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一切求穩

內閣首輔高弘圖與華允誠、劉萬春、阮大鉞三人俱是着圓領常服站立在朱由檢面前。

朱由檢面容沉靜地走上前來,看着四位年齡比自己大了許多的官員,不再像以前那般錯以爲他們真的是可以隨意指令的臣子,即便自己不一致,自己也能夠隨意的殺戮,剝奪他們的生命權。

但自從上一次被內閣六部重臣威逼的事情後,朱由檢開始意識到即便是順從自己忠心自己的臣子也會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人家聽從自己忠心自己不僅僅是因爲利益需求相同也因爲自己的政見與自己不衝突和君臣信念而已,一旦他們的思想理念起了衝突,依舊會和自己作對。

人畢竟不是普通的工具,管理人畢竟不是管理工具,人有自己的思想與意識,而自己這個皇帝所管理的卻是整個大明的精英人羣,這些人思想比庶民還要獨立。

朱由檢不知道何時起比之前變得更加成熟了些。

此時,他的臉上已看不出任何的喜怒,少了些少年皇帝的熱烈與咄咄逼人,多了些年長皇帝的老成與不可捉摸。

朱由檢不敢再輕視眼前這些看上去臉上也同樣無甚情緒變化的官員,看上去暮氣沉沉,卻能隨時成爲威懾主人的猛獸,厚重皺紋掩蓋下的渾濁眼珠看不出半點可供讀取的神色。

作爲皇帝的朱由檢也懶得再廢話,雖然語氣客氣了些,卻也不會再像以前那麼熱情:“眼下你們也知道,北方的建奴有再次南下之動向,再加上張獻忠又再次大鬧西南,大明之江山社稷又到了存亡旦夕之際,而朕爲穩定內部,不得不平衡各方勢力;

但朝政大權則還是在你們四位手裡,諸位皆是剛剛執掌朝政大權,朕不希冀你們能在短時間內做出多大的功業,但一定要穩住局勢,錢糧與賑災等事務必放在心上,遵循前任首輔之國政,不可輕易更改,也不可輕易被他人所利用,無論一些別用心機之輩如何竊權亂政,你們一定要給朕穩住朝局,明白嗎?”

朱由檢這麼一說,在場的四位官員都點了點頭,皆說明白。

他們在沿海松江府、寧波府等地都有自己的產業,是大明新的商業資本家,他們不反對朱由檢的國政,因而也都能夠遵循朱由檢的國政,儘管他們當中的高弘圖依舊不願意看見內宦掌權分了自己內閣文官的權力。

朝局就這樣穩定下來,戶部尚書劉萬春堅持親自過問戶部錢糧開支與進項,對於阮大鉞的兵部要求從來不拒絕。

而華允誠也未輕易改變官員升遷秩序,依舊因循守舊,無論都察院的御史與六科廊官如何彈劾,皆是不聞不問。

高弘圖也直接給內閣六部以及地方各級官府定了調子,崇禎二十年的國政就一條便是求穩,集中一切力量準備即將到來的國戰。

這樣一來就使得霍達、陳士鼎、歐陽達等企圖控制朝政的完全沒有任何機會爲自己的政治利益進行投機。

兵部從馬士英時代起便都成了馬士英的黨徒,如今阮大鉞直接接管過來後,葉浼振這個兵部右侍郎直接就被架空,無法在半兵馬錢糧調運上做半點小動作。

而霍達在戶部也不好過,幾乎沒筆開支計劃都會被劉萬春打回,劉萬春也不讓他染指大明中央銀行,整個大明財政大權依舊是把控在劉萬春手裡。

陳士鼎在吏部也只能喝茶聊天,因爲吏部尚書華允誠以戰事將近不以大動爲由直接上奏疏暫停了大計與京察,還明目張膽的將自己的學生安排到了吏部文選司郎中的位置上,使得吏部也成了華允誠的獨立王國,別人是水也潑不進火也燒不來。

彈劾這四位官員的奏疏,朱由檢基本上都懶得看,全讓陳圓圓整理好放進內庫。

批紅則交由新的司禮監秉筆盧九德,王承恩繼任司禮監掌印仍掌東廠,司禮監秉筆韓守敬{本名韓贊周朱由檢南遷後改名}則仍舊主持內廷事務。

不過,盧九德現在也基本上對內閣六部的決議幾乎全部通過,這些自然是朱由檢的意思。

他現在是懶得再讓朝堂上再起波瀾,而內閣首輔高弘圖只在準備將來的鹽稅改革一事,也未對各部事務橫加干涉,使得六部就這樣成了各部尚書的獨立王國。

六部尚書的權力達到空前的大,這讓管紹寧等企圖竊取朝政的官員大爲憤怒。

“本以爲進入了內閣六部若能運籌得當便能步步爲營早日控扼朝政大權,卻沒料到這阮大鉞、華允誠、劉萬春這三人皆結黨營私起來,任人唯親不說,還抓住權力不放,再這麼下去,朝政就會一直控制在他們手裡!”

陳士鼎這麼一說,管紹寧也只得嘆氣起來:

“那又能怎麼辦,我早就說過讓你們不要着急着急,先和他們打好關係;

可你們倒好,一來就急着要抓權,現在這三人明顯對你們起了提防,只怕還得了陛下的授意,我們唯一能做的便就是等,實在不行,就讓端文學社他們發力,什麼手段都用上,讓這幾個都死了,看他們還敢不敢如此囂張!”

