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八章 傳國玉璽

伴隨着鐵鍋皇帝被俘,除了少數漏網之魚,還有些被斬殺的倒黴蛋,元廷的心臟已經被掃蕩一空。

這個感覺有點像搜山檢海抓到了趙九妹,雖然還有些軍事首領在,比如王保保……但是大元朝的框架已經散了,無可救藥了。

再說得直白一點,大元朝亡了!

確確實實亡國了。

上一次雖然光復大都,但是大明上下,只是慶祝光復燕雲故地。

道理也很簡單,雖然攻入大都的那一刻,就意味着大元朝已經是一個死人了。只是一個人死了尚且需要吹吹打打,風光大葬,更何況是一個國家?

沒有辦個像樣的葬禮,總歸是不行的。

而伴隨着元廷皇帝,皇后,儲君,悉數落網,終於有了給大元朝辦葬禮的前提條件了。

朱文正又從上都開平城送來了足足二十車的資料。

悉數交給了張希孟。

拿到這些資料之後,張希孟也無可奈何了。

雖然靠着惡補,張希孟看了不少書,算是有了點學問基礎,但是這些蒙古文檔,以八思巴文爲主,張希孟根本看不明白。他只能下令宋濂爲首的翰林院進行整理翻譯。

“我已經向主公請旨,正式成立國史館,由我負責,不光是修元史,還要修一部從秦漢到宋元的通史。”

“通史?類似史記那種!”宋濂大驚失色,“張相,這可是一部鴻篇鉅製啊!到底怎麼修,您可有眉目了?”

張希孟笑道:“大約就是秉承我之前的看法。從華夏的興衰寫起,總結歷史規律,繼往開來。”

宋濂略思忖,就問道:“張相,那,那你準備怎麼寫秦朝?”

張希孟笑道:“秦朝算是這段時間的開端,寫起來自然不容易。而且過去多少年,都是以暴秦呼之。我以爲如此看秦朝,十分不公允。”

宋濂思忖了片刻,探身問道:“張相。能不能多透露一些,您打算怎麼總結秦朝?”

“自然是統治方式的創新,廢掉分封,以郡縣治國。結束貴族治理地方,轉而用官吏治國……把天下視作一體,天子直接通過百官,掌控每一個百姓……尤其奠定今後幾千年的格局。單從這一點來看,秦朝開天闢地,有首倡之功。而漢朝承襲秦制,不但接住了,而且還發揚光大,功勞更大。秦漢爲華夏之興,盛唐代表一個頂點,而自安史之亂以後,就是華夏之衰。一步一步,走到了崖山。”

宋濂耐心聽着,不停思索、

很多觀點張希孟早就說過了,但是說過了不代表就管用。

人亡政息,沒有什麼是不能推翻的。

可一旦變成史冊,寫成通史,那就足以影響後世幾千年。

史記過去了那麼久,依舊有許多人研讀,視爲圭臬,就是最好的明證。

而張希孟這一次主持修史,很可能修一部比史記還要龐大精深的鴻篇鉅製!

這部史書一成,必定會成爲天下讀書人的必讀之物。

假以時日,史書的觀點就會沉積成華夏子民的共同意識,從而影響千年,甚至更久。

宋濂稍微想了想,就覺得熱血沸騰,“張相,我,我斗膽懇請,讓我追隨張相修史吧!”宋濂很感慨道:“這些年來,我都是一個文人,並不太善於當官。如今一把年紀,自問還是一事無成,若是能爲了這部史冊盡心竭力,就算是死,也能瞑目了。”

張希孟笑了笑,“宋學士,我身邊的確是缺少修史之人,咱們配合了這麼多年,也是珠聯璧合,自然是無話可說。但是有關元史和蒙古史的部分,我的意思是咱們能不能找幾個當事人,讓他們協助修史!”

宋濂笑道:“張相不是早就讓這些人寫回憶錄了,咱們參考一些他們的東西,也算是利用他們了。”

張希孟一笑,他已經猜到了宋濂的意思,忍不住笑道:“我是想在國史館裡,專門召集一批人,讓他們負責元史部分。”

宋濂略微發怔,就說道:“張相,心胸開闊,海納百川,自然是好的。只是我擔心他們久而久之,不免擦胭脂抹粉,違背了我們修史的初衷啊!”

張希孟笑着點頭,“確實,所以我希望讓那些經過改造,能夠確實認識到問題的人,來參與寫作。他們經歷亡國之痛,讓他們寫起來,估計下手會更狠也說不準!”

