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3章 知女莫過母

說張國紀是個生意人,但卻絕對不是單純的生意人,屢次的政治運動,都有他的身影。也算是個公衆人物了,只不過這個人物對比着強大的魏忠賢來,相當小的多了而已。但他卻象打不死的小強一樣,一直沒有被人給拍死而已。爲了對付女兒的大對頭魏忠賢,他可是大費周張,無論是小動作還是大作派,用的也是不少。

曾經到了朱木匠面前仗義執言,指斥奸黨危害社稷,也曾貼過告示盡數魏黨之禍國殃民。與魏忠賢撕破臉站到了對立面,魏也羅織張國紀罪名,必欲置之死地,什麼張嫣非親生的,系一死囚之女,犯欺君罪之類的大帽子也不斷的扣了上來。但朱木匠以‘謠言不可信,皇后朕甚愛憐,不可妄議’給解了。

而後又發生了,時任工部郎中的劉志選劾張國紀,以撼中宮,大臣李國普言:“子不宜佐父難母,而況無間之父母乎!”朱木匠也不理此事,直接降職斥責劉志選。

這等等的一切,可見張國紀護女情深,以一個小商人直接的走上前臺來,也的確是不容易了。更是對時局分析認識到,一旦女兒皇后之位不保,張家就將面臨滅頂之災。所以只能迎難而上,與魏忠賢徹底的站到對立面。不過就是這樣這一路走來,也是相當的艱難。東林失勢之後,這宮變裡雖然沒有他的身影,但女兒卻是一個‘首犯’,這一下子差點把張家陷於絕境,老張同志都快嚇尿了。好在皇上大度,只休了女兒,沒有誅連到張家,否則一刀下來,萬事皆休。

在家裡看着女兒見天的要死要活的。老張真是着急上火,但這事不是別的,被皇上休了,女兒除了死路一條,就是守節一生了,這輩子算是毀了。當父親的哪裡能不心疼。不過好在絕處逢生,女兒開始做起生意來。當然利用的還是宮裡的關係。然後就開始了一波波的起伏。最後直到女兒到了遼東,與皇上破鏡重圓。前幾日又傳魏忠賢被罰打一事,更令其開心無比。

這一切都有他支持的,所以他夫人對其屢有怨言。現在又來了一出自殺事件。他的心如同過山車似的,這忽上忽下的,真是沒法再說了。

就在老兩口想着女兒命苦,相互埋怨之時。宦官來傳,皇帝宣請。兩人不敢有慢,急急而行。到了女兒的寢宮。

雖然是丈母孃看女婿,但這個女婿有點特殊,還得正兒八百的跪頭行禮。

這算是來到大明第一次見到‘長輩’了,好在這個時候。朱由校的心思不在這裡。顧不上寒暄了,攔住他們行禮,只是說道:“國丈、夫人來的正好,一家人,這個時候也別講究了。快來看看皇后吧,這剛剛灌下一副藥。”

朱由校還從沒想過見岳父岳母的事,就是記憶裡有過點印象而已。岳父岳母這個稱呼,古代帝王常臨名山絕項,設壇祭祀天地山川,晉封公侯百官,史稅:“封禪”。唐玄宗李隆基一次“封禪”泰山,中書令張說做“封禪”使。張把女婿鄭鎰由九品官一下子提成五品官。後來玄宗問起鄭鎰的遷升事,鄭鎰支支吾吾,無言以對。在旁的黃幡綽譏道:“此乃泰山之力也。”玄宗方知張說徇私,很不高興,馬上讓鄭鎰降回原職。後來,人們知道比事,就把妻父稱“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嶽之首,又稱爲“岳父”,同時稱妻母爲“岳母”。“岳父”、“岳母”的稱呼便相傳至今。

這個時候也沒辦法講究什麼了,只是把事情說了一下。

兩老也一陣唏噓,丈母孃上前來抓住了張嫣的手,眼淚涌泉而出,喊了幾聲,但張嫣也沒有多給面子,仍然不醒。丈母孃嘴裡喃喃的以自己能聽到的聲音道:“寶珠啊,若聽爲娘一語,知道放手,何止如此啊,沒想到你竟然遭此大罪啊。”

