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文正(第二更,求支持)

如何才能讓百姓願意移民,而且是還是移民到滿地蠻夷的海外?

千百年來,對於習慣了中國中心論的國人來說,於他們的眼中,只有中國纔是最爲富庶的,其它地方都是蠻夷之地,都是不適合生存的地方。像南洋那種地方更是遍以瘴疾的惡地,非到萬不得已,誰願意過去?

到那樣的地方,甚至比流放更爲可憐。也正因如此,一直以來,朱明忠纔會選擇以流放爲主要的移民方式,可是這種方法顯然長久不了。

所以,如何才能讓百姓願意移民過去,纔是最重要的問題。

“古往今來,主動移民者,莫過於戰亂,晉時五胡亂華,天下大亂,中原士族相隨南逃,衣冠南渡;再到靖康之亂,建炎南渡,皆是人們避亂南方並落地生根,衣冠南渡多崩奔,若非是爲避亂,百姓又豈願意離鄉?況且,現在天下已經承平,朝廷欲令百姓遷移海外,恐怕縱是有良法,亦不能令其離鄉。”

隨後王忠孝又是一聲長嘆,如非萬不得已,沒有人願意離開這裡。

““人離鄉賤,物離鄉貴”。非是迫不得已,誰人願意離鄉?”

這一句“人離鄉賤,物離鄉貴”,讓閣內君臣四人都陷入沉默,他們只是站在那裡,誰都沒有說話,畢竟這是事實,離開故鄉之後,於異地無親無故,失去了依靠,必定遭人輕視。

“如陛下欲以海外移民,以緩和中原地窄之憂,臣請陛下封宗室建國於夷地!”

在良久的沉默之後,顧炎武面對陛下長揖道。

“如此,天下人自然可遷移夷地。”

封宗室建國於夷地!

又一次這個建議在朱明忠的耳邊響起。又一次他聽到了閣臣的這個建議。對此他並不覺得奇怪。

因爲顧炎武本身就是封國建邦的支持者,至於張煌言等人人也不反對。經歷了甲申天變之後的大明精英,大都是封國建邦的贊同者,之所以如此,是因爲他們相信如果當年諸王“藩屏中央”不變,就不可能會有流寇作亂,也不可能會有清虜入寇,甚至不可能有建奴崛起一說。這當然是對過去的一種反思。他們一直在反思。畢竟經歷了那種天下大變的亂局之後。他們總是要反思反思爲什麼?是什麼導致了這一切?

當然,最重要的是如何避免將來這一切再一次上演。

“這是爲何?”

朱明忠看着顧火武反問道。他的神情顯得有些好奇。

“陛下,若封宗室建國於夷地,爲保宗室於不失,必將復建三衛,三衛者萬人之衆,一丁一家,如此一藩既有萬戶遷於海外,加上臣屬,姻親,每藩少則萬戶,多則數萬戶,令其於夷地建王城,待王城築成,城周必定皆盡墾爲熟地,待兵戶定遷之後,親朋相傳,勢必有人甘願滔海,長此以往,待到百姓皆不以爲夷地爲惡地,不以移居爲流徒,自然也就甘願移民夷地了。”

顧炎武道出了這些話後,朱明忠並沒有表露任何態度,封藩於夷地,借府衛移民,這確實是一個促進移民的辦法。在沒有戰亂的影響下,軍事移民是最爲穩妥的移民。畢竟,移民過去的並不僅僅只是士兵一個人。

就像幾百年之後的新疆建設兵團一樣。他們過去的並不僅僅只是自己而是有他們的家人,他們的妻子,最終,他們在那裡落地生根,在那裡繁衍生息。

也正是那些人把邊域變成了內地。在現在同樣也可以使用這個辦法。

爲了能夠保障移民,他反覆想過多少辦法,都覺得不甚妥當。顧炎武的“封藩移民”確實還算是溫和適中的措施,而且相比於流放這個辦法更爲合適。更容易讓人接受。

思索片刻後,朱明忠便說道。 ωwш▪ тtkan▪ ¢O

“這確實也是個法子,可你想過沒有,藩有兵,必行亂,若是封其於夷地,其是否會爲禍朝廷?導致天下紛亂?”

