增加出貨量,就是明擺着告訴大家這東西很多。
很可能會影響到價格。
私下出貨,而且是以私人身份出售,大家只會認爲是別的賣家轉手。
不會懷疑到朝廷的頭上。
當然,前提是出貨量不能太大。
即便如此,也讓朝廷賺了個盆滿鉢滿。
已經見底的內帑,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得充盈起來。
陳景恪得知此事後,也不得不感慨事情發展之神奇。
誰能想到,留聲機竟然促進了玻璃的銷售。
對於留聲機的信息泄露出去,他一點都不覺得奇怪。
那麼多人知道,是不可能守得住秘密的。
至於結構圖,也沒啥可說的。
他製作那個留聲機實在太簡易了,看一眼就知道是怎麼回事兒。
更何況當時他還進行了講解。
要是古人還複製不出來,那就太小瞧他們了。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研究是一件好事,說不定哪天就完成了技術突破,造出具有實用意義的留聲機。
隨着留聲機的傳開,自然科學也終於擺脫了歧視。
當然,也僅僅只是不再歧視,想要讓這個時代的人承認它的地位,還遠遠不夠。
但對於陳景恪個人來說,卻完成了口碑上的逆轉。
再沒有人因爲自然科目,因爲洛下書院嘲笑他。雖然他並不是太在乎別人對他的目光——因爲他堅信歷史會給予他正確的評價。
可有個好口碑,總歸是一件值得讓人開心的事情。
朱元璋的研究班也終於組建好了,他找了十來名最頂級的工匠,又從道教找了五名擅長機關技巧和煉製長生丹的道士。
這其中還鬧了一點風波出來。
皇帝找煉製長生丹的道士,很難不讓人誤會。
文武百官都嚇了一跳,紛紛勸諫長生丹是假的是害人的,讓皇帝不要沉迷於此。
方士那邊還以爲皇帝也沉迷長生,別提多開心了。
馬上就有很多人自稱得道真仙,有長生丹想要獻給皇帝。
還有些聲稱見過神仙,希望皇帝能資助自己去尋找仙山。
然後他們就被老朱送去見神仙了。
非但如此,老朱還直接下旨,神仙長生皆荒謬之說,再有言此道者皆抓捕流放。
雖然沒有禁絕佛道,卻也讓兩家嚇出了一身冷汗,連忙上書請罪。
說起來,因爲年輕時的經歷,朱元璋曾經對佛道兩家是非常推崇的。
大明建立後,他在全國廣建廟觀,擡高佛道地位。
大明第一任大理寺卿李仕魯乃正統儒士出身,對於佛道兩家的危害認識很深,屢次勸諫。
朱元璋並不聽從。
李仕魯無奈之下請求辭官還鄉,爲了表示決心,還將自己的朝笏放在地上。
朱元璋一看惱羞成怒,命令侍衛抓住他撞死在了臺階下。
事情並未就此結束,大理寺少卿陳汶輝扛過了上司的大旗,繼續上書反對推崇佛道。
最後也因爲觸怒朱元璋,被下獄處死。
但是朱元璋也不是真的愚蠢,當時只是有些上頭,事後逐漸冷靜下來。
回想過往歷史上佛道兩家的德行,他也產生了懷疑,就派人去調查兩家都做了些什麼。
這一查不要緊,差點將他給氣瘋了。
欺騙百姓、放高利貸、兼併土地……可以說是罪行累累。
於是立即下旨清理佛道兩教,關閉了大批的廟觀。
總的來說,佛道兩教確實在洪武初年輝煌過。
可惜他們自己作死,迎來了鐵拳打擊。
這一段經歷纔過去沒幾年,兩家都還記憶猶新。
眼見老朱真的生氣了,自然不敢再亂來。
處置過佛道,朱元璋又給羣臣解釋,我不是沉迷長生,一切都是爲了研究留聲機。
煉丹師天天和金石打交道,這方面的經驗豐富。
正好可以利用他們這方面的經驗,來研究適合當載體的材料。
羣臣依然將信將疑。
畢竟老朱是有前科的,而皇帝沉迷長生帶來的危害,歷史書上寫的明明白白。
大家自然要嚴防死守。
直到馬皇后親自出面作證,大家才相信。
將朱元璋給氣得不行,誰纔是大明的皇帝?你們信皇后不信咱是吧?
