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學堂之爭

其實在義務教育這塊,朱英可不算是最早提出的。

第一個提出的,正是朱元璋,早在大明建國初,洪武二年的時候,朱元璋就召集了中書省各官員,表達了要普及教育,興辦學堂的意見。

而在那個時候,整個大明也是迅速的行動起來,開始建立具備大明特色的教育體系。

這等事情,對於整個古往今來,都算是頭一遭。

也是不得已而爲之,因爲朱元璋建國後發現,自己大明如此遼闊疆域,人口,竟有一種無人可用的情況。

受到蒙元的衝擊和清洗,最爲主要的還是蒙學對漢學的打壓。

很多人認爲蒙元,也是屬於中原王朝之正統,他們所用的,所學習的,所提倡的,皆是漢學。

其實這是錯的。

或者說,這是朱元璋在編纂蒙元歷史的時候,對其進行了改變,甚至是改變了整個華夏族羣的潛意識。

真實的蒙元,作爲第一個自外族進犯中原,且成立王朝的國家。

實際上在整個蒙元時期,都在極大力度的打擊漢學,打壓漢人。

首先是忽必烈,他只會簡單的漢語,建立蒙元后,也不存在去推行漢學,而是推行蒙學。

最簡單的一條,就是想要當官,首先你要會蒙語,懂蒙文。

朝堂議事,文書卷宗,皆是蒙語蒙文。

甚至於後來的蒙元歷代皇帝,聽不懂漢語,也不存在看得懂漢文。

漢家文學,受到了有歷以來最爲強力的打擊。

百年,數代傳承。

私塾教授的,盡皆是蒙文,蒙語。

若不是蒙元對於漢人極爲打壓,尤其是南人,很難爲官,這才使得一些基層的南人百姓,得以保留漢語漢字。

南北的差異矛盾,也是在這個時候,最大化。

所以朱元璋只能開辦教育,把讀書人變得多起來。

他親自審定各級學堂的學生定額,每年招入府、州、縣的學生達三萬多人,他們一律稱“廩膳生”(廩lin),所謂廩膳,即官府供應伙食。

到了洪武八年的時候,辦學規模再次擴大,又令天下建立社學,延伸到縣城之下。

如此,加上朱元璋稱帝之前就在南京設立的國子監,整個大明王朝的官辦教育,從京師一直延伸到鄉村。

大明戶部這邊也全力支撐,除了建校舍、請老師外,學生的待遇也很好,官府除按月供給他們每人“食米六鬥”外,還免費供給魚肉,此外這些學生還享有免役特權。

京城的監生那就更不得了,校服全套包了,結了婚的可以帶家眷入學,未婚的發錢作將來的婚聘金;外地的學生每年還有帶薪探親假,重要節假日發節日補助。

朱元璋以驚人的行政效率和與他本人秉性極其不符的慷慨,建立了覆蓋整個大明的義務教育體系,幾乎是從幼兒園到大學。、

現在問題來了。

爲什麼朱元璋能辦,朱英現在於京師去辦,就變成了開民智了呢?

爲何現在文武大臣都在強烈的反對,甚至覺得掘了他們賴以生存的根基?

