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十五萬大軍

朱由檢利用詐降騙得劉芳亮部真降了自己這個大明皇帝。

此舉令百官們都沒有想到。

即便是朱由檢自己在此之前也沒有想到。

本來,朱由檢只是想嘗試一下,因爲他自己也並不確認自己這位皇帝對這些流民組成的闖賊是否還有威懾力。

他不確定幾千年的皇權思想是否在庶民中已經根深蒂固。

然而,事實告訴他,他這個皇帝即便沒出過紫禁城,但他的影響力則完全可以令數萬人跪地而降。

當然,這也得自己這邊有足夠強的軍隊爲前提才行。

要不然,他乾脆直接在北京城等李自成大軍來攻,然後招降李自成就是。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劉芳亮是逼不得已,也沒介意自己的君王是李自成還是朱由檢,所以才輕而易舉地在面對危險的時候選擇投降,在他眼裡,反正都是皇帝,在誰手底下當官不是當官。

按照朱由檢的指示,劉芳亮上了城門,並傳奉朱由檢諭旨令城外的八萬闖軍也丟掉手中軍械投降。

城外的八萬闖軍大多數都是輔兵或者是明朝降兵和被裹挾的流民,因而戰鬥力本就薄弱,如今見主帥已降,自然也就跟着投降。

如此一來,朱由檢便輕而易舉地收攬到十萬大軍,加上城中八萬近衛軍,朱由檢的軍隊數量激增到十八萬!

他這個君王從當初被困在北京城沒有一兵一卒一兩銀子,如今則控有十八萬軍隊。

這不得不說是一種質的飛躍。

不過,朱由檢並沒有打算真的將這十萬闖軍都留下,畢竟這十萬闖軍並不算是真正的軍隊。

其中大部分都是流民和大明各地潰敗下來的衛所兵。

這些人打戰是不行的,但禍害其百姓來卻是一個比一個厲害。

但朱由檢也知道自己現在迫切地需要有足夠強大的生力軍爲自己接下來的戰爭角逐增加砝碼。

而眼前這十萬闖軍無疑是自己增大生力軍規模的一次絕佳的機會。

畢竟,雖說這十萬闖軍裡大多都是軍紀渙散、與匪徒無異的兵匪,但也有不少老流賊是跟隨着劉芳亮等從崇禎十年以前打到現在的,可謂實戰經驗豐富,甚至和盧象升的天雄軍以及曹文詔的軍隊交過手,也算是這個時代少有的精兵,至少他們知道如何衝殺,如何在戰場上求生。

當然,這些投降的十萬闖軍肯定大都犯過罪孽,而之前投降闖軍的明軍官兵本身就犯了背叛罪。

但對於他們的罪過,朱由檢都沒有追究,並表示對他們之前的罪過永遠不再追究,但今後若再犯則必予以嚴懲!

不是朱由檢這個皇帝真的仁慈,而是要爭奪天下,有時候需要心狠手辣,比如李建泰這種明知自己這個皇帝在而投降的則要嚴懲,而這些之前背叛大明或者犯過罪孽的闖軍官兵則要寬容一下,且考慮到以後肯定要招降更多的闖軍官兵,而不能一味殺戮。

畢竟,歷經十餘年戰亂,人口已經急劇下降,雖說這些人曾經都是自己大明的敵人,但都是漢人百姓,若是殺伐太過,也會導致他日建奴南下時難以統合,徒爲建奴所得利。

現在,自己這位大明皇帝開啓招降闖軍便不追究前罪的先例後,就會促使將來有更多的闖軍選擇歸降,而減少彼此因爲內戰的消耗。

考慮到既要表示自己這個皇帝的仁慈之心又要利用這次機會擴大自己控制軍隊的規模。

朱由檢決定立即開始進行一次對歸降的十萬闖軍的篩選工作。

朱由檢將整個大明的中央機構都帶着一塊南撤不是沒有意義的。

這些文官們雖然平素在路上除了跑和消費糧食卻沒半點用處外,但到現在卻發揮了重要性。

畢竟政治這東西是離不開文字的。

當即,朱由檢便讓兵部尚書李邦華全面主持對十萬投降闖軍的篩選工作,兵部右侍郎孫時綸協助。

而整個隨扈南下的文官不管以前是都察院的還是翰林院的亦或是其他六部或者是國子監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大理寺的,都得接受李邦華的臨時調派,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十萬闖軍的篩選工作。

按照朱由檢的要求,年齡在四十五週歲以上和十六歲以下的都得淘汰。另外,有自願回家不願繼續當兵的也都淘汰。

在三天之內,隨扈的數百名文官硬是以將十萬人篩選完畢,並最終留下七萬生力軍,三萬人選擇離開。

對於離開者,朱由檢下令給每人都發二兩銀子作爲路費,同時讓他們集結在一起聽自己這個大明皇帝朱由檢的訓話。

朱由檢的訓話自然也不是什麼高大上的內容,無非就是爭取一下民心。

既然李自成打出的是闖王來了不納糧這樣的口號,他作爲大明皇帝要想瀛得天下百姓的支持,自然也得有自己的政治主張,他的政治主張很簡單,就是讓全天下的人有地種,讓全天下的百姓吃飽飯。

