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藩王集團問題解決

決定遠涉重洋去就藩的就有魯王朱以海與南陽王朱聿鍵。

朱由檢特此恢復朱聿鍵的唐王之親王爵,封其爲唐國國主。

而魯王也被封爲魯國國主。

但事實上誰也不知道這唐王朱聿鍵與魯王朱以海能走多遠,會不會成功就藩。

即便是朱由檢自己也不知道。

很多文官都以爲朱由檢在離大明萬里之外,空口圈出些領地給藩王勳貴們,不過是爲削掉藩王田地的理由而已。

但誰也不知道的是,朱由檢其實內心裡還是希望這些敢於出去闖一闖的藩王們真的能打造出另一片大陸的漢族政權來。

唐王朱聿鍵與魯王朱以海等選擇出去冒險就藩的藩王們讓朱由檢感到很欣慰。

在這個西方已經開始在美洲殖民且已壟斷美洲大部分黃金產量的時代。

朱聿鍵等藩王的走出國門也說明了從此刻起,並非是朱由檢一人在爲大明的進步而努力。

大部分藩王還是選擇了留在京城,即便沒有了封地,他們也不願意主動“流放”。

朱由檢的大明朝廷將屬於藩王的封地田畝全部收了回來,且統一歸於皇莊之下。

再由皇莊將這些田地分配給這些藩王的佃農們,多餘的則分給其他無地或少地貧農。

生產資料是人和土地的統稱。

士紳階層和藩王階層控制大明的絕大部分生產資料不僅僅表現在對土地控制上,還表現在對人口的控制上。

大明戶部黃冊上的總人口一直在一千多萬戶即六七千萬左右,而實際人口則不下兩億,這說明有近三倍的人力資源也被地主階層所壟斷。

而這個地主階層裡面,藩王們自然要佔據重要部分。

畢竟明朝藩王集團的總規模已達上百萬,即便明末以來因爲戰亂也減少了數十萬,但也不是小數目。

因而這些藩王集團所控制的佃農、奴僕等隱匿人口自然也不是小數。

如今朱由檢讓藩王們失去了原有的土地,還削減其俸祿,這些藩王們自然也無力在養如此多的人口。

所以,藩王們在無可奈何地失去原有的田畝後自然也就只好把這些人口也都釋放了出來。

當然,這些藩王們也想借此看看一旦他們不管這些舊時靠着王府生存的底層奴僕與佃農如何惹是生非給朝廷造成什麼麻煩。

但朱由檢直接將土地分配給這些佃農和奴僕且恢復其自耕農身份的處理方式讓這些藩王們的希望落了空。

將藩王們的土地分給原本的佃農和奴僕們,佃農和奴僕們自然不會再鬧事,甚至會對朝廷感恩戴德。

不過,朱由檢之所以是通過皇莊分配土地而不是直接由內閣出面分配,則是表示這些土地名義是自己這個皇帝的,且是自己這個皇帝分配給這些人使用的。

因而,這些佃農和奴僕們可以耕種以此求生,只需向朝廷繳納租子也就是農稅即可。

從某種角度而言,事實上其實是朱由檢在有意將土地實現公有化。

朱由檢其實也不清楚土地到底是私有好還是公有好,但他知道無論哪種情況下,弱勢的庶民羣體最終都不會有土地的。

與其讓百姓私有將來被再次兼併,不如直接劃歸自己皇帝之所有,從而明令上禁止這些百姓對土地進行買賣投獻,使得大明自耕農能不減少。

但朱由檢擔心的是,將來或許有一天,統治集團內部會將這些庶民百姓對這些土地的使用權也剝奪掉,或者因爲對其他經濟利益的追求而強行讓這些耕地由生產農產品的功能轉爲生產工業原材料的功能。

那樣,大明的農業產量會下滑,經濟基礎會被破壞,會造成整個大明的經濟出現崩壞。

因而,朱由檢想着自己或許有必要設置一條耕地紅線,即規定大明用於農業產量的田地不得少於多少畝,甚至以此爲鐵律告誡後世的子孫遵守。

這樣或許可以保證大明基本的農業基礎。

但無論如何,藩王集團對大明造成拖累的這個痼疾總算是被朱由檢基本解決了。

這個解決表面上看上去相比於解決滿清南下問題不是那麼艱難,但其實是因爲這個問題其實早在數年前便已開始。

因爲李自成等流賊謀反的幾年間就使得無數藩王死於非命或失蹤,而還留下來的藩王中除造反的被伏誅外,其餘剩下的皆是反抗意識不強烈的,何況朱由檢還讓無數罪人的酷刑警戒了這些藩王。

