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啓示
黨領導農村宣傳工作的歷史經驗
縱觀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發展史,卓越的宣傳思想工作是我們黨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之一。由於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民佔全國人口的絕大部分,從“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到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必須與農民發生最根本的聯繫。爲此,我們黨在宣傳、教育、引導和動員農民方面進行了長期探索,形成了全面豐富、可資借鑑的歷史經驗,並對當代農村宣傳工作的發展創新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指導農村宣傳工作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論述革命時,經常使用宣傳、宣傳工作和政治宣傳等概念,並非常強調宣傳的重要性。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主義者同盟章程》中,要求大家“具有革命毅力並努力進行宣傳工作”。列寧同樣高度重視“宣傳鼓動工作”,強調它“始終應放在第一位”。中國共產黨作爲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政黨,自成立以來一直都高度重視農民問題和農村宣傳工作,陳獨秀、李大釗、瞿秋白、毛澤東、彭湃、阮嘯仙等都作過一系列科學論述,爲推動農村宣傳工作,動員農民投身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
陳獨秀在編輯出版《新青年》等刊物的同時,還先後撰寫了《中國農民問題》《中國國民革命與中國社會各階級》等文章,對農民問題與農民革命進行探討。他指出:“農民佔中國人口之大多數,自然是國民革命之偉大勢力。”因此,他主張以教育和宣傳先行,農暇時給農民講授文字及世界大勢,宣傳“排斥外力”“打倒軍閥”“限田”“限租”“推翻官僚劣紳”,引導農民參加革命,實現農民的解放。李大釗不僅親自領導過北方農運,而且還撰寫了《青年與農村》《魯豫陝等省的紅槍會》等文章,並通過與俄國農民革命的比較研究,探索符合中國實際的革命道路。他呼籲廣大青年和知識分子“到鄉村去”,開展組織聯絡、教書識字與“國民革命之教育的宣傳”,使農民認識“在國民革命運動中的地位和責任”“誰是他們的仇敵和朋友”“及其應走的道路”,爲奪取國民革命的勝利而戰鬥。
毛澤東先後在廣州、武漢主辦中央農講所,編輯出版《農民問題叢刊》,並在革命鬥爭實踐中提出了“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思想。他在《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中指出:“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並號召全黨深入農民,引導他們參加反帝反軍閥的革命運動。他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稱讚“普及政治宣傳”的作用,強調很簡單的一些標語、圖畫和講演,都可以使農民如同進政治學校一樣受到教育。他還在《長岡鄉調查》中肯定鄉村宣傳隊的作用,強調要“專門研究宣傳材料和宣傳方法”,使農民瞭解和接受黨的方針、政策和任務。
此外,彭湃、阮嘯仙、沈定一等早期農民運動的實踐家,在領導廣東、浙江等地農運的過程中,對農村宣傳工作也進行了深入探索與總結。我們黨關於農村宣傳工作的深刻認識和豐富論述,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豐富與發展,同時也對革命形勢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組建紮根基層的宣傳工作隊伍
張聞天在《關於黨的宣傳鼓動工作提綱》中指出:“宣傳鼓動工作和組織工作對於我們整個黨的工作正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不可缺一。”黨非常注重農村宣傳的組織隊伍建設,努力建設一支政治立場堅定、專業素質優良、服務意識強烈、願意紮根基層的宣傳隊伍,爲黨的宣傳事業提供堅實的組織保證。1921年8
月,中共一大後即成立中央宣傳局,一年後組建中央宣傳部,並先後更名爲教育宣傳委員會、宣傳鼓動部和宣傳委員會等,李達、蔡和森、瞿秋白、張聞天、毛澤東、陸定一等先後擔任宣傳工作領導職務。1923年10月,中共頒發《教育宣傳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教宣委下設編輯部、函授部、通訊部等單位,負責《新青年》《前鋒》《嚮導》等刊物與圖書的出版發行工作,並要求“各地方委員會中當選定一人負教育宣傳之責”。在中央堅強有力的領導下,地方各級黨組織都設有宣傳部門,建構起自上而下、統一領導、各司其職的組織結構體系。
新中國成立後,黨在全國農村組建宣傳網,推動“宣傳下鄉”不斷形成新的**。1951年1月,中央頒發《關於在全黨建立對人民羣衆的宣傳網的決定》,要求“在農村中,區委員會應當建立宣傳員傳授站的制度,由區委委員經常分別召集幾個支部的宣傳員或宣傳員的代表,傳授宣傳內容和宣傳方法,分發和講解宣傳資料。”在地方黨委的領導下,一個以報告員和宣傳員爲骨幹、覆蓋全國農村的宣傳網迅速建立起來。1980年1月,中宣部發表《關於加強當前農村宣傳工作的幾點意見》,強調要“建立一支由報告員、輔導員和宣傳員等組成的基層羣衆宣傳隊伍,使基層宣傳工作經常化和制度化”,對促進農村的改革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歷史上看,農村宣傳隊伍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宣傳幹部隊伍,主要是各市、縣、鄉、鎮的專職宣傳幹部,具體從事農村宣傳工作的管理事務,負責政策宣傳、上情下達和信息交流等工作。二是專職宣傳隊伍,主要是各市縣的報紙、廣播、電臺、電視臺的新聞記者與通訊員,農村文化站、圖書館與文藝隊的工作人員,這是農村宣傳的主力軍。三是兼職宣傳人員,主要是鄉鎮村組幹部、共青團員、中小學教師、離退休幹部以及社會各界人士,這也是不可忽視的民間力量。這三部分宣傳工作人員不僅具有強烈的事業心、高度的責任感和一定的理論修養,而且紮根農村基層,成爲黨中央聯繫農民羣衆的橋樑和紐帶。