這個中原因,主要在於對象階層。

朱元璋在辦理學堂的時候,由官府督辦,最後這些招生人員,包括招生目標,全部落在了勳貴,鄉紳,地主,大戶們的手上。

那些連飯都吃不起的百姓學子,根本就不可能有機會到這學堂裡去。

這便相當於,衆多家族,拿着官府發放的補助,給自家孩子進行教育培養。

哪怕是庶出,都能享受名額去官府求學。

待學成後,這些學子感謝的不會是大明,而是宗族。

他們得學的機會,不是大明官府給的,也不是朱元璋給的,而是宗族裡得來的。

大明中後期,大明全國各地黨派,朝堂朋黨,幾乎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

官官相護,官商勾結,也是從這裡開始。

因爲每一個學子,在求學之初,他的身上就已經有了標記,包括政治傾向,也是非常明顯。

而現在朱英的動作,就是徹底的打破了這個束縛。

他所給予的條件,幾乎是非常針對性的,就是那些流民,吃不起飯的百姓。

這些人一旦學成,他們的出身是乾乾淨淨的,沒有任何地方的標籤,自身也不會形成朋黨,對於整個官員體系,都會形成巨大的衝擊。

尤其是這些朋黨人士,哪怕朱元璋已經刻意打壓,但在暗中,依舊相互抱團在一起。

反觀朱英這邊,再過幾年學成開來後,他們也會抱團,但他們的抱團,沒有地方,而是真正屬於朱英,亦或者說,屬於整個大明。

這其中的概念,就已經是完全不同了。

早朝散去後,朱英跟隨朱元璋來到華蓋殿中。

“咱是沒想到,這些傢伙的反應如此激烈,看來咱曾經所辦學堂之事,依舊沒有打破門閥束縛,直到大孫這裡,才讓他們開始感到害怕。”

朱元璋接過劉和從火盆裡夾出來,依舊冷卻好的烤紅薯,吃了一口後對着大孫說道。

朱英聞言點點頭,道:“孫兒想來,他們應該不會就這麼放棄,定然會有後手準備着。”

目前朱英清楚,現在最大的爭議,就是屬於官辦還是民辦的點上。

三十六學堂目前基本上已經建設完畢,畢竟不是需要過於豪華的地方,基本上能夠遮風避雨,便就可以了。

這個過程大概也有半個月左右,一直在籌辦。

像是羣英商會的舉動,一直都被許多有心人特別關注,這可是隸屬於太孫的商會,在很多方面,可以側面猜測一下太孫殿下的動作。

在這個籌辦的過程中,也沒人見人阻止,這是因爲,別人都以爲這是民辦。

所謂民辦,就是不以官府的形式去辦學堂,跟後世捐贈的概念一樣,類似於大明現在自家辦私塾的性質差不多。

但今日,太孫殿下在奉天殿的話,非常的肯定了,這就是官辦,或者說一種新的官辦方式。

這下等於是捅了馬蜂窩了。

“咱倒想看看,誰人膽敢打學堂的主意,待會就讓蔣瓛給咱好好盯着,但凡是打學堂主意的人,咱就看是他的脖子硬,還是咱的刀更快。”

朱元璋冷哼一聲,滿不在乎的說道。

對於朝堂上的文臣,他從來沒有過任何的忌憚,尤其是在胡惟庸案後,整個朝堂敢玩心眼作對的,幾乎見不到了。

面前一套,後面一套的,在錦衣衛的核查下,也基本上都砍了頭,抄了家。

朱英聽着,這次卻是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爺爺,還是見招拆招吧,孫兒在京師置辦學堂,只是一個開始和試探,僅僅靠京師這裡,自然是不行的,終歸還是要到地方上去。”

“就在這京師的舞臺上好好練練,看看他們有什麼法子,這般再到地方上去便就容易解決了。”

朱元璋皺眉道:“京師都能宰了,地方上還不能宰了?”

“管他是哪裡,若有不從者,盡皆宰了便是,看看有多少腦袋送上門來。”

面對老爺子的霸氣,朱英微微停頓了下,這才解釋道:

“學堂的置辦在地方上,很大程度還是要用到當地的一些鄉紳,他們或許不會明面上反對,但肯定會出許多陰謀詭計,阻擾此事。”

“有些地方太過於偏遠了,等傳到京師來,都已經成了定局,且孫兒準備將學堂之事開辦全國各地。”

“如此自然要相出一套好的法子去應對,也算是給後面去辦理此事的人員,有個借鑑。”

聽到這話,朱元璋滿意的點點頭。

作爲皇帝,不僅僅是要有自己的想法,也應該能聽取別人的意見。

當然對於朱元璋來說,只要不是涉及到大明根基,很多方面還是能夠聽取諫言的。

“行,那咱們就等等,看看他們有什麼辦法。”

......