明末的那批文人不就是這樣,不但深刻反思,還在修明史的時候,不遺餘力地黑大明朝。

宋濂還是將信將疑,“不管怎麼說,我以爲都要仔細審閱,萬不可疏忽大意!”

見宋濂如此,張希孟自然是無話可說,你願意辛苦流汗,我又何必攔着!

基本上這個修史,是接下來張希孟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

秦漢,隋唐,趙宋。

這是他需要着重負責的地方,有哪些得與失,有什麼經驗教訓,對整個華夏,又有什麼貢獻……

修史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爲修史不是破案子,不是尋找絕對的真相,既然沾上了一個修字,就要有所取捨。

而做出取捨的標準,就是一個人秉持的史觀。

儒家修史就是典型,他們喜歡以道德作爲評判標準,如果有什麼不符合他們觀念的人和事情,就要進行“修理”。

一個名聲敗壞的奸賊,哪怕做了好事,那也是居心不良。一個好人,做了壞事,那也是情非得已,可以原諒。

張希孟這一次修史,他希望秉承一種多談政務,從利益角度出發,看看這些策略對誰有利,從而揭示背後的用意……張希孟很希望能把這一套東西,教給所有讀書人,讓大傢伙掌握一柄神器,捏住破解浩瀚史冊的鑰匙。

一部鴻篇鉅製,一份良苦用心,今後大明會走向何方,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這本書修的如何?

張希孟並不敢怠慢,就在他忙碌的時候,朱元璋竟然主動登門,前來查看。

張希孟,宋濂,還有幾位文臣都過來迎接。

“主公,千頭萬緒,還沒有理出大概,如果主公着急,臣可以把先前擬定的大綱交給陛下。”

朱元璋心不在焉,隨口道:“不忙,不忙!”

他轉了轉,明顯是有心事,張希孟也不好直接問,好在老朱不是存事不說的人。

他轉了一圈下來,就跟張希孟道:“先生,這一次攻克大都,又奪取上都,可是拿到了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張希孟下意識搖頭,“確實是從倉庫裡搜到了一些玉印,但未必是那塊傳國玉璽。”

聽到這裡,老朱頓時皺起眉頭,“莫非說傳國玉璽,不在元朝?”

這時候翰林學士宋濂就說道:“陛下,據臣所知,早在宋哲宗時候,就有人認爲所謂玉璽是假的,無奈大宋朝廷認準了,後來這塊玉璽在靖康年間,流落到了金國。後來元廷倒是從民間購得了一塊玉璽,但多半也是僞造的。”

宋濂斟酌道:“歷經這麼多年,戰亂不斷,改朝換代,玉璽或早就流失,已經見不到真的了。”

一聽這話,老朱臉黑了,忍不住道:“那,那就找不到嗎?”

宋濂無奈搖頭。

老朱越發懊惱起來,“這麼說,咱沒有傳國玉璽,就只能當個白版皇帝?那可是要被嘲笑的!”

自從秦始皇開始,玉璽傳國,早就成了歷代皇帝的象徵。拿不到傳國玉璽,那就不是正統,只能被稱作白版天子。

本來朱元璋在應天登基,並沒有在乎這個,他覺得打下了大都,自然拿回了玉璽。

可等着明軍入大都,玉璽沒找到。

攻入上都,玉璽也沒找到。

藍玉俘虜了鐵鍋皇帝,朱元璋也派人問了,還是沒有。

這下子好了,玉璽找不到,就只能當白版天子,被人嘲笑,老朱頗爲懊惱……歷史上的朱元璋就挺爲這事操心的,玉璽找不到,乾脆一口氣摳了十七個玉璽,質量不夠,數量來湊。

如今玉璽找不到,老朱自然來張希孟這裡想辦法。

宋濂見天子沉着臉,心中不悅,便試着道:“陛下,如果非要找出玉璽,其實也有個辦法!”

“什麼辦法?”朱元璋急着問道。

“就是找個士卒或者農夫,捧着玉璽,獻給陛下。”

朱元璋哂笑道:“他說是就是,誰會相信?”

宋濂輕咳道:“其實吧,這種事情不少,關鍵就是看有沒有足夠份量的人站出來,替這塊玉璽作證!”

