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3章 制度的改變

袁可立這樣的提議的確有深遠的意義,不得不讓所有的大臣沉思起來。天啓想了一下之後,卻又不無擔憂:“首輔據位太久,難免出現權臣,這也要避免。”

這就是矛盾,這就是隱患。

毛文龍就站出來道:“爲了避免這樣的危險現象出現,我們可以嚴格的規定,每一屆首輔的更換條件,不再以有罪或者是年邁需要致仕才離任。我們就規定,每屆只能任五年,然後再由羣臣評定是否可以連任?但嚴格規定,最多隻能連任三屆,然後不管功過如何,都必須遭到罷免,轉到別的要害部門任職。如此就避免了上面權臣的危險,也可以讓政策順利的延續下去,這樣豈不兩全其美?”

皇帝不由得雙手一拍,羣臣紛紛叫好,如此一來,一直困擾內閣首輔成爲權臣的困局,困擾人亡政息的困局,就這麼輕鬆的解決了。

天啓下旨,羣臣簽字,這一道鐵律就在這裡正式公佈實行,這道新的政策通行天下。

既然有了這樣的規矩,就必須執行,於是大家繼續推選,沈光祚推舉道:“山陝總督楊嗣昌年不過50,正是精力旺盛的好時光,而且這個人公正果敢,形式作風穩健,再加上他在山陝歷練這幾年,對民情政務都有深刻的掌控能力,倒是一個不二的人選。”

這個提議一出,大家紛紛竊竊私語,努力的權衡利弊。

天啓也認爲這個可以,最終天啓皇上敲敲桌子:“我認爲這個人選不錯,現在是非常時期,像原先推選首輔那樣行繁瑣的程序,已經來不及了。”

毛文龍就再次跳出來建議:“那麼大家就舉手表決,咱們少數服從多數,不要再像原先那樣,是個人出來反對,就將這件事情做黃,那的確是太耽擱功夫,咱們就以少數服從多數爲根本,大家以爲如何?”

別人還沒說什麼呢,天啓皇帝卻興奮的一敲桌子:“這個辦法好,這個辦法要是實行下去,以後就不會出現一件事情,你說你的道理,他說他的道理,互相扯皮到地老天荒。只要一個政策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就足可以推行,這樣不但節約了時間,而且得到大多數支持的政策,基本也就沒有什麼走錯的可能,朕提議以後就照這樣執行,諸位愛卿可有什麼說法?如果同意,大家就舉手表決,少數服從多數,現在就開始。”

這真是現學現賣,來得快,大家沉思了一下,也認爲這個辦法最合理。天下大事,不能因爲一個人而胡亂的否定就放棄,只要大多數同意,順利的推行,這的確是簡單而有效的好主意。

於是大家就帶着興奮和興趣,紛紛舉起了手。

興奮的天啓皇帝就站起來,手扶着龍書案伸着脖子親自點數,最終結果出來了,也不等身邊的王振宣讀,直接親自操刀:“贊成的112,反對的30,現在朕決定,這個辦法通過了。”然後就興奮的指點着王震:“趕緊的趕緊的,寫下來寫下來,朕就在這裡簽字蓋印。”然後指點着底下的羣臣:“來來來,大家趕緊在上面按上手印,這就是盟約,大家以後就按照這個辦法執行。”

於是羣臣們就歡天喜地的排隊上前,在那張布片上紛紛按下了自己的手印。

一個規矩又一次被通過,形成,制度就又一次被小小的完善。

當毛文龍按下鮮紅的手印之後,看着手指頭上的硃紅,不由得感慨無限,好的制度就在這好的氛圍裡形成,沒有了唧唧歪歪說東說西,就讓大家愉快的接受,這是自己的功勞。雖然這些制度之中,還有這樣那樣的漏洞,當初自己不是政府高官,沒有真正的從政經驗,不過是瞭解了一些後事政策的皮毛,但在這時候已經足夠了。

在這個年代,真正的改革步子不能太大,因爲沒有那個基礎,步子太大了,容易扯到蛋。你在一個90%是文盲的地方,推行真正的民主,你就是在找死,就比如說後世的那個印度,就是鮮明的例子,真的將蛋扯的太疼。

通過了這道法令,大家趕緊將話題重新扯回正題,繼續推薦首輔。

“朕以爲,袁大人分析的真是老成謀國,所以,楊嗣昌這個人選朕比較滿意,諸位愛卿以爲如何?”

