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安南初始

石炭,或說煤炭的大賣,尤其是慢慢排隊的景象,讓許多的商人感覺到羨慕。

這低廉的價格,稍稍打探就知曉,是官府出手了。

其實本身煤炭是沒有一個具體的定價,這其中的行情,主要還是取決於官府,之前高昂的價格,主要是因爲這玩意不允許民辦。

在管控之下,流出得少,自然這價錢就貴了起來。

第二天,商人們就感覺到春天來了,官府告示,從今往後,將會審查有足夠實力的商會,可向官府申請辦理開煤款文書。

這就是說,只要你發現了一處煤款,然後向官府提交相應的資質,就可以自己採礦售賣了。

雖說其中有許多的條款,但這依舊在整個商界,掀起了千層浪。

“大明之景象,越發不同,連採礦已然准許民辦了,我等商人的好日子,終於算是盼到頭了。”

“太孫殿下流落民間之時,多經商事,其羣英商會,更是商界頂流,對於商業之事門清,這纔有如此善舉。”

“若石炭價錢下來,百姓亦是用得起,這每逢冬季,當有多少人免於寒冬而死,功德無量。”

“嘿,不知有多少大商,將會因此暴富。”

“那有如何,終歸這日子,當是越來好了。就是這礦工的工錢,可不是個小數,這告示文書裡明明白白寫着,當保障下礦之人安危,若有事故,當有撫卹。”

“好傢伙,這撫卹視年歲不同,爲三十兩,可真金貴。”

“哼,在那些大商手中,三十兩算得了什麼,不如那銷金窟給頭牌的賞錢,太孫殿下仁義,先把規矩定死了,不然誰人敢下礦。”

大量信件從京師發往大明全國,在南方這邊的煤礦並不多,可在北方,卻有大量存在。

在京師的各地大商幫,死的死,跑的跑,羣英商會一家獨大。

但這並不代表各地商幫在京師就沒有駐點了。

相反,在京師遭到收毀滅性打擊後,各地商幫們更加註重消息的傳播,畢竟這天下的規矩,都是朝堂立起來的,商人更加懂得信息情報的重要性。

一些消息提前知曉的好處太大了,像是江南那邊的商幫,更是開闢了一條特殊的路線,專用於情報的傳遞。

哪怕是說那一趟的貨物價錢虧損,都在所不惜。

“今年的京師,可真是熱鬧非凡呀,往年怕是要到了年關近幾日,纔有這等盛況。”

“這大街上熙熙攘攘的,如此嚴寒,竟都不呆在家中。”

秦淮河畔附近街道,酒樓二樓。

李景隆看着窗外的景象,有些感嘆的對着朱棣說道。

朱棣輕輕點頭,有些羨慕的說道:“不得不說,太孫在商事上,真有一番天賦,便是本王,也不得不佩服。”

“可不僅僅是百姓,便是本王府中,儀華諸子,彼女僕從,每日都趕着上街,從未見過這般勤快。”

李景隆笑着回道:“這怕是花銷也不少吧,現在也不知怎得,這街面上花錢的人,突然就多了起來,往前稍微有點錢財,哪個不是好好藏着。”

“可觀如今,都紛紛去買這買那,連天寒地冷都阻擋不了,太孫當真有點東西。”

朱棣回道:“這便是太孫的那羣英商會,大肆從各地購置貨物,而後低廉傾銷,聽儀華說,有些貨物的價格,比之本王北平,都要低廉數分。”

“早知道這裡可是京師,貨物從各地運來,反而比地方上賣得低廉,簡直不可想象。”

朱棣和李景隆,或者說整個大明,都沒怎麼見識過批發價的威力。

朱英有着前世的記憶,自然是對這一套非常的熟絡,雖然運輸條件要差一點,但價錢的下降,也是實實在在的。

對於這種賤賣的行爲,多數商人感覺不可理喻,薄利多銷商書有之,但這麼大面積的傾銷,幾乎牽扯到所有的日用品了,也委實太過於恐怖了。

別的地方不說,至少在京師長江邊的碼頭,大量的貨物不斷運入,哪還有店鋪敢提價,那純屬是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舅媽那邊,不知進宮後如何了。”寒暄感嘆一番後,李景隆開口問道。

關於徐儀華進宮的事情,朱棣也告訴了他。

就整個京師而言,朱棣唯一能夠說下心裡話,並且有所交流的,也就只有李景隆了。

朱棣微微搖頭道:“儀華去尋了寧妃,不過寧妃雖然答應了幫忙其中說和,但對於太孫的忌憚非常之高,本意是想在府中宴請,現在看來只能是年關大宴上,再尋個時機了。”

李景隆聞言輕輕點頭,而後嘆道:“太孫殿下的手段太多了,目前所見,軍事,商事,政事,人事,無不精通,天予之才,難以匹及。”

“現在陛下每日歡喜得很,今年各地豐收,國庫豐盈,內帑在太孫的營作下,怕是錢財不缺,這次正旦大宴,據說太孫令旨招來全國各地名廚,更是集四海之珍稀,彼時菜餚之豐盛難以想象。”

