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總是會引起最大的變化,這就是一個時時刻刻存在的道理。
方中愈頭腦裡所充滿了歷史知識,還有他所瞭解的一切關於大明和大明周邊的一切,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既然已經變化了,那麼所有的一切他都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了,當然也不可能按照之前的應對來做出相應的措施,現在的這一切都只能慢慢的改變。
大明帝國曾經西北最大的敵人,鐵木爾帝國早已經分崩離析,帖木兒大帝也在死去之後他的侄子們開始爭奪帝國的大權,所以互相打仗,那一片土地並不安寧,這也是爲什麼,方中愈能夠讓朝廷依然在北方陳列大軍,但卻不實時的向北和西推進的緣故。
他們依然在處理草原部落的人,羅剎國現在已經開始和大明帝國的人接觸了,當然所有的一切都還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沒有誰會把這件事情當做一個特別重要的事兒,只是民間的交流,官府的交流並不會通過這樣的渠道去做,那些人還不夠資格。
按照方中愈的推算,大明帝國軍隊並不適合現在向外快速出擊,時間還不夠,所以更多的還是練兵的狀態,只要保證如今打下來的土地能夠長久的,在大明帝國的統治之下就已經是大功一件了。
位於邊境的那些將軍們,如今都有一些茫然了,之前他們拼命的打仗,是因爲帝國還有敵人,甚至可以說帝國還有威脅存在,但是現在這樣的威脅越來越少,他們都有一些害怕自己會不會被侵犯,好在,如今大明帝國的掌權者武將也有很多人並不懼怕他們所做的這些事情,所以這一切又變得相對簡單了起來。
思想工作一直都是存在,當軍隊裡開始有了這樣的苗頭之後,訓到關門,立馬就把這樣的苗頭掐滅了,他們也不可能允許這樣的思潮在軍隊裡出現,這是對帝國軍隊的最大的威脅。
整個朝廷現如今都有着大的方向,那就是保證大明帝國在未來50年內依然是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這需要大量的時間。
不是表面上的強大而是事實上的強大,所以所有的事情都必須不斷的考慮。
議事長齊泰齊大人和他所領導的議事團隊,開始對整個帝國可能遇到的結果進行詳細的分析,同時加大應對措施的制定,他們要保證在大明帝國之外不會有太大強大的敵人出現,但是又不能沒有敵人出現,朝廷必須要時時刻刻有這樣的危機意識,才能變得更加強大。
中亞和西亞那邊依然很混亂,但是方中愈卻不想去管,建文朝廷也不希望,這樣的事情能夠變得穩定下來,畢竟一個泰國穩定的通道是不符合大明,利益的大明必須要保證,那你可以通商,但卻不能有一個穩定的政權,因爲那樣的話遲早會成長起來,成爲大明帝國的大話。
方中愈隱隱約約記得,歐洲的大航海就是在這個時期進行的,好像就是在大明帝國時期纔開始的。
那個時候歐亞大陸的帝國處處征戰,奧匈帝國發展的特別強大,所以讓歐洲人不得不發展航海,這也就造就了強大的歐洲。
雖然記得不太真切,但是他清楚的知道一點,航海的發展一定會帶來其他方面的發展,所以大明帝國發展的越來越強,但是他也不希望那些可能成爲大明敵人的國家,發展的更加壯大。
好在如今大明的探索隊有一部分,還是到過歐洲,所以在那裡也有一些簡單的貿易點。
這些年的發展還是挺不錯的,雖然還不能合法的擁有一些強大的軍事組織,但是隻要爲了保護貨物,他們也是能夠出動不少的人的,再加上大明帝國的海軍如今發展的非常強大,只要他們護航,現在還真沒有出太多的事情。
大明帝國的疆土如今越來越大,除了草原部落,被完全消滅或者是驅逐,北邊一斤,近乎接近奇蹟與小小的羅剎公國,都已經接壤了,南邊海島之上,如今基本上活躍的都是大明本土的力量,要是方中愈願意的話,那你立馬會成爲大明帝國的領土。
