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狂瀾巨浪

高務實的《稅者取之於民而用之於民疏》所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這不是在平靜的湖面投下一顆小石子,而是往海里扔下了一顆原子彈——它掀起的絕不是區區漣漪,而是驚世狂瀾、滔天巨浪。

我大明自太祖高皇帝起,一直就以輕徭薄賦、與民生息著稱,怎麼你高務實好的不學,偏要學那苛政猛如虎的前宋?

前宋“苛政”有多出名?明人提起之時,常言其苛捐雜稅十倍於漢、五倍於唐,以至於廣泛出現“不舉子”。

舉者,養也。不舉子,就是不肯養育自己所出的子女。這麼說或者太文雅了一些,不妨說得更直白一點:不舉子也叫“生子不舉”,即生了孩子不養育,把嬰兒溺死或扔掉。

宋朝的沉重稅負是其出現廣泛的殺嬰現象、殺嬰習俗的主要原因之一。

按理說,類似於“不舉子”這一類的現象,一般只會發生在極少數極端貧困的家庭之中,或發生在自然災害和戰爭動亂的民不聊生時期。

然而在“以富著稱”的宋朝,即使是沒有災害與戰爭動亂的階段,仍然出現廣泛的“不舉子”現象,甚至演變成一種社會習俗——殺嬰習俗。

蘇軾在《與朱鄂州書一首》中說:荊湖北路,“嶽、鄂間田野小人,例只養二男一女,過此輒殺之。”他被貶黃州,又見“黃州小民,貧者生子多不舉,初生便於水盆中浸殺之”(出自《東坡志林》)。

可不是隻有蘇軾記載這些,朱熹的父親朱鬆在《韋齋集·戒殺子文》也說,在江西婺源,民“多止育兩子,過是不問男女,生輒投水盆中殺之。”

然而要說殺溺幼嬰風俗最盛之地,恐怕還屬福建。朱鬆在福建爲官,“聞閩人不喜多子,以殺爲常……雖有法而不能勝。”王得臣的《麈史·風俗》則謂,在一般情況下,“閩人生子多者,至第四子則率皆不舉”,“若女則不待三,往往臨蓐,以器貯水,才產即溺之,謂之洗兒。”

當時一些士大夫曾對此風加以嚴厲斥責,“東南不舉子之俗傷絕人理”(《宋史·範如圭傳》),要求朝廷嚴刑禁止。官府確也採取過多種措施,企圖加以制止,然而不舉子風俗並不見好轉,不僅禁而不止,甚至一些地方還愈演愈烈。

類似情況的記載絕非零星散記,實在舉不勝舉,可見宋朝的稅負已經重到讓人連人倫大道都顧忌不得的地步了。其實別說道德規範不了,連嚴刑峻法都已遏制不住。

朱元璋立國時便以絕前宋苛政爲要,但高務實在疏文中依然毫不畏懼地拿宋朝舉例並進行了對比,不是他活得不耐煩了,而是其中有些簡單的數據就已經很能說明當下存在的問題。

宋朝既然“生產力”不及大明,那麼其真實財貨的豐富程度自然也是不及大明的。可是,宋人即便是盛行“不舉子”之風的地區,人們好歹也還是先有“二子一女”之後,這纔開始殺嬰,此事意味着什麼?

意味着苛捐雜稅雖重,但三個孩子還是勉勉強強能夠養活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宋朝收入近乎大明十倍,相當於稅負也比大明也重了十倍,可是即便如此,貧民之家依然能養活三個孩子。那麼,推而廣之一看,大明的貧民之家豈不是能養活三十個孩子?這還叫貧民嗎?這……是真的嗎?

以上推論肯定不是真實情況,且不必說其他,單說大明民間那許多以自宮而求爲宦官的人,難道都是天上掉下來的倒黴蛋?

