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0節 “風聞奏事”給不給?

所謂“風聞奏事”,就是舉報人可以根據傳聞進行舉報,不必拿出真憑實據,也不署名。

意思是你罵人可以不負責任!

宋仁宗“發明”了“風聞奏事“的制度,也就是說諫官可以根據道聽途說來參奏大臣。此例一開,臺諫官員與執政大臣勢如水火,而皇帝卻在一旁偷着樂。南北朝期間,封建監察制度又有

一項重大的發展變化,即,御史有權“風聞奏事“,又稱“聞風彈事“。

史書上有關御史臺官僚風聞奏事的記載相當多,試舉數例:如《昭明文選》卷40“彈事”欄載南齊永明年間,御史中丞沈約彈劾王源與滿氏聯姻、受滿氏聘錢五萬事,即因“風聞”;《梁書·蕭穎達傳》,御史中丞任劾奏徵虜將軍蕭穎達非法徵收生魚稅,亦根據“風聞”;《梁書·王亮傳》任劾奏尚書左丞範縝“附下訕上”,還是“風聞”。

“風聞奏事”作爲中國古代監察制度中的重要舉報方式,舉報人可以通過“補空風捉鬼影”的方式進行匿名舉報,即使最終查明舉報不實,對舉報人都不加罪。

其初衷本是好的,讓官員在隨時被舉報彈劾的警示下執政,在一定程度上爲中國古代官場肅貪反瀆起到很好的促進推動作用。

畢竟在古代沒有現代化的監控系統,制度也不完善,一些大臣猛將手執權力,旁人很難監督。

長期下來,國將不國,保不準禍起蕭牆,有人造反!

上位者種種心驚擔憂之處,是一般人不能全然瞭解的,若是有什麼意外,便是項上人頭不保之時!

換作是你在位,也會找TJ幫忙,讓他們制約百官,有事沒事時讓他們互相掐架,當他們狗咬狗的時候,就沒好那麼多心思去琢磨造反的事情。

沒有九千歲,還會有八千歲或者是九千九百歲。

無它,你得保命。

否則一夜之間,山河變色,你身首異處。

也就有了宋明的以文制武,畢竟唐代藩鎮禍害之烈,令人心有餘悸。

安史之亂平定後,朝廷政令不出京城,城外盡是藩鎮,無可制約。

文官噴口水給你,你頂多是臉上臭臭的。

武將揮刀,那是要你的命!

一些大臣、將軍久在其位,或功高震主,或勢力龐大,黨羽衆多,但你不能輕舉妄動,如果在沒有拿到真憑實據之前你輕易對他們動手,就會動搖國本,令人不再信你。

問題是等你拿到證據,可能已經遲了!

因此宋代行臺諫制度,明代用科道體制,是皇帝保江山的一種方法,只是後來走歪了。

科,是指給事中;道,是指監察御史。它們共同構成明朝監察系統的主體。在中國傳統社會中,這是用來監督百官的監察系統。

明朝時設戶、禮、吏、刑、工、兵部六科給事中,側重於監察六部官員與事務,他們有封駁權,對朝廷經皇帝、執政大臣下發的聖旨、文書、章程,當他們認爲不合理或者不合法時,他們有駁回詔書的權利,也就是說他們認爲皇帝的決策不對時,完全可以將聖旨給懟回。

他們能規諫皇帝,充任言官,諫官制度自古就有,用來議論政事,以備顧問,減少朝廷政策失誤,約束君王私慾,這種諫官上達天聽的渠道被稱爲“言路”,因此,給事中也被稱爲“言官”。

還可以參加廷議和廷推,參與朝廷大政方針的制定,監督其執行。

他們的權限還有考察官吏,明朝對官吏的考覈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以上制下,由吏部和都察院進行考覈,稱“考察”或者是“考滿”;另一種是以下制上,由科道糾劾,六科給事中是以下制上的主力軍,一般地,吏部負責各級官員的考覈,但同時要要給事中們負責把關,只有通過吏部和給事中的共同考覈,才能對官員進行評判。

尤其在每三年的“京察”即考覈在京百官時,給事中擁有不小的權利。

綜上所述,給事中具備了人事監督、紀委和業務部門的權利等的權利,非同小可!

監察御史屬於都察院,最高位置是左都御史,可與六部尚書同起同坐,負責監察各級官員的違法行爲,還參與對官員經濟政策的審覈,

大部分的科道官員的官階基本上不高,只等於地方上的七品縣令,這是朝廷以小制大的一種措施,但不要小瞧他們,號稱手握天憲,動輒地動山搖!

能夠讓這些品級不高的科道官員活躍起來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風聞奏事”體制,告人不用負責任,幹嘛不告呢?

北宋自太祖開始留下不殺文官的祖訓,基本爲後代遵循,還有一個潛規則,那就是科道官員輕易不能殺,不可動,否則,你是不是心虛了,你怕什麼?!

明朝自太祖立鼎,起初科道官員尚能積極完成其職責,但到了前明中期,吏治敗壞,朝臣們結黨營私,先後掀起一波波激烈的鬥爭。掌握諫言、參劾大權的科道官員常常成爲黨爭拉攏的對象,以實現黨同伐異、攻擊政敵的目的。這種以敵人之是爲非、以敵人之非爲是的作風,很明顯會讓皇帝真僞莫辨,讓政治信息失真、失靈,上下壅蔽的現象就會危害朝廷的統治。

明朝中後期,科道官員的行政職能、職業操守都發生了質的變化,

所以在馬士英所治的《前明國史》中明確地指出:前明亡於黨爭!

