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五章:打到印度洋

漫漫征途數千裡,軍紀嚴明的南下大軍不僅僅進行宣傳蠱惑,還會扶危濟困給度日艱難的老百姓希望。

有機會在老百姓面前展示,“戰神”菩薩兵一定深入人心,政治影響不容小覷,到了時機成熟之時,天下歸心不是想當然。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物資準備即刻緊鑼密鼓開始,江海聯運的效率很高。

交趾三熟的水稻田有勤懇勞作的漢民精耕細種,水利設施有政府不遺餘力投入,這裡糧食結餘連年增加。

黃勝再也不必爲糧食發愁,便利快捷的海運使得運輸成本和損耗可控,南通州、海州的筒倉糧庫以經存糧超過百萬石。

長江上,來往穿梭的大小船隻懸掛“華夏發展江海聯運”“大明操江提督”大旗,大量的獨輪車和糧食沿江而上送到漢口鎮,那裡是大軍出發地。

如此長征不是癡人說夢,三百多年前蒙古人都能夠做到,以“南明”體系的實力當然更加辦得到。

爲了充分利用內河水運的便捷,沿途的糧食補給點都選擇靠近大江、大河的城池。

半個月後,先頭部隊兩個營伍由顧山河帶領南下,帶上兩萬流寇青壯作爲隨軍勞力。

他們都是期盼成爲“戰神”鄉勇的積極分子,他們的任務是去洞庭湖畔常德府建立大軍補給基地。

屆時會有許多人由於工作認真、肯苦幹成爲鄉勇,表現突出之人被選拔爲輔兵也大有可能。

這個時代運輸難,難得讓現代人無法想象,水運是效率最高的存在。

之所以唐漢之時的絲綢之路發展到了宋朝、蒙元、明朝逐漸被海上絲綢之路取代,就是因爲陸運前路艱辛安全沒有保障成本不可控。

爲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長江流域洞庭湖支流可以通航的沅水當然要利用好,顧山河下一個任務是沿着沅水向西南前進,到達無法通航處再次建立一個大型補給基地。

這裡是沅州府黔陽縣,再往西就會進入雲貴高原,也就意味着運輸給養需要依靠獨輪車和馱馬。

那裡跑四輪馬車不現實,除非以後大力進行基礎建設投資,修建大馬路,才能夠提升陸運效率。

這不要緊,“南明”如今實力強大糧食充足,勞力多、獨輪車多、馬匹也很多,後勤工作絕對能夠保障。

況且即將奪回的信地,已經被東籲王朝經營得像模像樣,明軍可以就地打糧能夠節約太多進軍成本。

在佔領國用不着“餓死也不搶掠老百姓”,而是採取就食敵國一斗米可以節約本國一石糧食的方針政策。

就食於敵國,以戰養戰纔是善莫大焉,黃勝當然不會和東籲王朝那些反賊客氣,搶了大明的加倍還回來,吃了大明的連膽水都要吐出來。

殺了大明子民?嘿嘿!等着亡國滅種吧!

“戰神”軍隊是征服者,不是救世主,大軍從雲南出發會一直打到印度洋,把“南明”國土連成一片。

如此大戰不可能速戰速決,決勝的條件就是後勤保障。

黃勝會以每一家白送五畝水稻田而且免稅的巨大誘惑吸引沿途大明西南窮苦百姓南下移民。

這些人在鄉勇帶領下成爲運輸隊員,當然還會有太多投誠流寇參加。

獨輪車很適和山地運輸,有科學家考證,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其實就是獨輪車而已。

以後漫長山路上都會出現推着獨輪車運送糧食和物資的隊伍,即便一輛獨輪車僅僅能夠載重四五石糧食,但是這時只要有數量就會有質量,投入二十萬壯勞力十五萬獨輪車黃勝完全能夠做到。

後世老百姓能夠用獨輪車推出淮海戰役的勝利,那時天上還有飛機轟炸,地上還有還鄉團、土匪、潰兵襲擊,支前老百姓要承擔七八十萬戰士的糧食和軍需,他們都做到了。

崇禎十二年漢人運輸隊也能推出席捲東南亞開疆拓土的大勝仗。

這不是憑空想象,“南明”生產的獨輪車跟解放戰爭時老區百姓使用的相比,質量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爲那時老區人民的獨輪車居然大多數還是木頭輪子。