封建是天下混亂的開始。設立不利於統一的封建制度,必定會導致戰亂,統治如此幅員廣大的帝國必須保證中央集權,是絕不可以分權的。

但是在另一方面,面對封建的誘惑。卻又是讓人忍不住想要動那個念頭。

“陛下,那裡皆是夷地,當地土人多,而國人寡,藩王就國之後,勢必要率領軍民篳路藍縷,以啓山林。撫有蠻夷,如此方纔能令其屬以華夏,土人尚未歸化,藩王又豈敢棄以朝廷。”

顧炎武的話讓張煌言頗以爲然的點頭贊同道。

“陛下,黔國公鎮守雲南,撫有蠻夷近三百餘年,直到弘光元年沙普之亂,武定土司吾必奎仍聲言“既無朱皇帝,何來沐國公。”,西南苗蠻,雖撫攬千餘年,至今仍有生熟之分,如此可見,撫有蠻夷,非四五百年而不能見其效,以客領土,以漢制夷,以少撫多,本就不易,以臣看來,至少四五百年內,各藩必定緊隨朝廷不敢有絲毫不敬之心。”

土人!

這正是封宗室於藩地最大的優勢,無論是漢代的七國之亂或者晉的八王之亂,亦或是永樂的靖難,他們之所以起兵,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分封的地區,都是已經開發的富庶地區,那裡的百姓都是他們的子民,那裡的財物都是他們可以取得的。他們即便是起兵,也沒有內患之憂,不需要擔心後方有人作亂。

但是在夷地不同,宗室所要面對的是遍地的生蠻土人,他們必須要通過持續不斷的鎮撫,才能維持自己的統治,如此非但耗費了他們大多數精力,也使得他們必須加強與朝廷的聯繫,以獲得朝廷的支持。哪怕是他們有作亂的心思,也沒有那個膽量。因爲他們比誰都清楚一旦他們領兵離開了封地,到時候就很有可能土人作亂,沒有任何人會去冒這個風險。

“如此,各藩自然不敢心懷異志,畢竟,以客領主,以少領多,本就易遭土人反抗,各藩需要朝廷的種種支持,尤其是人丁,各藩需要國內遷去的國人,以維持其統治,畢竟國人愈多,統治就愈爲穩固。”

王忠孝點點頭,本就是福建人的他,自然能從在福建老家時,所遭遇的土客之爭中,理解其中的關鍵,其中的關鍵就是平衡。

“如兩廣、福建,既有土著,亦有客家,土客混居其中,往往爲爭田土、水源以至於些許財物,土客紛爭時有發生,彼此之間甚至更是撕殺不斷,可土客無論何方勢大勢小,於官府都是畢恭畢敬,唯恐官府偏坦一方,而於夷地來說,我大明朝廷就是官府,藩王是客、土著爲是土,朝廷只需要持以公允,既可讓雙方都離不開朝廷……”

王忠孝的話,讓朱明忠的眼前一亮,他隱約的似乎看到了一種可能,就在他思索的時候,王忠孝繼續說道。

“不過,即使是如此,漢代的七國之亂,晉代的八王之亂,可爲水鑑。分封超過一定的規制、限度,馬上就會生出禍來。所以,即便是分封夷地,也要限制其規制。臣以爲可以效法日本的“一國一城令”,以限制各藩。”

“一國一城。”

猛然聽到這個詞的時候,朱明忠還是忍不住有些詫異。詫異爲何王忠孝也知道這個名詞。

片刻後才反應過來,現在的朝廷官員並不像滿清那個時候的官員,對於世界是一無所知。

他們同樣渴望瞭解着外部的世界。當然也包括日本,而且在另一方面,因爲福建與日本的貿易聯繫很多。所以他知道這個詞倒也不奇怪。

想到那個已經自鎖國門的鄰居用“一國一城令”把大名的實力削弱大半,這確實可以加以借鑑,不過也不能完全借鑑。朱明忠笑說道。

“日本德川家康的這個辦法,倒也不錯,可以限制藩王的實力。不過,這一國一城,雖說不錯,可卻不一定完全適合南洋,畢竟,南洋既有熟地,也有生地,可熟地有土,生地有蠻,撫土招蠻,各有不同,自然要因地制宜……”

