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帝王心態

京師震動,無人不惶恐。

當國家機器完全行動起來的時候,在其面前,生命顯得脆弱無比。

昨夜的殺戮,不過是開胃小菜,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在被抓捕的過程中,稍微有點反抗的動作,就被立即斬殺。

錦衣衛的命令很明確,但有任何是錦衣衛認爲有反抗意識的,直接就地格殺,這個中的原因,主要還是牽扯的人太多了,一些無關緊要的,就不需去詔獄的牢房裡佔坑位了。

當詔獄裝不下的時候,只能是往五城兵馬司裡面送。

畢竟詔獄在錦衣衛衙門,皇宮之中,地牢不大,主要是抓重要人員,以官員爲主。

能夠去到詔獄裡的,也算是稍微有些身份地位纔可。

那些被斬殺的屍首,便是由五城兵馬司負責處理。

據統計,當夜慘死者,就將近上千人,而這些人,不過是附帶的,甚至都不算在案件卷宗裡。

而太孫殿下被人謀刺的消息,也在整個京師開始擴散開來。

“太孫殿下多好的人吶,怎麼會有人謀刺他呢。”

“是啊,那可是救苦救難的大菩薩,聽說羣英商會就是太孫殿下打造的。”

“真的嗎,我說怎麼招工的工錢那麼高,原來是太孫殿下的意思,太孫殿下真是好人。”

“我是從河南老家逃疫來的,家裡人那邊親戚寫信過來,就是太孫殿下親自去了河南,把瘟疫都給鎮住了,瘟疫見着太孫殿下,都得繞路走。”

“說什麼話呢,哪裡是繞路走,分明是直接就消散了,太孫殿下天上的神人轉世,自由神佛庇佑,瘟疫見了,那還不得退散。”

“有道理,不過我這裡可是有個消息,你們不知道吧。”

“什麼消息,快快說來聽聽。”

“快說快說,吊人胃口跟斷人財路可沒啥區別。”

“嘿嘿,你們不知道吧,太孫殿下,那可是太子殿下的嫡長子,在這之前,可沒誰聽說過,那是因爲,早在十年前,就已經薨逝了。”

“可這般老天爺瞧不下去了,入葬的那夜,孝陵星象大變,地龍翻滾,硬是把太孫殿下給救了出來。”

“這可是真正的死而復生,不過死而復生失了憶,這也導致在外流浪十多年,最近幾個月呀,才被燕王殿下找回來。”

“天啊,你這說的都是真的嗎,原來太孫殿下,真的是老天爺眷顧之人。”

“不可思議,不過確實老朽在此前十多年,確實從未聽聞過太孫殿下,這般說來,倒是有幾分真。”

“那是幾分真,可真是真真切切,毫無虛假。”