“陛下一向提倡節儉,但這次雖欣然同意,顯然這個中花費,全由太孫支出。”

說到這裡,李景隆靈光一閃道:“最近告示文書,官府給予開礦採買之權,我若沒記錯的話,北平煤礦不少,表舅何不趁此機會,也下手一番,想來個中利潤頗豐。”

朱棣聽到這話,稍稍有些遲疑,道:“這買賣之事,商人之道,本王堂堂藩王,何以自降身份,行這低賤之事。”

李景隆立即道:“此言差矣,如今太孫羣英商會,有聲有色,更是爲國庫,內帑創穫破豐,我已知有不少人,也想在這從中得利。”

“往前都盯着田產,自從涼國公那事出後,多少勳貴都把目光放向了買賣經營之道上,這可是真金白銀。”

“現在番薯等高產作物,已然開始運往全國各地,可見明年糧價,定是大跌,現在唯有跟着太孫殿下,行那買賣經營之道,方纔能有足夠錢財。”

朱英操控商業,用政策輔助,其中賺取的錢財,太過於驚人了。

雖然沒人可以覈算出大概有多少,但傻子都明白,碼頭上的貨物堆積如山,在京師成立大肆傾銷。

其餘商會在京師,不過是苟延殘喘。

京師百萬人口,這其中的獲利,難以估量。

各行各業,現在幾乎都在羣英商會的掌控之中。

各坊的貨物,基本上也全是由羣英商會收購,銷往外地。

因爲屬於羣英商會的貨物進出,都會有明顯的標識,稍微留心觀察一下,就知道這其中的體量有多大了。

朱棣心中沉思一番。

按照李景隆這個說法,確實如此。

現在儲君都帶頭從商了,而且似乎非常不錯的樣子,可見在往後的日子,重農抑商的政策,可能會有所改變,商人的地位,在一定的程度上,會得到提升。

至少在從商這塊,大家沒那麼鄙視了。

早知道在之前,哪怕是僅僅數個月以前,京師的商人,哪怕是一個小小的衙役,都能對之呼來喝去,且沒有絲毫擔心。

哪怕這家商會後面,也有着自己的背景,然作爲後臺,幾乎不會在商事之中露面。

大明律,官員及家屬禁止從商,但至少不少人暗中操控經營。

現在朱英將這一切,全部都擺在了明面上,情況有了很大的不同。

在各地商幫遭到打擊的時候,幾乎沒人站出來說話,任由毀滅。

其實哪個大商會的後面,沒有着官府人員的支持,所謂官商勾結,自古如此,想要做大,難以避免。

現在太孫出手,無人阻攔,也無人敢阻。

一旦牽涉進去,沒有幸免的可能。

皇室不同,或者說像是朱棣這樣的藩王,甚至是李景隆這樣的勳貴國公,沒有律法的限制。

朱棣嚴格來說,也有經商買賣,譬如京師產業,店鋪經營,只是這些朱棣從來沒有放在眼中。

若是以前的朱棣,肯定會對李景隆這話嗤之以鼻,可經歷了這麼多變故後,尤其是昨日心態的變化,現在沉思下來,倒也感覺不錯。

“北平那邊,的確煤礦較多,若是能夠拿下來,倒也是筆不菲的錢財。”

朱棣在心中稍稍盤算一下,發現的確大有可爲。

煤炭在北方的需求,動下腦子就知道,是絕對的必需品,尤其是北平往遼東,奴兒干等地過去,更甚。

現在那邊發現肥沃黑土,朝堂將要大量遷徙百姓,軍隊。

這煤炭根本不愁銷路,幾乎挖出多少,就能賣出多少。

這和直接挖銀子有什麼區別。

朱棣北平的王宮附近,都亦是有大量煤礦存在。

大明末年崇禎上吊的煤山歪脖子樹,也跟煤有很大的關係。

當然,所謂的煤山,並不是真的是一座有很多煤的山。

那裡山清水秀,跟煤可沒多大的關係。

之所以被稱爲煤山,是因爲歷史上朱棣在這裡修建皇宮的時候,曾經堆放過煤,所以煤山只是個俗稱。

真正的官方稱呼,是鎮山,萬歲山,一塊絕佳的風水寶地。

下有百果園,更有鹿、鶴等寓意吉祥的動物養殖。

北平皇宮修建後,山上松柏遍佈,園內鶴鹿成羣。御園北部建有壽皇殿等宮殿樓閣,種植衆多名貴果樹。每逢重陽佳節,明後歷代皇帝,都會去登山宴飲。

“就看今年正旦大宴,太孫他會不會放過我了,若是能鎮守遼東,加上這煤礦買賣,後勤不愁,何懼草原諸部。”

朱棣感嘆着說道。

他這大半輩子,都在跟塞外各族打交道,大大小小的戰爭,幾乎每年都在發生。

直到今年,纔去了沿海平倭。

當皇帝這種事情,在知道大兄朱標薨逝的時候,確實有很大的想法,甚至有一種夢想成真的感覺。

可現在,無論如何,在名義上也好,在實際上也罷,已經是無法改變。

他最想過的生活,還是回到北平,跟草原上那些蠻子打仗。

從出生之際,他就生活在軍營之中,隨着大軍各方征伐,長大後亦是如此。

若是去做個富貴閒散王爺,真是要了他的命。

他天生,便統軍打仗之人

“安南這地,果真神奇,這都馬上要正旦了,竟然絲毫不感覺寒冷,反而連盔甲棉衣都有些穿戴不住。”

