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交稅光榮

他一說出要提高官員俸祿,剛纔心裡有些小芥蒂的大臣們都開始鄙視自己剛纔的小心思了。官員中有象李三才這樣非常富裕的情況,但大多數家裡其實條件並不是太好,即使是東林黨中的楊漣、左光斗、趙南星、公鼐、黃尊素等都是小康水平而已。大家又一起跪倒,口中齊呼:“聖明無過皇上。”有些因爲清廉所以貧窮的京官,更是激動得眼中微有溼意。

朱由校接着道:“關於商業稅的收取方法細則,由徐尚書主理,吏部禮部刑部工部亦要派人蔘加,一起商量出來後再上疏吧。至於增加俸祿之事,就由首輔大人牽頭,六部派人協助,也要定出一個辦法來,都報到朕這裡來吧。”

徐光啓和方從哲出列領旨,退朝後,衆臣魚貫退出,一路上就開始討論今天的兩個議題,倒也是頗爲熱鬧。

很快,徐光啓將收稅方法寫了摺子奏上,朱由校仔細一看,初步定下的稅率爲半成,坐商一年收兩次,行商爲一次貨物交一次,交稅之後,均應該發放稅票,行商的稅票通行全國,一次貨物不得重複收稅。

戶部於每縣設一稅務處,每州設一稅務司,每府設一稅務局,每省(布政司)設一稅務廳,戶部則設一稅務總署,徐光啓推薦的署長是畢自嚴。朱由校下旨右僉都御史兼天津巡撫畢自嚴着升爲戶部左侍郎,兼任稅務總署署長,稅務系統進行直管,與當地官府無從屬關係,並可以調動地方軍隊對付惡意抗稅的商家。

在這一期的《大明週報》中,議政部分出現了一篇署名嘯啓先生的文章《爲什麼要收商業稅》,這篇文章全部用的白話,先從國家的職責說開來,認爲國家應該是保證每個臣民的權利的,那如何保證呢?就需要軍隊,官府衙門,學校,養濟院、惠民藥局、漏澤園等各個機構,而這些機構的正常運行都是需要用錢來支撐的,錢來自哪裡呢,當然只能由稅收中來,這就是所謂的“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而朝廷的稅收現階段主要是農稅,朝廷爲了對付建奴加收了遼餉。普通農家大多貧苦,很多人家已是不堪重負,而商業稅則幾乎沒有收,很多大商人因此而變得富可敵國,例如前河運總督李某,家產超過了一年朝廷的歲入,這樣的情況就是沒有收商業稅的結果,本來應該是國家的錢,也就是大家的錢,結果卻聚在少數人手裡去了,供他們花天酒地,而國家和普通人卻根本沒錢可用。

然後他提出稅收應該順應天道,要做到損有餘而補不足,所以應該要收商業稅,而且應該是收重稅,將逃稅者嚴懲。並希望皇上能好好查一下官員的家產,相信有大量家產的人不可能所有的錢都是乾淨的,只要查出有違國法,應該斬其頭,抄其家,滅其族。

最後他認爲,商人能夠在一個平安的環境下經商,在行商過程中沒有盜匪搶劫,坐商沒有地痞流氓搗亂,本來就是朝廷善加管理的結果,朝廷缺錢,最後導致管理不善,盜賊蜂起,流氓橫行,最後吃虧的還是商人,商人們應該想明白這一點,交稅其實就是保護自己,是爲了自己的利益。

結尾他提出了一個口號:交稅光榮,逃稅可恥,抗稅該殺。

當然下面有編者按:此文章只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皇恩浩蕩,並未對商業徵收重稅,將會下旨定稅率爲半成,不過也希望各位商人能急朝廷之所急,體念聖意,爲大明的財政健康貢獻自己的力量,朝廷不會忘記各位義商的支持的。

這份殺氣騰騰的文章和下面安撫爲主的編者按,又引來了大量的讀者來信。王承恩彙報說,大多都是支持嘯啓先生的觀點的,有人說遼東漢民被建奴破了家,有多少錢最後也沒有用,如果朝廷有足夠的錢招兵買馬,早就蕩平遼東了;還有人認爲要號召大家不和逃稅的人做生意,並積極舉報逃稅者;也有人提出要防止收稅過程中的貪腐問題,請朝廷加強監督。

朱由校聽得連連點頭,週報的讀者基本上都是家有餘財的,既然大多數都支持朝廷收商業稅,當然說明大多數商人對商業稅並不牴觸,因爲他們明白交稅的意義,明白自己能平安經商是朝廷在後面當他們的靠山。有問題的是一些有後臺的商人,他們其實也已經交了稅,甚至比朝廷的稅率更高,只不過他們是交給了各級權貴,現在朝廷要收商業稅,他們當然不會願意。不過不管他們是願意還是不願意,朱由校都準備用強硬手段來把這個商業稅推行下去,哪怕出現《五人墓碑記》裡的情況也罷,商業稅,朕是一定要收的。

