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1章 突如其來

小高老闆很有信心地說道:“是啊,這金陵城中,除了她們七個,還有誰能辦這樣的大事?”

只是辛利安反而糾結起來:“這件事可不好辦!”

現在江南士林對於柳如是、顧橫波她們的存在是完全抱着一種視而不見的態度,雖然沒有在這個問題上痛擊柳鵬,但是也很少與柳如是進行接觸,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完全摸不準柳鵬在這個問題的真正態度。

如果按照這個時空的主流看法,雖然七個小美人兒年齡小了些,柳鵬完全可以把名份定下來,至於柳如是、顧橫波更是到了可以食用的年齡,甚至都已經可以給柳鵬生兒育女,但是柳鵬就是把她們安置在金陵後沒做任何進一步的安排,甚至連句話都沒有回遼東,因此大家都猜不到柳鵬的真實想法。

這是帝王家事,大家都不願意牽扯太多,辛利安因爲大觀樓的事情反而算是跟這幾位小美人兒接觸比較多的一位,但是他覺得怎麼能讓這幾位小美人兒把自己與江南士林的意見送到柳鵬的手上是一個非常頭痛的事情。

現在的柳鵬親征遼東,可以用日理萬機來形容,想必柳如是、顧橫波她們的書信即使能送到柳鵬的桌子上,柳鵬也未必有時機進行翻閱,而且就算是一切順利,這一來一往也得有幾個月的時間,到時候這些人早拉出去滿門抄宰。

他把自己的想法都跟小高老闆說了一回,只是小高老闆卻是笑了起來:“誰叫辛老闆你走齊王陛下的路子?這件事監國公主就能辦了!”

辛利安知道所謂“監國公主”就是柳易容,雖然不是柳鵬的親閨女,但卻是柳鵬幾個女兒之中唯一成年而且能夠幫助柳鵬處理國事的存在,所以這次柳鵬親征遼東給了柳易容一個“襄理監國事務”的名義,可以說是海北鎮數得着的大人物。

但是對於柳易容在海北鎮的真正地位他實在瞭解不多,因此他不由問道:“這件事情易容公主就能辦了?”

小高老闆出身兗州,對於海北鎮的內情可以說是瞭如指掌,他當即告訴辛利安:“沒錯,這件事易容公主就能辦了,而且還能辦得漂漂亮亮,更重要的是易容公主很喜歡柳如是她們,她們如果出面的話,易容肯定能答應下來!”

即使對於非常瞭解海北鎮內情的小高老闆來說,爲什麼柳易容會這麼喜歡柳如是她們也是一個謎。

如果說柳如是也姓柳,那麼顧橫波她們就柳鵬、柳易容完全沒有關係,但是小高老闆卻很清楚現在的柳如是、顧橫波、陳圓圓她們是集萬千寵愛集於一身,別看柳鵬根本沒注意她們,但是易容公主卻對她們有百倍關愛,對她們特別關心。

因此辛利安很快就有了信心:“既然這樣的話,那這件事我就有五六分把握了!”

而現在雲席林也對自己的勝利有了五六成把握,他朝着旁邊的副官說道:“倭寇多久沒發起衝擊了?”

“已經過了半個時辰了!”

雖然眼前到處是雙方戰死者的屍體,黑壓壓地一層壓過一層,甚至可以說整個沙灘都被鮮血染紅,但聽到這個時間點,雲席林不由振奮起來:“沒錯,倭寇已經停止進攻半個時辰,大家覺得勝利還會遠嗎?”

他手下的官兵,不管是出身於琉球羣島還是山東者現在都發出了一聲歡呼,而對面的日軍則是發出了一聲聲怒吼,但是他們前面的戰場已經堆滿了屍體與傷員,傷亡實在太大了,他們已經不能在第一時間內發動一次攻擊。

只是雲席林身邊的趙副官卻是壓低了聲音說道:“營長,這些倭寇說得是實情啊,他們不是島津家的,而是貨真價實的幕府軍!”

