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網點的延伸,《華夏商報》的單期行量已經達到四千多份,其中北京城就有一千多份,相對應的是北直隸幾十個府縣,也有一個城十幾份的。PaoShu8
網點的增加,意味着送費用的提高,僅僅是這個環節,華夏社每個月都要拿出一百兩的真金白銀,而北直隸地區銷售的四千份報紙,總計不過一千兩左右,還要被鋪抽去一成,每個月的虧損都在一百兩左右,這還不算印刷坊不斷折騰新工具的投
“東家,其實報紙完全可以提高價格,”李小爲爲了報紙的行,在外面奔波了一個多月,剛回到天津就被李彥叫過來議事。他對《華夏商報》的銷售情況瞭如指掌,不僅華夏社虧錢,鋪一份抽一釐,好一點的一個月也就賺幾錢銀子,微薄得很,要不是能靠着這個籠絡那些主顧,鋪也是不願意做。
就算是拿了大頭的天津驛站,幾十個府縣城送下來,也是沒什麼賺頭,好在他們用的是公家的系統,銀子卻可以自己留下一些。
“而且……”李小爲擡頭看了李彥一眼,嬉笑着說道:“呵呵,其實咱這個報紙還是挺出名,有許多人想在上面登自己的文章,甚至還願意出錢……”
“這些不要考慮,”李彥搖了搖頭,正色道:“記着,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都不要因小失大,有些原則是不能丟的,對自己、對良心,都是好事。”
“謹遵東家教誨。”李小爲連忙站了起來,笑着說道:“呵呵,小的也就是隨便說說。”
李彥伸手示意他坐下,對李小爲還有包有才說道:“錢的事情不用擔心,只要報紙地銷量上去,就能賺錢,現在還是量少了,你們想想看,哪個府縣識字的人沒有幾百上千?”
“識字的人是不少。可一升米一份報紙,呵呵,買得起的人不多,”李小爲嬉笑道。
“是啊。有很多人想看咱們的報紙,但買不起,有的地方甚至用讀報來招攬生意,”包有才也道。
“只要報紙的銷量上去,價格就可以下降,”李彥道,報紙的展方向應該是廉價。PaoShu8但他還需要觀察,不能一開始就將價格定得太低,他虧不起,也未必合適。
“可價格不降。買地人就少。”李小爲呵呵笑道:“再說。這價格還要下降地話。咱可就虧了。賣得越多。虧得就越多啊”
包有才也道:“據說南直、京城都出了許多類似地小報。不過那價格可都比咱們地貴。”
看上去。價格和銷量就是“雞生蛋、蛋生雞”地問題。必須要想出辦法打破平衡。只不過價格似乎已經到了極限。這個平衡便僵持在那裡。
“所以。今天叫你們來。就是解決這個問題。”李彥放下茶杯。自信地笑了笑:“只要這件事做好了。咱們從報紙上得到地收入就會增加很多。就可以下調售價。然後賣出更多地報紙。然後賺更多地錢。”
包有才與李小爲相互看了一眼。都不知道李彥如何從報紙上得到更多地收入。
“少爺。泰昌號地崔掌櫃前來拜訪。”門外地家丁通報道。
“泰昌號?”李彥略一琢磨,不禁撫掌笑道:“看。不用咱們去跑,這生意就上門了。”
包有才與李小爲還是不太明白,崔家的人官做得大,生意也做得好,泰昌號經營南北器具,與報紙應該沒什麼關係?
“三娃真是天縱奇才,先有彈子鎖,再有風力水車,讓老夫歎爲觀止,歎爲觀止啊”泰昌號地掌櫃崔如安四五十歲的模樣,須花白,聲音卻很洪亮。
“哪裡,且末之技,讓崔掌櫃見笑了,”李彥謙虛了一下,不急不躁,微微笑着,等對方道明來意。
崔如安先是將李彥恭維了一番,似乎是無意提到了《華夏商報》:“聽說,《華夏商報》公開徵稿,老夫這篇文章,乃是內侄所撰,三娃看看,能否刊登?”