自然不是,他們大多都是失地農民,本來就被盤剝得厲害,一旦出點什麼天災人禍,就只好行此下策。

但這裡面還是略有不同的,即在大明活不下去的人主要以農民爲主,了不起加上一些衛所軍戶。而宋朝活不下去的人卻幾乎不分職業屬性,除了朝廷官員、皇親貴戚等極少數人之外,誰都有可能活不下去。

如此回過頭來一看,就會發現大明朝的商人、工匠等至少肯定比農民的處境要好得多,雖然他們的“理論社會地位”比農民還不如,但其實過得遠比農民要好。

這合理嗎?顯然不合理啊!

如此,再加上高務實刻意渲染的“十倍論”,任誰來算這筆賬都會覺得大明的這種“輕徭薄賦”,對農民而言似乎幫助並不算很大,反倒是對於工匠、商人而言那是太過分了——他們近乎沒有稅負了。

如此說來,咱們也不必按照苛政猛如虎的前宋來徵稅,最起碼我徵它個前宋的十一(十分之一),這總不爲過吧?

前宋的雜稅加起來七千萬貫,就算只徵其十一,那也有七百萬貫啊!

好,就算咱們的稅種沒有前宋那麼多,就再打個對摺罷了,可那也是三百五十萬貫啊!

(注:兩朝的一貫都等於一兩銀子,但其一兩銀子的購買力,在宋朝和在明朝並不對等,甚至在明朝的不同時期也有不小的出入【參考萬曆會計錄】。只是這就太複雜了,我要這麼寫的話估摸會寫成財政史,沒有必要。)

如果大明朝廷每年硬生生的增加三百五十萬兩銀子的歲入,那意味着什麼?幾乎意味着連開藩禁這件事,都可以暫時不用考慮了!而現在開藩禁不可能遽然停止,則意味着……

與“可能被加徵商稅”關係不大的官員們頓時興奮起來,而十有八九可能要被加徵商稅所影響的官員,則出離的憤怒起來。

別看高務實在《取用疏》中把朝廷用度問題特意指出,說要加強監管,但官員們清楚,你再如何加強監管,了不起也就是不好貪墨了。可至少,朝廷越有錢,就意味着控制這些錢的官員們越有權勢,這總是顛補不破的道理。

更何況,朝廷一旦有錢了,最起碼不會再給我們折奉、欠奉了吧?說不定還能再加一些“津貼”呢!

於是乎,一部分“不怕交商稅”的官員就開始上疏支持高務實,而另一部分“怕死了交商稅”的官員則開始強烈反對高務實。

當然,世上總有理中客,不獨後世鍵盤俠羣體中不少,大明朝廷同樣也有。於是也有一部分官員上疏呼籲,有的說推行商稅“利弊參半”,有的說此事“成敗難料”,有的說“茲事體大,不如緩行”,有的說“還需詳細考究,再作計較”。

總而言之,不是和稀泥,就是打太極。

不過,這些理中客的屁話成不了主流,在實學派與心學派爭鋒相對的當下,還是隻有這兩派官員的態度最爲緊要。

實學派方面有兩類風格的題奏,雖然因爲高務實擺出了高拱,所以大致上看來,好像都是支持高務實的,但其實還是有所分別。

其中一類算是高務實的鐵桿支持者,這些人完全贊同高務實的意見,言辭之中幾乎恨不得明天——不對,恨不得今天就開始全面徵收商稅,並立刻組建“審計署”和“關稅署”。

另一類則是本來不同意或者有些猶豫要不要這麼做的官員,他們只是因爲高務實打着繼承高拱遺志旗號而不得不違心表示贊同,因此他們在表示贊同之後,卻也如那些理中客一般,又說幾句“緩和氣氛”的話,大抵也就是要不咱們先搞個試點推行,亦或者咱們老成謀國,還是不可輕易全面鋪開等說法。