女兒回孃家,當孃的當然不可能不理不問,她的心思已經入魔了,全撲在了皇上身上,這苦命的娃這是在嘬死啊,皇宮雖好,但已然如此,爲何還要堅持呢?所以她沒少去勸張嫣,但張嫣外圓內方,一心要彌補,這不是越陷越深嗎?落到了這步田地。

張國紀倒是明白事理,將夫人拉着說:“夫人,先閃到一旁,別耽誤救皇后。”

看着老兩口,朱由校的心裡也着實不好受,心裡更是心煩意亂。

“皇上,只要能保住了寶珠的性命,這皇后的位置是寶珠命薄,已然丟了,那是她有負於皇上在先。再擔此名,那是要受天譴折壽啊。還是請皇上給收回吧。”丈母孃這個時候也把旁邊的遺囑看完了,趕上來了這一句,張國紀完全沒有想到夫人會在這個時候來這一出,急的直瞪眼。但卻被老夫人給屏蔽了。

老夫人看的明白,張嫣宮變了,皇上所做的種種都是矛盾、異常的,誰人都能看出來,她又豈看不出來?

張嫣認死理,一是與魏忠賢有大仇,差點還連累了張家,又受了東林的蠱惑,認爲皇上重用閹黨,是大明之禍,一心的爲大明另尋明主。這種廢立君王之事,哪裡是人臣所爲?史上又有誰能有一個好結果?事情不暴露則已,一旦大白天下,哪一個不是遺臭萬年?再則說了,就算是事情藏匿的好,那上任的新君又哪裡有不殺人滅口的道理?

刺王殺駕這樣的事,哪裡管你的理由多麼高尚不高尚,動機是純潔還是齷齪,一直都是成王敗寇,壁壘森嚴,敗了就是敗了。賠上九族的性命而已。皇上是聖明,沒有殺人,但對於枕邊人的背叛又哪裡能夠縱容的,偏偏是給休了。

這種荒唐事爲何?無非是女兒太漂亮了,皇上心生不捨而已。不就是這種簡單的事嗎?要是女兒姿色平庸,又哪裡會出現被休回家這檔子荒誕無稽之事。

皇上還三番二次的又是保全着張家的爵位,又是下旨,這是要做什麼啊?還不是預留着死灰復燃的心思嗎?

不僅僅自己,宮裡的那些宦官、宮女也是明鏡似的,否則的話,哪裡會如此的大開方便之門,還有那麼多的代理名額給他們張家呢?

賺了錢了女兒的心就更大了,一心想着去彌補自己的過失,去贖罪,明眼人哪裡看不出來,她更想着重新回到皇上的身邊。這一是山西,二是勞師,又有着老臣們的參和,皇上與女兒同時選擇性的遺忘了曾經的最不應該遺忘的事情。

但宮變的叛變是硬傷,如果是小門小戶的,這樣的事大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就是了,沒什麼大不了的。但問題是皇后這樣的位置有多麼的敏感,又有多少人在盯着看着,更有閹黨在那裡虎視眈眈。這次百姓請願,一個個豔后豔后的叫着,不是明擺着有人跟着唱對臺戲嗎?母憑子貴,女兒已經不能再生養了,拿什麼去給別人爭?

皇上是寵自己的女兒不錯,但這種寵愛是把她架在火上烤。女兒可以直面閹黨後宮,甚至是朝廷大臣,但一直標榜的君以民爲天的女兒,如何承受的了百姓的死諫,又如何能讓皇上爲難,當一個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千古昏君?所以她會自盡。

別人說什麼,朱由校可以說那是有所針對,但這丈母孃所說的,不會是想着對張嫣落井下石吧。

“夫人請放心,朕會處理好的,現在重要的是皇后先醒過來再說吧。”面對丈母孃這樣的話,朱由校真的沒法再說什麼了,這不明擺着丈母孃給自己臉色看嗎?現在媳婦就躺在一邊,生死未知,哪裡有這心思,只能淡淡的回道。

“皇上,請三思,寶珠心思雖然在皇上身上,但、、、、、、”

“糊塗!這是救皇后娘娘要緊還是聽你嘮叨要緊?皇上請恕罪,這女人頭髮長見識短,不要與他一般見識。”張國紀上前一通的喝斥,這女兒的命在旦夕之間,這老孃們怎麼這麼不懂事,跑這邊嘮叨!