加強農村宣傳的制度體系建設
我們黨在領導農村宣傳的實踐探索中,逐步摸索出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體現鮮明的時代性、政治性和科學性的宣傳制度體系,爲保障農村宣傳工作的順利開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歷史上看,我們黨先後頒佈了一系列關於宣傳工作的決議、決定與指示等,包括大革命時期的《黨內組織及宣傳教育問題決議案》和《關於宣傳部工作決議案》,抗戰時期的《中央宣傳部關於各抗日根據地羣衆鼓動工作的指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關於在全黨建立對人民羣衆的宣傳網的決定》,改革開放後的《關於加強當前農村宣傳工作的幾點意見》和《關於加強農村政治思想工作的通知》等,對農村宣傳工作提供製度保障和行動指導。
在農村宣傳工作中,“黨管宣傳”總攬全局,從市縣到鄉鎮、再到各村組,各級黨委都高度重視宣傳思想工作,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黨政各部門齊抓共管、各負其責的宣傳工作體制,從而使黨的政治路線與方針政策得到有效傳播與貫徹落實。與此同時,各級黨委宣傳部門還根據特定的歷史條件與實際需要,在宣傳機構設置、人員與業務管理、圖書與報刊出版、新聞稿件刊發、文藝作品的發表和公演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在抗戰時期,中央西北局規定各分區黨報的稿件均須經地委宣傳部長審閱,重要社論和稿件還須經地委主要負責同志議定。文藝作品(戲劇、文學、美術、
歌曲等)的公演或發表,須經同級宣傳部的審查並報備。解放戰爭時期,中央宣傳部門出臺宣傳計劃、工作總結匯報制度,對各級地方宣傳機構和人員加以規範,華東局還制訂了《稿件的處理及審查規則》,以加強對新聞出版的管理。從實踐效果來看,通過頒發一系列對新聞、出版、文藝方面的管理制度與條例,既可以加強各級黨委宣傳部門、新聞媒體與文化單位的制度體系建設,保證黨對農村宣傳工作的領導,又有利於強化責任監督與有效管理,促進政策信息的上傳下達與民意的有效溝通,真正使宣傳工作落到實處。
注重宣傳方式方法的探索創新
我們黨一貫高度重視大衆傳媒的作用,積極探索宣傳工作方式方法的創新,用以提高農民的思想覺悟和文化水平,教育引導農民參加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從歷史上看,中共早期對農民宣傳的媒介主要是報紙、雜誌、畫報、傳單等紙質媒介。在大革命時期,國民黨中央農民部創辦了《中國農民》《犁頭》等大批農運刊物,但這些刊物基本上掌握在共產黨人手中。毛澤東還親自主編《農民問題叢刊》,對推動農民運動發揮了重要作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共產黨人陳翰笙、薛暮橋等主辦《中國農村》雜誌,刊登大量調查報告及論文,批評農村改良主義,指導抗日救亡運動,在當時影響極大。
新中國成立後,農村傳媒發展迅猛,報刊數量不斷增長。1950年,農業期刊有55種。1954年,面向農民的報紙達23家。1980年,《中國農民報》創刊,1985年更名爲《農民日報》,鄧小平親筆題寫刊名。除此之外,《人民日報》及各種黨報、黨刊等,均開闢有關農村、農業和農民的專欄。隨着信息科技的迅猛發展,廣播、電視與網絡等傳媒在農村歷經了一個從無到有、再到廣泛普及的過程。20世紀50年代在全國開始建立廣播收音網,到20世紀80年代農村基本普及有線廣播。尤其是實施“村村通工程”以來,農村電話網、有線電視網、互聯網等迅速普及,成爲宣傳黨和政府聲音的重要工具。
我們黨對農村宣傳工作方式方法的探索與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多樣化。僅在《毛澤東選集》中就提到十幾種,如標語、圖畫、歌謠、壁報、講演、羣衆大會、談話、傳單、佈告、宣言、報紙、書冊、戲劇、電影、募捐活動等。在農村地區,牆體就是宣傳的重要載體,各種標語、口號、牆報等成爲一道特殊景觀,至於廣播電視及網絡信息發展起來之後方式方法就更加多樣了。二是通俗化。由於農民識字不多,文化水平有限,故通常選擇一些身邊的人和事,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再加上一些活潑有趣的故事等,用以增強宣傳效果。三是實踐性。舉辦讀書、座談、演說、遊行、文藝表演和觀看影視片活動,參觀烈士陵園、紀念館和博物館,到工礦企業和建設工地勞動參觀,與專家學者進行交流互動,讓先進典型現身說法等,通過富有實踐性、創新性的活動來實現宣傳的目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在長期實踐中,我們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來之不易、彌足珍貴,是做好今後工作的重要遵循,一定要認真總結、長期堅持,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當前,我國農村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需要總結歷史經驗,不斷加強農村宣傳思想工作。(畢耕 劉瑞琪 柳楊)
(來源:《光明日報》2017年2月10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