一句“因地制宜”實際上已經向他們三人表明了態度——陛下不反對封宗室於夷地。

陛下的鬆動讓顧炎武的心頭一陣激動,於是便試探着問道。

“那,以陛下看,這,若是分封,是行我皇明舊制,亦或是周制,或是漢制……”

“既然是夷地,那就不能再用只領兵,而不治民的舊制,畢竟,他們要撫招土民,令其歸屬華夏。”

沉吟片刻,眉頭緊鎖間,朱明忠已經在心裡作出了一個決定。

“也不能用漢制,若是用漢代的郡國制勢必需要向各藩派遣官員,這必定會引發朝藩權爭。中央官員與藩王爭端一起,必定有一方謀權,一方削藩之故,自然會重蹈封國起亂的覆轍,而且派遣官員會加大朝廷的開支。”

爲什麼官員們會主張削藩?就是因爲他們是夾在皇上與藩王之間,做起事情來自然是束手束腳,感覺備受牽制,尤其是受到藩王的牽制,而且與藩王之間也會因爲權力的分配而不斷髮生矛盾。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自然主張削藩。

說白了,也就是爲了獲得更多的權利。爲了從藩王的手中把權利得到自己的手裡。這正是漢代郡國制最大的不足。

在猶豫之間,朱明忠斷然說道。

“朝廷除了向諸藩派遣史官掌邦國之志以外,不在諸藩派遣任何官員。其國不能自主,封建又有何意?”

其國不能自主,封建又有何意!

這句傳到三人的耳中,只讓他們三人無不是心頭一驚,儘管張煌言、顧炎武、王忠孝他們三人都不同程度上支持分封制,但是他們的觀點卻不同,張煌言主張的是恢復開國初的大明祖制,也就是“惟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賜土”的。有別於周、漢的分封制。而顧炎武則主張漢制。至於王忠孝則傾向於日本的“一城一國令”,藩王可以領兵,甚至可以理政,但只有一城之地、一城之兵,一城之稅,自然也就不可能再對中央造成任何威脅。如此既可以達到屏衛中央的目的,又能令他們的力量都在控制之中。

而現在,陛下的決定,顯然是完全出乎了他們的意料。

因爲陛下決定行周制!

“陛下,行周制……”

“行周制,我大明,同樣也是天下共主!”

已經做出決定的朱明忠繼續說到。

“天下只有一個天子,就是大明的天子,是天下的共主,至於各藩,就是我大明的藩屬,但絕對不是諸侯國!”

絕不是諸侯國!

陛下的這句話,讓張煌言、顧炎武三人皆是一愣,他們很難理解,什麼是藩屬,什麼是諸侯國。

“這藩屬可以內政自治,也可以制定自己的法令,也有自己的軍隊,但只有大明纔有宣戰……”

之前王忠孝提及土客衝突官府扮演的角色時,朱明忠首先想的就是英國建立的殖民帝國中,英國在那些自治領中所扮演的角色,相比於幾乎完全自主的諸侯國,一個改良的自治領的模式,反倒更適合“大一統”的分封。

“陛下,是想以此來阻止諸侯紛爭吧。”

王忠孝立即道出了陛下的想法,就在他想要繼續說話時,突然覺得一陣心慌耳鳴。朱明忠早看見了,連忙問道。

“長儒,你臉色有些不對,是不是不舒服。”

王忠孝勉強笑道,

“老了就容易添病,不妨事的。”

可是那臉色,卻依然極爲難看,朱明忠連忙吩咐侍從請太醫,同時勸止他,讓他好好休息。君臣之間的對話自然也就結果了,當天晚上,正批閱摺子的朱明忠得到侍從的稟報——次輔王忠孝去世……

在知道這個消息之後,朱明忠在很長時間內都說不出話來,他只是靜靜地坐在那裡。在這一瞬間,他想了很多。想到了當初爲何會以他爲內閣閣臣,也許是爲了平衡。但在另一方面,他的保守同樣也在牽制着自己的激進。