甚至朱由檢還爲此當着這些人的面直接跪下來,對着蒼天發誓。

三萬即將歸農的原闖軍士兵沒想到大明皇帝還給自己發二兩銀子,爲此是感動不已,暗歎皇上其實還是好皇上,其造反作亂之心也就淡化了一些。

回鄉之後自然也會將大明皇帝朱由檢的話帶回到底層的鄉村去,並進而替朱由檢免費當了一次宣傳隊。

朱由檢不確定這些人離開後還會不會繼續成爲流匪,但他相信總有那麼幾個會安心回家娶媳婦抱孩子。

這樣一來,至少被破壞的社會基層也能恢復一絲生產力。

畢竟,這個國家還是一個以小農經濟爲主的社會,多一個農民回去種田,便多一份安定。

當然,自己這個皇帝的任務則是讓他們有地種,且能安安穩穩地種地,最終的任務還是能讓他們吃飽飯。

十萬歸降的闖軍大軍留下了七萬人。

也就是說,朱由檢這位大明皇帝現在實際控制的軍隊數量依舊激增到十五萬之多!

第四百七十二章 錦衣衛俘虜張獻忠第四百七十五章 劉文秀力促李定國降明第二百九十六章 明年軍事形勢預估第九章 加徵商稅第一百七十一章 書生上陣第四百一十一章 南京被圍第六章 大丈夫相時而動第二百二十六章 孔有德敗退和全軍出擊第五百四十六章 我大清完了第二百五十四章 反攻清軍阿濟格部第二百零七章 狂傲的八旗鐵騎第三百七十五章 大軍出征第四百二十五章 藩王進京第二百四十九章 運籌帷幄之軍師李巖第五百五十六章 人設大變的多爾袞第二百九十五章 大明的行政制度微調第三百八十章 迷之自信的洪承疇第二百一十章 一萬清軍攻定遠第三百二十七章 收復東番島 二 又收三艘戰船第二百二十六章 孔有德敗退和全軍出擊第六百五十二章 莫愁湖上的君臣之對第一百五十九章 大明還有希望第四百二十二章 摳門的皇帝和大臣第九十八章 去軍器局第一百四十四章 清剿應天衛叛軍第六百七十五章 收回澳門與一億五千萬債款 新第四百零一章 總攻開始第五百五十二章 整個大明的人都知道你是大漢賊第二百八十三章 皇家資本與鄭氏資本第七十三章 銀元開始發行第四百七十四章 劉文秀投奔李定國第五百五十一章 迷之自信的陳名夏第五百五十七章 范文程被押上刑場第二百一十章 騎兵對騎兵,硬碰硬第四百六十五章 名將交鋒 三第一百六十七章 金聲桓突然變卦第二百二十二章 劉希堯擋阿拉善第一百三十九章 朕要先發制人第三百五十一章 無恥文官與收軍心第一百八十章 關於崇禎十八年的恩科會試第二百九十五章 大明的行政制度微調第五百四十八章 朱由檢喝令多爾袞滾開第五百二十八章 活捉祖大壽第四百四十六章 忽聞清軍戰敗的多爾袞第五百六十九章 設立漠南總督第五百五十九章 處決寧完我第五百七十章 大明帝國體制下的二等公民第三百一十二章 開始選妃第三百九十三章 詐敗第六百一十三章 加農炮、臼炮大顯神威第三十六章 未雨綢繆 二第五百二十七章 圍攻祖大壽部清軍主力第四百七十一章 滿清介入西南戰事第六百三十四章 圖謀大明在朝鮮的租界區第四百六十七章 李定國偷襲銅仁失敗第四百七十八章 北伐前夕之帝王還京第兩百三十八章 降清漢臣盼明亡第五百二十一章 貸款與出售軍火第三百二十一章 軍隊也可以賺錢第九十八章 去軍器局第五百三十八章 收復山西全境第五百四十八章 朱由檢喝令多爾袞滾開第二百四十四章 未來的大敵會變第一百一十二章 崇禎十七年十二月冬第二百九十三章 江南士紳關於孔門自縊之事的想法第四百三十六章 忽聞清軍戰敗的多爾袞第三百一十五章 生員被殺事件第六百二十六章 開始近代化的大明京師城第四百四十四章 內閣廷議第一百三十三章 控制輿論第二百六十四章 高官雲集南京城第四十八章 倒打一耙第五百七十九章 關於蒸汽輪船製造引發的爭議第三百五十章 一個不留第四百八十一章 線膛炮轟炸清軍騎兵第二百六十八章 鄭氏這個走私武裝集團第一百八十七章 招撫完成第二百二十八章 全殲清軍,明軍大勝!第一百四十七章 緝拿張慎言第四百六十六章 佯攻烏江關第四百四十二章 朕的後宮第一百二十章 護短第五百四十一章 近衛軍騎兵突入天津衛第五百八十二章 開創新式教育與設立新式學堂第九十五章 確定第一軍第一營番號第五百一十七章 滿清太廟前殺清軍第三百四十四章 貶黜史可法第三十九章 內廷多一忠良第四十章 曲阜孔門第三百三十三章 西南戰事第三百四十五章 藩王集團問題解決第五百三十四章 抄沒八大晉商之臨汾亢氏第四百六十八章 收復遵義第五百七十一章 敵襲第三百五十一章 無恥文官與收軍心第六百六十九章 關於電磁感應第四百八十九章 帝王戲新妃第四百一十四章 爆炸第二百三十九章 寧負漢也不負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