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議南遷
兩刻鐘後,崇禎批閱完奏章,端起了王承恩送到嘴邊的茶杯,在品了一口後,很是放鬆的躺在了御座上。
朱慈烺這纔開口道:“父皇,兒臣今日在新城收穫了一些番薯,想請您嚐嚐。”
在朱慈烺的招呼下,吳忠領着尚膳監的太監們端着烤的香脆的番薯呈了上來。
尚膳監的太監先用絲線將番薯切成了一塊塊,並取出一塊試吃後,崇禎這纔開始享用,進食之前試毒是宮裡老傳統了。
在咬了一小口後,崇禎微微驚訝:“味道不錯!朕早年聽說過徐光啓在江南試種這種番薯,而且產量極大,朝廷也曾推廣過,可不知是何原因,百姓不願種植此物。”
王承恩笑着解釋道:“皇爺,並非百姓不願種植,而是田裡若是全部種植了此物,那就無法繳納朝廷要求的糧食,朝廷總不能把這東西放進糧倉儲存吧?聽說這番薯最多隻能保存三個月。”
崇禎又嚐了一塊番薯,點了點頭:“嗯,此話有理。”說完便不再理會番薯的事情了。
朱慈烺心中也在思考,如果全國大面積推廣種植番薯,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全國災情,但也會導致糧食產量大幅度下滑,甚至無糧可產,軍隊打仗要糧食,糧食不足這是個很大的問題。
而且番薯的保質期最多隻有三個月,不足以支撐百姓一整年的口糧,這也是很大的問題。
像新城百姓這樣,用部分番薯去周邊州縣換取糧食這樣的方法很不錯,不過始終不能大規模的種植番薯,如果周邊都不種糧食改種番薯了,那麼還能去哪裡換糧食?
“看來還需要認真規劃啊!”朱慈烺心中感嘆道。
最後,崇禎吃也吃完了,始終不肯提御史彈劾一事,這口封的跟罐頭一樣。
朱慈烺只好說道:“父皇,兒臣想送點烤番薯給母后嚐了嚐,請您恩准。”
崇禎默默的點了點頭,准許了他去坤寧宮的請求,而後不再言語。
出了文華殿,朱慈烺感覺這位皇帝老子跟自己產生了一些隔閡,心中有種說不出的難受。
不知不覺來到了坤寧宮,在門前稟報了之後,二妹朱媺娖和三弟朱慈炯立刻迎了上來,二人歡喜道:“大皇兄,我們一起玩吧!”
朱慈烺忽然感覺腦袋一陣的暈,自從回京後,這兩個小東西一直纏着自己玩,剛開始還陪他們捉迷藏什麼的,結果每次過後兩個小傢伙一個勁的喊:“再來一次!”
玩了十輪後,還要再來一次,朱慈烺徹底崩潰了,心道我兩世三十多歲的人,陪你們倆個小毛孩玩捉迷藏,還玩了十幾輪
現在朱慈烺一聽到“一起玩吧”,“再來一次”這兩句話就要頭疼。
看着妹妹和弟弟兩人希翼的小眼神,朱慈烺道:“皇兄今天給你們帶禮物了,你們自己玩好不好?”
坤興公主頓時不悅了,撇着小嘴道:“皇兄的禮物無非就是瓷娃娃和布娃娃,一點意思都沒有,我不想要!”
朱慈炯也是一個勁的點頭,表示不想玩那些玩具。
“這次的禮物可不一樣哦!”朱慈烺早有準備,他一招手從吳忠手中接過一個錦盒,並從中取出一個九環互貫的玉石玩具,在手中搖晃着笑道:“認識這個嗎?”
坤興公主噘着嘴道:“大皇兄,這個是什麼啊?我怎麼從未見過?”