關於太孫殿下的議論,於整個京師迅速的升起了熱議,在這個沒有通訊的年代,消息的傳播都是通過口口相傳。

前幾個月孝陵的熱度,使得京師大街小巷幾乎人人知曉,而這次的爆料,很容易就被百姓所接受了。

當然,這樣的爆料,自然不是隨便傳的,能夠在半天之內,整個京師大半的人都知曉,這背後自然少不了錦衣衛的功勞。

也少不了朱元璋的暗中操縱。

在名聲這塊,朱元璋能夠幹到今日,即便各種屠殺下,還能在底層百姓有這麼高的名聲,得到大多數人的擁護,箇中手段可見一斑。

隨着涉案人員被抓捕歸案,常規流程上的三司會審,也就到來了。

當然,這就僅僅是個流程,主要針對的羣體,在於外臣,官員。

其中最爲悽慘的,便就是倭國的外臣,還有占城的外臣了。

這兩國外臣,直接就被牽連了進去。

倭國的外臣,在今年七月的時候,就有人過來,想要跟大明開啓朝貢交易,但一直都被拒絕。

占城那就更加不用說了。

洪武二十三年前,還是有過幾次朝貢貿易的,但在這之後,因爲擾亂邊境的緣故,一直都是被聚集的對象。

這次的事情,正好可以拿他們開刀。

官員牽扯的並不多,連百人都沒有。

這些官員,大部分都是羣英商會提供的情報,在很大程度上,便就是那些商會背後的主事人。

其中以江南地區的官員,佔據了八成之多。

審訊很簡單,幾乎問幾句話,就差不多了。

簽字畫押都不需要,有三司記載一個過程,便就可以了,連口供都是直接省去。

在朱元璋的授意下,這次有關於謀刺太孫的案件,一定要做到快。

三天之內,必須結案。

這般諭旨,沒人膽敢違背,所以不可能有什麼深究的過程。

直到第三天上午,浩浩蕩蕩數千人,被壓往承天門外的廣場。

便就是之前,太孫冊封大典,閱兵的廣場。

一如既往的人山人海,各有大片的哭聲。

一排排的犯人穿着囚衣,只等午時三刻一到,便就斬首示衆。

按照上頭的意思,是不可能少於三千人的,所以在今日被斬首者,總數爲三千六百九十七人。

無一例外,全都死刑,立即執行。

這在京師,亦或是整個大明,都很難想象,僅僅是第三天,謀刺太孫案,就這般破案結束。

速度之快,古今第一。

“吉時已到,行刑!!!”

隨着一聲吶喊,處決開始。

此刻,坤寧宮中,朱英看着面前的奏章,久久未曾下筆。

看了看天色,朱英知道,皇宮外有三千餘人,正因自己慘死刀下,以朱英的心態,終究是有些不忍。

在西域的時候,他敢孤身返陷,斬殺上百敵寇。

也敢跟異族,於草原之上,一決生死。

可這般血腥手段,雖說在古代,是極爲正常的現象,甚至就連那些觀看的百姓,都不認爲有什麼特殊。

很多被行刑的犯人,幾乎都是對着顧雙貴開口大罵,而不是罵朱元璋,更不是罵他朱英。

然朱英心中,極爲不適。

“殿下,喝口桂圓蓮子羹吧。”

葉月清端着湯碗,輕聲的說道。

朱英微微遲疑,接過一口喝光,心中的一些鬱結,這才稍稍消散。

他心中很清楚,老爺子的話,是對的。

在當今這個年代,想要維持皇家威嚴,維持老朱家的統治地位,維持至高無上的皇帝權威。

就必須要讓有所冒犯之人,付出血的慘痛代價。

只有這樣,才能讓官員,百姓,生出敬畏之心。

其實若不是顧忌大孫想法,這次的謀刺案,何止數千人,怕是得上萬人的株連,纔會消朱元璋心頭之怒。

是朱英不理解,多年戰場上下來的人,對於生死,對於無辜牽連,早已看淡。

要的,只是最後會產生的結果。

至於這個過程,並不重要。

這就是皇帝,真正的皇帝。

天子一怒,伏屍百萬。

在後世只是一個成語,在當今,確是實實在在,血流成河真實發生的事情。

而百姓,也早已經習以爲常。

“爺爺在幹嘛呢,是在承天門,看斬首去了嗎。”

朱英問道。

葉月清輕輕搖頭,道:“陛下此刻在乾清宮裡。”

朱英頓時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按照往常,老爺子當是在華蓋殿中,處理政事,而在這個時候,顯然是在等着自己。

稍稍遲疑下,朱英起身,向乾清宮走去。

“陛下,不若還是去看看太孫殿下吧,陛下這般,奴婢的心中,很是難受。”

乾清宮中,劉和對陛下勸說道。

朱元璋輕輕搖頭說道:“咱能護得了大孫一時,護不了大孫一世,這往後的大明天下,終究是要大孫親自去承擔。”

“有些事情,只能是大孫自己去扛,咱年紀大了,也老了,只想着大孫能夠快些成長起來。”

