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回 廣寧潰敗

天啓二年正月二十一日,王化貞聽說建奴兵圍住西平堡,遂盡廣寧城大軍,會同鎮武、閭陽守軍共三萬餘,以孫得功爲先鋒,祖大壽、劉渠、祁秉忠、鮑承先、劉徵、劉式章等統兵求援西平堡。

此刻建奴剛剛攻佔西平堡,立足未穩即重新展開陣型,明軍或許本有一絲力戰的可能,卻因爲孫得功的反叛,在陣後大叫“兵敗”,並領軍先逃,祖大壽、鮑承先等緊隨其後,使得明軍陷入混亂,建奴趁勢掩殺,將明軍圍困的沙嶺,盡數殺戮。

以廣寧軍的戰鬥力,或許並不能與建奴披甲兵相抗衡,不過三萬多明軍,本來也該是一場大戰,卻因爲孫得功的反叛,以及祖大壽、鮑承先的潰逃,導致兵敗如山倒,成爲建奴對明軍一邊倒的屠殺。

天啓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孫得功在廣寧城正式舉起叛旗,廣寧城陷入混亂,王化貞控制不住局面,在參將江朝棟的保護下逃出廣寧,在大淩河遇上前來增援的熊廷弼。

熊廷弼於二十二日進駐閭陽,聞聽廣寧孫得功反叛,監軍許慎言力勸救援廣寧,計擒叛將,徐慎行認爲孫得功雖然反叛,建奴未入廣寧城,城內的守軍未必都聽孫得功的,只要熊廷弼領五千兵入駐,以遼東經略的名義登高一呼,定然能夠得到將士們的擁戴,除去孫得功,重建廣寧城防,依城力拒建奴。

僉事韓初命反對救援廣寧,他認爲廣寧已經陷入混亂,建奴又近在眼前,根本沒有時間容得他們整頓城防。

熊廷弼決定聽取韓初命,領兵後撤,在大淩河巧遇狼狽逃竄的王化貞。

自天啓元年三月遼瀋之戰生以後。王化貞起於廣寧,熊廷弼重新起復,兩人一爲巡撫,一爲經略,本該同心協力,但卻因爲方略不同,演變成爲意氣之爭,終致遼事糜爛。

廣寧戰敗之初。確實是王化貞大意輕敵的責任,他沒有采納熊廷弼穩固防守,以重兵保廣寧等大城,而是分兵各堡,被建奴各個擊破,並被孫得功玩弄於股掌之上,想招降李永芳,卻不料手下的大將反被招降。可笑之至。

熊廷弼毫不客氣地嘲弄了王化貞一番,又拒絕了王化貞退守退守寧遠和前屯的建議,留五千人給王化貞斷後,自與韓初命等引領百姓入關。

與此同時,熊廷弼還下達了清野的命令,盡焚明軍與地方官府在遼西的倉儲物資與設施,於二十六日,回到山海關。

有明一代。先防蒙古。後防女真。自山海關起。直至遼左地開原、鐵嶺。各重鎮之間。每三十里築一城堡。每五里置一墩。這些費盡千百萬兩銀子。數以千計地堡臺煙墩組成地防禦體系。幾乎沒有揮出作用。都成了後金輕而易舉地攻擊目標。

熊廷弼與王化貞先後退入關內。山海關與廣寧之間堡墩密佈地遼西走廊。也就此化作焦土。努爾哈赤幾乎是緊跟着王化貞與熊廷弼地步伐。於二十四日進駐廣寧。廣寧周圍諸堡。盡皆傳檄而定。