朱元璋眉頭一皺,似乎明白了什麼意思,他下意識看向張希孟,眼睛冒光了。

宋濂賠笑道:“陛下,張相學究天人,爲當世少有。如果張相願意帶頭辨認,承認玉璽,似乎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張希孟都是微微吃驚,真沒有想到,自己居然還有這個份量,能夠確定玉璽的真假!還真是好大一張臉!

“果然還要看先生的!”朱元璋如釋重負道。

張希孟翻了翻眼皮,如果他真的這麼幹了,認可一塊破石頭是傳國玉璽,肯定會落下笑柄的,也不知道老朱抽得什麼風?

不過朱元璋明顯不是來商議的。

張希孟眼珠轉了轉,故作爲難道:“臣自然是願意幫忙……只是臣有些擔心,國史館這邊修史,力爭把主公放在重興華夏的位置,同祖龍並列。若是主公撿了個不知道真假的祖龍製作的傳國玉璽,會不會有損主公聖明啊!”

朱元璋頓時語塞,“那,怎麼辦纔好?”

第六百八十一章 不能免俗的朱元璋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桌菜,兩桌客第九百零八章 老朱的小遊戲第七百四十九章 無愧朱元璋之子第十四章 工科男的可怕第三百六十章 大哥,我還活着!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第二百一十四章 影響深遠第二百六十四章 第一功臣第三百九十四章 國號第六百一十八章 張相贈詩第二百二十六章 又是一年豐收時第一百七十二章 你就拿這個考驗我?第六百零六章 熊孩子朱老四第八百七十七章 大婚第八百零三章 印錢就是第三百二十八章 雙向奔赴第三百八十八章 內鬥果然開始了第一百零四章 全員反叛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宋正統劉福通第十九章 賈魯病了第四百六十四章 棄河南,守河北第二百五十八章 快刀第五百七十三章 父慈子孝的大元朝第四百七十章 軍糧到手第四百六十六章 總動員第一百三十五章 進兵高郵第八百零三章 印錢就是第六百八十三章 我無所不能的二叔第六百二十三章 北方也要移民第六百二十四章 劃分行省第八百六十七章 華夏大會第三百零四章 國珍飄零半生第八十七章 滁,大熟(求首訂)第五百八十七章 張希孟的小發明第七百三十九章 老朱被抓了第八百二十七章 農學家朱元璋第七百九十九章 望弟成龍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六百七十九章 張庶寧的羣賢第九十七章 老朱的兩套體系(三更到)第二十八章 糧和人第二百六十九章 理論和實踐第二十四章 落腳之地第一百九十章 講好朱家軍的故事第八百九十六章 皇孫的無爲而治第一百零二章 朱元璋做好了戰鬥準備第七百二十章 楊憲倒臺了第六百五十七章 朱標請看戲第六百九十七章 我太笨了第六章 論守城第四百九十五章 放開禁酒令第一百零九章 人間清醒朱元璋第七百九十九章 望弟成龍第三百四十二章 一人奪一城第一百九十七章 朱標的教育第三百三十九章 送你一頂白帽子第五十一章 朱元璋的政策第七百零五章 北大的鎮校之寶第五百五十九章 歡慶勝利第八百八十九章 九鼎第二百二十九章 老朱也爲難第六百零三章 做天子的工具人第一百九十四章 仁慈的朱叔叔第五百八十五章 沉溺商賈,不可自拔第四百七十二章 請小明王退位第七百零四章 朱棣的心眼真多第五百一十五章 改變,從教育開始第二百五十章 演出第五百章 別緻的洞房花燭第二百八十六章 我們不欠軍餉第一百七十九章 一劍誅心第四十八章 善長歸心第九十三章 立功第六十四章 一出好戲第三百二十八章 雙向奔赴第二百四十七章 建廟祭祀第七百九十八章 要做周天子的朱元璋第三百一十三章 收買李善長的價碼第九十章 朱氏祈雨(求首訂)第七百九十八章 要做周天子的朱元璋第二十六章 帝王格局第二百一十七章 要捨得花錢第五十六章 破橫澗山第八百八十章 震怒第八百零一章 北平,天下第一第八百八十八章 老朱能得到的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海,搶土豆第二百九十七章 糾錯第一百五十九章 請主公過江第七百四十二章 北平的出路第一百二十六章 糧食就是一切!第五百五十八章 光復大都第一百九十五章 劉伯溫歸心第五百七十四章 俘虜大元皇帝第九十一章 龍王也低頭(五更到)第二十二章 勢不可擋的朱重八第七百二十六章 出將入相第一人第四十五章 李善長第五百九十一章 吾兒大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