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四十四章 道可御器

從孫有功的匠坊回至府裡,衆弟子們都覺得解決了一件心頭大事,喜上眉梢。天籟『小說

但林延潮見了弟子如此,卻眉頭微皺,似有幾分不樂。

衆人不明林延潮心事,大多數卻不敢擅自問。

唯獨屈橫江忍不住問:“先生爲何不樂?”

林延潮卻反問道:“你們國子監監刻坊的銅活字,一日可印多少字?”

屈橫江道:“弟子曾問過坊匠,一日可二十餘紙。”

衆人聽了驚呼道:“二十餘紙!”

“如孫匠人兩日方能一紙呢。”

“銅活字確有長處。”

屈橫江以爲林延潮爲此憂心,於是道:“先生,這銅活字雖快,但也確實太貴了,平常人也是用不起的。就以咱們京師而論,也唯有監刻坊一處有銅活字,有銅模字二十餘萬,江南的私人刻坊都不如監刻坊。”

陶望齡點點頭道:“屈兄所言甚是,江南唯有無錫會通館,蘭雪堂,桂坡館等私人刻坊纔有銅活字,銅模字數萬,十幾萬如此,但私人刻坊沒有監刻坊之財力。如要印書,都看有無缺字,若缺字需立鑄方可。”

賀自明補充道:“銅活字雖好,但都太貴了,若是要弄齊一套幾十萬銅模字,不知要費幾萬兩白銀,不提還有備字,故而還是雕版印刷好用。”

一名弟子不明問:“何爲備字?”

屈橫江解釋道:“就是重複的字,好比你要印王右軍的蘭亭集序,僅是‘之’的銅模字就要備上二十一個。”

聽了屈橫江這麼說,衆弟子都是搖頭:“華而不實。”

林延潮從弟子們議論而知,是啊,正是因此活字印刷才無法推廣。雕版印刷仍是社會主流,而活字印刷僅據次地位要,甚至劃時代意義的金屬活字就是華而不實。

因爲除了模具太貴外,銅活字還要用到銅,可中國產銅數量稀少,銅更是流通錢幣,誰會用銅來鑄字模。

中國漢字近十萬,常用漢子三千多,不提還有回字的四種寫法。唯有士大夫刻書成風的明朝,纔會閒得蛋疼使用銅活字。

可是金屬活字到了歐洲卻是另一個樣子。

英文,拉丁文幾個字母?他們的銅活字比我們簡單一百倍。

在歐洲古騰堡明活字印刷後,在一四八零年歐洲已是全面推行活字印刷,在之後二十年間所出版書籍,已過歐洲之前一千年來所有出版書籍的總和。

到了十六世紀,歐洲出版書籍更是將明朝遠遠甩在了身後。

衆所周知中國與西方近代文明拉開差距,在於文藝復興。

西方文藝復興在於幾個思想家?幾個劃時代明?在於但丁?在於達芬奇?在於蒸汽機?

其實不是,文藝復興在於知識的廉價傳播,而引起思想大碰撞。

可以負責任的說,沒有活字印刷,就沒有文藝復興!

但中國與西方,真的就差了一個活字印刷嗎?

林延潮向弟子們道:“你們可知泰西?”

衆弟子搖搖頭,又是點點頭。

一人道:“聽聞泰西是紅毛鬼的地方。”

一人道:“不對,聽聞泰西是弗朗機人的地方。”

二人爭執了一會,陶望齡問道:“先生何故提泰西呢?”

林延潮道:“泰西有文與漢文不同,如泰西有一國名爲英吉利,其文不過二十六個字母,詞意乃字母拼湊而成。他們在百年前就已用銅活字印書,其功百倍於我!”

衆弟子們聽了都是一驚。

“秦漢時以竹簡爲書,以千爲率,士人不過五六爾,隋唐以雕版印書,士人百不及二三,而今我大明富有四海,文教興盛,但論及讀書識字之人,二十人中有一人乎?”

“而泰西之人用銅活字後,讀書識字之人比率已遠勝我中國。”

衆弟子們聞言驚疑不定。

屈橫江緊張道:“這豈不是國人之法爲泰西學之,泰西反勝我十倍,先生有何策御之?”

衆弟子同是問道。

這個問題屈橫江不問,幾百年後中國人同樣要問。

西方文藝復興數百年後,原來的野蠻人來至東方,強行叩開國門。

清朝朝廷感嘆於洋人的船堅炮利,定下‘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國策,決定中體西用,興辦洋務。

清廷採購了無數西方的槍炮艦船,平定太平天國,打造出一個鹹同中興來。

洋務派志得意滿,覺得可以與列強掰一掰手腕,洋務大臣,兩榜進士出身的李鴻章也忘了年少時讀的聖賢書,開口說,孔子不會打洋槍,今不足貴也。

但甲午一戰後……

大家才現我們輸給洋人也就算了,現在怎麼連近鄰倭國都打不過。

是我們採購的槍炮艦船不夠多?

