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有錢任性

兩位大佬親自出手,效果是非常顯著的。

對於工作計劃的解析,進展的非常順利。

衆人逐漸瞭解了這份計劃的內容,然後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備可行性的計劃。

太複雜的計劃暫時被擱置,只留下一些簡單能夠施行的。

李善長說道:“欲速則不達,這次變革牽扯太廣,最好由簡而繁去做。”

“前五年先做一些簡單的計劃,讓官吏適應新的工作要求。”

“朝廷也需要時間,來改革官僚體系。”

“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再根據實際情況增加工作難度。”

“二十年能完成這個設想,就算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朱標也深以爲然:“還是韓國公老成持重啊,是朕太心急了。”

陳景恪也汗顏不已,天天提醒自己實事求是,可總是在某些地方下意識的認爲理所應當。

他以爲這份五年計劃已經非常簡陋了,放在前世互聯網上,都能被網文噴的一無是處的那種。

而且他還特意剔除了很多比較難的計劃。

這樣簡單且簡陋的計劃,古代的官吏應該能執行的吧?

被李善長和徐達這麼一解析,他才知道自己又想當然了。

他太高估這個時代行政系統的能力了。

不是個人的能力,是行政系統的能力。

這個年代的行政系統,就只有兩個職能,安民和收稅。

架構也完全是爲這兩個任務而設。

這樣的行政體系,如何低估它的能力都不爲過。

就拿基建來說。

前世每一個地方政府,都在不遺餘力的修橋鋪路、建設水利設施,搞各種基建。

大家見的太多了,下意識的認爲這是官僚的基本素質。

甚至有人會認爲,這是爲了方便貪錢什麼的。

然而,這些公共設施是否方便了大家的出行?

我們都是受益者。

事實上,這是我國的行政體系要求他們這麼做的。

全世界不敢說只有我們會這麼要求官吏,但大部分國家的行政系統,都沒有這方面的要求。

歷史上確實出現過不少有作爲的官吏,修橋鋪路,建設水利設施等等。

但這些成績是官吏個人能力的體現,不是行政系統對他們的要求。

這其中的區別是非常大的。

行政系統要求他們去做,所有的官僚都會去做,會變成普遍行爲。

就比如前世的大規模基建。

行政系統沒有這方面的要求,願意這麼做的官僚鳳毛麟角。

培訓官僚的系統,也不會教他們這些東西。

不要求他們這麼做,也不教他們這些東西,他們又怎麼會去做?

翻一翻歷史書就知道,幾千年歷史,願意在基建上下功夫的官吏有幾個?

正因爲少,一旦有人這麼做了纔會被歷史記錄下來,被後人讚頌。

至此陳景恪才明白,自己的這份計劃,對古代的行政系統意味着什麼。

想要實施這項計劃,就要對行政體系進行重塑。

在認識到這一點之後,他也在想辦法補救。

然後一個詞情不自禁的浮現在腦海裡,特區。

先劃分一個區域當試點,成功之後還可以作爲教學區,系統的培養新型官吏。

不過此事還不着急,事情要一點一點來。

先把工作計劃落實了再說。

而且關於特區計劃,他也只是有了一個想法,具體怎麼做還需要仔細考慮。

——

對於地方官吏的要求不能太高,朝廷要主動降低計劃的複雜性和難度。

但對於內閣成員來說就不一樣了。

他們必須全面理解這份政府工作計劃,併爲後續的全面實施做準備。

對於邱廣安他們來說,要學的還有很多。

或者說,基本相當於是重頭開始學了。

陳景恪教他們統籌協調全國資源,徐達和李善長教他們如何去實現。

教學生有多考驗人的脾氣,只有幹過的才知道。

陳景恪和徐達還好,他們性格本來就比較內斂,儘管有時候很上頭,還是能剋制住的。

李善長就不一樣了,他本就自視甚高缺少容人之量。

雖然經歷種種波折之後有所改善,但正所謂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一開始他還能強行控制脾氣,後來就忍不住了,開始發揮毒舌本能。