如今的大明,疆域是非常大的,已經遠超了盛唐。
前沿的疆域也非常大,但那個時候他們更加註重的是掠奪搶劫,而不是進行有效的統治,所以很多人是不認可他們的疆域的,但是現在大民所在之處都會派下文官進行治理,所以越來越多的地方是真正的納入大明帝國的統治的,大明混一圖上是有他們的名字的。
這些年來大明的探索隊,探索世界各地將大明混一圖土補充的越來越完整。
未來的大明子孫可以依靠這一份地圖來看待天下各國。
可以說如今大明不論是經濟上還是在軍事上,都已經是這個世界上最頂層的吧,恐怕10年到20年來根本就不會出現更多的敵人,但是他們依然不敢掉以輕心。
打仗是要花錢的,不管是無數次的北征,還是向西進攻,都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因爲各種各樣經濟的發展,如今對於大明百姓的負擔並不是很重,大量的海上貿易已經讓更多的人都知道朝廷現在不缺錢了。
當然這些錢也不能隨便的亂花,畢竟他們依然要發展。1
因爲工業的大量發展,百姓們更多的不再在土地上刨食了,雖然依然有不少人在種糧食,可是不再像之前那樣靠天吃飯,如今朝廷有專門的農業部門進行致電會告訴他們如何在最大的程度上獲取最大的產量。
所以大明帝國的百姓是目前不缺主食的,再加上如今番薯玉米也開始大量種植,已經讓不少的地方解決了主食缺乏的問題。
如今只要是願意幹的,不偷懶的,基本上都可以在如今產業的各個環節可以找到事情做,足以養活一家老小,如果還要用心的話,也可以去大明南周或者是大明北周去那裡淘淘黃金,最終也是能夠發大財的。
而且那些潑皮無賴們反而被趕走了,到邊境或者到大明蘭州北周去挖礦,這樣的人少了之後,朝廷的治安也變得容易了許多。
之前曾經有朝廷官員評估說,如果大明再不收縮兵力,還在源源不斷的發動戰爭的話,一定會拖垮整個大明的經濟的,讓百姓們的負擔更加嚴重,但是就算是這幾年戰爭越發的強大,也依然沒有對大明本土造成多大的影響,沒有影響到百姓的生活,因爲朝廷不斷的進行大量的貿易和擴張,也讓無數的土地成爲了爲大明賺錢的力氣。
朝廷現在所受到的影響,只不過是百姓們,沒有太多的人在種植糧食之後產量減少,但並不影響他們交付稅。
各個輔線,現在也有多餘的財政支出,可以保證撫縣的內部,可以跟着朝廷的政策走,良性循環在現在體現的非常的清楚明白。
皇帝朱允文,這些天笑的都合不攏嘴了,因爲看着這年報他也已經清楚了現在大明帝國真的比之前不一樣了,手底下的這一批官員比自己想的還要做得好。
對於現在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他非常的開心,之前他還擔心,朝廷的各項支出會影響到百姓的生活,讓朝廷的官員去搜刮百姓,但是現在看來不會出現那樣的事情,只要朝廷的大政方針沒有出現任何問題,這種結果應該在目前來說不會出現了。
按照之前方中宇和如今藝術院給的最新結果,在接下來的5年之中,大明帝國將開始試驗鐵路火車。
方中愈蒸汽機也已經上報了,現如今雖然還不完完全全能夠成功,可是已經超過了之前馬匹的力量所以在如今這種狀態下,把它上升到國家層級的戰略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燕王朱棣的人馬,把蒸汽機的資料弄走,其實方中愈是不太擔心的,見過皇帝朱允文知道之後也只是笑了笑,不管皇叔到底要怎麼做,這所有的一切都不要干涉到大明帝國本土就行,他願意在大明南洲怎樣折騰都行,這位皇帝朱允文還非常的希望自己的四叔能夠有這樣的想法,因爲只要他有心思做,其他的事情不把想法,放到爭奪皇位的事情上就行了。
皇帝朱允文正在翻看報表,報表中有一部分是關於火車的示意圖。
“看起來似乎不錯不過這是否需要大量的時間如今帝國有必要做這樣的事情嗎?”