雖然如此,但至少這一次實學派的總體表現要比此前團結不少,最起碼沒人跳出來明確表示反對。

不過心學派一方就不同了,他們的表現更加團結——清一色的強烈反對。其用詞之激烈已經幾近於罵街,疏文之中把高務實比作桑弘羊、蔡京等奸佞之流者,那是大有人在。

這樣一來,高務實就創下了他本人的一次記錄:上任履新第四日便被“滿朝彈劾”。

如果只是被彈劾施政手段,高務實是可以暫不理會,先等皇帝表態的。但現在他被人罵做奸佞,按照大明官員的習慣,他就只能閉門府上,不肯出而視事了。

申時行是旗幟鮮明反對高務實《取用疏》的最高官員,但他作爲首輔,對於題奏疏文之用詞非常講究,絕不肯胡亂拔高,去罵高務實“奸佞”,只是就事論事,找高務實疏文中的破綻。

申元輔覺得高務實疏文中最大的破綻,便是他因爲要收商稅而制定的新式財政制度。

首先,這些制度如要實現,都必須增加官員。例如高務實說“入賬出賬,非一人可爲;入庫出庫,非一人可掌。”

這意味着全國上下但凡管賬之人,都必須設置成“左右主官制度”,其中左主官管賬,右主官查賬。且不說這會不會造成左右主官互相敵視,引起不和甚至內鬥,單說這麼一來朝廷所要增派的官員,那就絕非一個小數目。

按照明人習慣於“小政府”的思路,你這就是人爲的增加冗官,增加朝廷開支。換言之,就是變相的增加了百姓的負擔。

管賬的是如此,掌管各類庫房的也是同樣道理。而且申時行很清楚,大明朝的“庫管人員”本就很多——因爲各地都建有各種倉庫,糧草、軍器、布帛、貢獻、儀仗等等,不一而足。

如此庫管人員也要加倍,這要造成多大的財政浪費?

更不必說高務實的加強監管到底是不是能杜絕貪墨,那也是沒準的事。

深悉官場之道的申時行太清楚這其中的貓膩了,別的不說,就說你右主官固然可以監督左主官,但倘若這左右主官兩人合謀,一起貪墨分贓,你怎麼辦?

哦,你說你還有審計署?好,那我問你,你這審計署要多大的編制才能監督天下間如此數量巨大的賬目、倉庫等機構?我就是給你一個都察院,只怕你也管不過來吧!

申時行的奏疏寫到此處,就開始引出他們心學派的“道統級論調”:治理官員,還是要看教化,不能僅靠這些“平白無故增添人手”的手段,唯有人人爲君子,道德出衆,自律嚴謹,這才能清明吏治,才能真正輕徭薄賦、與民生息。

申時行的奏疏呈遞去司禮監之後,他纔看起百官們對高務實的彈劾。這一看不得了,他發現可能要出事了。

一些和他類似,“就事論事”的彈劾也就罷了,關鍵是彈劾之中混入了很多彈劾高務實“奸佞”、“遺毒”甚至“謗君”的說法。

這其中最讓申時行驚出一身冷汗的,就是彈劾高務實“謗君”。

謗君?高務實怎麼就謗君了?

還真有,這些奏疏都抓住高務實《取用疏》裡的一段話開始怒斥:

“或曰:古有湯昌,亦有桀紂。我皇上固神文聖武,焉知後世子孫皆盡賢德?倘有一二不肖,薄賦尚有可限,重稅豈非虐民?”

有人說:古時候既有商湯、周文(姬昌)這樣的明君,也有夏桀、商紂這樣的暴君。我皇上雖然英明神武到了極點,但怎麼知道皇上的後世子孫也是個個都像皇上這樣完美呢?萬一要是有一兩個不肖子孫,則我朝制度若是輕徭薄賦,那還影響不大,因爲那不肖的皇帝也能浪費的錢財也還有所限度;可如果已經開始收了重稅,這不肖的皇帝豈不是拿着百姓的血汗在揮霍無度?那是虐民啊!

從行文的角度而言,高務實這段話屬於“設問”,因爲他後面有“自答”。從道理上來看,似乎也沒有什麼問題,因爲這是一個很正常的假設——誰還能保證自家從來不出不肖子孫嗎?

然而問題在於,你假設誰家可能會出不肖子孫都沒關係,但你怎麼能假設天家出現不肖子孫呢!