如今的藩王雖說大部分還留在京城,但也不過是每個月還要領俸祿而已。

這個自然也就無足輕重了,朱由檢也不是願意吃虧的人,這些藩王既然留在京城還依舊領着俸祿,朱由檢自然也不會讓他們太清閒,時不時也差他們去辦些事,去和文官們鬥心眼。

藩王問題本質上還是士紳階層的問題一樣,都是剝削底層百姓的一種政治體而已。

朱由檢解決了藩王問題等於讓大明土地兼併問題緩和了些,階級矛盾又緩和了些,從而使得國家更加趨於平穩了些。

但這對於朱由檢而言,這或許只是剛剛開始。

他對藩王們的動手只是小試牛刀,他正在瞄準的還是朝堂上那個可怕的羣體,即士紳階層。

讓這羣真正掌控了帝國大部分財富的特權階層爲帝國運行承擔繳稅義務是一件最難的事。

朱由檢不喜滿清之皇帝甚多,但獨喜四阿哥雍正。

因爲此人雖在“千古一帝”和“十全武功”的對比間是被文人黑的最慘,但其實才是最肯幹實事的滿清酋長。

攤丁入畝和官紳一體納糧不可謂不是善政也不可謂不是打擊官紳特權階層的利器。

但朱由檢知道自己即便是皇帝,強行推行起來只怕也會有很大的難度和可能會有最糟糕的後果。

即便是加徵商稅都會被人暗殺,何況要官紳一體納糧。

這些日子,朱由檢一直在想如何用更穩妥的辦法向這些最大的特權階層動手。

或許培植出一個代理人是個不錯的辦法,由一名王安石、張居正式的大臣代替自己出頭。

正因爲此,朱由檢在挑選和試驗這樣的朝臣。

他第一個選擇的是高弘圖。

這次對藩王問題的處理很多是他親自操的刀,而接下來的鹽稅改革,他則要高弘圖親自出手,以此看看高弘圖是否具備在鹽稅改革以後進行官紳一體納糧新政的能力。

第四百八十章 北伐!北伐!第六百一十四章 全殲荷蘭東印度公司戰艦第四百五十五章 商團出現第四百六十九章 嫌隙人有心生嫌隙第十九章 凌遲叛臣第三百零八章 靖平松江府第一百四十二章 連殺三總兵第八十一章 天下正朔第六百五十三章 衰落的大明鄉村第三百九十八章 襲擾第二百八十五章 想要重新永樂盛世的輝煌第二百二十六章 孔有德敗退和全軍出擊第二十八章 賣國求榮的代價第五百九十九章 塵埃落定第九十八章 去軍器局第四十章 曲阜孔門第四百一十九章 吻我第一百八十章 關於崇禎十八年的恩科會試第五百八十三章 新式教育改革第六百二十七章 第一輛蒸汽機車第五百七十章 大明帝國體制下的二等公民第四百零七章 回師江南第五十二章 錢謙益覲見第三百零一章 三足鼎立第五百一十五章 攻破盛京城第二百五十三章 衰落的大明鄉村第三百二十四章 荷蘭的風帆戰艦第三百零一章 三足鼎立第三百七十二章 大明軍工基地第三百四十五章 管紹寧欲廢朱由檢新政第五百一十四章 漢家百姓第五百六十七章 儒家理學是原罪第二百四十九章 運籌帷幄之軍師李巖第二百零八章 淡定不住的朱由檢第四十六章 夜訪丹徒第四百四十五章 造訪光華日報報社第一百六十六章 左良玉意欲投清第二百六十六章 內閣首輔範景文表態第四百八十一章 線膛炮轟炸清軍騎兵第五百零五章 剿殺旗人惡奴第五百四十四章 我是皇帝我怕誰第四百一十一章 南京被圍第五百九十七章 朱慈烺謀反第六百三十九章 準備征服倭國第二百五十三章 衰落的大明鄉村第五百二十九章 收復山海關第六百六十三章 大明中央內閣出面第一百五十六章 李自成之死第三百五十四章 奸賊,我要打死你!第六百零一章 朝鮮使團與朝貢制度第二百九十三章 江南士紳關於孔門自縊之事的想法第二百四十八章 震懾降清漢臣第二百九十七章 提高官員收入第二百七十七章 貪官們的應變之策第五百八十二章 開創新式教育與設立新式學堂第四百二十七章 大明的混亂時代第六百四十章 明軍登陸長崎第三百五十七章 朕不能輸第四百三十一章 跟着起事的文官更要嚴懲第三百八十一章 合圍開封第四百四十七章 發動民衆第四百九十二章 第13更 周則反清第四百五十三章 北伐!北伐!第五百九十五章 怒扇徐昭華第六百一十三章 加農炮、臼炮大顯神威第四百一十章 讓俘虜先接受勞動改造第三百三十九章 文官針對王承恩第一百零八章 造燧發槍第三百三十章 宋應星立軍令狀第六百三十章 步兵野戰榴彈炮第四百五十章 “仁孝”的好皇兒第四百零五章 大決戰第二百六十六章 內閣首輔範景文表態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明官員在吳橋的新政第五百二十一章 貸款與出售軍火第四百六十六章 佯攻烏江關第五百七十九章 關於蒸汽輪船製造引發的爭議第五百八十二章 開創新式教育與設立新式學堂第六百五十三章 複雜的大明社會結構第五百二十六章 得知兒子被抓後的祖大壽第一百四十一章 該收網了第五百四十四章 我是皇帝我怕誰第四百八十四章 處決順清士紳第二百九十二章 不一樣的帝國治理方式第五百一十五章 攻破盛京城第六百五十三章 衰落的大明鄉村第五百一十二章 兵臨盛京第三十五章 未雨綢繆 一第六百五十五章 關於取締農業稅與管控地方官府第五百九十三章 關於女子放足第一百五十八章 闖軍有意歸附大明第一百七十一章 書生上陣第七十六章 給我一把刀第四百三十二章 分封土地第七十一章 大明中央銀行第三百五十五章 死諫第八十七章第二百二十九章 春風送暖入香君第二百六十五章 行政學院裡的君臣之議第八十六章 聯寇平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