朱慈烺嘿嘿一笑,道:“這東西叫九連環,是流傳在山西那邊的益智玩具,它用九個圓環相連成串,以解開爲勝。”
“誰要是能解開,就是天下最聰明的人,你們誰要試試?”朱慈烺晃着九連環誘惑着兩個小傢伙。
“我要玩!”坤興公主一把奪走朱慈烺手中的九連環,跑在一邊去了,朱慈炯則是屁顛屁顛的跟在後面。
看着跑遠了的二妹和三弟,朱慈烺終於輕呼了一口氣,總算把倆個小傢伙忽悠走了。
和周皇后見過禮後,朱慈烺與之交談了一番,隨後尚膳監將烤好的番薯呈了上來。
周皇后極爲欣喜,一眼就認出了烤番薯,她入宮之前在蘇州老家曾經吃過,很喜歡吃。
周皇后笑道:“皇兒越來越孝順了,還專門打聽了母后喜歡吃的食物。”
朱慈烺有些詫異,他哪知道周皇后好這口啊,不過既然人家誇都誇了,總不能說實話讓人尷尬吧?
朱慈烺從坤寧宮回到鍾粹宮後,又看了一個時辰的書,這才聽說午門外跪着的那羣言官御史們早就散了,理由是:腿跪酸了,腰站累了。
※※※※※※※※※※※※※
崇禎九年七月,流寇首領高迎祥被俘凌遲處死,李自成被推舉爲新任闖王。
八月,李自成聚集部將過天星部入汧、隴山區,在關山被明軍所敗,四處逃散,曹變蛟領騎兵一路追殺數十里。
八月底,自從盧象升和天雄軍被調回京師後,中原流寇壓力驟減,張獻忠乘機復起,聯合羅汝纔等部二十餘萬人,沿江東進,分散活動於蘄州、霍山一帶。
張獻忠趁洪承疇等各路官兵在陝西一帶圍剿李自成,於十月十三日率大軍侵犯襄陽。
襄陽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有長江流域作爲據點,無論北上還是南下都非常的方便,可以說,襄陽對中原的重要性非常的重要。
襄陽告急,崇禎皇帝在皇極殿召開了廷議。
廷議的結果很快出來了,崇禎下旨給陝西三邊總督洪承疇,令他火速支援襄陽,同時下旨嚴令襄陽守軍死守,等待援軍,襄陽城若是被破,所有大小官員皆按陷藩之罪處死!
襄陽城中襄王可是比崇禎還大三個輩分,那老東西和隆慶皇帝是一個輩分的人,隆慶皇帝后面是萬曆皇帝,萬曆皇帝后面是泰昌皇帝,泰昌後面是天啓,天啓後面纔是崇禎
朱慈烺都不知道應該怎麼稱呼襄王,叫皇曾叔祖?皇高叔祖?
正當朱慈烺糾結於千里之外的宗親稱呼時,都察院的一個御史上奏道:“陛下,建奴兩次入關陳兵京師周圍,朝野震動,京師已無往日那般安全,臣建議遷都南京!”
“南遷?去南京?”此話一出,衆臣頓時炸鍋了。
“我朝自成祖皇帝遷都北平以來,已歷時二百一十五載,早已形成定局,萬萬不可再遷都了!”
“是啊,陛下,絕不能南遷啊。”
朝中的大臣們多年積攢的家底都在北京城,要是現在遷都南京,那這些人不是又得從頭再來了嗎?因此,南遷的提議很快遭到了羣臣激烈的反對。
“成祖皇帝當年遷都北平,是有利於控制全國的政局,也有利於抗擊北方殘元勢力南侵,更有利於經營遼東地區,然天下大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南方流寇還未除盡,遼東更是易主,還時常發兵南下,毀我大明根基,此時遷都南京,的確是最好的選擇。”
反對的人固然不少,卻也不乏有支持之人,他們此時也紛紛發表了意見。
“我朝目前的賦稅主要來自江南地區,江南地區極爲富庶,人力物力亦是足夠,加上南京地理位置較好,易守難攻,朝廷可先集中兵力消滅中原流寇,到時用不了幾年我大明就會恢復元氣,再北上收復失地!”
“南京有六部、督察院等完整的官署機構,遷都南京,去人即可辦公,不必勞民傷財再做建設。”
崇禎聽着聽着也有些心動了,現在大明財政困難,建奴還要隔三差五的南下搶掠,江南地區富庶,南遷可以很好的解決財政和糧食問題。
然而一但南遷,九邊怕是難以守住了,以失去北方國土爲代替的南遷,崇禎一時間很難接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