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初政

東,鎮夷堡。

鎮夷堡本是遼東軍旅駐紮之地,向來較少有商人往來。遠遠望着一行商隊從西北方向走來,附近各哨衛的士兵立刻全把目光投了過來。

“有緊急軍情呈報。”商隊並沒有直接進堡,而是走到了第一個哨位邊就停了下來。領頭的大商小心的把手探到懷裡,摸出一面小巧的腰牌來,朝着迎面走來的百戶長遞了過去。

“哦,請駐下馬隊隨我前來。”百戶長一眼就認出了來人手裡所執的腰牌,對着身邊的士兵吩咐了幾句,又牽出兩匹馬,與來人各騎一 匹,朝着堡中疾馳而去。

“圖門部大舉集結,意圖何爲?”遼東總兵楊照剛及聽完探子的密報便是不禁倒吸一口冷氣。

“將軍,眼下正是冬寒之際,圖門部缺衣少食,定是有所圖謀。”遊擊將軍郎得功朗聲回道。

“那他且是圖的哪裡?”楊照眉頭微皺,一個箭步走到牆邊,掀開地圖上的幕布。

“眼下圖門部究竟在何處集結?”楊照轉過身來,對着探子問道。

“便是在巴林部以東南。”探子走到楊照身邊,指着地圖上回道,“阿嚕科爾沁與翁牛特交界所在,往南便是北平行都大寧。”

“嘶……唔……”楊照把把左手放在下巴下,沉思片刻,不禁又是倒吸一口冷氣。

“圖門在此處聚集,若是往西南,可從獨石口入宣府,大同;向東南,可叩永平、薊州;往東又可犯我遼東廣寧、義州。若是直往 南……”楊照的眉頭鎖得更緊。“算起來,這幾日便正是新皇登基大典的時候,若是圖門經喜峰口叩居庸關,京師危矣。若是再來一個‘庚戍之變’,豈不令新皇顏面盡失,我軍部又有何顏面對天下。”

“將軍,依末將之見,當是立刻派飛騎飛報薊州與宣大,再遣軍使往京師急報。”另一名遊擊將軍線補袞抱拳回道。

“不。”楊照回身大手一揚,止住了線補袞的話。

“眼下正值新皇大典。這些韃靼往來迅速,並不知道所圖何爲,貿然備戰,反倒是擾得朝野不寧。”楊照回身坐回到大座上。

“那……此事竟是瞞不得。”

“適才將軍也說到‘庚戍之變’,若是眼下不報,事後豈不是我部所 失。”

“不。”楊照微微一笑,搖了搖頭,“報且是要報的。但是這 戰,也得是要打地。”

“如何打法?請將軍明示。”

“諸位可記得。去年秋冬之際,現今直浙經略蕭墨軒曾經奉旨以兵部員外郎之身督戰延寧?”楊照看着帳下諸將笑道。

“將軍是想……”

“不。”楊照仍是搖着腦袋,“若依蕭墨軒戰法,須得等候韃靼入關,可韃靼一旦叩關而入,便就是我等之失。”

“那將軍的意思是?”

“邊烽一縷傳,三軍夜戎服。上馬擁雕戈,直搗陰山谷。”楊照放在軍案上的雙手漸漸的握緊,握成了拳狀。

“將軍。此舉可是太過兇險?”

意思,“我遼東守軍不過十萬之衆,圖門控弦愈五萬,只靠我遼東一 軍。只怕是難以取勝。”

“用兵之道,便就在一個‘奇’字。”楊照擡起手來,擺了幾下。“圖門眼下大軍雲集,定是想不過我軍會出關突襲。”

“將軍,末將以爲,若是要出關突襲,也該是飛騎前往薊州軍和濟南,請許總督和山東巡撫黃大人派兵出關接應。”

回道。

“軍情如火,等信使到了薊州,再等薊州軍出關,只怕是圖門已是南下叩關去了。”楊照對郎得功的話不置可否,“薊州軍出關,京師豈不更危。”

郎得功和線補袞互相看了一眼,放下手來,退到了一邊。

“傳我軍令,發鎮夷堡並廣寧,中屯精兵三萬。”見郎得功和線補 都退了下去,楊照刷的一下站起身來喝道。

“遊擊將軍郎得功。”楊照拔起一支令符。

“末將在。”

“令你領騎兵一萬,側護左翼。”楊照將令符扔給

,接着又拔起另一指令符,“遊擊將軍線補袞,也令 萬,側護右翼。”

“我且自統騎兵一萬居中。”楊照“砰”的一聲,將拳頭砸在案 上,“明日寅時出關,疾馳一日,後日乘夜突襲圖門大軍,務求全勝,以爲新皇登基賀禮。”

“嘟……嗚……嘟……嗚……。”

承天門上,一陣凌厲的號角聲,打破了紫禁城中地一片平靜。

緊接着,北安門,東安門,西安門,也遠遠的響起了號角聲互爲呼應。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皇極殿前,內閣首輔徐階一聲高呼,屈下身去。餘下殿前文武百官,盡皆拜倒。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一句話原本是秦始皇贏政統一天下之後,命丞相李斯以和氏璧所制的傳國玉璽上的字樣。

