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回 水利

天監突然成爲“天地道”的信徒,在闡述這樣的道們畢竟要比宋鍾國更爲專業,於是在京城北方蓄水,可以充盈龍氣,暢通龍脈的道理,給講得頭頭是道。作爲專業人士,欽天監的權威性不容置疑,何況“天道”、“地道”的解釋,也很是合理。

有了欽天監的出面,永定河水利工程就得到通過,不僅工部節慎庫出資,戶部也資助了一筆,算是意外之喜。

這幾年華夏工場,乃至各地興辦的廠礦,都開始嘗試使用水車和風車作爲動力,修建水庫的技術和經驗已經足夠。當然這一次的工程比較大,李彥也慎重對待,調集了華夏工場、工程社最爲核心的技術力量,對水庫的工程進行論證。

華夏曆來都是水患頻發的國家,歷朝歷代,在勵精圖治的時期,通常都要花大氣力治水,如治理黃河、淮河,以及運河等等。並因此而帶來農業的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富強。即便是隋煬帝開挖京杭大運河,最終亡國,卻也因此造福了後世。

而一旦政治腐朽,往往便會出現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水患頻發,要是用有些說法,那就是天子失德,上天示警。

李彥對晚明歷的瞭解,有一種說法就認爲崇禎並非亡國之君,大明之所以亡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崇禎執政時期,正好趕上所謂的“小冰河”氣候,災害頻發,以至於國貧民窮,流民四起。

歷史的發展總有其必然和偶然性,在李彥看來,明末的官僚體系已經存在很多嚴重的問題,同樣嚴重的還包括財政問題、社會問題另外,軍事問題也很嚴重,東北和西南兩場經年不斷的戰爭,使得大明內憂外患,不斷失血,加上國內問題,已經呈現亡國之相,崇禎雖非亡國之君,卻也未能力挽狂瀾。

如今東北的事要比歷史上同時期好了很多過內部的很多問題,卻依然存在包括水利工程的年久失修,李彥希望能夠抓緊時間,儘早解決這個問題,以迎接崇禎年間的天災。

如此說來,天啓朝持續時間應該不超過十年這個時代不知道如何,李彥對崇禎的印象了是亡國之君,還有勤勉、殺了很多大臣,也有人說剛愎自用,總而言之,一個勤政的皇帝,並不是李彥想要看到的。雖然他做出很多努力限制皇權,並將權力向內閣轉移但是其合法性很薄弱,就算是大臣們自己雖然不再激烈反對,但也並非沒有想法就是天啓朱由校不喜歡多管,要不然,換了一個勤政的皇帝,肯定會有一些大臣跳出來,同皇帝“勾結”起來,對現行的律法進行清算。

李彥:微嘆了口氣,有些事情,看來都需要及早準備起來。

時間有限。只爭朝夕。

興建水利工程。除了會引勞民傷財地質。通常反對地聲音並不強烈。雖然說這些年國庫始終比較緊張。戶部尚書李起元也一直哭窮。不過這次是節慎庫出了大頭。其他人自然樂觀其成。

李彥始終認爲徐光啓是一個技術型地官吏。雖然這位老人很博學。可謂學究天人。不過他在政治上地表現實在太過幼稚。反倒是抓工程是一把好手。

徐光啓負責疏浚天津到京城地水道。資金、人力和政策。全都由李彥一手操辦。老頭就全身心撲在工程上。工程地進展順利。而且效果也很好。

不過李彥也看出來了。這個老頭對銀錢等物也缺少足夠地認識。花錢如流水。要不是李彥醒覺得快。另外派人替他掌管賬目和資金。恐怕會遠遠超出預算。

如今運河工程尚未結束。永定河工程又將開工。對徐光啓來說。這實在是再好不過地事情。至於部裡地事情倒是不太過問。

李彥越級提拔,直接將申湛然從東江道提拔爲工部右侍郎,實際執掌工部的權力。

申湛然其實更適合在兵部做事,只不過李彥手上能夠委以重任的人太少,或者說人才雖然不少,但是級別不夠,或者身份不對,武官是很難在朝中做到高位的,也就申湛然有個監生的身份,並且在東江掛了個監軍道的職銜,晉升工部侍郎,雖然說也是越級擢升,還算說得過去。

對於現行的官僚體系,李彥可謂深惡痛絕,他也知道急不得,只能儘早籌謀,打算在明年的國士大會上,來一個大動作。

徐光啓雖然不諳做官之道,但是有他

社把關,李彥就用擔心永定河工程的問題,從而放在其他方面。

“一朝權在手,就把權來行”,以前李彥空有想法,也無法落實,如今大權在握,自然要大幹一場。

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人們通常都會認爲那是官員爲了顯官威,其實很多時候,新官確實有做事的衝動,而隨着官做得越來越久,就不如當初有衝勁,或者是受到現實情況的束縛,需要考慮更多事情。

除了京畿地區,李彥也要求工部與地方官員查勘各地的河道水利情況,並將情況上報,鼓勵地方治水治河,或者拿出方案,交給工部。

對於那些規模比較大的項目,工部將積極組織力量推進,而對於地方上的小水利,李彥則要求地方官擔負起責任,積極改善,並且同吏部、六科進行溝通,將治水治河的成績,作爲來年考成時的重要依據。

