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個月中,他們不止一次聽說過“鐵馬路”的大名。
只是,誰都不知道,什麼是鐵馬路。
鐵馬路,是什麼,誰都不知道。當然,現在他們知道了。這是一條鐵製的軌道,軌道鋪設浸焦油的枕木上。
這就是“鐵馬路”。
黑木、黑軌,在這黃土地上,甚是顯眼。
這是伸向未來的軌道!
作爲工部工程師的張英,同樣也穿得整整齊齊趕去,即便是作爲鐵馬路的設計師,因爲品級低下,所以他當然沒資格列入貴賓行列,不過倒也能站在前列,這比外面那些看熱鬧的百姓人要好的多,至少在這裡,他可以看到車站裡的一切。甚至可以看到皇上,可以看到皇上在鞭炮的煙霧中,走到車前,親自拉下車廂上蓋着的紅綢,將一輛黑色的車廂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這就是鐵路!”
站在車廂旁,在即將上車的時候,朱明忠用腳點了下腳下的鐵軌,轉身對衆人頗有些激動的說道。
“有了這條鐵路,一切,都會改變!”
腳下的這條軌道,從南至北延伸。雖然只有八里,但卻是一個開始!
在即將踏上客車廂時,他的目光掃視周圍的官員和百姓,然後說道。
“今天,這條鐵路,正式開行!這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在世界上從來沒有過的奇蹟!記住我說的這句話……”
在說出這句話後,朱明忠特意對朱大勇,這位報社的總編說道。
“記下來,鐵路將會改變一切!”
此時朱明忠的神情顯得極爲嚴肅。
這條從碼頭通往城區的鐵路長8裡,軌距爲1.5尋,略寬於後世的準軌。它是世界上第一條鐵路,當然,是一條馬拉鐵路。
馬拉鐵路!
任何一個看過《讓子彈飛》那部電影的人都不會忘記電影開頭時的馬拉鐵路,儘管“吃着火鍋唱着歌”確實是一句讓人禁不住發笑的臺詞,但馬拉火車的情景既讓人詫異,同樣也讓人覺得荒誕。
其實,這並不荒誕,16世紀的英國就曾存在大量貨車道,其軌道用粗糙的木頭製造。當馬匹和軌道相結合,能極大地提高牽引的重量。在英國東北部,這樣的軌道馬車曾形成非常密集的交通運輸網絡。1726年,當地的一羣煤礦主還建設了一條共享的馬車軌道把煤礦連接起來。
只不過朱明忠並沒有選擇壽命短的木軌路,而是選擇了鐵路,選擇了用鐵製的軌道修建鐵路。這的路軌就是“工字型鐵軌”,它是真正的鐵軌,用生鐵鑄成的鐵軌。
只不過受限於技術,在17世紀的大明,自然不可能有軋鋼機械軋製鋼軌,這個時代唯一的選擇就是鑄造鐵軌,實際上,最早的鐵軌就是用生鐵鑄造的,甚至生鐵鐵軌一直使用到19世紀中期,纔在一定程度上爲鍛鐵軌取代,直到19世紀70年代鋼軌出現後,鋼軌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才完全取代鑄鐵軌。
鑄造鐵軌並不複雜,與鑄造火炮並沒有太多的區別,無非就是首先製成模具,鑄鐵軌每根長度爲3米,用砂模鑄造。成本倒還算廉價。
就在朱明忠說話的時候,“駕駛員”已經牽着馬——那是十二頭高頭大馬,這種馬是特意從軍馬場調來的夏爾馬,這是去年剛剛從英吉利引進的重挽馬,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馬,也是挽力最強的馬。
在車伕將馬掛在車上之後,車伕便手持長鞭坐於車首,數馬匹分立於軌道兩側。在即將進入車廂的時候,朱明忠看到了官員中的張英,儘管馬拉鐵路是他的構想,但是,卻是由張英將他的構想變成現實,這個歷史上因“六尺巷”而聞名的滿清禮部尚書,現在卻成了一個工程師,歷史居然在這裡拐了一個這麼大的彎。
“張英!”
於人羣中的張英聽到陛下的喊到他的名字時,好一會才反應過來,愣了一會才急忙小步跑去,深揖道,
“臣見過陛下。”
“免禮!”