不行,咱不能白受這個氣。
於是他找到陳景恪,要求必須研究出實用的留聲機:
“要不然,咱這個氣不是白受了嗎。”
陳景恪哭笑不得,老朱自從決定退位,就和變了個人一樣,越來越像個普通人了。
事實上他能教給工匠的也不多,留聲機的原理早就是公開的秘密了,太深的東西說了他們也不懂。
他能做的,也就是根據前世見過的留聲機,提出了一些建議。
“材質不一定非要用玻璃,你們可以多試驗一些別的材質……”
“載體不一定要做成杯子的形狀,可以做成圓片,製作簡單還節省材料。”
“喇叭做成類似圓錐一樣的形狀,效果會更好……”
將自己對留聲機的瞭解全部告訴這些人,陳景恪就離開了。
讓他們慢慢摸索研究去吧,說不定就研究出什麼成果來了呢。
研究不出來也沒事兒,等過幾年理科有所發展,書院那邊正好順勢推出實用型號。
既能打響名聲,又能賺取金錢。
——
忙碌中時間總是過的很快,眨眼就到了立秋。
也速迭兒如預料的那般,在完成內部整合之後,大舉南下劫掠。
儘管大明早有準備,可防守難免會出現漏洞,依然對邊關造成了極大破壞。
老朱氣的一度想要讓朱棡和朱棣出擊,和對面來個硬碰硬。
被大家集體勸阻,才按捺了下來。
“秋天草原馬正肥,是他們戰鬥力最強的時候。”
“且這是也速迭兒上位後第一次南下,勢必會戰鬥到底。”
“我們此時出關與其決戰,就算勝了也是慘勝,非智者所爲。”
“最好的辦法是堅守,利用我們堅固的城防消耗他們的兵力。”
“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用不了多久他們的士氣就會散了。”
“這次南下他出動了十餘萬大軍,人吃馬嚼的,需要消耗大量的糧草。”
“被劫掠走的那些財物,遠遠不夠彌補消耗。”
“只要我們守住,勝利就屬於我們。”
“等到明年開春,熬了一個冬季的草原人疲馬瘦,戰鬥力能降低一半。”
“且春季也是女人和母獸產崽的時期,最忌諱遷徙奔波,那纔是最適合我們出擊的時候。”
徐達分析道。
他的這番話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草原人秋季南下劫掠,中原人在春季北伐,這是漢朝時期就總結出來的規律。
直到今日都還適用。
違反這個規律去作戰,不是一個合格的領袖該做的事情。
陳景恪補充道:“我們和草原的戰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分出勝負的,而是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沒必要爲了出一口氣,就拿將士們的命往裡面填。”
“笑到最後的,纔是真正的贏家。”
朱元璋又何嘗不明白這個道理,剛纔不過是一時氣憤,被大家一勸就冷靜了下來。
然後下旨令北邊諸將嚴防死守,不可輕易出戰。
但與此同時,他又給朱棡和朱棣分別寫了一封信。
你們老子咱很生氣,明年開春必須狠狠的揍他們,要不然咱就不認你們這倆兒子。
本就對被動防守不滿的兄弟倆,接到信之後戰意直接拉滿。
然後派出更多的探子,去打聽蒙古的詳細信息。
其實從夏季接到出征命令時開始,兩人就一直在收集蒙古的各種信息,掌握對方的行蹤。
爲來年北伐做準備。
畢竟中原北伐草原,最大的問題就是找不到人。
提前收集消息,情況會好很多。
朱元璋自然不會如此放心將這麼大的事情,交給兩個年輕的兒子,還是派了老將到軍中坐鎮的。
朱棡因爲久經殺場,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就派了寧侯張溫和永平侯謝寧前來助陣。
永平侯謝寧是太原城的修築者,也是朱棡的岳父。
朱棣更加年輕,且未掛帥出征過,老朱就將在四川的傅有德抽調回來,派到他身邊當副帥。
至於爲啥不讓徐達出馬。
原因很簡單,軍方第一人要坐鎮洛陽才行。
尤其是馬上就要發生皇位更替,更需要徐達坐鎮洛陽,以防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