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九章:亂世用重典

郭三喜、祝國兵等等十八位軍官留在伊陽縣,他們從七百多鄉勇中選了一百在這一次戰鬥中立下戰功的鄉勇提拔爲輔兵。

給予他們每月八斗米、一兩五錢銀子的待遇一同留下。

這些鄉勇都高高興興選擇成爲輔兵,根本不怕駐守伊陽縣城,因爲他們參加了伊陽解圍戰,發現面對的流寇簡直不堪一擊。

據說馬上他們就會得到犀利的滑膛槍裝備,人人都認爲再次對陣流寇更加會打得他們落花流水。

主動要求留在伊陽的鄉勇們無後顧之憂,他們家眷已經南下去了交趾省,家裡都有一個以上男丁。

他們當兵掙的錢糧可以讓家人領取,能夠替一貧如洗的家庭掙到可觀的糧餉,讓家人能夠早日住上磚瓦房,鄉勇們當然不遺餘力。

這是大多數漢人的美德,爲了經營好自己的小家,太多漢子樂意無怨無悔的付出,爲了父母妻兒過上好日子他們不怕苦不怕累也敢於冒風險。

許四九帶着遷徙的隊伍東歸,浩浩蕩蕩綿延十幾裡,一路上來投奔的難民不計其數。

如此龐大的隊伍可不是哪一股山賊可以覬覦,大多數剪徑的強盜都放棄山寨逃得遠遠地,有許多老百姓得以聚集到隊伍裡。

兵荒馬亂的亂世,一家一戶逃難都需要好運氣才能夠走得遠。

因爲密林山崗往往都會有三五一羣的強盜,逃難的老百姓變成路邊的屍體已經算幸運,成爲強盜們鍋裡的肉湯也屢見不鮮。

黃家人馬帶着鄉勇分頭清理有可能阻礙難民到達官道的盜匪盤踞地,出擊準確,得手容易。

因爲有太多在路上吃了虧,被匪類殺了親人搶了救命糧食的難民主動帶着人馬去剿寇。

嘯聚山林的土匪屬於烏合之衆,戰鬥力不值一提,裝備差勁,匪首根本沒有對抗正規軍的經驗。

黃家軍官以燧發槍精準射擊進行斬首行動,每一次只要在一百步距離把匪首一槍斃命,從衆立刻星鳥獸散。

太多流民來到官道彙集起來,人數衆多之時小規模盜匪可不敢覬覦。

但是流民根本沒有紀律性,偷盜、互相搶奪食物,甚至合夥殺別人家的女人、孩子下鍋這樣滅絕人性的惡事都會發生。

所有的人間醜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原因就是沒有糧食。

黃勝的提前佈局就是爲了大量獲取糧食,面對嗷嗷待哺的饑民之時只有糧食纔有說服力,說得天花亂墜又不能當飯吃,哪個流民會餓着肚子聽你說教?

黃勝不壓價購買廣南國的大米也是爲了提高他們種植水稻的附加值,增加廣南國出口糧食的積極性。

被流寇禍害的中原,官兵大規模來剿寇又增加了糧食供應的壓力,由於沒有足夠的糧食朝廷根本失了章法。

朝廷面對流民根本無法取捨,這些人剛剛出來逃難時是良民,但是眼睜睜瞧着家中親人不斷餓死,甚至是被他人襲擊後吃了。

諸多不平和憤怒積壓在胸口,略微被居心叵測的賊子一蠱惑,良民漸漸地就轉換成了暴民。

由於糧食太少,人太多,最後連官兵都開始餓肚子,有組織有武力的集團怎麼可能讓自己餓死,人性被泯滅,屠殺開始蔓延,善良的老百姓只剩下死路一條。

綜上所述,糧食纔是解開這個死結的唯一要素。

跟着黃家走的中原老百姓無疑是幸運兒,黃勝保證能夠保證他們的溫飽。

喧鬧的官道上,胳膊上彆着袖標的鄉勇拿着木杆長槍維持秩序,三千獨輪車和一些牛車、馬車上都是老幼婦孺。

集體的感染力無與倫比,這些剛剛吃了幾天飽飯的老百姓已經不再彷徨,他們敬畏權力服從安排,移民大軍井然有序。

亂世用重典,難民隊伍裡也曾經出現過幾個青皮、混混之流依舊欺男霸女。

黃傢俬兵最討厭這些人渣,經過鼓勵羣衆舉報,幾個流氓團伙被搜捕,晚上宿營時召開宣判大會,十幾顆青皮的頭顱被挑在長長木杆上示衆。

所有的良民拍手稱快,所有宵小都被震懾,大家都終於知道“戰神”不僅僅有菩薩心腸,他還有霹靂手段。

王老實帶着家人也在一望無際的移民隊伍裡,他家的人口少了一個,那是二小主動要求留在伊陽當鄉勇。

這個王二小從小就不認王老實省心,好勇鬥狠喜歡惹事,王老實認爲讓這個兒子跟着“戰神”家丁學一些本事,守一些規矩是個大好事。

王老實氣色好了許多,每天能夠吃三頓還有一頓乾的,這可比他在老家時的太平年景也差不離,他實在想不到逃難時還有這樣的好事。

本莊人李壯家的大兒子李大小也留在伊陽當鄉勇,他們覺得自己應該成爲了瓊崖郡王的人,一家子也是越走越輕快。

“李家兄弟,老哥我要謝謝你啊,如果不是你老是講南國公諸般的好處,我還不敢帶着一家子逃出來呢。如今這樣的荒年景每天居然能吃三頓,以前想都不敢想。”