把內閣一衆成員噴的瑟瑟發抖。

換成以前,大家早就撂挑子不幹了。

老子不學也不受你這個氣。

然而,李善長是真的在用心教,沒有絲毫藏私,也無關爭權奪利。

生氣也不是故意羞辱他們,而是本性使然。

所以,即便被噴的很不爽,他們也還是很感激。

畢竟這種東西別處是真的學不來。

有人說三代才能出貴族,這話陳景恪不敢苟同。

從小接受良好教育,人人都是貴族。

但三代才能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這話陳景恪現在非常認同。

大局觀、對事物的認知、處理事情的方式方法等等。

這些東西不是學校能教的,全靠家族長輩言傳身教。

還有就是關係網,也是靠家族世代積累。

比如,各國外交官之間會經常舉辦聚會,只有他們的子弟才能參加。

還沒有從政的時候,他們就已經互相認識了。

將來從政,這些關係網都是可以利用的。

這種優勢,是普通人學不來的。

優秀的外交官基本都是世襲,原因就在這裡。

宋明中間隔着一個元朝,官僚體系的傳承,在一定程度上是中斷過的。

大明的開國勳貴,大多都是普通人出身。

所謂官宦之家出身的,其實也基本都是底層官吏。

所以,大明開國集團,在大局觀等方面,是遠不如秦漢隋唐的。

說他們是個草臺班子都不爲過。

李善長和徐達的能力,也是經過幾十年磨礪,一點點總結出來的。

這種能力一般只會傳給子孫。

現在他們無私的傳給毫不相干的人,那是天大的恩德。

挨噴又咋了?

換成以前想挨噴,還沒這個機會呢。

事實上,朱標也派出自己的心腹,跟在兩人身邊學習。

不過很快大家就發現,李善長也不是什麼時候都噴人。

陳景恪在場的時候,他顯得非常剋制。

一開始大家還以爲是巧合,觀察幾次之後就確定真是如此。

而且他們還發現,李善長教陳景恪東西的時候,語氣不像是對待學生,更像是伺候長輩一般。

更讓所有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莫非倆人有什麼不爲人知的關係不成?

後來明白了其中緣由,對陳景恪也同樣感到敬佩。

之後大家也學聰明瞭,陳景恪不在的時候就儘量不去問問題。

先積累着,等他在場再一起去問。

李善長也發現了這種情況,心中那叫一個氣啊。

等陳景恪不在了,就變本加厲的噴。

一時間也成了內閣的一件趣事,後來流傳了許久。

衆人一邊處理政務,一邊還要學習,每天有多忙可想而知。

但外人卻並不是太瞭解他們在做什麼,難免有些疑惑。

不就是給了一個票擬權嗎?又不是把駁斥權也給你們了,有必要這麼忙嗎?

只不過此事涉及機密,沒人敢外傳。 越是如此,越讓外面的人好奇到底發生了什麼。

時間很快就到了年底,洪武二十三年進入尾聲。

同時也意味着,洪武時代的結束。

爲了安慰自己的父親,也是爲洪武時代做一個告別,朱標少有的奢侈了一次,舉行了盛大的新年慶典。

從內帑出錢,將洛陽城裝點的無比喜慶。

就連最喜歡上書的御史,都很識趣的沒有拿這件事情說事兒。

新年當天,在奉天殿舉行了盛大的儀式。

文武百官全部到場,還邀請了京城的耄耋老人、德道模範,各國的使節,僧道代表等近萬人參加。

朱元璋和馬太后自然就是主角,所有的人都在圍繞他們轉。

馬太后還好,主要是老朱,大感欣慰。

驟然從權力中心退出,還要剋制不搶兒子的風頭,內心其實是非常難受的。

這一刻,心中積壓的情緒全部釋放。

當天可以說賓主盡歡。

當然,除了慶典之外,朝廷還公佈了幾道旨意。

其中一道是關於年號的。

朱標的年號就是之前商量好的建章。

黃曆四千零八十六年一月一日起,正式改元建章。

以後得一應文書、曆法,全部要更改。

對此羣臣早有準備。

如果是繼承皇位,新皇登基不能直接改年號,必須要讓上一任皇帝的年號走完全年。

新一年的第一天,才能啓用屬於自己的年號。

這是自古以來的規矩,不能廢棄。

所以,朱標在今天宣佈自己的年號,是禮法要求。

羣臣感到驚訝的,是年號本身。

建章這兩個字可大不一般。

不論是字面意思,還是它背後代表的漢武帝建章宮,都可以看出新皇並不想當守成之君。

再聯想到他登基後的第一把火就是燒內閣,更加證實了這一點。

雖然百官很不喜歡變革,但對於內閣擴權還是喜聞樂見的。

而且,雖然新皇的年號不是文什麼什麼,但總比洪武啥的要好吧?

