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抵達江南 二

按照計劃。【本章節首發、愛、有、聲、,請記住網址(.aiyousheng)】

離開揚州後,下一站便是鎮江。

一旦到了鎮江,便可棄船上岸由陸路直抵應天府南京城。

朱由檢坐了好幾日的船也有些乏累。

浩淼的江水也看得膩了,就只躺在藤椅上納涼。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悅事誰家院……”

每當這時,朱由檢便會讓陳圓圓唱幾句崑曲。

梨園出身的陳圓圓字正腔圓,尤善旦角,因而唱牡丹亭別有一番風味。

更何況,在聽她那婉轉清脆的聲音時看她那傾世的容顏也是一種享受。

袁貴妃總是會在這個時候將剝好的荔枝送入朱由檢口中。

而周皇后依舊是端莊地坐在船軒旁。

只有長平公主出現在她面前時,她才笑一笑。

或許對於周皇后而言。

她做不到像其他妃嬪一樣安然地享受着江南帶給她們的靜謐。

在她心裡一直牽掛的還是昔日的京城和曾經的歲月。

這時候,御馬監何新走了進來:“陛下,南京那邊傳來消息,太子殿下已於十日前到達上海縣,現已經提前到達南京;靖南伯黃得功也傳回消息,越王和寧王也已抵達南昌。”

朱由檢聽了後點了點頭沒有多說什麼。

畢竟現在他這個皇帝已經平安進入江南,也就意味着整個南遷行動已經成功。

太子朱慈烺和另外兩位皇子即便也到達了南方,但已經沒有多大的政治意義。

所以,朱由檢沒什麼太大的反應。

倒是周皇后作爲人母,卻比朱由檢要激動些,一聽見自己的皇兒平安到達南京,高興地站了起來。

“太子殿下他們現在如何,可有沒有受傷,江南的勳戚官僚們可有輕慢於他們?”

周皇后這麼一問。

御馬監何新忙回道:“回娘娘,三位殿下都未受傷,東宮舊臣南京禮部尚書王鐸和南京戶部尚書張慎言等帶着江南大小官員親自去青浦縣接的太子殿下,鳳陽總督馬士英、湖廣巡撫何騰蛟等官員則親自在亳州城接到了越王和寧王兩位殿下。”

“那就好”,周皇后聽聞有重臣相護,心裡自然是寬慰不少。

而朱由檢則敏銳地發現了不對勁的地方。

大風起於青萍之末,有時候細微的差距能讓人察覺到一絲不對。

“現在我們到哪裡了?”

朱由檢問了一句後就打開扇扇個不停,覺得這六月的天是越發的燥熱,似乎只要一點火星,整個世界都要燃燒了一般。

何新忙回道:“現已經到鎮江丹徒。”

“朕且問你,從南京到青浦是多遠,從南京到鎮江又是多遠?”

朱由檢突然很嚴肅地看向何新。、

“回陛下,從南京到青浦需要三天路程,從南京到鎮江丹徒只需一天”。

何新剛回答完朱由檢的話,也察覺到這裡面的不對勁,忙道:“不對勁啊,爲何南京的官員們能去近千里外的青浦迎駕太子殿下,而一直沒有來只有幾十里路之近的鎮江接駕?”

朱由檢此時也感覺到了南京文武官員們似乎不歡迎自己這個皇帝。

雖然,朱由檢不知道這些南京的文武官員爲何不歡迎自己,但他知道自己肯定是因爲不符合他們的利益訴求而不歡迎自己。

這和當初在京城很多官員阻止自己南遷是一樣的道理,他們不願意自己這個皇帝來管控他們的花花世界。

“現在太子到南京了,而太子素來是性格溫和可欺,而朕素來剛硬,他們是覺得不需要自己這個皇帝了。”

朱由檢說着就不由得哼了一聲:“好嘛,還真是朕的好臣子,連朕這個帝王的顏面都絲毫不給。”

“陛下!微臣擔心他們甚至還會有更大逆不道的舉動,陛下不要忘了,迄今爲止都死的不清不楚的武宗皇帝和光宗皇帝以及先帝爺。”

何新突然說起的話讓朱由檢不由得更加感到事情的嚴重性。

猶如御馬監何新所言。

素來喜愛武藝,體格健壯的明武宗朱厚照也就是正德皇帝落水後不久就直接死去,而光宗皇帝即泰昌皇帝則更是登基不過一月就驟然離世,說是縱慾所致;自己皇兄也就是天啓朱由校也因文官霍維華的藥丸而喪命。

再一想到李明睿等文官對孔府的報復,朱由檢如今越想越覺得自己來到江南後似乎並未意味着就可以進入短暫的風平浪靜。

這平靜地水面下似乎已經在暗流洶涌。

那些不願意自己這個喜歡大權獨攬的皇帝到江南的官員們只怕早已經在謀劃如何讓自己永遠消失於這個世界,然後好扶年幼的太子登基,從而他們南方官員尤其是東林黨好獨秉朝綱。

“如果這些人真敢這麼喪心病狂,他日也別怪朕太過於殘忍!”

朱由檢狠狠地說了一句。

而這時候,陳圓圓見陛下朱由檢面帶慍怒之色,也不敢再唱,乖乖地站在一邊。

袁貴妃也停下了剝荔枝的動作。

周皇后倒是淡定地很:“這一切或許只是陛下您的臆測,但也不可不防,還請陛下速速離開這裡,不必管臣妾和諸位妃嬪宮娥。”

“陛下,下旨吧,爲以防萬一,微臣這就去把這艘御舟上的船伕全部抓起來嚴審!”