朱由校苦笑無語,他是真煩,張嫣一直昏迷不醒,一點好轉的樣子都沒有,心裡哪裡能好受呢。只能讓人把岳父岳母給安排到偏殿居住,張嫣這還不知道多長時間才能好轉呢。

但就在此時,容妃前來探望了。

原來,朱由校走後,這滿月宴立刻跟出去了一羣人,一下子空了起來,然後就是百姓自殺死諫、皇后自殺之事傳來,滿滿一堂的人大感不妙,整個滿月酒也是不歡而散。

容妃正在這個時候可是對整個事件持最爲關注的態度,一直到探知了這鶴頂紅失失效,氣的是差點笑了。

“騷媚子!搞這套丟人現眼的事物出來,當天下人都瞎了嗎?”任容妃聽到了張嫣自盡的準確的消息後就一直的不忿,抱着朱慈煦不由的罵道。媚狐子、騷媚子,這是容妃背後說張嫣常用的話了。

第691章 遼陽之屠第275章 免稅開始第219章 宦官心毒第337章 皇上親處第198章 雙耳之失第786章 天主教來了第715章 立殺無罪第829章 收復澳門第166章 宮廷政變11第316章 岱海苦訓第681章 六朝古都第244章 蒙古大盾第246章 阻擊顯威第333章 路遇兵匪第766章 衝發一怒爲紅顏第424章 災後重建第467章 封住關口第350章 谷中血戰第388章 煙霧瀰漫第328章 整俘牛錄第459章 淨軍來了第404章 緊咬不放第93章 信王祭母第67章 送行應升第348章 偏向虎山第755章 請求入遼第647章 虐俘事件第603章 小小計策第248章 聯合攻關第632章 殺俘不祥第42章 又見抄家第328章 整俘牛錄第92章 留住聲音第423章 大捷之後第453章 建奴評戰第367章 遼響貪墨第77章 東林智囊第459章 淨軍來了第32章 與民爭利第697章 建奴遷都第273章 巧遇牛人第445章 雲崗石窟第28章 連弩改造第677章 斬草除根第1章 人體炸彈第100章 名傳青州第519章 叢林訓練第671章 襲擾不停第650章 地雷之戰第200章 撤銷遼餉第349章 出兵峽谷第586章 百姓談雷第130章 朝會小事第497章 士人地位第266章 大破蒙軍6第92章 留住聲音第128章 三百神弩第729章 天子門生第398章 林丹挺進第277章 巧治大臣第714章 邊牆戰略第801章 海洋之始第758章 信王清醒第146章 雲貴總督第655章 臺吉傻了第818章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第686章 掃蕩莊子第209章 朝臣認慫第314章 岱海收編第636章 冰牆內外第526章 韃靼高手第275章 免稅開始第500章 吾皇至尊第425章 耶穌請願第203章 馬拉松賽第254章 防線收縮第666章 空城之計第283章 寧遠分兵第661章 建奴之驚第728章 殿試製度第753章 紛紛而逃第357章 至高之點第461章 朝鮮戰役第419章 黃泥之阻第293章 錦衣屠奴8第497章 士人地位第134章 見袁可立第728章 殿試製度第121章 老臣心服第633章 乘勝追擊第761章 兒子慈熹第585章 大炮成了第231章 戰馬失控第756章 鼠目寸光第302章 對樓衝車第750章 憶牛毛寨第65章 勝利油田第162章 宮廷政變7第308章 草原會戰3第422章 亂民來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