雲席林一聽到這個已經確認過的細節就覺得頭皮發麻,但是作爲第一線的最高指揮官還得硬撐下去,因此他裝作信心十足地說道:“不是島津家又能怎麼樣,反正已經是咱們手下敗將!”

只是說到這雲席林自己都有點信心不足,畢竟這一次的意外勝利終究是同這美麗的誤會有關,雖然這股來襲宮古島的倭寇聲稱是奉了德川將軍的命令來征伐琉球國,而云席林與所有的宮古島守軍都認爲這是一派胡言。

就現在的東亞形勢而言,日本是一個大國,而海北實際也是一個大國,兩個大國之間怎麼也要反覆試探、溝通、談判之後才能最終正式開戰,而且德川幕府即使征伐琉球也肯定是讓島津氏當先鋒,怎麼可能一開始就親自上陣殺進琉球國。

因此宮古島守軍一致認爲這是島津氏的陰謀,想借用德川幕府的名義不戰而取宮古島,並用一陣密集火炮轟擊了這只不請自來的船隊,接下去海北軍更是盡情發揚起火力的優勢。

只是雲席林很快發現對面的這支敵人絕對是真正意義上的強敵,甚至比雲席林與宮古島守備隊想象中還要強一些,但正是因這支倭寇的死戰不退才造成了他們的戰術失敗。

即使是對於現代軍隊來說,敵前登陸仍然是一個複雜至極的課題,更不要說這只是十七世紀的日軍來說,對於他們敵前登陸簡直就是近於魔法的藝術,他們使出了雙倍的本領並不顧重大傷亡殺上了海灘,然後就被海北軍壓在海灘之上。

這其間這批上千或是數百人的倭寇不顧一切困難每隔一兩刻鐘甚至半刻鐘就向宮古島守備隊發起衝鋒。

而且他們的戰術跟建奴不同,他們的火繩槍與火炮運用得相當出色,幾次在海北軍之中造成相當大的死傷,但是雲席林宮古島守備隊始終是把他們當作島津武士來看待,守備得十分堅定,直到這支倭寇終於攻不動了,守軍才確定他們並不是島津武士,而是德川將軍派來征伐琉球國的一支大軍。

只是德川將軍怎麼會突然發動這樣的大規模攻勢,光是在一個宮古島就投入了幾十條船與兩三千名戰兵,而且這次德川幕府的攻勢應當是一次全方位的攻勢,攻伐的目標可不僅僅是宮古島,恐怕現在琉球本島和其它島嶼也在遭受德川軍的攻擊。

還好雲席林安慰大家道:“反正不敢來多少倭寇,都是咱們琉球旅的手下敗將,你們應當知道,最近齊王殿下可是向咱們琉球派遣了一個加強團的兵力!”

一個加強團的增援兵力純屬吹牛,這一次海北軍只有兩個步兵營被派到琉球來,但多虧了柳鵬派來的這兩個加強營才讓整個琉球羣島的守軍得到了強化,否則宮古島肯定會在第一時間失守。

雲席林就很清楚這一點,畢竟在琉球本島得到補充之後,他也獲得了超過兩百名援軍,這批援軍之中不但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海北老兵,而且他還得到四門新式鑄鐵火炮,正是憑藉這批援軍與火炮他把這批倭寇一直壓制在海灘之上,不管發動多少次衝鋒死傷累累。

雲席林現在回想起來,柳鵬覺得柳鵬的這個安排絕對是神來之筆,而他的意見也獲得一片贊同:“對,這些倭寇根本不知道,現在琉球島上多了整整一個加強團!”

“不管他們在琉球島上投入多少兵力,都是有去無回的結果!”

“反正殿下得到消息之後肯定會第一時間派來援軍,可是這些倭寇就不要指望援軍了!”