至明一代,傳國玉璽早就不知所蹤,可是玉璽上所刻的話語,卻真正成爲天子皇權的象徵。

“恭請吾皇登位。”徐階又是一聲高呼,也伏倒地上。

御道上,隆慶帝身着錦繡龍袍,坐着乘輿在數十“大漢武士”和內侍的擁護下,至階前拾階而上,直入皇極殿。行到御座邊,回身略掃一眼,才端身坐下。

即刻間,殿前鐘鼓大作。

“吾皇萬歲……”文武百官並殿前左右禁軍齊聲高呼,如排山倒海之勢撲面而來。

一時間,巍峨的紫禁城城牆,彷彿也在這一陣山呼聲中微微顫抖。伏在地上,蕭墨軒分明可以感覺手下的地面也在抖動着。

馮保和孟衝兩個司禮監秉筆太監奉着一封黃卷穿過大殿,行到徐階身前,緩緩拉開。

“聖諭。”徐階站起身來,高聲唱道。

“萬歲……”文武百官,剛有些擡起了頭來的,立刻又伏了下來。

“昔者奉天明命,相繼爲君,代天理物,撫育 黎,彝倫修敘。朕既登大寶,自當效太上之澤被天下……太上常言,治天下,非一人之 力;德天下,非一人之功。朕既受太上教誨,常懷也……朝中百官,文武諸臣,齊心用力,朕既不敢稱明君,卻望諸君留賢臣之名也。去猜 忌,取能臣,朕之責卻握於諸君手也……”

隆慶初詔,數百年後,當後人回首回顧這位被稱爲賢明聖君地帝王的時候,卻驚奇地發現,這個皇帝其實幾乎什麼也沒做。一點沒錯,幾乎啥也沒做過,或者說,什麼大事兒都沒有親自去做過。

而厚厚一本《穆宗錄》,翻閱其中,更是可以發現,這位皇帝幾乎把一輩子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和稀泥”這份偉大而又富有前途的事業中去了。

大智若愚,興許用這個詞語來形容這位皇帝是再合適不過了。而一份“隆慶初詔”,與歷代帝王登基時對王朝和諸位先帝的歌功頌德的內容相比,更是顯得有些與衆不同,綜觀隆慶帝的一生,他確實做到了自己的承諾。

也正是因爲這份詔書的與衆不同,後人多有猜疑,疑爲蕭公所代,但實際上,確實是穆宗親書。

“陛下初朝,有事陳奏,無事禮畢。”徐階等宣詔完畢,挺了挺腰板,又高聲喝道。

新皇登基,雖然向來都有這麼一出,可是實際上幾乎從來沒有人會在這樣的場合直接上奏疏。這麼折騰一下,也無非是想顯示一下皇帝的勤政罷了。

徐階徐閣老,甚至已經做好了領着文武百官恭送新皇退朝地準備。

“臣有本上奏。”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徐階話音剛落,便聽見大殿裡一聲高呼。徐階詫異的擡眼望去,卻見高拱輕挽袖子,走出列中。

這貨想攪局?徐階頓時有些亂了陣腳。自己做的事情,徐階自個又豈能不知道,看見高拱走到殿中,徐階地心裡立刻泛起一絲不安的預 感。

“高大人只把奏疏交於馮公公呈交皇上便是。”徐階壓下心裡的不悅。

“聖上初朝,豈是會懈怠政事。”高拱不屑地看了徐階一眼,立刻又把目光轉向了隆慶帝身上。

“高卿所言有理,只官呈上來便是。”隆慶帝原本覺有些意外,可是轉念一想,其實也並無不可。

第16章 治世惟中第31章 歪詩信箋第19章 疑心漸起第23章 地震西北第1章 午門獻俘第17章 西湖釣魚第12章 嚴氏花槍第4章 潛在同黨第55章 哦……上帝!第3章 湊一盤馬吊第15章 如此立威?第1章 翰林新秀第15章 我亦取義第4章 老不與少爭第55章 精神崩潰第37章 天水冰山錄第10章 遺詔第6章 上善若水第28章 誰搞的鬼?第20章 欺君之罪第67章 蕭學第58章 清晨的陽光下第41章 血戰台州第54章 封鎖第36章 各有算盤第29章 蒼天之下第46章 王命旗牌第44章 血性與良將第36章 爲天下而忍第12章 利益團伙第8章 學道理第13章 國門萬里第26章 出大事兒了第16章 木助火德第8章 損招第33章 看熱鬧第29章 裕王入宮第56章 山外青山樓上樓第69章 最佳配比第69章 最佳配比第18章 驕兵第3章 湊一盤馬吊第11章 外相內相第1章 二王入京第14章 霧裡看花第50章 暗戰第70章 念子第30章 走漏風聲第23章 也許錯了第50章 暗戰第40章 白銀兩萬第22章 毒藥第36章 春暖第48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13章 慣用戰術第50章 初審吳府第5章 左右爲難第12章 婊子立牌坊第2章 軼事第41章 難題第20章 我想有個家第28章 影影影第2章 酒論天下第17章 再日爲倭第9章 大礁第12章 今夕舞第23章 醉酒迷魂第4章 殿前大法第16章 會盟(一)第66章 橫嶼之危第23章 三才奇陣第41章 血戰台州第49章 黃雀在後第44章 滅門慘禍第58章 手心手背第21章 都是普通人第24章 邊陲之患第25章 送上門的人才第25章 手帕之交第34章 鄢元川的困擾第50章 初審吳府一章 狗急跳牆第16章 關外的動靜第29章 當世名醫第35章 良知忠魂第32章 豆子上火第23章 是福是禍?第1章 脈脈心語第16章 值房燈影第47章 鄢元川的道理第3章 南直隸之禍第38章 江南徐渭第24章 夜叉第29章 蒼天之下第51章 三日之期第37章 俺答黃金史第3章 迷糊第36章 金花定第23章 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