朝廷**,怪政府?

清廷防備漢人?

制度問題?

李鴻章,丁汝昌的戰略戰術問題?

最厚黑的還是洋人教我們的留了一手?上樹的本領沒教?

但這問題最靠不住,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幾乎同時而起,爲何日本人從洋人那學會了,我們卻沒學會?

洋人根本沒藏私嘛。

而且洋務運動,主張是中體西用。

明治維新,則是和魂洋才。大家的方針差不多。

但林延潮卻知有個細節很多人沒主意到。那就是日本其國民的識字率甚至比同時代工業革命後的英國還高,這個數據是在明治維新以前,不是明治維新以後。而同時代的清朝,不過百分之十。

說來天荒夜談,但卻是真的。

這是爲什麼?

因爲日本大量推廣寺子屋,在江戶時期就已開創了國民教育的先河。

所謂寺子屋是專門針對平民子弟的教育,男女都有,其內容近似今天小學教育。民間如此高的識字率,如同堆壘了無數的柴薪,有了雄厚的積澱,待明治維新,西學涌入時,大勢如烈火直衝而起。

往事已遠。

林延潮回到現實中,寺子屋的事,卻給了他啓。

日本與我們一併錯過了活字印刷的思想爆期,但不等於錯過一切。

如果朝廷的士大夫們,能夠不那麼重道而輕藝,不重義輕利,能少談論些經義,多談些事功,那麼錯過活字印刷也沒什麼。

若國策以經世致用,務實爲本,以中國之地大物博,人力物力之雄厚,總會想出替代的辦法。

活字印刷,器也,但道卻可御器。

道可御器,這是理學的道理,但此道卻非理學的道。

想到這裡,林延潮目光悠遠了起來。

ps:嗯,馬上要回朝堂了。

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海禁七百四十五章 報社被封七百五十一章 十三太保一千一百四十章 聽君一席話四百六十八章 姻緣第一百八十九章 名列一等(一更)六百九十一章 以行踐言第二十三章 南方的豬第兩百零四章 充場儒生五百一十七章 一家人第三百七十九章 可當腰玉九百九十九章 思辨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王師第三百三十三章 折服一千七十八章 年輕的部堂大人七百一十七章 仍有可爲(兩更合一更)九百八十章 於無聲處聽驚雷(二合一)七百五十四章 首輔(謝豪豬tyz書友盟主)第三百九十五章 家人,同窗和老師第一百三十三章 師徒二人第三百零二章 閱卷第兩百三十四章 兩家和好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家宴第三百六十四章 日講官(第一更)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衆望所歸五百五十一章 侍君之心第兩百五十七章 公道自在人心第七十七章 你敢再說一句試試?第一百八十章 賜字一千兩百五十八章 時機第四百一十八章 救兵來了一千兩百一十三章 就此干休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驛站九百八十二章 千字文第四百一十二章 張四維第四百三十五章 揀官第四百二十三章 感到放心第三百六十二章 度君子之腹一千一百三十章 牙行第三百一十三章 座師與門生第一百七十八章 地瓜啊五百六十二章 四夷館八百三十章 清官狗官第四百四十一章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五百六十六章 無恥七百二十一章 轉變七百六十八章 救人(二合一)五百三十六章 三個問題一千兩百九十四章 傳旨第四百二十八章 會揖一千一百零二章 重逢七百八十六章 到任九百零三章 無需解釋第一百三十一章 鄉飲酒禮(一更)一千三百二十五章 兄長立功了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你變了一千三百七十五章 重新廷推六百六十七章 衆人來助第七十九章 逐出書院第兩百五十七章 公道自在人心四百五十二章 升官啦第三百八十一章 朝參一千兩百零九章 支持與反對一千兩百九十一章 轉告第兩百一十六章 京報連登黃甲第四百四十五章 這風越烈越好第四百零九章 紅顏一笑一千三百八十一章 吾來擔之第兩百五十一章 家事第五十章 爲何讀書六百三十二章 轟動四百九十三章 陸翁九百六十四章 內官外官七百零五章 託付一千七十三章 政見一千七十七章 聽老婆的話九百九十二章 詞林大僚七百四十四章 天下爲公疏第一百一十章 取中(第二更)五百三十四章 分量第五十二章 大宗師弟子的光環六百一十七章 誰能挽此危局六百一十一章 利用一千三百六十八章 試探六百五十五章 廷議第一百六十章 大辦酒席(一更)第兩百二十一章 至公堂上七百二十二章 危身奉上謂之忠第四十六章 書院第兩百一十章 考後不講卷(第一更)第三百七十六章 相府第三百九十九章 口碑第一百八十六章 孫秀才(二更)第兩百六十七章 寄以厚望九百二十九章 賺到了五百二十章 碑文之事九百七十章 羊報八百九十六章 龍顏大怒(第二更)九百五十七章 潘季馴的奏章九百四十六章 府臺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