“南明”生產獨輪車已經形成流水線,輪子都類似於後世板車輪,都已經使用橡膠充氣輪胎。

從沅州府糧食物資集散地用獨輪車起運,四個壯勞力搭檔推三輛滿載五石糧食的車行程三千五百里到達目的地。

一路上都會有後勤部門專門修建的營地作爲落腳處,有維修車輛的門店,運輸隊員用不着自己造飯,只要留下糧食耗用即可。

晚上有現成的休息地,連開水都能夠在沿途得到供應。

運輸一次耗時接近兩個月,路上要消耗糧食足一石,也就意味着五石糧食出庫,到達目的地入庫數是四石。

黃勝從來都是科學管理,現在有了團隊運用民力更加會合理安排,因此不可能讓所有的獨輪車都滿載長途跋涉三千五百里到達目的地。

當然會考慮勞逸結合,以五天路程爲一個換載點接力前往目的地,運輸隊員一個組合四人推三輛車滿載走五天,接下來用四天推着空車回來繼續下一次運輸。

以十五萬輛獨輪車一年跑三四趟計算,二百萬石糧食的運輸任務完全能夠完成,運輸隊還不會太辛苦,比揹着沉甸甸的貨物跑茶馬古道爲商賈送貨的專業腳伕幸福多了。

這些糧食足以讓近一百萬軍民飽食,況且即將到達的地方又不是不毛之地,當地也有糧食產出,河裡有魚、山上有野味和山珍。

即將攻打的國度據說比較富庶,既然不窮那麼糧食肯定不缺,“南明”大軍就食與敵國應該不成問題。

黃勝不着急,進軍人馬陸續跟進,最後到達集結地克欽邦的位置應該就是後世緬甸的八莫附近。

克欽邦自唐、宋、大明以來都屬於中華故土,唐代屬於中國地方政權南詔國的領土,宋代屬於大理國的領土,包含江心坡地區、坎底地區、胡康地區,這些地方在滿清末年被英國佔領併入英屬緬甸。

謝謝一直支持的書友,謝謝你們的訂閱、打賞,謝謝你們不厭其煩投給小作月票、推薦票。封禁後二十幾天,回來了不少書友,也有不少新讀者來了,人氣恢復了一半。

第六百章:別惹大明第六百三十一章:投資之旅第三百七十章: 高手暗戰第七百二十六章:稻浪千重第五百一十七章:山水有相逢第七百二十三章:原始積累第七百五十一章:監督機制第七百八十四章: 窮追猛打第七百九十三章:設局第一百三十章:貿易壁壘第四百三十三章:菊花殘滿地傷第四百九十二章:吳三桂他媽的第三百五十四章:海外建國第三百五十六章: 閹黨倒臺第三百三十七章:秋毫無犯第一百二十九章:又得人才第三百二十二章:皆在彀中第六百七十八章:圍殲多鐸第七百六十四章:收編生女真第九十一章:受益匪淺第五百四十七章:觸手可及第六百四十五章:王者歸來第八百二十七章:勸進、攤牌第七百三十六章:蹬鼻子上臉第二百二十五章:呂宋漢民第三百三十八章:殺奔澎湖第七百九十三章:設局第七百二十章:白桿兵很忙第一百八十八章:引而不發第四百三十五章:太能扯淡第六百六十七章:狙擊手第一百八十五章:醉翁之意第一百五十五章:含苞待放第二十八章:朝中無人第四百零三章:騎象回師第五百三十六章:圍點打援第三百四十九章:熱帶土地第三百九十九章:佈置沿海第二百一十一章:如此強軍第三百五十八章:必有我師第八百三十章:眼光冰冷第四百八十章: 千里餓殍圖第六百九十六章:鋪天大網第三百二十二章:皆在彀中第七十五章:愛來不來第五百九十三章:以時間換空間第三章:包衣奴才第六百八十八章:但願如此第八百零九章: 螳螂捕蟬第七百八十九章:平定遼東第一百九十七章:房產開發第三百三十二章:瓦解海盜第四百三十九章: 好運結束第八百四十四章:牝雞司晨第三百七十六章:濱田事件第一百零四章:車載步兵第四百一十八章:兩面開花第二百九十八章:誰是豬玀第二百六十章:回家過年第一百零五章:野戰完勝第七十三章:水到渠成第四百零九章:調兵遣將第五十一章:喜得忠僕第一百零二章:裝甲戰車第五百三十一章:崇禎期待第二百八十四章:展望南海第八百三十三章:將心比心第四百一十五章:誰主沉浮第一百三十七章:城市巷戰第八百四十五章:圍而不攻第八百三十八章:聚殲闖賊第八百一十章:歸順或者毀滅第六百零八章:進爵瓊崖郡王第二百七十三章:遊說信王第二百九十一章:撫寧縣丞第八百四十七章: “大順”朝的喪鐘第六百七十九章:末路狂飆第七百五十九章:那是耀眼的紅第四百零四章:一路向北第五百五十五章:問道於盲第七百六十四章:收編生女真第二百六十八章:北方馬耕第七百八十五章:死纏爛打第七百零一章: 窮途末路第六百六十九章:集中爆發第四百零六章:巡航艦第三百五十三章:狼狽爲奸第三百五十四章:海外建國第四百八十八章:厲兵秣馬第四百八十五章:李代桃僵第六百五十章:討要公道第三百七十八章:挾屍要價第二百三十六章:復州再捷第六百一十四章:岌岌可危第三百一十四章:作風頑強第七百三十七章:英明神武的王第六百九十四章:逮張獻忠賞條褲子第二百一十一章:如此強軍第六百九十三章:以武立國第三百三十九章:投降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