……

“他們真是怎麼說的,還想動用暗殺的手段,還真是膽大包天,從現在開始,繼續擴大東廠勢力,朕讓韓守敬從朕的內帑裡撥出專款用於東廠擴大!這些端文學社和什麼白衣教以及這些別有用心的朝臣都得盯緊些!”

朱由檢說後,王承恩便領命而去。

而朱由檢則趕去了南京京畿的近衛軍第二軍主營地,大戰即將開始,他得看看自己的軍隊。

這些日子在京城被文官壓的,朱由檢可以說是十分的憋屈,他討厭這種感覺,若不是在大戰之前激化矛盾,他恨不得直接就調集軍隊先殺了這些不聽話的文官。

但現在他似乎沒有以前那麼果決,崇禎十七年的他是抱着破釜沉舟的心態,以大不了就是大明滅亡的心態,而現在他則是希望儘可能在第二次對決滿清的大戰開始前減少內部矛盾的激化,以免出現更大的風險。

但朱由檢內心裡是不願意這麼妥協的,他一直被壓抑着,他現在根本就不想看見這羣與自己不是一條心的許多文官,他寧願放手讓阮大鉞等去拉幫結派抵制其他文官。

第六百四十四章 幕府將軍與天皇第三百零四章 新的松江知府第一百四十三章 朱慈烺需要壓力第三百一十一章 心向滿清的奸賊第二百一十章 一萬清軍攻定遠第四百一十四章 爆炸第六百二十三章 大破荷蘭方陣第五百二十二章 在朝獲得軍事基地第五百二十九章 收復山海關第八十九章 瘋狂的張慎言第六百章 國力大增的盛世大明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同拿下第三百九十八章 襲擾第二百八十三章 皇家資本與鄭氏資本第六百三十六章 給老太監的恩賜第七十九章 多爾袞與李自成第四百九十八章 北伐時期的大明金融市場第八十二章 君臨淮揚第四百八十四章 處決順清士紳第三百三十二章 如何應對張獻忠與滿清第七十六章 給我一把刀第三百零三章 士紳集團的反彈第三百七十五章 大軍出征第一百九十九章 痛斥二韃子第四百四十章 選妃第五百三十四章 抄沒賣國晉商之臨汾亢氏第三百七十九章 合圍開封第五百零六章 近衛軍海軍艦臨遼東第三百二十二章 鄭氏集團的實力第一百三十章 行動開始第三百九十章 全殲第三百零八章 靖平松江府第六百四十六章 懲罰識仁天皇與德川家綱第二章 百官各懷心思第二百八十六章 參觀大明船政局第二十八章 賣國求榮的代價第五十九章 東林黨和閹黨第五百六十章 孫之獬的罪有多大第六百一十五章 狂虐荷蘭東印度公司第七十六章 給我一把刀第一百二十四章 左良玉要反第三百一十五章 生員被殺事件第三百二十章 帝國海軍掠東洋震津門第五百三十六章 八大晉商的沒路第五百八十四章 大明教育發展之概況第四百零九章 活捉多羅郡王阿巴泰第二百八十三章 皇家資本與鄭氏資本第六百一十六章 槍殺紅毛番第三百五十一章 無恥文官與收軍心第五百零九章 光復金州衛第六百一十六章 槍殺紅毛番第四百四十八章 我要扶你爲妻第四百八十八章 升官後的徐昭華第四百一十章 讓俘虜先接受勞動改造第四百三十七章 多爾袞見周則第四百四十六章 忽聞清軍戰敗的多爾袞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明已準備重新開始第二百二十七章 多鐸敗退第三百六十二章 關於選妃的真實目的第一百七十一章 書生上陣第六百七十五章 收回澳門與一億五千萬債款第一百八十五章 統籌各方利益需求的堵胤錫第六十九章 醞釀貨幣改革第五百六十九章 設立漠南總督第四百一十九章 吻我第一百三十二章 告密第五百零九章 光復金州衛第二百九十一章 召見工部官員第六百零六章 給朕拉下去斬了!第五百五十章 砍了這棵歪脖子樹第一百二十九章 只要陛下和本官還在,江山社稷就在第四百三十章 陛下,我不想死第一百六十章 臣等無能,何關陛下之罪!第四百一十六章 叛軍孤注一擲第五百零六章 近衛軍海軍艦臨遼東第三十五章 未雨綢繆 一第五百八十一章 馬士英的算計第六百二十二章 大戰荷蘭陸軍第一百二十五章 閻應元的天賦與史可法的大度第四百零三章 抉擇第四百七十三章 孫可望降清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明已準備重新開始第三百六十八章 戰前準備第六百四十二章 刺刀拼殺與佔領九州島全境第一百零二章 去把畢懋康接來第六百零五章 鎖拿朝鮮使團第二百零七章 狂傲的八旗鐵騎第一百二十一章 給鹽商吃定心丸第二百八十三章 皇家資本與鄭氏資本第兩百零一章 朕還要留五日第六百四十九章 大明帝國工業的新變化第一百八十一章 新科進士第一百四十四章 清剿應天衛叛軍第五百八十三章 新式教育改革第四百一十二章 我要等他回來第一百四十九章 愚蠢的張獻忠第四百六十一章 李定國第一百八十三章 左右爲難的湖廣總督第三百五十九章 朕是最無情的人第四百四十六章 忽聞清軍戰敗的多爾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