他命令王承恩把這些裡面寫得較好的稍加潤色,登在讀者來信欄目裡,並加編者按說皇上很感謝臣民的支持,一定會讓戶部制定出恰當的收稅制度和監督措施。

如何防止稅務貪腐問題,這確實是個大問題。朱由校先找來了魏忠賢,交代他東廠要在各級稅務部門裡派駐人員,專司監督之權。

魏忠賢自然是一切聽皇帝的,他拍着胸膛對朱由校保證:“只要有收稅的官員敢貪污,奴婢一定會讓他後悔來到這個世界上。”

朱由校連連點頭,大讚道:“你辦事,我放心。”又讓魏忠賢感動得淚流滿面,連連叩頭後意氣風發地退了下去。

朱由校還沉浸在這句名言中,等魏忠賢走後,他卻突然想起,歷史上這句話中的“你”最後做事並沒有讓“我”放心呀,如果東廠和稅務部門的沆瀣一氣,那怎麼辦呢?

不能什麼事都交給魏忠賢,這樣最後可能事沒幹好,還會害了他。我還是要建另一個監察機構,想起上次酒樓裡聽到的話,於是將張誠召來。

第三百二十二章 再遇哥薩克第三百五十二章 遠交第一百八十九章 螺旋漿第六十四章 耕者有其田的試點(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法律的作用第一百九十七章 收復河套(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誓殺皇太極第三百一十七章 招兵事定第五十八章建奴敗績第十六章礦稅之議第三百零四章 甘州的回回第七十七章遼東大敗第一百一十九章 先要開啓民智第二十章 大喪事第兩百零八章 收復河套(十三)第一百一十九章 先要開啓民智第兩百五十三章 鎮北城第六十七章 安南(二)第四十八章李延庚第五十三章戴春風的春風第五十七章海州撤退第一百三十五章 冬季攻勢的失敗第一百二十四章 皇太極的擔憂第三百二十章 聯軍第五十二章盧象升的應對第一百四十三章 議院(下)第兩百二十一章 私有財產保護法(中)第七十八章 失廣寧第四十八章 日月堂第一百零二章 避諱之爭第二十二章遼民安置第九章佈局海上第兩百二十三章 橡膠在大明的應用第六十章四面困遼東之蒙古第九十六章 樹倒猢猻散第三十三章東林分裂跡象第八十五 另一個屠夫的產生第兩百七十八章 北大年請降第一百二十章 覺華島之戰(上)第一百一十五章 論二代的正當性兩百八十六章 東籲局勢第一百六十一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一章 朱徐初會第一百六十四章 冬天之爭第六十七章 安南(二)第二十六章 京營拉練第兩百八十八章 底定中南半島第八十二章 對女真的分化第四十七章 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第五十章 機器的用途第十五章 年前雜事第一百三十章 失敗的伏擊第一百零四章談判第兩百三十三章 太子上學(六)第三百六十章 張宗靈的進擊第六十九章 安南(四)第一百一十七章 皇太極之死第十一章 軍制第十三章 大撤退第三百五十六章 大洋洲第三百六十二章 歐洲方略第五十六章 天不生夫子,萬古長如夜第三百六十五章 大結局(上)第十九章 三觀不合(先更一千,下午三千)第五十八 北虜犯延安第一百七十三章 路通天下(三)第二十三章 京營現狀第五十九章陝西巡撫第五十四章 刑罰世輕世重第一百九十三章 當官不如爲娼,爲娼不如從良第兩百一十九章 殷地安(四)第十三章 大撤退第二十五章 西南不穩第一百二十二章 《婦女兒童保護法》第一百四十九章 蘇祿求援一百零二章養廉銀第兩百一十三章 收復河套(十八)第三百一十四章 拿下託木斯克第十八章 情濃第一百四十四章 農業合作社第二章 初見第兩百七十六章 金洲和渤泥第一百一十七章初到東江第六十六章開學演講第一百九十四章 糧食儲存署第三十四章 收稅準備第四十五章 《水滸傳》第一百九十七章 收復河套(二)第八十三章初戰平戶第兩百五十七章 修鐵路的鋼也有了第一百三十二章 炸藥包第七十八章 失廣寧第兩百三十六章 《忠貞大將軍》第一百八十一章 查稅(七)第一百二十三章 追擊與反追擊第三十一章 遼東局勢第五十五章奴酋的自卑第五十一章 專利第一案(一)第一百七十一章 路通天下(一)第十九章 皇后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