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章 戚畹廢莊(上)

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京杭大運河的最北端,通州。

離帝國的都城最近的碼頭,主要給南方過來的漕運糧船、運兵船停泊。

普通的客船與商船,都須在幾十裡外的張家灣碼頭下客下貨,人與貨再通過車馬拉進北京城。

董其昌與鄭海珠所僱的船,因爲有朝廷的勘合,來頭大,便享有了漕船的特權,直接駛到通州燃燈塔附近停靠,令衆人可以少受五十里的塵土與顛簸。

下船時正值晌午,大家安眠一夜,精神不錯。

董其昌主動問道:“鄭姑娘,這通州的燃燈塔,與杭州六和塔、揚州文峰塔、臨清舍利塔,合稱運河四塔,鄭姑娘要不要去看看?”

鄭海珠知道董其昌篤信佛教,去了必要捐不老少錢,買個風鈴掛在塔上。

她若同去,作爲晚輩,不助興湊捐,不大禮貌。但以她這樣哪家神仙都不拜、要愛只愛凡間英賢與蒼生的性子,可捨不得把養兵養農的白花花銀子,換個破銅鈴,吊在塔尖上聽個響兒。

更捨不得浪費時辰在看廟上,此地離後世的天安門一帶起碼五十里,進城後再出來,麻煩死了。不如趁這個機會,瞭解一下京城外圍的民情氣象。

鄭海珠遂推辭道:“董公與庭少爺去禮佛吧,我往周遭瞧瞧,那田間的水車,瞅着勁大,咱去學學。”

董其昌的孫子董庭心細,早打聽過北方鬧流民厲害,他又對當年青皮流氓圍困董宅記憶猶新,忙道:“我分個家丁出來,護着鄭夫人。”

鄭海珠衝他點頭致謝:“多承庭少爺關切,李大牛身手不錯,花二也在崇明學了點功夫,有他兩個跟着,我們也不去古怪之處,不打緊。一個時辰後,還是此處會合。”

鄭海珠經歷了被女真人綁架之事後,不敢過於託大,此回進京,將李大牛帶着做保鏢,同時也是讓他實地走走看看,在北京設兩個點,一是以她安遠夫人的身份出面,定個小宅院,類似鄭家駐京辦事機構,二是尋處商鋪,作爲濠明商社在京城的收放貨機構,暗中則是情報站,乃兗州情報總站的往北延伸。

一同跟來北京的,還有遼民少女花二。花二本來,隨着宋應星出差,從崇明到兗州煤礦琢磨製造抽水機。

這小姑娘如今比她哥哥見的世面還大,心思迅速老成,聽說鄭夫人要遠赴京城,堅持來做隨從,護衛夫人安全,照顧起居也方便些。

當下董、鄭兩邊暫時別過,分道而往。

鄭海珠穿越來後,並非頭一回進京。

撫順保衛戰和明荷海戰後,朝廷宣她來領六品敕命。她急着回江南運作移民崇明島事宜,在兵部拜見了已升作堂官的張銓,拿到告身,便匆匆離京了。

駐留的日子雖短,鄭海珠卻記得,京畿一帶的土地,除了皇莊以外,被大量拋荒。她回到松江後,還特意請教過黃尊素。

彼時,黃尊素頗爲忿忿地告訴她,永樂南都北遷,曾大量招募民衆來京,種植糧食。北京城附近本就不缺水,當年在朝廷的鼓勵下,京郊開出不少水田來,海淀、通縣、良鄉,甚至城內的積水潭,都有大片稻田。旱種糧食裡,小麥、高粱、大豆亦豐產,蔬菜瓜果更是不缺。

然而,隨着定都,在靖難之役裡撈足了政治資本的官員勳貴大量涌入京城,朱家宗室成員更是繁殖驚人。這些特權羣體,大量佔地,變民田爲莊田,先是種棉花,現在又種菸草,獲利豐厚。至於糧食,左右這些貴族和官員家產萬貫,可以高價購買南糧。同時,沉重稅賦集中到逐漸縮減的民田種植者頭上,逼得他們不得不拋下土地,成爲逃戶流民。

不料,今日所見,今非昔比。站在通州的橋上遠眺,四面田野金黃成片,映着晴朗的藍天,豐美景色叫人歡悅。

只兩年時間,變化這麼大,鄭海珠根據古今不變的道理推測,應是主管京畿農事的官員,換了。

她轉過頭,恰見到花二在舔舐乾枯起皮的嘴脣。

“走,先去吃碗茶湯。不管是遼東山東,還是我們江南,都見不着的點心。”

通州是大碼頭,河邊酒館飯棚擠擠挨挨,熱鬧得很。

鄭海珠尋了一家門口擺着大銅壺、裡頭還設了說書案几的,帶着花二與李大牛進去坐了。

花二頭回來北京,瞪着一對大眼睛,看什麼都新鮮。只見鋪子裡的夥計兩腿岔開蹲個結實的馬步,左手端穩了大碗,右手扶住銅壺,猛地一抖,一股細流直衝碗中,不過幾息工夫,夥計還要將碗轉過圈兒,讓裡頭的高粱面接水均勻,須臾間被完全燙熟。