話聲落下的時候,朱明忠側開身,指着車門對張英說道。
“你先上車!”
瞬間,整個車站都變得靜悄悄的,落針可聞,所有人都驚駭的看着眼的這一幕。
皇,皇上在說什麼?
如果說其它人是震驚的話,作爲當事人的張英,這會後背已經冒出了冷汗,誠惶誠恐的他,甚至就連說話也變得結巴起來。
“陛,陛下,臣、臣……陛,陛在下此,又豈有臣,臣先上車的道理。”
相比於張英的惶恐,朱明忠頗爲熱情地對他說。
“張英,朕雖是君,可此鐵路卻是由你主持修建,在工程締造者的面前,禮儀是不存在的,你先上車,請!”
如果說一開始,朱明忠只是因爲高興纔會喊來張英的話,那麼現在,他卻有自己的用意。
既然宋代那會可以金榜題名,可以誇馬遊街,那麼現在,朱明忠就要用另一種方式,告訴世人,工程師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誇馬遊街,而且更讓人羨慕——因爲是皇帝本人爲其牽馬!
在張英上車的時候,他的神情是恍惚的,甚至有些不知所以,甚至直到坐上車的時候,他處於驚愕之中,這是古往今來,爲人臣者從未曾有過的恩寵。當事人如此,車上的乘客同樣也是如此,他們的神情無不是顯得有些複雜,以至於他們甚至都忽視了這列車。
恰在這裡車伕一聲吆喝,長鞭當空炸響,衆馬揚鬃奮蹄,拖曳着12節車廂朝着沿着軌道行駛。在車廂動起來的時候,朱明忠立即笑了起來,笑得很暢快。直到這時,人們才從張英受到了“似海君恩”中清醒過來,意識到車正在行駛後,看着車廂內坐着的幾十名乘客,作爲報社主編的朱大勇立即問道。
“陛下,這馬車可以帶三十餘人?”
“這個問題,你應該問張工程師,車廂和鐵路一樣是他設計的!”
“臣,臣不敢……”
明明是借鑑了陛下設計的運煤車,甚至就連同運煤鐵路,也是陛下的構想。張英正欲開口解釋時,有意樹立典型的朱明忠,則微笑道。
“張英,你來告訴他們,這車有什麼不同?”
得了君命,看着陛下投來的目光,儘管內心惶恐不安,但張英也只得硬着頭皮說道。
“臣遵命。”
隨後才解釋道。
“運送旅客的車型與貨車廳相似,車體全部爲木製,每節前後安裝四隻鑄鐵車輪,在軌道上運行。前後開門,兩側各有小窗。車廂內兩側可坐30人左右,客滿的話可以乘50人。”
“50人,也不多啊,夏爾馬,本身就是大馬,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這車用了六挽吧!”
六挽就是六匹夏爾馬,作爲五軍都督府右都督的張金生,自然瞭解夏爾馬的挽力,畢竟,夏爾馬本身就是作爲改挽馬的項目與其它重挽馬一同引進大明。
“回大帥,這車廂一共有12節,如果坐滿,可以做600人!”
600人,這個數字一出,立即讓所有人無不是倒吸一口涼氣,這會他們纔想起來,其它人都坐到了後面的車廂。
“如果是用來運貨呢?”
“貨車爲半敞篷車。高兩尺兩寸,之所以將車身設計低,是爲便於裝卸貨物。每車滿載可裝糧食100麻袋,載重8噸。每列由10節車廂相連,同時可掛兩節客車廂,用12匹重挽馬牽引,一次可載重80噸。貨車可以晝夜不休的運行,歇人歇馬不歇車。這馬拉的軌車,馬匹套於車首兩側。到達北站車站終點時,將馬匹卸下反牽至另一端,重新掛上,後車也就變成了前車。”
這會,別說是像張金生,這樣久經行伍的人被這個數字吸引了,就連其它的大臣,也都在那裡合計了起來。
“80噸,12匹馬,大馬車5噸,八匹普通馬或者四至六匹重挽馬,豈不是用相同的馬,運力一下增加8倍?而且還能額外運兵……”
在衆人的驚駭中,前方“駕駛臺”上的馭手揚起大鞭呼“駕”一聲,車廂下方的車輪發出隆隆的聲響,拖曳着12輛客車的六匹馬奮蹄嘶鳴的奔跑着。
“鐵軌!”