幾乎就在建奴渡過三岔河地同一時間。天啓元年正月二十日。選鋒營也在旅順登船。他們將由水營護送到鹿島。然後在對岸登陸。

而在此之前。滅虜營與金州營已經離開鐵工城北上。兵鋒直指岫巖城。

正如參謀部所分析地那樣。建奴主力西進。重點在廣寧。努爾哈赤最慣常使用地手段就是圍城打援。但也不僅僅是圍城打援。通常是將明軍調動起來。在城外尋求野戰殲滅地機會。

不過考慮到遼南這支明軍地實力。努爾哈赤還是在蓋州、岫巖一線地前沿安排了大量遊騎哨探。所以建奴很快得到復遼軍向岫巖挺近地消息。

這也早在努爾哈赤的預料之中,畢竟岫巖城足夠重要,但又不會太過接近海州,努爾哈赤的計劃,就是將明軍拖在岫巖,等待遼西的大軍回援。

同時,東江附近,以及寬甸地建奴也開始向鳳凰城聚集,這裡距離岫巖也不遠,可以隨時策應。

二十二日,也就是王化貞逃離廣寧的那一天,選鋒營在鹿島對岸登陸,迅佔領孤山,並在這裡建立營地。

在水營艦隊的護持下,鹿島將作爲西路軍的後勤囤積地,對岸的孤山作爲中轉,以保證西路軍三個營的後勤保障。

西路軍包括滅虜、選鋒、金州三營,一萬餘人,加上還要多出不少的輔兵與守備軍,西路軍要保證三萬人及其騾馬的糧草消耗。

選鋒營佔領孤山地同時,滅虜營也越過鷹納河,與選鋒一起做出北向的態勢。

建奴本來在鎮江、義州有十多個牛錄四千多兵,不過他們一直沒有意識到東江軍地實力,加上天生缺少防守意識,這次主戰場還是定在西線,皇太極就帶着五個牛錄的披甲兵去了西線,留下阿敏動寬甸等地整了三十多個牛錄,號稱三萬,在東線蠢蠢欲動。

事實上阿敏也沒當在朝鮮的東江軍是一回事,阿敏也是駐紮在鳳凰城,時刻盯着岫巖那邊,雖然不能參加遼西的戰事,不過要能將那支遼南的“京營”給打敗,也是一件天大的功勞。

在得知明軍出現在孤山、鷹納河的消息以後,立即判斷明軍是要進攻岫巖,於是令寬甸、義州、鎮江的牛錄向鳳凰城聚攏。

阿敏在義州、鎮江各留下三個牛錄,配合漢軍,城裡的守軍也就是一千多近兩千人,阿敏認爲足夠防禦了。

至於江邊出現地那些明軍,阿敏認爲那是明軍試圖牽制地表現,他不認爲東江的明軍能有什麼戰鬥力,因爲岫巖那邊地情報顯示,明軍一共動員了三營主力,也就是說遼南所謂的京營精銳全部都到了,他自然不必擔心還有明軍能夠帶來麻煩。

正月二十四日,東江營三千餘人出現在鎮江堡對岸,破虜營、新建鎮江營則突然出現,將義州城團團圍住,第一次東江之戰就此打響。

雖然李彥與朝官集團地關係出現裂痕,使得他一直都停留在遼東道這個官職上不得寸進,復遼軍系統的將官升遷也變得困難,不過朝中有人,加上又戰功卓著的駱養性,倒也從參將變成副將,並獨領東江三營。

此戰過後,遼南衙署很可能提請朝廷建東江鎮,設東江總兵官,駱養性也是不二人選。

原來可能擔任這一要職的毛文龍,則因爲鎮江之敗,失去了機會,不過毛文龍此刻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委屈,在兵戰俱樂部的兩個多月,原來鎮江營的將領,差不多都被一套全新的作戰體系所洗腦。

不管他們開始如何輕視這個俱樂部的體系,在一次又一次兵戰推演和實戰演習中落敗,以及兵戰論臺強大的論辯壓力之下,最終大多數人都接受了這套系統。

重領新編鎮江營以後,毛文龍等人更是感受到復遼軍與別的明軍的不同。

復州之戰以後,復遼軍進行軍制的調整,老三營充實了一些新兵,挑出來的老兵成爲鎮江營的骨幹,並將復遼軍的傳統帶到了鎮江營。

鎮江營的兵丁雖然多是新兵,將領也有很多是原來鎮江營的,不過這個營從一開始就有了復遼軍的傳統。

駱養性親自領着復遼軍中成軍時間最長,也被稱爲攻擊最爲銳利的破虜營,與新編鎮江營組成一路,從鐵山出擊,迅包圍了鴨綠江東岸的義州。

毛文龍也次在實戰中感受到復遼軍的強悍之處:以步兵爲主,卻能在三天之內跨越鐵山與義州之間上百里的路途,出其不意地迅出現在義州城下。

“攻取義州不是此戰的目的,我們的目的是……”隨着官級的提升,駱養性似乎也變得深沉起來,他將馬鞭一甩,指着前面的義州城到:“我們的目的,是殺人,能多殺建奴一個,就要多殺一個。”

