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8章 海商之路(五)
張振嶽在檢閱完天雄軍和天狼軍後,又去了南京寶船廠。這個廠子現在屬於南京兵部和東南總督府共管單位,其實就是歸張振嶽一個人管。不過張振嶽在這次視察中,除了失望就只剩下失望了。
應該說,過去的一百多年裡,整個造船業都沒有任何長足的進步,鄭和下西洋時代遠遠領先於世界的寶船到了今時今日已經不具備任何優勢,甚至還處於劣勢了。
根據張振嶽的記憶,同時代的英王查理一世時期,由造船大師彼得.佩特於1637年主持建造的“海上君王”號數據:排水量:1500噸。尺度:長70.7米(全長,包括艦艏斜桅),吃水:5-6米。航速:10節 。武備:104門火炮。20門60磅炮,8門30磅炮,32門18磅炮,44門9磅炮 艦員:約800。
而鄭和時代的戰船,因爲帆自重過大,速度最高也不過7節,而由於材質問題,可以裝備的大炮也不過十幾門,估計還都是小炮。
當然60磅炮對於當時的戰艦來講殺傷力顯得過剩,海上君王號1500噸的排量裝了100多門火炮,防護力就不會很高;這還是當時頂級戰艦的標準;作爲劃時代的大型戰艦,海上君王號雖然是全炮戰軍艦,但是設計上還不是很合理,畢竟處於摸索階段;即便是英荷海戰期間絕大部分所謂的戰列艦也就是五六十門炮的戰艦,火炮口徑絕大多數也在32磅以內;荷蘭的戰艦好多都是18磅炮爲主力;相比18世紀的74跑級別的三級戰列艦噸位就已經有1700噸左右,防護力也更好;而且海上君王號上60磅炮重量太大,裝填過慢,而且對於17世紀的船體平衡性和抗擊力也有很大影響,所以後來海上君王號換裝了42磅炮;
英荷海戰期間誕生的戰列艦火炮甲板上的火炮口徑後來換成了32磅炮和18磅炮;火力均衡,射速適中;對於當時的海戰,火炮悲催的命中率使得火炮數量和射擊速度成爲了海戰的決定因素;而且隨着技術的發展,火炮鑄造的越來越堅實,火藥的改進也使得火藥的效率越來越高;32磅炮的威力對於當時的戰艦已經能非常有效的殺傷,加上令人滿意的射擊速度;因此當時32磅炮脫穎而出。
張振嶽在後世和蕭嚴以及宋小魯是玩過全面戰爭遊戲的,面對這樣的局面,他們只能用痛心來表達自己的心情。
造寶船的目的是用來運輸做買賣,因爲最大的寶船長124米,寬50米,總排水量3000噸,差不多19世紀英國輕型巡洋艦的噸位,與之相對的是速度直接掉到5節左右了。所以鄭和下西洋真正使用的是中號寶船,長64米,寬17米,總排水量1300噸,速度7節。
由於文官集團的強烈反對,整個帝國的造船業差不多是停滯不前的,民間造船業到是蓬勃發展,但是受限於規模,目前能造的也就是400料,約合130噸的船。難怪後來施琅收復臺灣的海戰每條船就裝幾門炮,而且作戰基本以接舷戰爲主,電視劇《康熙王朝》拍出炮火轟鳴的效果顯然是誇張了當時的作戰實情,到是陳小春版的《鹿鼎記》中的戰船很符合當時的情況。這已經是大大的落後於歐洲了,由此可見,無論是儒教還是什麼教,發展都最後,如果成了一言堂,都會走向極端。
張振嶽難得動怒了,他把自己的所見所思寫成了一本題爲《儒官誤國論》的摺子給天啓帝。在摺子中他認爲,除開徐光啓等少部分經世致用的儒官外,大部分儒官已經是沉浸在程朱理學之中,不思忠君報國,而追求虛無的儒家之道,實在是誤國誤民,於國於家無用。
張振嶽這是要跟整個道統爲敵了,這樣一封攻擊道統的摺子最終並沒有引起任何風波,因爲奏摺被天啓帝留中不發了,完了天啓帝還特別下了個密旨訓斥張振嶽,命他“謹言慎行”。
冷靜下來後上了請罪奏摺後,張振嶽在南京進行了一次小範圍的討論,這次討論只有三個人蔘加,他、宋小魯、蕭嚴。
張振嶽:“咱們需要戰船,寶船再好,也只能用來運輸,而在這個世界沒有戰船的商隊是不存在的。”
蕭嚴:“我看了,咱們大明現在的戰船速度慢不說,作戰方法也單一,只適合接舷戰這一種,造新式戰艦是必須的,可這新式戰艦從哪裡來啊?”
宋小魯:“我已經派人查過了,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戰船是荷蘭人的船,可他們跟大明的關係不好的很啊!咱們就算要買也買不到啊!”
蕭嚴:“是啊,只能是自己造,買是買不到的。”
張振嶽搖搖頭:“不買船也不行,從現在算起,皇上很可能就八九個月要換人了。到時候咱們一條船也沒有,這海路可就走不成了。”
蕭嚴很是不解的道:“咱們又不是閹黨,就算崇禎皇帝登基,咱們不也接着幹嗎?”
張振嶽苦笑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我一人身兼這麼多職務,當着土皇帝一般的封疆大吏,可這一切都是怎麼來的?你們都是知道的,不過是和當今皇上對上眼罷了。權勢越大自然就越招眼,得罪的人也就越多,而大明帝國這個體制,就算我今日風光無限,只要崇禎皇帝一個口諭,一道聖旨,我就是那案板上待宰的魚肉。咱們兄弟三個這些年起起落落的事情還少嗎?在襄城,在南陽,在遼東,這麼一路走來,如果還不長點記性,那等到那天被人用刀架着脖子的時候,估計連哭的資格都沒了。”
蕭嚴和宋小魯頓時一陣沉默,過了許久,宋小魯問道:“那大哥,您說,咱們該怎麼做?”
張振嶽揹着手在屋子裡走了幾個來回道:“只有一個辦法,走!我爭取在皇上駕崩之前,弄個帶兵的機會回來,眼下大明最亂的地方無非是遼東和西南。遼東就我這個品級定然是去不成的,除非我當督師還差不多。西南奢家叛亂折騰了好些年了,我們去也不過是杯水車薪,而且補給困難的很,所以最好是能帶着兵馬下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