朱元璋的語氣,帶着很強的唏噓。

他培養長子三十七載,在各方面,已經是最優繼承人了,作爲皇帝的權力,已經大量的下放給長子。

可誰能想到,在這麼個年紀,自己都已經半截身子入土的人,結果遇到白髮人送黑髮人的事情。

大孫很優秀。

但是在一些方面,還是有些不夠的。

個人的優秀,其實在朱元璋看來,並不是皇帝最爲重要的關鍵。

平衡之道,皇家威嚴,纔是被朱元璋所看重的因素。

這大明天下的聰明人,永遠都不缺的,怎麼去掌控他們,讓他們爲大明,爲老朱家效忠,讓大明千秋萬世的傳承下去,國祚延綿,纔是至關重要。

所以在這一點上,朱元璋很清楚,自己不能去安慰大孫,要他自己將這個經歷,承受過去。

身爲皇帝,有的時候,必須要能狠得下心才行。

此刻的朱元璋,自然也沒有心思,去批閱奏章,處理政務,便就在這乾清宮內,離大孫最近的地方,安心等候。

這時,腳步聲傳來。

熟悉的聲音,讓朱元璋頓時就意識到,是大孫過來了。

沒有任何遲疑,朱元璋直接轉身看去,果然是大孫。

“爺爺,孫兒讓你擔心了。”

朱英拱手作揖,真誠的說道。

有些話無須多說,自然就能明白箇中的意味。

朱元璋哈哈一笑,道:“咱能擔心啥,咱相信就這點事情,自然不會過於困擾大孫的。”

“大道理,咱就不跟大孫說了,大孫自然是懂得的,現在也差不多晚膳了,咱可是聽說了,今日的早膳,你可是沒吃呢,肚子餓了吧。”

“咱早就讓光祿司備好了膳食,劉和,還不趕緊讓人把膳食送過來。”

劉和連忙道:“奴婢遵旨。”

而後立即小跑着出去傳話。

此刻劉和的臉上,也是露出笑容。

能夠看到陛下和太孫開心起來,他自然心中也是極爲歡喜的。

朱元璋仔細的看了看大孫的神情,暗自點頭,而後走到書案上,拿過幾本卷宗,交於大孫說道:“這是你四叔,還有表兄李景隆,及允炆的卷宗。”

“你且好好看看,若是有什麼想法,直管是和咱說說。”

這幾個卷宗,自然就是錦衣衛,還有劉和記載過來的。

謀刺的事情,沒有人會覺得簡單,朱棣,朱允炆,在涉及到皇位傳承下,自然也不可能徹底避嫌。

必要的查詢,是無可避免的。

朱英點點頭,接過卷宗,仔細的查看起來。

其實在朱英的心中,也想知道,燕王朱棣到底有沒有在這其中參與一手。

朱棣本就是朱英第一懷疑的對象,也只他纔能有這個實力,亦或是這個手段。

雖然朱英自從入宮後,沒有對於朱棣施行過於徹底的打壓,除了將姚廣孝這個關鍵人物調走外,也沒太大的動作。

但這不代表朱英對朱棣完全的放心。

歷史上的朱棣,似乎也是被迫的,可有句話說得好,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有悖於君臣之道的朱棣,可不是什麼好名聲。

朱英先看的是關於朱允炆的卷宗,其中的關鍵,自然還是在黃子澄的身上。

不過從錦衣衛的查探來看,黃子澄雖說有一定的嫌疑,但從根本上,並沒有其他作案的聯繫。

黃子澄和江南那邊的文人,關係還算是不錯,這是重點,不過也就僅僅於此了。

事發前後,黃子澄幾乎都是在翰林院中,一直在跟着諸多翰林學士共同編撰新的典籍。

這也是朱英之前的意思。

而朱英也相信,不管是朱允炆還是黃子澄,沒這個實力,更是沒這個膽子。

箇中關鍵,還是在朱棣身上。

從卷宗上來看,朱棣也沒什麼可疑之處。

包括李景隆。

李景隆在近端時期的行爲,卷宗上記載得非常詳細,和江南文人確實有所接觸,不過根據反饋,主要是在給燕王朱棣當說客。

爲朱棣去拉攏到海外就藩的官員。

平時沒什麼人在乎的秀才,在這個時候,卻是成了藩王們的寶貝。

卷宗看完,朱英心中也清楚了。

這件事似乎跟朱棣還真沒什麼關係。

雖有些錯愕,商會那些人,竟是有謀刺自己的想法,不過事實擺在面前,倒也無話可說。

此刻,朱元璋看着放下卷宗的大孫,似笑非笑。

朱英和老爺子對視一眼,心裡頭頓時就明白了過來。

老爺子這意思,極爲明顯呀。

稍稍思慮一番,朱英還是說道:“看來這件事,跟四叔,允炆,皆是無所關聯。”