沉思片刻之後。朱明忠拿起了筆,然後於紙上寫道。

“文正。”

第82章 好男兒(第一更,求推薦、求收藏)第593章 生意第342章 無路(第一更,求支持)第651章 跨越時空的記憶第58章 理想(第一更求支持)第277章 沐國公(求月票)第67章 開源(第三更,求月票)第141章 舊法(第二更,求支持)第167章 應戰(祝大家中秋快樂)第134章 大新聞(求支持,求月票)第7章 阿哥與洋人(第一更,求月票)第645章 要不要……看一下第289章 朕之憂(求支持,求月票)第277章 沐國公(求月票)第154章 盆地(第一更,求月票)第205章 陳永華(第一更,求月票)第156章 焉敢不從(第一更)第122章 迎接(求支持)第81章 父子(第一更,求支持)第209章 無可阻擋(第一更,求支持)第639章 新的機遇第122章 迎接(求支持)第94章 權臣(第二更,求支持)第337章 蘇丹的選擇(第二更,求支持)第355章 北上(第二更,求支持)第38章第84章 殺虜(第二更,求月票)第14章 可憐人?(求支持,求月票)第604章 阻止這一切第84章 逃難(第二更,求支持)第91章 奇襲(第一更,求推薦,求收藏)第116章 迎駕(第一更,求月票)第66章 訪客(第三更,求支持)第181章 讀書人(第一更,求月票)第21章 江陰城下(第一更)第275章 江山代有人才出(求支持,求月票)第406章 殺人(求支持,求月票)第317章 (第一更,求支持)第463章 (新書發佈,求支持)第533章 新機遇(新書發佈,求支持)第56章 攔截(第二更,求支持)第116章 英國(第二更,求支持)第196章 使團憂心(第二更,求支持)第374章 冒進(求支持,求月票)第567章 壟斷第296章 紐約(求支持,求月票)第114章 掣肘之苦(第二更,求月票)第65章 兵油子(第一更,求推薦、求收藏)第310章 忠臣(第二更,求支持)第254章 競賽(求支持,求月票)第339章 造船(第二更,求支持)第48章 莫氏(第三更,求支持)第341章 (第二更,求支持)第318章 現世報(第二更,求月票)第639章 新的機遇第18章 瘋狂(第二更,求推薦、求收藏)第130章 誘餌(第二更,求月票)第194章 不差錢 (第二更,求支持)第633章 豐碑第437章 寡情(求支持,求月票)第284章 兄弟(求支持,求月票)第258章 家人(求支持,求月票)第570章 又見名人第14章 可憐人?(求支持,求月票)第181章 身滅(求支持)第263章 奴才與主子(求月票)第538章 太空事業 (新書發佈,求支持)第384章 鄭家人(第二更,求月票)第646章 尼龍第217章 壯丁(求月票,求支持)第13章 殺心(第二更,求推薦、求收藏)第26章 手中有糧(第二更,求支持)第50章 紅線(第二更,求月票)第113章 靈光(求推薦、求收藏)第582章 華夏的天竺(祝新春快樂!)第150章 言殺人(第一更,求訂閱)第392章 骨頭(求支持,求月票)第13章 王侯(第二更,求支持)第377章 十八子(第一更,求月票)第54章 中與洋(第一更,求月票)第343章 帝王心(第三更,求月票)第132章 王心(第一更,求支持)第444章第395章 入城第144章 內患(第二更,求推薦,求收藏)第520章 漲稿費 (新書發佈,求支持)第297章 西岸(求支持,求月票)第44章 淫威(今天加更,求推薦、求收藏)第75章 新武器(求推薦、求收藏)第207章 (第一更,求支持)第644章 薄弱環節第25章 欽定(第一更,求支持)第111章 磐石(第一更,求推薦,求收藏)第163章 煌言難言(第一更,求月票)第390章 罪與罰(今天加更,求月票)第464章 (新書發佈,求支持)第406章 新王新相(求支持,求月票)第240章 暗線(第二更,求月票)第416章 喪氣話(求月票,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