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着大請排得上號將領一頓的機會,郭進就婉轉的提出想以優惠的價格買些人手擴充店面的要求(其實是爲了培養人才),果然,酒足飯飽的一衆將領們忙拍着胸脯答應下來。說到買人,郭進也是經驗豐富了。他並不想把鐵谷也牽扯進來,當然買來的人員就得身邊的護衛們帶着了。爲了以防萬一,郭進定要拉上拖雷狐假虎威一番,增加點說服力和誘惑力。在沒有明說前,單從身份上猜,誰都會認爲是四王子想要選幾個人當隨從的。
鄧老爺子說過,人才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要買人的話,不論從發展潛力還是價錢方面,買小孩都是最佳選擇。女孩子先看樣貌再看腦瓜子靈不靈,男孩子看智力或體格,能文武雙全就最好了。女孩子的樣貌由郭進過過眼就可以了,男孩子的體格測試就有身邊的護衛們代勞。護衛們倒也乾脆,隨便拿把大牛角弓扔過去讓他們拉拉,智商考驗就是隨機出十道現代的腦筋急轉彎題,答出來七道以上的就算通過。血統的話漢人優先,接下來是被鐵木真滅族的遺孤,最後纔是投靠鐵木真的小部落。(嘿嘿)
測試的過程不難,不過要在一個十萬多人聚集的部落,從近萬十歲左右的兒童中找出有發展潛力的人才來,花費的時間和體力是少不了的。前前後後花了十來天時間,害得郭進現在看人都有三個影了,在郭大等一干護衛們的協助下,總算是湊了整數選了兩百個“小人”出來,這可把郭進給樂壞了。原先計劃不過是買五十個左右,後來發現人才遠遠超編,好不容易掐頭去尾留了個整,讓他繼續精簡,又實在是割捨不下。反正郭進又不是養不起,乾脆全收了算了。還好鐵木真對郭進有點青眼相看,才讓他少了不少的顧忌,將兩百人全買了下來當然,那些次一些的郭進也沒有放過,爲了不引人注意,他乾脆都仍給了鐵谷,反正鐵谷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訓流程,並不比待在郭進身邊差。
這期間,待郭進穩定下來後,母親李萍也來看望過幾次。其間拖雷還邀請母親搬到蒙古部落來住。母親當然沒有同意,開玩笑,母親要是搬過來了,那鐵谷怎麼辦?這可是郭進一家子的生存根本,哪能說放棄就放棄了。
一個銅板沒賺着,反倒現在先欠了一屁股債。再說了,從此以後兩百個人吃喝拉撒的費用全要郭進來扛了,還是很有一些壓力的。鐵谷能支援的物資不少,但郭進卻並不想動用太多。以免他人眼紅,再說了,有一個相對獨立的基地,以後不是能更好的控制嗎?
大定主意繼續發揚革命前輩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傳統。女孩子有做飯天賦的先丟到鐵谷跟着母親學廚,不想學廚的學紡織,不學紡織的也可以學織毛衣。
不要懷疑,誰讓俺是農村人呢,以前村裡只有鄰居一戶人家有電視,村裡人沒有多餘的娛樂,晚飯之後,那些家庭主婦們沒事幹,便不約而同地湊到鄰居家看電視,閒着手沒事做,自然會打打毛衣賺點外快,反正兩根“筷子”外加一團毛線的活計,是人都學得會。那裡的熱鬧自是不會少了郭進這樣的小孩子,無聊之下,不管男孩女孩,給老媽打打下手,或也湊趣學學織毛衣也不是奇怪的事情,只是男孩子畢竟沒有女孩子那樣的天賦,織個普通的樣式不難,但要換個花式就不行了。
郭進不行,不代表這一世的母親不行,尋個無意中從波斯商人那學來的理由,將織毛衣的基本原理教與現在的母親李萍,幾年下來,倒真讓她研究出了幾個新花式來了,想來手工活定是上帝賜予女人的天賦不假。至於原料也不是大問題,鐵谷的羊毛多得是,在紡織之餘弄點出來打毛衣也不是什麼難事。但是爲了不影響紡織,在郭進的要求下,母親並沒有將打毛衣的技術推廣開來,只是交會了住在鐵谷內部的女人們。幾年下來,倒還存了不少貨。
男孩子多幹點體力活,種植野菜,搭建草棚,培植草菇,放牧牛羊。除此之外,就是跟着郭進和鐵谷一衆護衛們學習騎射功夫,偶爾還邀請哲別師父指導他們一下而已。但哲別畢竟也只是郭進一個人的師父,若強求他也做郭進這羣手下的師父,那就是郭進的不識趣了。其實哲別箭術的級別比較高,若沒有紮實的基本功,想學會他的箭術是很難的。也就是郭進一直堅持練了好幾年了,這才能學上一手高妙的箭術。估計等孩童們的基本功練紮實了,郭進也早就出師了。
至於這兩百個人的教育問題,鑑於鐵谷的現狀,只有郭大他們幾個跟了郭進多年的傢伙纔夠格做這兩百人的啓蒙老師。而蒙古語又只有口語,現在還沒有文字,平時這兩百人生活在部落裡,學會聽說自是不難。語言的話,同鐵谷一樣,主要教漢語,不過古代的漢語沒有漢語拼音,讀音是按另一種音形字編排的,所以自學記憶起來很難,像孔子學識五車,合起來所學也沒超過五千字。
要教的話,自然是鐵谷最熟悉也最常用的拼音字母加簡化漢字,若是有心人問起的話,字母就推說給了波斯商人,簡化漢字就當是錯別繁體字。後來郭進攀上了木華黎這棵大樹,在木華黎的賞識下拜了師父,跟着木華黎系統地學習指揮、戰陣、謀略以及語言,(誰讓部落裡的牛人就木華黎是個文化人呢)做爲鐵木真身邊的第一謀士,木華黎除了軍事、政治才能突出外,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是一位傑出的語言大師,精通漢語、藏文、女真語、回紇語、契丹語。後來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在畏吾兀語(突厥)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蒙古文字。這樣郭進又專門挑了幾個有語言天賦的人教授了幾種語言,以應對未來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