崔家擅做官,每一代都有進士舉人,崔如安所言的內侄,怕是身份不低,這篇文章也寫得精彩,很是將泰昌號誇讚了一番,深得軟文的精髓。
李彥看了不禁微微一笑:“寫得精彩,李某是自愧不如啊”
崔如安不由笑了笑:“起賢乃癸丑年進士,如今在行人司作行人,這文章是一定要好的。”
“呵呵,確實精彩,”李彥笑着恭維了兩句:“既然是崔掌櫃親自送來,又是崔行人的手筆,那就安排在明天的那期報紙上。”
李彥拿過一份報紙,展開到末頁的位置,指着上面有關彥熙樓的文章:“就這裡,我給崔掌櫃安排三天。”
崔如安眼睛一亮,看着李彥試探道:“這裡似乎每期都是關於彥熙樓地文章?”
李彥點了點頭:“然也,他們是花了錢的。”
崔如安愣了愣:“花錢便可以登?老夫怎麼聽說,《華夏商報》刊載的文章,不問人情,只管好壞?”
崔如安在商場中沉浮多年,早習慣了蠅蠅苟苟之事,但畢竟崔氏詩傳家,觀念相對傳統些,也把《華夏商報》看作文人的置辦,聽到李彥直接說到錢,不禁有些意外。
“崔掌櫃,你看這些版面上的內容都是不同的,”李彥翻着報紙給崔如安解釋不同版面地內容設置:“這一版呢,就叫廣而告之,名品名店展示,所謂在商言商,這個廣而告之版呢,就是要收費的。”
李小爲在旁邊聽了直呆,忍不住要豎起大拇指,誇讚李彥一聲:不就是要收錢麼,居然說出那麼多名堂,不過,聽上去似乎真的很有道理。
崔如安也聽得明白,不由爽朗地大聲笑道:“如此甚好,不知這版面一天收費幾何,泰昌號也要連續刊登一個月。”
李彥搖了搖頭,微微笑道:“李某說了,這個版面免費贈送三天,三天以後,華夏社將在彥熙樓召開屆廣告大會,以招標拍賣的方式敲定廣告位。”
送走崔如安,李彥立即安排《華夏商報》的版面進行調整,在擴大紙幅的基礎上,使用對摺式多張的形式,除了單面印刷,其它已經與現代報紙差不多,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在增加版面的情況下,避免連折式地不便之處。
之所以單面印刷,是因爲報紙使用地皮紙較薄,而使用的墨又是水性地,容易滲透,這是印刷坊正在竭力解決的問題,最新鑄造的金屬活字同樣需要粘性更強的油墨。
改版以後,《華夏商報》擴展到四張對摺八版,由於版面要比原來出兩倍更多,相當於原來的十六版,空間還要更大些。
改版在技術上的準備工作一直都在進行,改版後更適合刊登小篇幅的文章,並且每個版面可以劃分出更多版塊,而這些版塊就可以用來印刷插圖,以及廣告。
相比較插頁廣告來說,分散在不同版面的廣告無疑更容易吸引到目光,而且也不會引起多少反感,改版後肯定會造成閱讀上的不習慣,不過也是暫時的,應該很快能適應。
改版並闢出廣告位以後,李彥先在這些位置上登出一些宣傳《華夏商報》的廣告詞,除了“秀才不出門,也知天下事”之類的功能性廣告,還有“華夏商報、知識生活”之類的文化類廣告詞。
除了報紙本身的廣告,另外還有大篇幅的有關於《華夏商報》屆廣告招商大會的“廣告”和“新聞”,而爲了避免被指責有“銅臭”的嫌疑,美其名曰:品位生活、名品名店。
晚明人對於物質生活相當講究,對於這樣的口號也能接受,並且持歡迎的態度,
對於李彥來說,雖然賺錢很重要,但眼下維護《華夏商報》的聲譽也很重要,所以對廣告客戶的選擇,也不僅只是出價的多少。
除了報紙上面的廣告,對那些有名氣有實力的商家,華夏社也是專門了請柬,邀請他們參加十天後的招商大會。
將時間定在十天而不是三天以後,是考慮到山東、淮揚一帶的商人,這也是鄭所給出的最後期限,李家現在的流水,也只能支撐十天左右,過這個時限,不僅華夏社、印刷坊要停下來,就是鎖具坊也要難以爲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