不過很快他們就不這麼想了。

朱標下達了第二份旨意,也是他登基後的第二把火。

朝廷五年工作計劃。

計劃內容並不複雜,就是讓地方衙門做一些基礎性的建設。

比如平原地區,修橋鋪路、鼓勵農耕、建設水利設施。

山區也同樣要修橋鋪路,儘量爲深山裡的百姓修一條出山的通道。

如果條件允許,也要建設水利設施。

除此之外,還要勘探礦產。

如果有礦藏就要及時上報,由朝廷決定是否開發。

這些事情說起來並不複雜,類似的情況歷朝歷代都發生過。

通俗來講,這叫勸課農桑。

不過那時候都是提倡性質的,做不做不強制。

而這一次不同,朱標下令吏部重新修改官吏考功標準。

將這份計劃的完成情況,列入考察項目內。

這一下就不一樣了,從提倡變成了強制執行。

而且是全國上下一體進行。

此乃亙古未有之事。

羣臣自然是紛紛反對,理由也很簡單,勞民傷財。

而且去年才下旨讓休養生息,不可輕易擾民。

又頒佈這樣的計劃,豈不是前後矛盾?

自然用不着朱標解釋,李善長出面說道:

“此方案乃內閣制定,全面考慮過可行性。”

“沒有任何一項,是超出官員能力的。”

“我甚至可以說,如果連這些都做不到,也不配爲官。”

“至於勞民傷財……分五年完成,並不影響百姓休養生息。”

“這些都是基礎設施,一旦完成最終受益的是當地百姓。”

一席話說的羣臣啞口無言。

正如李善長所說,此事確實不復雜,而且是利國利民之舉。

他們真正無法接受的,是朝廷強制去做這些事情,相當於是給官吏肩膀上加擔子。

又不是負重冠軍,自然沒人想給自己加擔子。

可他們絕不敢公然說,我們不想加擔子。

只能再次找藉口:“這一切都需要錢財,地方衙門沒錢啊。”

自稅改以後,地方衙門就斷了收入。

考慮到實際情況,朝廷給每個衙門都劃分的有職田,就是專屬衙門的田地。

一年的開銷全都從職田出。

不夠了是你們花的多,要檢討。

多了,你們想怎麼花就怎麼花,朝廷不管。

這些錢用來給吏員發俸祿、購買辦公用品、修繕房屋之類的,是綽綽有餘的。

但用來開展大項目,是絕無可能的。

以前官吏想有所作爲,大多都要問當地富戶募捐。

可是大明一直以來不遺餘力的打擊地方大戶,導致富戶數量銳減。

還剩下沒被打的富戶,也都學會了財不露白。

想找他們募款,恐怕不容易。

關鍵是,這種全國性的大動作,也不適合去問富戶募捐啊。

那成啥了。

朝廷靠富戶過日子?

然而,朱標顯然早就想到了這一點,立即說道:

“以後賦稅三成歸地方,專門用於這些計劃的實施。”

“嗡……”這一下羣臣又炸開了鍋。

允許地方截留賦稅,這不是鼓勵他們貪腐嗎?

而且三成歸地方,國庫收入就少了,錢還夠花嗎?

這時,戶部尚書裴有爲站出來說道:

“陛下,以大明的歲入,除去軍餉、官員俸祿等各項開支,所餘已然不多。”

“如果將三成返歸地方,粗略估算每年會出現六百萬貫的財政赤字。”

六百萬貫?

聽到這個數字,百官像是找到了突破口,紛紛以此爲藉口阻撓新政的施行。

經過幾次變革,這兩年朝廷財政是有盈餘的。

國庫每年能存下來兩百多萬貫,要知道這是在官員漲俸祿,軍隊發軍餉等等之後的盈餘。

是非常不容易的。

現在一下子變成赤字六百萬,這絕對不行。

朱標不動聲色的道:“裴卿的意思是,如果能解決這六百萬貫的赤字,這計劃是可行的是嗎?”