這種事先在碗中備好高粱糜子和紅糖果脯松仁核桃,以沸水燙泡的方式,猶如沖茶,所以被稱作“茶湯”。

花二心道,乖乖,都是靠手上功夫吃飯,不管是趕騾車,還是跟着宋先生做木機,哪裡有這沖茶湯的活計難。那滾燙的水柱若稍稍偏一寸,不就燙到手了麼。

她和李大牛的對面,鄭海珠則將注意力放在說書先生那處。

明代的北京話,其實論發音,已經比較接近現代京劇的唸白,在松江熟悉徽州商人說話和崑曲發音的鄭海珠,此前去兵部領敕命,聽張銓下屬們說話時並不吃力。

但說書先生又不同,市井中人,夾雜了諸多北地俚語,外來人辨別起來,自然費力些。

鄭海珠聽出頭緒後,不免有些吃驚,向邊上一桌問道:“大哥,先生說的是傳國玉璽?”

那被問的食客長衫整潔,腰間一塊刻着姓氏的牌子,應是碼頭貨行的牙人。

這一行用後世的話說,個個都是社交牛人,再遇上禮貌問事的小婦人,頓時滔滔不絕起來,講得比說書先生還賣力,將傳國玉璽當年被太祖從蒙古人手裡奪回來、建文帝靖難之役中帶着遠遁、如今又出現在中原大地,囫圇着說了一遍。

鄭海珠對什麼玉璽一出、蝗蟲避退之類的瞎扯毫無興趣,只是納悶,靖難之役都過去多少年了,怎麼又忽然成了說書的題材。

在松江,士子們雖也會議論當年建文帝削藩的對錯,但並不涉及玉璽再現這種神叨叨的消息。

民間傳播造神之訊,如後世的輿情,多數是有人授意。

前頭說書先生收了尾,匆匆去趕下一個場子。鄭海珠便將另一樁疑惑拿出來,請教牙人,京南怎地忽然水稻豐收的景象。

牙人腦袋靈光,一聽就笑道:“大姐上回來,是兩年前吧?去歲初,朝廷讓左御史管咱京郊的農事。他是南方人,懂水稻,把這個渠塘那個閘壩的修建起來,還免兩稅、發耕牛,從河北招人來種地。”

“左御史?”鄭海珠心道,應該就是左光斗。

算算時間,不是他還有誰。

第五十二章 聽訟(上)第346章 會整小人的魏公公第五十章 探監(下)214章第九十二章 創業佈局第424章 要帶荷卓出差177章 明荷海戰(八)今晚第二更第七十八章 土豪不立於危牆之下269章 這樣的是非精還不趕出宮去第457章 聚遼陽222章 新徵第338章 跟我走第328章 荷卓的信仰152章 好險第八章 竟是君子第八十二章 只能選寶島了第359章 何爲帝師本分120章 松石間意第十一章 都是名將169章 明荷海戰(一)第434章 告密第六十八章 去月港243章 劉都督的寒舍第389章 你可能戴綠帽子的腦袋都沒了第四十五章 陶公子第115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第407章 客印月的決定第八十二章 只能選寶島了第117章 太僕寺財神爺192章 爭田128章 不是普通的人販子第444章 作出決定的外戚第362章 王府樂舞生196章 穿越神器(下)146章 就這麼辦第358章 有貝是爲賢154章 撫順保衛戰(二)140章 逃奴第449章 賣給俄商的新商品和炸韃子的新火器286章 拷打(上)第四十七章 晚明名士第439章 養肥了再殺(上)第309章 單刀破槍(今日第二更)202章 楯車286章 拷打(上)270章 南朱?第309章 單刀破槍(今日第二更)127章 路遇166章 談判(上)219章270章 南朱?第311章 成了162章 大哥大哥你好嗎(上)196章 穿越神器(下)第九十八章 燃燒的花車(上)第390章 吉壤可以做文章第341章 在下袁崇煥197章 至親至疏夫妻241章 詔獄往事(中)第431章 分兵會寧第313章 紮營待兔129章 探煤176章 明荷海戰(八)今晚第一更215章第393章 接頭(上)第425章 幾條腿走路第344章 後會有期286章 拷打(上)第345章 回京278章 他們總不是要開鏢局吧148章 赫圖阿拉(中)第449章 賣給俄商的新商品和炸韃子的新火器181章 鴉片173章 明荷海戰(五)130章 吸鐵石190章第451章第323章 兄弟相見270章 南朱?第381章 哭,是最沒有用的第299章 重新洗牌爲將來(下)第374章 我養你,給你寫曲子的自由第378章 度牒背後的利益第462章 河畔遇險第四十四章 救風塵(下)第408章281章 宮中轉場(下)192章 爭田第317章 拉開步弓的復仇者第300章 宣府鎮的重要252章 原來你和老子是同行第304章 出塞(中)185章 本書上部完結138章 馬屁股出面第406章 這姑娘,咱們見過第334章 將軍下馬也有用128章 不是普通的人販子第四十一章 蛛絲馬跡第六十八章 去月港294章 寶刀不可封於鐵匣,名將不可困於囚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