內閣次輔、吏部崔景榮是個比較務實的官員,所謂以農爲本,他對李彥的提議表示贊同,何況這件事主要是工部出錢出力,就連人,兵部那邊也會進行配合,崔景榮沒有理由不配合。

明帝國的六科性質已經御史差不多,以六科的職權,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本應當同都察院有所區別,更側重於職責的糾察,譬如某部尚書的政令,通常都需要經過本科都給事中查覈,拾遺補缺,權力很大。

六科沒有決權,卻有否決權,由此可以看到,事實上明帝國的官僚體系內部,也非常重視權力的制衡,但是在封建王朝帝王權威至高無上的情況下,這種均衡很容易給破壞,也容易造成相互之間的扯皮和糾纏不休。

黨爭時期的明帝國就經因此而陷入行政效率極爲低下的境地,雖然這種體系看上去挺合理,但是因爲給事中也都是人,很多都是考中進士以後,就進入六科擔任給事中,行政經驗極端缺乏,導致六科和御史只能做差不多的事情,難以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反而影響行政效率。

權力衡必然需要,但首先必須保證行政效率,如今都察院已經給李彥弄成案件的審查和起訴機構,工作方式和內容已經同過去有很大的區別,當然,在都察院的職責中,反貪腐以及對官員的查覈,依然是重點,但是方式,並非風聞言事,而是可以直接進行調查,覺得有問題,就可以直接向大理寺起訴。

而六科的權,李彥也提出幾條建議,並藉着這次的“治水”之策,提議調整六科的職權,明確六科的職權就是對官員進行職務監督,評審這些官員是不是盡到了職責。

雖然說吏部也有專門的司,但是考慮到官員任免的重要性,賦予六科同樣的權力並不重複,畢竟考功司側重於日常糾察,而六科則是有重點、有選擇地進行。

在用人方面,李彥比較欣賞張居正的考成法,雖然說還不是盡善盡美,但是考成這樣的思想,應該成爲用人和對官員評價的主要方面。

李彥知道當年張居正身後的結局並不是太好,他的做法,可謂將上到皇帝,下到百官的統治階級得罪得很徹底,可以想見,他要是也搞什麼考成法,肯定也會遇上極大的阻力。

政改肯定需要進行,不過並不急在一時,明年就是國士大會,到了那個時候,有些條件差不多才能夠成熟。

而在李彥的推動之下,吏部、六科都贊同將治水納入工作的重點,也算是對這種職責的提前熟悉,也能推動治水工作的進行。

治水是爲了水道的航行,並且防範天災帶來的破壞,最根本的卻是農業發展的需要。

水利失修,災荒頻仍,特別是土地兼併情況嚴重,很多人無田可種,很多田地就此拋荒,出現大片大片的荒地。

隨着馬鈴薯等乾旱作物的推廣,北方這些年的情況好一些,但是因爲水利失修,很多田地耕種困難,特別是大地主佔了大量的土地,卻不能很好地組織生產,不願意投入搞水利,在高額田租和賦稅的重壓下,佃農又種不起地,紛紛破產。

在投入大量資源興辦水利的同時,李彥也讓工部着手組織荒地的屯墾,以華夏這樣多的人口,以農爲本,確實再怎麼強調都不過份。

第157回 戰後調整第105回 兵戰遊戲第255回 屠刀第190回 全新局面第17回 美姬第56回 精密製造第119回 農業問題第42回 聞香教民第110回 改朝換代第136回 攻取金州(中)第87回 水車用途第160回 是非功過第148回 戰守之策第104回 欲練兵第65回 誰人得勝第74回 雕版刻工第195回 後方籌謀第90章 報紙發行第15回 裝腔作勢第180回 工事專家第247回 對手第163回 登萊練兵第38回 驚天發現第9回 炒 蛋第8回 黃 韭第162回 出訪登萊第147回 難以置信第255回 屠刀第17回 美姬第178回 長槍如林第204回 一戰功成第257回 舉子第176回 銅牆鐵壁第179回 小勝一場第261回 我有一個夢想第4回 尋仇第54回 三日製鎖第229回 放權第44回 大殺四方第114回 移宮爭執第245回 屯墾第216回 後路第163回 登萊練兵第223回 皇權第37回 力量對比第85回 是男是女第112回 製造火器第185回 政府債券第232回 司法第196回 營造輿論第133回 準備出征第189回 創辦書院第189回 創辦書院第105回 兵戰遊戲第139回 金州防線第64回 簡易溫室第45回 負天下人第195回 後方籌謀第126回 新官上任第225回 圖窮第18回 論兵第75回 滿城飛紙第192回 治理結構第148回 戰守之策第144回 火炮火銃第95回 廣而告之第249回 私宴第223回 皇權第56回 精密製造第108章 布商大戰第11回 換 田第123回 火器部隊第171回 初戰告捷第102回 代言人第217回 攔街第219回 弄權第58回 等分制尺第47回 拜訪徐光啓第90章 報紙發行第188回 遼西戰守第23回 尾行第244回 水利第244回 水利第207回 對策第172回 戰情發展第106回 輪番大戰第164回 旅順造船第45回 負天下人第41回 獻策釀酒第203回 強硬對決第122回 大練新軍第100回 機器時代第141回 戰爭準備第46回 人命值幾個錢第115回 魏進忠!李進忠!第152回 內外交戰第227回 身死第177回 鏖兵大蟲河第147回 難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