只是琉球島上的戰事並不象大家想象中這麼順利,激烈而短促的戰鬥並不僅僅發生在海灘之上,而是在整個琉球島的四面八方,到處都是喊殺聲與槍聲,到處都是驚惶不定的流民,到處都是滲透進來的倭寇,即使是在首裡城門口都有可能遇到滲透進來的倭寇。

現在尚氏君臣是無比感謝海北軍與他們剛剛運來來的上千名戰兵,他們當中有些人經歷過當年島津氏征伐琉球王國的戰役,但是那一場戰役與現在這一場琉球攻防戰相比,簡直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當初島津氏集結了三千武士征伐琉球國,而現在光是在琉球本島登陸的倭寇就遠遠不止三千人,甚至可能是三千這個數字的兩倍甚至三倍,站在首裡城外往外看到處都是倭寇的旗幟、戰船與他們的足輕,雙方的軍隊實際已沒有什麼戰線可言,隨時都會發生激烈的衝突。

現在尚氏君臣不得不慶幸自己把琉球國軍隊盡數交給海北軍指揮的命令,雖然當時他們非常牴觸這道命令,但是現在尚氏之所以還能控制着琉球本島與首裡城都沒有失守,就是因爲同樣的部隊在琉球君臣手中與海北軍手上完全是兩回事。

雖然這些琉球本國的戰兵在海北軍眼中有很多不足甚至值得批評的地方,但是交給了琉球旅指揮之後,他們的戰力一下子有了成倍增長,不但有了堅守的勇氣,而且還會熟練地運用一切手上的火器,給這支突如其來的倭寇以很大打擊,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光靠海北軍是守不住琉球島。

第53章膽大包天第84章我說了算第818章 劉愛塔的幻想第61章沒名沒份第86章讓衡王府來領人第845章 官紳一體納糧第29章要錢不要命第14章走馬上任第742章 徐鴻儒的三板斧第549章信物第75章你有聚寶盆第126章元老教渝第553章玲瓏的金子第469章提薦第1153章 窮途末路第796章 鷸蚌相爭第199章黃體仁第268章再幹三年第702章 交換的條件第1132章 便在今日第9章一臉正氣錢書辦第708章 下一步的重中之重第298章虧空第102章清場第544章徐巧芷的風情第41章討價還價第146章有仇報仇有怨報怨第323章趙寧第841章 消閒第533章個三個小女人第362章黃縣來了新知縣第567章 生辰第70章蒙元十大酷刑第407章肉包子打狗第375章:褐煤第102章清場第814章 琉球第657章金州地峽第603章廣鹿島第373章暖冬第200章打掩護第87章真假內使第391章:金子第668章鎮江之變第150章刀山火海都去得第222章 假太監的真相第457章討價還價第607章得隴望蜀第611章孫昌齡第298章虧空第233章司禮太監韓順第915章 天命在金第239章董主薄上門第229章對馬絲路第1041章 滅門大案第1056章 破竹第167章黑山島第464章:走一走第222章 假太監的真相第72章我見猶憐第870章 武之望的意外選擇第1054章 如夢如幻第238章常典史栽了第676章 後院起火第240章預備倉到手第506章:牽馬第321章下班京操軍第199章黃體仁第634章爲中國去一大敵第1115章 勝利的信心第13章老賊用心第304章莊票第448章:美缺第1021章 爭搶第1100章 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第224章都知監第762章 答應他第180章身份不同了第880章 入學名額第984章 全殲海北賊第511章佟姐姐的事第359章橫插一手第507章:蠻幹第1050章 怒潮第131章一波又起第1008章 蘇泰皇后第530章 魏瑜君第1109章 寬嚴相濟第731章 舉人從賊第1025章 新秩序第980章 援兵兩百人第1133章 最初的夢想第864章 底線第1165章 照樣畫葫蘆第689章 五百斤豆油第420章野心第449章:眼光要放遠第503章:諸城丁氏第700章 武穆故事第25章投名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