爲什麼不能這麼假設?因爲哪怕天家真的出了不肖子孫,當這個不肖子孫成了皇帝,他依然是你的君上,你說他不肖,依然就是“謗君”!

所以此處的“謗君”,不是說他毀謗了今上,而是毀謗了將來的皇帝(們)!

這是你爲人臣子該做、能做之事?

於是,很多彈劾都把高務實的這個罪名擺在了首位,惟獨首輔申時行看得冷汗涔涔。

壞了……

----------

感謝書友“千古第一帝”、“霜之寶瓶”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書友20191124105331057”、“嘉輝”、“書友20180208230738556”、“流光劍語”、“千古第一帝”、“塵*埃”、“心上人是我的人”、“曹面子”、“嶽曉遙”、“熊貓小盼盼”的月票支持,謝謝!

PS:今晚有事,提前更新。

另PS:不知道爲什麼,我回復的書評好像顯示不出來了,難道我自己在我自己的書評區還能被禁言或者被系統刪掉?什麼鬼啊這都是,我手機打字回覆本來就慢,還被吞……

第116章 工作安排(下)第069章 追蹤(4更破萬)第068章 現在知道要乖了?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一)第182章 勢不由人第092章 忽悠,又見忽悠第059章 索命之人第071章 黃芷汀的大度第045章 務實御下(下)第026章 河海並行(下)第113章 高戚之會(三)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一)第070章 逐保倒張(二)第288章 緬甸跌倒,大明吃飽第123章 千鈞一髮(4更破萬)第042章 料人如神(下)第281章 吃南掌,望暹羅第123章 俺答封貢(二)第096章 馮保倒臺(二)第099章 借刀第034章 劉顯述冤(下)第183章 血戰古勒寨(中)第122章 蒙疆風雲(九)第138章 比嚴世藩危險十倍第008章 又是香皂(下)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二)第223章 皇帝的關愛第236章 收服陳黨第183章 你來,還是我去?第101章 京華基建第095章 流言與三件事第023章 真“萬曆時代”來臨第016章 李代桃僵(下)第031章 官民兩便第124章 奉旨觀政(三)第003章 安排好的大功第011章 材料價格(上)第215章 大燈泡第150章 我是來援助安南的?第095章 破虜(中)第024章 最是無情帝王家第180章 請獻戶籍於聖使第022章 輕取案首(下)第122章 鹿鳴之宴(下)第101章 殺意已決第054章 挖角應節(下)第097章 馮張俱隕第079章 拉下帷幕?第152章 認賊作父第213章 李家的反應第174章 遼河伏擊戰(下)第125章 重陽大會(下)第006章 老將凋零第027章 皇上,您的事兒發了第124章 死得明明白白第171章 大汗,臣確有一計第031章 務實被擄(下)第212章 誤解第111章 戚少保要入京了第086章 意外之喜第084章 務實回府(下)第126章 俺答求封(三)第153章 在商言商第196章 高陌彙報第119章 《黃芷汀條約》第038章 園內收支(上)第089章 暗殺高務實(4更破萬)第082章 庫裡臺大會(上)第030章 立威(上)第092章 流彈兇猛(下)第225章 三策(中)第204章 京華集團的定位第128章 戰前準備(下)第295章 成婚嘍!第009章 戚繼光的接任者第054章 明修棧道(下)第064章 同眠水底墓?第116章 工作安排(上)第051章 賊酋叩首(下)第102章 皇上,機會難得第007章 張氏例錢(上)第114章 定功風波第112章 初會戚帥(上)第125章 涉水強攻!第128章 青黃接否第001章 高拱起復第097章 以“理”服人恰臺吉第086章 蛇打七寸(下)第011章 材料價格(上)第051章 夜會第002章 王者歸來(上)第061章 山中狼兵矯第005章 升官第098章 回柳州!第136章 爲西南千秋永固!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第032章 商場的事商場辦(上)第106章 臣以爲當殺第279章 王儲之死第239章 麻城劉,松江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