何新剛這麼一說,朱由檢就擺了擺手:“先不急,以免打草驚蛇。”

“我們現在只是懷疑而已,但如果真的有大逆不道之徒要對朕動手,肯定不會冒然行事,畢竟朕身邊有八萬大軍,如今最關鍵的是,敵人在暗處,我們在明處,我們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動手,不過,他們肯定也在等待時機,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打亂他們的部署,不給他們實施的機會。”

朱由檢說後便吩咐何新速去準備幾艘小舟,並以加強戒備爲由增添幾名會游泳的近衛官兵。

然後,朱由檢和周皇后等在御舟上的十幾人則假扮爲官兵在深夜悄悄地離開了御舟。

按照朱由檢的看法,在自己身邊最不可靠且可能對自己造成威脅的就是這些臨時招募的船工。

因爲誰也不知道他們當中有沒有混雜着歹徒。

朱由檢決定將計就計,通過假扮成輪班的近衛官兵離開御舟,然後再悄悄在御舟內埋伏下許多善於泅水的近衛軍官兵,以此抓獲很有可能出現的歹徒。

當然,這也許僅僅是朱由檢的一次誤會,而使得到御舟至始至終都沒有發生任何事。

不過,那樣的話,也沒什麼,畢竟朱由檢也總算是安全且悄悄的上了岸,讓南京的別有用心之徒根本就猜不到大明皇帝朱由檢會突然離開南撤隊伍,秘密地趕去南京城。

第一百三十二章 告密第五百三十三章 近衛軍經略山西第三百九十章 全殲第一百八十章 關於崇禎十八年的恩科會試第六百二十章 進軍荷蘭第四百二十五章 藩王進京第九十八章 去軍器局第三百五十三章 陛下,饒命啊第二百四十六章 多鐸受刑第五百五十二章 整個大明的人都知道你是大漢賊第七十九章 多爾袞與李自成第一百二十一章 給鹽商吃定心丸第五十二章 認罪第四百四十五章 宋應星反對議和第二百五十五章 追擊阿濟格部第六十六章 抄家所得第三百六十八章 戰前準備第四百一十六章 叛軍孤注一擲第五百七十三章 佔領科爾沁第五百六十九章 設立漠南總督第四百零三章 抉擇第三百八十三章 關於土地和糧價第二百八十九章 大明經濟會議第一百第一十一章 大明第一兵工廠第四百二十二章 摳門的皇帝和大臣第一百九十八章 北虜煙塵籠開封第一百六十六章 左良玉意欲投清第五百二十一章 貸款與出售軍火第四百零七章 海軍襲擾與全殲譚泰部第二百九十四章 改革社學第三百三十三章 西南戰事第一百零二章 去把畢懋康接來第一百四十八章 左良玉反了第二十三章 招撫第五百八十九章 惠王見吏部尚書華允誠第二百八十四章 召見鄭家兄弟第五百七十二章 經略漠南第三百零七章 製造事端與海盜欲鬧松江第五百零六章 近衛軍海軍艦臨遼東第六百五十五章 關於取締農業稅與管控地方官府第三百八十一章 合圍開封第四百二十一章 藩王的土地如何處理第二百六十一章 崇禎十八年的明廷統治區第五百一十五章 攻破盛京城第二百一十六章 宮牆內的靜謐第六百七十五章 收回澳門與一億五千萬債款第三百九十四章 算計第四百四十九章 文官們的深謀遠慮第六百四十二章 刺刀拼殺與佔領九州島全境第三百五十一章 無恥文官與收軍心第四百一十九章 吻我第三百九十六章 阻擊第四百五十一章 大鬧戶部、禮部衙門第一百五十四章 左軍撤退第三十章 對付劉澤清第一百九十九章 痛斥二韃子第二百二十五章 孔有德敗退和全軍出擊第一百四十章 三顆重磅炸彈第五十三章 辦成大案第五百四十七章 收復京師!第四百六十六章 佯攻烏江關第六百一十八章 大明帝國亮劍西洋第一百六十一章 湖廣督撫第五百一十一章 北伐進擊之血肉橫飛第四百四十五章 造訪光華日報報社第五百八十一章 馬士英的算計第五十二章 錢謙益覲見第六百四十九章 大明帝國工業的新變化第五百八十三章 新式教育改革第三百八十五章 合圍 一第五百四十七章 收復京師!第四百三十二章 分封土地第二百五十四章 反攻清軍阿濟格部第五百四十一章 近衛軍騎兵突入天津衛第三百零三章 士紳集團的反彈第三百三十五章 清軍即將再次南下第九十四章 第一批新兵訓練日常第五百二十七章 祖大壽想做遼地王第二百八十九章 大明經濟會議第五百零一章 無恥士紳之嘴臉第四百六十七章 李定國偷襲銅仁失敗第五百零二章 北伐進擊之橫掃千軍第三十六章 未雨綢繆 二第三百四十章 朕若不依呢第一百二十九章 只要陛下和本官還在,江山社稷就在第五百三十五章 抄沒晉商之介休範氏第三百三十七章 王承恩下定決心第六百四十二章 刺刀拼殺與佔領九州島全境第六百七十章 顧炎武去英國提親第六百四十六章 懲罰識仁天皇與德川家綱第三百二十三章 劉孔昭要和紅毛番做生意第一百八十三章 左右爲難的湖廣總督又是一年初夏時第一百五十八章 闖軍有意歸附大明第三百零三章 士紳集團的反彈第三百三十一章 有戰事自西南來第六百五十六章 資產階級與手工業者滲透進朝堂第六百二十四章 建立大明第一個西洋殖民地第六百七十九章 帝國擴張之路第二百三十一章 誰纔是朕信得過的鹽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