“陛下,這是臣等討論多時的,如今其他各個國家的使臣齊聚京師,他們也想見識一下大明帝國超乎尋常的科技力量,既然咱們已經能做了,總要做一些東西讓他們知道大明帝國不是好惹的。”
議事長齊泰齊大人算是爲整個談話奠定了基調,如今他之前已經說了,如今的戰略就是擴張戰略在保證大明帝國內部穩定的時候,不斷的向外快速擴張,解決所有的問題,要在他這一段時間內進行。
其他人對於他如此着急是能夠理解的,畢竟議事長一職不可能一直在他手中,他要在自己任內將所有的事情解決好,其他人也是這樣的想法,他們一直都在做這樣的事情,如果有一些大事在他們的手中做了之後,那就是政績,可以,一輩子向外宣揚的,甚至上史書都是有可能的。
“不用這些,他們也會知道大明帝國不是好惹的,朕想問的不是這些,既然你們已經有這樣的想法,爲何只選在京師做這樣的事情?”
是的如今這一個鐵路還只是在京師有了一段的計劃圖,其他方面只有提到,但是卻沒有具體的規劃,建文皇帝朱允文,所以纔有這樣的疑問,他們既然想做,爲什麼不多做一點呢?
“陛下主要有兩個難度第一,其他地方太過遙遠如今按照現如今的設計蒸汽機,沒有那麼強大的力量,所以在軍事試驗纔是最合適的。
第二不夠穩定,朝廷沒有足夠的鐵材建造大量的鐵路,況且京師相對處於平坦的地方,而已經是向外走,會不斷遇到河水山洞,大山所有的地方,都需要大量的技術專員纔可以做到,現在朝廷還沒有這樣的力量。”
這個倒是事實,畢竟如今大江大河這麼多京師想要越過長江困難都非常的大,更何況應天府離長江這麼近。
火車沒有辦法通過大江大河,那麼他就只能在那些沒有大江大河的地方跑,這本身就是一個限制,方中愈雖然告訴他們也許多年之後水泥有了大的發展就可以在水上建造大的橋,可以方便火車通過,可是這些人雖然頭腦裡有那種想象,但是還不相信一定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不是因爲他們沒有遠見,只是時代的侷限性,讓他們就算是如今開闊了大多的眼睛,也不相信會有那樣的事情發生。
在長江上建造大橋是他們認爲不可能的,至少目前還是隻能通過船隻過去。
“既然如此,你們一定要考慮清楚,體量不足就加大體量的開採和勘測,如今咱們佔據了這麼多的好地方,肯定有不少地方有大量的鐵礦的,甚至銅礦金礦也存在,這一點也是之前你們資料上報上來的,相信大明帝國如今這麼大,總是能夠想到解決辦法的,而且鋼鐵廠不是已經在大量的使用了嗎?想畢,他們也能夠造出更多合適的鋼材。”
“陛下說的是。”
他們這些人都知道,如今皇帝看資料不比他們少,學習的東西也不比他們少,所以有些時候根本就瞞不住陛下,所以現如今他們都兢兢業業,生怕陛下所提的問題,他們根本就不知道。
“既然你們已經有這樣的計劃,那就抓緊時間去做吧,想必你們已經達成了共識,正沒有別的想法只有一點,你們要做就做好,雖然大明帝國已經變得跟朕想象的不一樣了,但並不意味着jane就不關心這些,所有的一切都必須在合理的範圍內進行。”
“是。”
燈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