裴有爲想了想說道:“可不可行臣不敢斷言,但只要能解決赤字,臣以爲可以一試。”

聽到這裡,羣臣忽然察覺到了不對勁兒。

怎麼看怎麼像是在唱雙簧啊?

再想到裴有爲計官出身,以及他們背後的陳景恪,羣臣更加肯定的自己的猜測。

可是還不等他們有所反應,朱標就先一步說道:

“那好,每年從內帑出六百萬貫,填補國庫虧空。”

“以五年爲期,看看這份計劃到底是什麼效果。”

這話突出了一個有錢任性。

內帑不缺錢,這些年老朱存了有大幾千萬貫。

且每年還有幾百萬貫入賬,足夠朱標實施計劃了。

說到這裡,他看着羣臣意味深長的道:“諸卿不會不同意吧?”

第344章 血染淡馬錫(上)109.第109章 他是最高明的棋手150.第149章 太孫好像有點不正經第276章 朱標要強化內閣210.第209章 陽謀第301章 去閻王殿開會206.第205章 陳景恪的成長第303章 你們存在的價值是什麼第12章 大幕開啓第332章 因爲我們是兄弟啊第262章 給你封個猴兒吧第72章 共創佳話第22章 突破口第239章 下次一定第66章 傲嬌的父子倆第253章 帝國時代172.第171章 步子不能太大201.第200章 稅128.第128章 雄才大略馬皇后187.第186章 定黃88.第88章 我徐達同意他做伴讀89.第89章 恩及父母第275章 百萬常備軍200.第199章 錢錢錢第281章 自絕於軍方第287章 朱元璋的無力174.第173章 藍玉寶刀未老啊第3章 奪嫡旋渦第300章 閃電戰207.第206章 妙錦讓問的第353章 社會模型第288章 中央不是皇帝109.第109章 他是最高明的棋手230.第229章 老朱的用人之道第83章 讓他當駙馬?132.第132章 因爲尊重第243章 呂宋第15章 太孫伴讀第28章 給朱元璋講史116.第116章 老朱的文學天賦第23章 再出手第35章 大本堂開課101.第101章 我朱元璋豈能讓百姓吃虧108.第108章 自己人好辦事121.第121章 幾家歡喜幾家愁224.第223章 太孫長大了199.第198章 封王建制第281章 自絕於軍方90.第90章 做人219.第218章 改土歸流103.第103章 我搞定無酸紙第294章 又一新課程第245章 倭寇是我家扶持的120.第120章 神乎其技第258章 得償所願第70章 開啓華夏紀元第254章 何爲盛世107.第107章第238章 沒有槍頭一樣能殺人137.第137章 朱標釀成的惡果(求月票)第290章 佈局和收穫236.第235章 大明的未來全在你手裡了158.第157章 藍玉:太孫心裡有我108.第108章 自己人好辦事第56章 別拍咱的馬屁第331章 陛下,時代變了第281章 自絕於軍方第29章 驚歎的朱重八234.第233章 誰能比陛下更疼媳婦226.第225章 我不養閒人禪位大典第307章 一剎那的英雄208.第207章 禪讓就是笑話第79章 擴招的緣由162.第161章 咱當年也是個乞丐頭201.第200章 稅第33章 學問哪來的?第17章 六部全軍覆沒第58章 唯儒獨尊第268章 無題116.第116章 老朱的文學天賦第29章 驚歎的朱重八第331章 陛下,時代變了第16章 李善長的怨憤第256章 歷史賦予的使命第54章 目標,倭國第357章 皇上就是敗家子啊126.第126章 溫寒變第293章 外面的世界142.第141章 被嚇出病的李文忠第82章 心眼真多啊第61章 自己的小圈子第82章 心眼真多啊第249章 傳說中的大人物229.第228章 萬物之理第365章 滄海第58章 唯儒獨尊181.第180章 培養聖人?152.第151章 他還得謝咱呢232.第231章 扣你一個月俸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