原本震驚於鐵路運力的張煌言突然意識到問題的關鍵——鐵軌纔是關鍵!
“如果本閣部沒有猜錯的話,這馬拉鐵車之所以運力如此之高,恐怕與這鋪於路上的鐵軌有很大的關係吧!”
“首輔果然一眼便看出其中關鍵,馬拉鐵車之所以載重量大,速度快,正是得益於鐵軌鋪設的鐵路,其實這……”
就在張英試圖把功勞還給陛下的時候,朱明便在一旁岔開話題說道,
“那鐵軌是怎麼造的?”
“回陛下,鐵軌是用生鐵鑄造,造成鐵軌後,再經過熱處理,以提高鐵軌性能。憑藉着多年鑄炮的經驗,利國驛鐵廠可以批量生產出一尋20斤鐵軌,而且鐵軌生產工藝非常簡單,一般鐵廠都能製造,當然需要派人指導熱處理工藝……”
在張英提到“20斤鐵軌”時,朱明忠的脣角微微一揚,這種鐵軌標淮與後世的16公斤/米路軌的軌型相似,在1尋(米)支距下實物靜彎強度達到3噸,儘管無法同後世的同類路軌相比,但在這個時代,依然是一種劃時代的發明。
對此朱明忠所提供的只是一個概念,從烈山的運煤鐵路到這條鐵路,都是由張英設計完成,至於烈山那邊,則是使用更輕的15斤鐵軌。
在張英着回答着他人的問題時,列車依然在用不快不慢的速度往前行駛着,看着窗外掠過的街道,朱明忠的臉上帶着一絲微笑,這條鐵路只是開始,只是某路技術驗證,一但技術成熟,他就會下令向西修建鐵路,從中都到開封、洛陽、潼關、西安直到新疆。
當然,在未來的有一天,這條鐵路甚至將修到了中亞,以至於歐洲,甚至莫斯科、聖彼得堡……好像現在還沒有這座城市!
修建這條鐵路需要多長時間?
十年、二十年?
這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十年或者二十年後,蒸汽機車就會取代重挽馬,那時,大明的軍隊,就可以源源不斷的沿着這條鐵路進入西域,把那片已經失去九百年的土地奪回來,然後向西、向西……直到大海的另一邊!
儘管遠洋商船可以幫助朱明忠實現這個願望,但是,商船不能把物資運到新疆,運到中亞,但鐵路卻可以,即便是最原始的馬拉鐵路,也能用更爲廉價的運費和更快的速度,把軍隊、物資運往西域,當然蒸汽機更好!
還差一點,只差一點了……
張煌言把目光投向陛下,他看到陛下的臉上帶着若隱若現的笑容。
鐵路是陛下寄予厚望的東西,想來陛下,正是想要憑藉鐵路,把物資源源不斷的運往西域吧!
“這一里鐵路,需要多少鐵?”
恰在這裡,傳入張煌言的耳中的問題,讓他立即把注意力從陛下的身上轉移到了張英的身上,
“一里500尋,一尋鐵軌20斤,一里的話,就是2萬斤的鐵軌,每節鐵軌都需要魚尾板固定連接,每塊魚尾板重三斤四兩……每裡需2萬7千斤鐵,再加上道釘,需鐵3萬斤……”
三萬斤鐵一里路!
這八里路豈不就是二十四萬斤鐵!
瞬間,所有人都被這個數字給“嚇”到了,原本還震驚於鐵路運力的他們,這會立即交頭接耳的討論起來的。
三萬斤一里,到西域的話,五千裡鐵路要多少鐵?突然,張煌言已經不願意再去思索這個問題了,這是不可能的!
如果說先前還曾對鐵路滿懷信心的話,那麼現在卻已經是心灰意冷了。
一萬萬五千萬斤鐵!
全天下才多少鐵?
這鐵路怎麼可能行之於天下!
“陛下,這,這鐵路,當真是以鐵築成啊!”
面對張煌言的詫異,朱明忠反問道。
“鐵路不用鐵修用什麼修?”
恰在這時,列車抵達了終點,從起點到終點,不過只用了半個小時,直到列車停下來的時候,人們才意識到,他們已經“到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