朱英心中明白,此刻老爺子等於是將朱棣和朱允炆,直接交由自己處置。

有沒有關聯,不過是他一句話的事情。

朱元璋笑了,笑得很開心。

第136章:對於姚廣孝的處置第823章 趙元弘想大明出兵歐洲第204章:先秦遺蹟,軌道馬車第441章:完勝第671章:大開殺戒第423章:開海第738章 定海艦問世第167章:有被震懾到的藍玉(求月票)第242章:朱元璋昏厥,大氣的朱英第365章:朱元璋的思念第675章:佔王的請求,蒸汽時代第686章:朱英的傳奇神話故事第209章:大孫如何看待邊疆的叔叔們第630章:大明包郵帶來的心動第277章:特色實業興國第343章:陸家的態度(求保底月票)第840章 (全書完)新皇登基,日月同輝第815章 莫斯科大公國第438章:鎮海衛的應對第199章:太子殿下復活了第二十章:激動的朱元璋第766章 輕鬆擊潰第230章:驚喜的皇子們第十七章:朱棣密謀第444章:讓咱大孫去打仗第187章:朱英演武,被震撼到的老爺子第593章:大破安南第165章:姚廣孝遠走高麗第128章:秦王投誠第520章:想提前退休的朱元璋第747章 那我能跟着一起去嗎第732章 足利義滿的狠辣第128章:秦王投誠第307章 :惶恐的劉三吾第120章:蛻變的朱允炆第683章:扶持香港島第545章:朱元璋垂簾聽政第666章:羣英商會在安南的細作第771章 伏擊之策第831章 大孫,登基吧第728章 占城這麼多年花了這麼多錢第136章:對於姚廣孝的處置第225章:開國戰第131章:大哥饒命啊!!!第807章 先平高麗,再滅倭國第754章 爲大明萬世基業而戰第575章:把北元王朝發展成傭兵帝國第八十四章:不裝了,我攤牌了,我確實不是我爹生的第494章:大明的快速發展第242章:朱元璋昏厥,大氣的朱英第297章 :比大明還要厲害第454章:大明官員的幸福日子第488章:大孫從未讓咱失望過第六十四章:朱英的決定第482章:倭國使臣的歡呼第402章:朱棣的手段第十二章:霸氣朱元璋第431章:蘇州第527章:推行第197章:操練皇子皇孫第125章:純手工打造第227章:人間清醒的呂氏第365章:朱元璋的思念第348章:朱棣的醒悟第419章:藍玉的震驚第668章:不受降者,殺!殺!殺!第352章:對燕王當如何安排第394章:朱元璋的糾結第五十九章:絕對是親大侄子第469章:刺殺!!!第649章:發展大明的人口入侵第623章:神話體系帶來的靈感第768章 太孫什麼都好,就是太謹慎了些第203章:現在就得把名分定下來第614章:京師的萬人血書第332章:委屈的朱允炆第471章:可憐悲哀的朱允炆第542章:給帖木兒加點火第534章:決策的艱難第772章 北伐第533章:等階森嚴的好處第656章:干預真臘暹羅的戰爭第一章:八百里加急第594章:大明皇曾長孫出世第398章:國泰民安第201章:足以和始皇長城相比第499章:朱英畫下的大餅第761章 老爺子的霸道第374章:謀逆大案第741章 科技纔是第一生產力第636章:朱英的兒子們沒有太監第224章:羣英商會的特殊服務第506章:敕封涼王的可能第236章:朱英的處理手段第351章:安南大王的臣服第145章:北方的狼族(萬更求月票求訂閱)第682章:我怎麼就選了文科第404章:中都皇城第八十六章:成家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