“城池丟了,可以再打下來,人死了,就不能復生,”駱養性認真地堆衆將說道:“諸位都要記住,復遼軍的作戰目標,向來是以殺傷敵人有生力量爲第一重要。”

“現在,就讓我們以此爲目標,再次明確攻城作戰計劃,”駱養性大聲說道。

“末將願擔任此次作戰的先鋒,”毛文龍挺身站起,大聲說道。

毛文龍雖然之前也拿到這次作戰的參謀方案,依照復遼軍的傳統,參謀部制訂的方案會具體到兵力,但不會指定由哪支軍隊來完成,就算是有,考慮到鎮江營的情緒,也被駱養性給拿掉了。

毛文龍也清楚兵戰俱樂部在復遼軍中的意義,他也知道能夠重掌鎮江營,並不意味着還能夠回到從前,現在的鎮江營已經不是原來的鎮江營,其兵丁骨幹與基層軍官,都是來自老三營,可以稱得上是復遼軍的核心,他要是遵守復遼軍的規則,那麼指揮這支軍隊沒有問題,要是有別的想法,就未必能指揮得動了。

同時,毛文龍也知道他現在已經沒有討價還價的本錢,要麼加入復遼軍這個體系,要麼放棄好不容易博得的身家。

毛文龍當然知道該如何選擇。

第181回 遼南鐵壁第10回 問 罪第218回 前夜第8回 黃 韭第105回 兵戰遊戲第148回 戰守之策第64回 簡易溫室第67回 軸承計劃第55回 鎖匠徒刑第100回 機器時代第126回 新官上任第231回 立憲第194回 三劍齊發第160回 是非功過第213回 交鋒第123回 火器部隊第100回 機器時代第108章 布商大戰第96回 招商大會第180回 工事專家第259回 班底第2403回 新城第222回 民主第20回 助陽第28回 絕境第66回 效率第一第84回 風力水車第215回 職守第121回 欲往遼東第218回 前夜第35回 黃金菜大賣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50回 特務頭子第177回 鏖兵大蟲河第145回 血色戰場第82回 誰更霸道第134回 兵臨遼東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59回 寶鎖問世第82回 誰更霸道第13回 番薯第51回 當堂論辯第221回 表決第91回 名動天下第203回 強硬對決第64回 簡易溫室第156回 攻取復州第80回 華夏商報第87回 水車用途第205回 回京第207回 對策第77回 二丫的婚事第222回 民主第231回 立憲第144回 火炮火銃第40回 狹路相逢第158回 海上貿易第246回 盟友第73回 創業想法序章選擇第148回 戰守之策第221回 表決第122回 大練新軍第186回 孫承宗閱關第217回 攔街第190回 全新局面第19回 海外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127回 建車船廠第178回 長槍如林第123回 火器部隊第202回 潰兵如潮第99回 京城發展第90章 報紙發行第81回 酒樓開張第157回 戰後調整第238回 工商第58回 等分制尺第196回 營造輿論第80回 華夏商報第137回 攻取金州(下)第128回 大辦工廠第2402回 格物院第100回 機器時代第144回 火炮火銃第146回 大獲全勝第137回 攻取金州(下)第106回 輪番大戰第105回 兵戰遊戲第192回 治理結構第201回 血色戰場第129回 東林非黨第42回 聞香教民第11回 換 田第167回 東江計劃第209回 抵京第106回 輪番大戰第105回 兵戰遊戲第5回 單挑第32回 流言蜚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