次日下午,很快在羣英商會那邊,就有了來信。

葉月清過來稟告的時候,朱英也是和老爺子在一起。

在這個寒冷的冬季,沒有太多的事情可做,朱英便就一直都陪在老爺子的身邊。

“月清拜見陛下,殿下。”

“直說吧,現在是個什麼情況。”

葉月清得到允許後,便就開始講述目前學堂的問題。

原來在今日上午,也就是朱英和朱元璋一同早朝的時候,羣英商會這邊,大量已經招聘好的老師,紛紛以各種理由,提出辭職。

什麼身體不舒服的,老家有事情的,最近想幹點別的事的。

更有甚者,說是準備婚事,怕耽誤了。

反正就是以各種理由,不做這個事情了。

三十六所學堂,每一個學堂,大致有十五名老師,這些是在學堂開辦前,都已經找好的。

能夠擔任老師的,自然不只是能識字,自然要對經義方面,有能達到閱讀理解的程度。

這也是最爲簡單的需求。

就這樣的需求,就得需要五百多老師,且這還是因爲在京師,讀書人比較多,招聘起來,相對要容易許多。

很多甚至有着童生,秀才的功名。

但是現在,基本上目前已經有八成往上的,全部都選擇了辭職。

“這背後是個什麼情況,大致查出來了嗎。”

朱英沒有意外,文人能夠動用的手段,無非就是這些了。

葉月清道:“回稟殿下,經過調查後發現,這些自行辭退的人,大多都在前夜,或是跟好友,或是跟其老師有過接觸。”

朱英點點頭,話到了這份上,算是已經特別清楚了。

“好大的膽子,真敢這般做,看來這些文人,心裡頭的壞主意可真是不少。”

朱元璋冷哼一聲,語氣不善的說道。

倒也沒再說直接抓人的事情,他想看看大孫這邊,該是要如何處置。

“現在還有多少老師選擇留下。”朱英問道。

“不到百人,約莫九十餘人。”葉月清回道。

聽到這話,朱英在心裡頭算了一下道:“那些已經離開的,就不用管了,回頭好好算一下,按照每所學堂三名老師的標準,進行安排。”

“同時,留下來的老師,給他們的工錢翻倍,那些已經離開的,再不錄用。”

說完後,朱英稍稍停頓了一下,繼續道:“把那些離開之人的戶籍,送到吏部去,吏部那邊,應當是知道怎麼安排。”

這番話一出,相當於是直接將那些離開之人的後路全部斷了。

或者對於那些人來說,求學已經沒有了任何意義。

相當於進了大明官府的黑名單。

而有了朱英這番話,這些人連後續參加科舉的資格,大致也是沒有了。

朱英冷笑一聲。

老虎不發威,真當是病貓了不成。

他自入宮以來,很少對人有什麼脾氣之類,可這並不代表朱英本身,是個良善之輩。

真要是良善之輩,他也不可能活到現在這個時候。

跟其他人的猜測差不多,現在的朱英收斂了之前的野性,包括一些後世的節操,再次返回到了身上。

是因爲他是太孫,是儲君,在名聲上,多少需要講究一點。

可現在,別人都已經直接強壓過來了,一點動作都沒有,那還叫啥。

這個太孫之位,越當越慫了?

話音落下,朱元璋哈哈一笑道:“好大孫,便就該當如此。”

“這些傢伙,還以爲暗地裡做事好,人不知鬼不覺,大孫這般做,往後看誰還敢輕易行事。”

朱英這個做法,相當於蛇打七寸。

讀書人讀書,求學。

說得好聽一點,那就一展心中抱負。

直白一點嘛,就是當官。

現在官路斷了,誰還會去寒窗苦讀?

甚至於那些背後慫恿之人,也不敢站出來包庇,這豈不是不打自招,找死了。

對於這些人的後果,朱英沒有半分憐憫。

現在整個京師,誰不知道這羣英商會,是他朱英所開,是這大明太孫所開。

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在最初招聘的時候,可謂是人羣洶涌,現在稍微有點問題,第一想法就是跑路?