“老哥,那是瓊崖郡王,是王爺,前幾天我就說過了,朝廷知道南國公樂善好施已經封王了。”

“瞧我這記性,‘戰神’老人家是王爺,是個人世間最好的王爺。”

正好一個宣傳隊叫做秦淮的輔兵聽見了兩人的對話,笑道:“咱們的王爺可不是老人家,他威猛着呢,一招就打死建奴的一個叫做阿敏王爺。”

這個二十四歲的讀書人是海州人,沒有功名是個童生,黃家在海州大量招募勞工也給了優厚的條件吸納讀書人。

文文弱弱的秦淮經過三個月培訓成爲了拿一兩五錢銀子八斗米一個月的宣傳隊輔兵。他一直跟隨着許四九在中原大地進行宣傳,老百姓水深火熱的日子他看在眼裡了。

由於親眼看見成千上萬的饑民被救出來,本來秦淮只不過是爲了掙糧餉而工作,現如今他的態度每天都在轉變,他以飽滿的熱情主動工作,早就放下讀書人的臭架子和貧下中農打成一片。

第一百一十四章:來到草原第四百四十九章:心如止水第十一章:衆志成城第三百三十一章:不動如山第七百零六章: 板兒磚拍死孫可望第八百零五章:李代桃僵第七百五十一章:監督機制第五百八十一章:如火如荼第五百六十四章:這個夏夜靜悄悄第二百二十二章:皆有可能第一百九十五章:吾皇聖明第五十七章:得一望二第二百二十四章:杜絕危險第三百六十二章:謀而後動第三百一十一章:狹路相逢第一百零一十章:七品文官第六百八十八章:但願如此第五百四十七章:觸手可及第六百二十三章:龍旗飄揚第二百六十一章:厲兵秣馬第一百七十七章:載譽歸來第三十五章:夜襲墩堡第三百八十三章:不知所蹤第二百五十六章:預料之中第四百五十八章:海盜猖獗第六百一十五章:追殺流寇第六百零八章:進爵瓊崖郡王第五百四十八章:將要高飛第三百六十章:真情流露第七十章:芳心竊喜第七百五十章:一飛沖天第六十一章:強攻堡壘第三百三十七章:秋毫無犯第二百二十三章:事與願違第五百二十六章:建立制度第四百一十章: 圍魏救趙第六十二章:牆倒屋塌第一百三十八章:再接再厲第七百八十三章:建奴要跑第二百五十九章:紅袖添香第二百九十六章:差距太大第七百八十七章:擁抱土爾扈特部第六百二十五章:建奴流寇唱雙簧第七百零三章:戰國爭雄第二百四十九章:目眥欲裂第三百六十三章:百獸震惶第二百一十八章:揚帆遠航第四百四十章:倉皇北歸第七百九十二章:有糧自安第二百三十三章:炮火外交第一百二十三章:天微微亮第四百二十五章:英雄喋血第七百六十一章: 橫掃漠南第一百八十章:功課做足第八百零八章:志願者第七百六十七章:印度洋海盜猖獗第三百七十六章:濱田事件第八十二章:名動天下第二十九章:和衷共濟第二百四十三章:走向草原第七百零六章: 板兒磚拍死孫可望第六百零八章:進爵瓊崖郡王第六百七十三章: 防人之心不可無第一百八十四章:轟動京師第六十六章:過一把癮第七百九十九章: 建奴打倭寇第一百二十二章:欲哭無淚第一百六十章:處心積慮第七百零三章:戰國爭雄第二十三章:有人送禮第三百二十二章:皆在彀中第一百八十三章:復州大捷第六百一十二章:流賊肆掠第六百一十章:漢服飄飄第三百一十八章:青山有幸第七百五十八章:不能分裂國家第三百零七章:虛而實之第六十八章:前老丈人第二百零八章:血性迴歸第七百六十三章: 魚皮韃子第六百一十六章:舍財保命第四百四十三章:遊擊建奴第三百一十七章:寧錦大捷第五百九十七章:奪回琉球第二百三十一章:不怕麻煩第六百五十七章: 緊張刺激第六百一十一章:流民四起第六百一十七章:流寇伏法第三百四十七章:發戰爭財第八百四十七章: “大順”朝的喪鐘第四百四十八章: 難望項背第六百四十四章:有心殺賊、無力迴天第四百九十八章:成績斐然第六百七十二章:等着建奴來第四百八十五章:李代桃僵第一百一十九章:準備就緒第六百三十七章:不擇手段第一百五十一章:拜見高第第三百二十章:新裝填手第六百一十五章:追殺流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