下面的羣臣再次小聲的議論,過了大約一刻鐘的時間,天啓皇帝在上面敲敲桌子:“時間不短了,估計大家也有了自己的決斷。”然後羅胳膊挽袖子的興奮宣佈:“同意楊嗣昌做首輔的請舉手,咱們還是少數服從多數哈,大家想好了再舉手,舉手了之後就不能再反悔了。”

在天啓皇帝解釋之下,諸位大臣紛紛舉手表決,天啓皇帝再次伸着脖子親自數了一下,大聲的宣佈:“121人同意,21人反對,咱們別背後探討,咱們按照規矩來,少數服從多數,就這麼定了。下旨楊嗣昌,讓他趕緊進京,他,現在開始是大明內閣的首輔啦。”

大家就有些蒙圈,這就完啦,每次推薦首輔不鬧上個一年半載,不人腦袋打出個狗腦袋,不將大明的官場一次次撕裂是絕不完事的大事,就這麼完啦。這效率實在是太快了吧,快的讓大家有些措手不及啊。

然而這種措手不及,卻讓人感覺到一種清新舒爽,雖然大家已經在皇上的意思裡,刻意的不再提那場人禍,但大家都在心中斷定,卻正是那場人禍,眼中的天雷災難,消滅了一切阻礙朝廷正常運轉的敵人,纔有了這種新的氣象。

天啓皇帝看看冷冷清清的朝堂,對着順位升遷吏部尚書的沈其榮道:“這是天災,造成了我們幾百個官員的殉難,造成了我們朝廷各個部門大批的職位空缺,這些空缺需要替補,否則整個朝廷就無法運轉,沈愛卿這次你就要多辛苦。”

沾沾自喜的沈其榮走出班對着皇上道:“這是臣的分內之事,臣一定會推薦精明強幹的官員,替補上原先的那一羣人,然後報請皇上審覈批准。”

天啓皇帝就審慎地說道:“原先朝廷三派相爭,將一個朝廷弄的是烏煙瘴氣,而每一次官員的選拔,三個黨派爭的是你死我活,嚴重的拖慢了朝廷的運轉效率。這一次天災,讓我們元氣大傷,卻也改變了朝廷的格局,出現了今天這樣子欣欣向榮的局面,朕不想再出現原先的那種狀況。”

沈其榮就再次施禮:“臣明白,臣一定不會辜負聖上之心。”

第057章 鎮江留守第1347章 鐵山失守第672章 對天啓和崇禎的思考第419章 復遼借款第1182章 需要再設個總督第788章 風向大變第300章 小船密謀第410章 下馬威第1286章 又是政變第1440章 堅定的信念第1196章 清君側第522章 利國害敵的利器第1325章 宿命掌握第469章 一個人的戰鬥第036章 無限野望第169章 漢城爭奪戰第1215章 故做糊塗第085章 安撫內部第443章 行賄信王第1705章 執政改革第1041章 準備迎敵第215章 積極備戰第292章 困難重重第669章 我給你活路第498章 袒露心扉(爆更中)第1430章 蒸蒸日上的滿清第679章 分贓的三六九等第430章 衛所點兵第204章 忠誠誰第799章 打倒一個第409章 巡撫袁可立第335章 暴動第1054章 天下形勢第1227章 草原兄弟第596章 自請出使朵彥部第1096章 信男君傑的嗅覺第286章 海港開埠第1402章 毛家藏寶圖第533章 開海?門都沒有第1024章 燃燒的烈火第205章 耐心教導第270章 毛帥的站隊第353章 教導員,衝鋒第1346章 鐵山朝鮮官第1368章 縱敵入朝第571章 突進大明的皇太極第469章 一個人的戰鬥第265章 被人暴打第985章 刺殺主將第1210章 東林 灰飛煙滅第1214章 天下勤王急第544章 畫個大餅第143章 朝堂爭論第1318章 大淩河 吳三桂第1696章 戰死百分之五百的軍隊第984章 衆叛親離第364章 火器呈威第323章 大陣崩潰第009章 必須一戰第193章 一日成城第1260章 崇禎元年第513章 拉人入夥第390章 歸來該殺第538章 兩黨合作第591章 和孫承宗交鋒第459章 朱由檢的判斷第476章 繼續戰鬥第1193章 楊嗣昌的決斷第1180章 打上門了第273章 藉口殺人第1232章 一劍的重要第357章 皇太極的決斷第882章 密謀兵變第230章 爬城攻擊第780章 漕幫第1232章 引申朝局第1414章 臨門一腳的共和第1052章 敵後第105章 臨陣脫逃第318章 收攬兵權第360章 人生初見第864章 炮火隔斷第691章 請求會盟第539章 合作的道理第250章 興建鹽場第1286張 寧錦開戰第340章 裹挾第742章 陰謀詭計第786章 大朝會第254章 羣策羣力第1316章 誰都坑第453章 冷水與火炬第1077章 齊飛的做派第1161章 朱由檢的成績第1018章 日本人的野望第1380章 火燒敵營第205章 耐心教導第711章 出乎意料第387章 軍迷皇帝第1189章 相互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