這樣的文人,要來何用。

若是國難當頭,第一批投降的,可不就是他們了。

對於這種有着很強漢奸潛力的,朱英覺得,還是回鄉去,面朝黃土背朝天吧。

省得往後還要禍害百姓。

第144章:大公雞木符第270章:涼國公這是瘋了吧!第147章:取締八股文第136章:對於姚廣孝的處置第498章:制裁草原第553章:大明的降維打擊第406章:難以下手的晉商第十六章:朱英畫像第295章 :冊封大典,大明閱兵,爲大明賀!第615章:萬民館第400章 :咱的好大孫,好大孫!第416章:實業興國第445章:對朱高熾的看重第272章:京師大閱兵的準備第602章:朱棣的女兒們第464章: 爲難的狄玉森第512章:未來的大明長公主第199章:太子殿下復活了第262章:朱英的仁心第546章:七日奏報第102章:朱英的心思(求訂閱求月票)第170章:對高麗往後的安排第315章:有被驚到的朱元璋(求月票)第838章 推行新政第300章 :勞改創收第697章:這不是撞槍口上麼第599章:倭國變成了香餑餑第六十二章:徐妙錦第582章:備軍三十萬,平定安南第795章 愛上旅遊的朱允熥第399章:大明正統,禮儀之邦!第692章:爲大明賀!第477章:朱元璋的陷阱第181章:朱元璋也很無奈第829章 瓜分天竺第126章:找大侄子去吧第650章:大明遠洋艦隊的威脅第七章:孤獨的朱重八第245章:乖乖投入到我大明懷抱吧(求訂閱,求月票)第463章:姐姐對弟弟的血脈壓制第667章:內亂第307章:關門,放大孫(日萬初始,求月票,求訂閱)第539章:改名長安第653章:黑胖朱高熾第611章:安南內閣制第264章:不僅造反,還稱帝了第753章 連太孫妃子的主意你都敢打第132章:朱英的驚喜第465章:老朱家的集體遊玩第六十章:朱元璋的敏銳第247章:安南初動第429章:三分知縣第五十四章:朱元璋的發現第721章 澳洲開發,上崑崙奴?第462章;京師血案第305章 :文人的嘴,騙人的鬼第130章:陽謀第450章:最擅長薅羊毛的朱元璋第八十六章:成家立業第220章:姚廣孝在高麗第708章:被學霸統治的恐怖,國之棟樑第786章 被蒙古大軍圍困的秦王第508章:草原山的冬天第140章:長孫殿下不簡單(求訂閱求月票)第602章:朱棣的女兒們第773章 朱元璋病重,太孫監國第244章:醒來的朱元璋第343章:陸家的態度(求保底月票)第239章:軍心可用第454章:大明官員的幸福日子第十章:姚廣孝的安排第369章:來自文人的反抗第602章:朱棣的女兒們第481章:是到了給天皇陛下盡忠的時候了第307章 :惶恐的劉三吾第九十一章:白肚兜(求訂閱,月票)第407章:朱元璋的小脾氣第327章:刺殺太孫的後果第十七章:朱棣密謀第251章:朱英的漢文化輸出策略第160章:外婆菜的味道第206章:憑本事借的錢爲什麼要還第131章:大哥饒命啊!!!第357章:征伐倭國的準備第741章 科技纔是第一生產力第542章:給帖木兒加點火第568章:暴躁的朱元璋第516章:開發倭國第313章:皇子守國門,藩王死社稷(求月票)第627章:髒活累活,總得是有人幹才行第九十七章:葡萄美酒夜光杯第436章:等待神風的倭國第155章:朱元璋的一言堂第189章:百姓吃食之事,拜託了第632章:李景隆下西洋(五一快樂)第555章:大明失蹤的水師將士第六十二章:徐妙錦第230章:驚喜的皇子們第578章:朱允炆就藩海外第359章:學堂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