“前面的路,有些過於崎嶇,卻是易守難攻,難怪東家曾經說要佔據安南,確是個好地方。”

“羣山遍地,不熟悉地形者,難以作戰,且瘴氣叢生,咱們到這裡的時候,恰逢冬季,若是夏季,怕是炎熱非常。”

“此言有理,這安南若打,便不能在春夏時節,反而是秋冬時節最佳。”

安南山多,地形狹長,多爲密林。

大軍在這裡頭作戰,四處掣肘。

縱有百萬大軍,也難以發揮十之一二的實力。

歷經數月時間,從京師出發的五萬大軍,終於是抵達了安南南部。

之所以有這種感嘆,因是在穿過山區後,抵達了安南南部平原。

南部平原跟之前大軍所經歷的山區,完全是不同的感受。

這裡自然條件非常優越,一眼看去極爲富庶。

“前面便就是王都了,這般久的時間,終於是要到了。”

前方已經陸陸續續有人影出現,不過在五萬精銳大軍的威懾下,哪有什麼人敢於停留。

安南這邊的軍隊,大部分都是由各土著部落組成,一般有個萬人,那就是了不得的大規模了。

五萬大軍是概念,他們幾乎一輩子都不曾看到過的。

尤其那整齊的盔甲,單單一眼看去,心神震撼。

第九十一章:白肚兜(求訂閱,月票)第六十四章:朱英的決定第133章:朱棣的不情之請第517章:海貿第167章:有被震懾到的藍玉(求月票)第六十三章:錦衣衛密信第299章 :大明京師法院第484章:膽大包天的朱棣第676章:義務教育的推廣,對三小國的蔑視第473章:懷疑的對象第384章:正陽大道第349章:正旦將至第723章 介入占城幫派第613章:給倭國送高產作物第725章 三十萬秀才第152章:朱元璋的孤獨(年底求月票)第645章:大明要謀取拜占庭帝國?第217章:鍍金的朱英第604章:倭國熱第十七章:朱棣密謀第394章:朱元璋的糾結第558章:意料不到的幕後主謀第617章:公主殿下不見了第181章:朱元璋也很無奈第731章 岌岌可危的倭國天皇第244章:醒來的朱元璋第270章:涼國公這是瘋了吧!第438章:鎮海衛的應對第九十九章:黃子澄的苦澀(求訂閱求月票)第232章:大哥不好,小姨被人劫走了!第313章:皇子守國門,藩王死社稷(求月票)第207章:第一屆演武大比第562章:倭國露天銀礦第492章:爺孫間的和諧發展第636章:朱英的兒子們第698章:來自朱英的反擊第736章 吃獨食的晉王朱棡第十七章:朱棣密謀第446章:颶風之後的機會第663章:朱元璋的手段第711章:姚廣孝回京,七年變化第306章 :斷我漢人之脊樑乎!第467章:張士誠的張第548章:自己養出來的惡虎第710章:內卷的黃觀第327章:刺殺太孫的後果第117章:爺孫倆第一次分歧第439章:倭商第563章:逐漸開始亂起來的倭國第347章:煤炭第687章:太孫辦事,哪需要什麼證據第694章:愛會轉移第344章:朱元璋的英明第570章:老朱的長遠佈局第734章 朱棣備戰沒有太監第624章:刺殺大明太孫的可能第761章 老爺子的霸道第434章:手段第590章:穩進平推安南第180章:謹慎的朱英第491章:一步登天第671章:大開殺戒第762章 奪取大明的火車第312章:三分倭國的想法(求月票)第689章:大明簽證的風聲第六十八章:劉和見朱英第540章:定都長安(新年快樂)第698章:來自朱英的反擊第631章:朱元璋下西洋的想法第508章:草原山的冬天第九十章:大膽的想法(求訂閱,月票)第265章:日漸消瘦的朱允炆第714章:這該死的儀式感第150章:爺爺,對不起(年底求月票)第262章:朱英的仁心第393章:被打臉的朱元璋第139章:朱允炆謀劃第160章:外婆菜的味道第740章 千里江陵一日還第768章 太孫什麼都好,就是太謹慎了些第四十三章:暴躁老哥朱棡第585章:古往今來第一代風水大會開展第107章:虞王陵墓(求訂閱求月票)第112章:謀逆第160章:外婆菜的味道第194章:恭迎大哥回宮!第六十八章:劉和見朱英第343章:陸家的態度(求保底月票)第634章:黑暗的大明太孫第602章:朱棣的女兒們第606章:大明擴軍,備戰天下第375章:盡誅九族!(大章求保底月票)第六十四章:朱英的決定第540章:定都長安(新年快樂)第186章:咱明日要去看大孫第833章 君主立憲第766章 輕鬆擊潰第596章:天涯海角,萬里追兇!第643章:四大藩王的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