現在的皇帝還是姓朱,將來皇帝還是姓朱,不可能自家人打自家人的臉面,把責任推到奸臣的頭上,從而乾乾淨淨地把皇帝洗白。

既有奸黨,那麼從屬於奸黨的科道官員充當了馬前卒,經常成爲黨爭的急先鋒,其破壞力不容小覷。

新明既立,顏常武來了個一刀切,將“風聞奏事”給收了回來,科道官員還存在,但沒有那種告人不負責任的權利。

他是海賊行強權,文官們雖有不滿,但無人敢反他。

如此一來,科道官員的權利大縮水,帶來了業務官員如六部官員、地方官員的威權上升,官員貪贓枉法,憑勢欺人的事件漸多,民間怨氣有所擡頭,而執政的監國公主魄力不足,對於這樣的情形控制不力,漸漸力不從心。

比方說,新明十年七月,兵部準備派遣兵部郎中趙新華前往北海,料理凱旋官兵夫船事務,朱真真接報後專門發佈上諭,囑咐這些人不要藉機勒索地方、欺壓百姓,尤其告誡中央官員不要和地方官員沆瀣一氣。

然而她也知道雖然三令五申要嚴懲不貸,可苦於無人舉報彈劾,有法難施。

御史本來應該對這種事上奏,可是問題在於“此等事,科道雖有風聞,因無實據,未便題參。地方督撫,又以官兵勞苦,不想得罪中央官員,不行劾奏,以致如此”。

朝廷既希望科道能夠彈劾不法,又不願他們風聞奏事,也就是說通過如何科道獲得足夠準確的信息,對於新明的統治者來說仍然是個很矛盾的問題。如何解決這個矛盾,朱真真除了再次強調要嚴懲不貸外,似乎別無他法。

之前還算好,待到皇太孫主持朝政,朝議洶涌,藉機要求他恢復科道官員“風聞奏事”的權利!

……

聽朱和坪述說他的苦惱,顏琨冷笑道:“這是反攻清算,必不可給!”

第1059節 麥斯歐德的悲喜劇第1664節 孫李夜話第265節蘇鳴崗的遠見第1700節 楊康榜的痛快第245節真正的定鼎第1329節 東南王徵倭第232節剿匪過程第630節 多爾袞慫了第202節臺灣金色產業第1689節 楊展眼紅土司第1271節 變質的軍隊第938節 戰5渣的三鍋第1622節 倭兵還是行嘀第543節 倭倭鬥(一)第1815節 打什麼主意的上將?第210節顏常武的回答第240節再來六條三級戰列艦第403節 第三次巴達維亞會戰之大勝第870節 林加島之戰(二)第587節 大明官員的德性第901節 開國大典(一)第1699節 世上只有兩個國家第227節避開暗礁第1383節 好心被狗吃第768節 無法下手第1952節 烏魯木齊建城第1609節 唯我中國,萬世長存!第1208節 拍賣進行中第308節 惡棍也會心痛第2188章 堵胤錫的定鼎之策第1810節 大難臨頭各自飛的白皮?!第276節 打過對方船第410節 犒勞一下自己第1090節 夜襲第1442節 我們都是剎帝利!第1959節 軟硬兼施第982節 萬事俱備,只待開張!第504節 百萬華人下南洋(五)第584節 大明殤始之老熊來歸(二)第395節 殺海盜祭旗第1355節 家綱怒了第967節 新的力量第1220節 太祖也不頂用!第778節 議搞晉商第943節 華人在印度的攻略第315節 炮艦是真理第670節 屎尿之都巴黎城第1539節 顛峰對決之鏡片裡的世界第1270節 陛下,俺哥想賣你!第1468節 拎包去打第1729節 老辦法不頂用第1600節 超級大禮議第761節 鯉魚躍龍門,乘風入九重第967節 新的力量第99節顏常武之野望第185節宜將餘勇追窮寇(三)第1787節 帝國之痛第1816節 入城前的鋪墊第883節 剿滅海盜(三)第1111節 奧斯曼人大敗第1924節 求援之倭人之野望第1610節 大家都鬆了一口氣第1736節 唱歌給藏人聽第821節 鳳凰樓坍了第1944節 爲伙食而拼命第2087節 我該怎麼辦?第996節 華人領袖變爲三鍋大神第1773節 爲什麼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敵人?第151節捉到鹿兒不會脫角的李魁奇第1981節 圍點打援很快樂第2034節 竇名望進行考古工作第995節 前途迥異的兩剎帝利第635節 選擇道路第856節 落實政策第1502節 包頭佬的火藥第924節 華人文弱?!第346節 湯神父帶出的大學第1592節 諮議局成立第1114節 來生願爲領袖帳下一小兵第95節豐收的季節第414節 西班牙人的屈辱(一)第816節 韃靼人遇到麻煩第913節 錫蘭海戰之前鋒旗艦難爲第1130節 深宮鉅變(三)第2181章 皇宮大變樣第1687節 我太難了(一)第357節 我要帶你們去死第57節 懲治不義行動第552節 在南京之面子之爭第783節 喝勝利酒第193節顏大少又被賣了第1106節 終有一戰第1367節 奪命雙英(一)第903節 開國閱艦式第608節 紅海一行第67節 好漢來投第1365節 有種的就跟我上!第627節 錦州之事第404節 進攻巴達維亞第2041節 血戰伊斯坦布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