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仙芝、封常清固守潼關,整訓軍馬的時候,唐玄宗李隆基也沒有閒着。[燃^文^書庫][www].[774][buy].[com]
作爲整個國家的控股人,唐玄宗李隆基對反叛的仇恨無與倫比,其仇恨指數,沒有任何人比他更強烈。在安史之亂的戰火燃燒愈力的時候,感覺到自己不應該默認事情的發展,應該爲岌岌可危的國家乾點什麼,於是突然想到了御駕親征。
自古以來,在遇到關乎國家命運的重要時刻,爲了鼓舞士氣,皇帝要親自率軍上前線。這樣有一個好處,就是皇帝不避矢石,將士們沒有任何理由後退。
而且,在大唐建國之初,秦王李世民就曾經親自上前線征戰,取得了令人炫目的勝利,由此具備了和太子李建成爭奪繼承權的資格。作爲李世民的直系子孫,有着同樣優秀的基因,唐玄宗李隆基自認也會幹的不錯。
對,就這麼幹!唐玄宗李隆基下定了決心。
其時,事情沒有到最後關頭,唐玄宗李隆基大可不必多此一舉。
在安祿山反叛以後,兵鋒兇悍,加上事出突然,河南、河北各郡措手不及,因此,唐軍接連失敗。如果安祿山不顧一切的向潼關突擊,有相當大的可能奪取潼關。假如奪取了潼關,長安就出在叛軍的馬刀範圍之內,而大唐朝廷從各道徵集的兵馬尚未趕到長安,都城守備空虛,大唐朝廷的崩潰就有極大的可能。
但是,安祿山從骨子裡就是一個流氓,在砍人方面有一把刷子,在政治方面是不及格的。進入洛陽後,忙於做登基稱帝的準備,減弱了攻勢,這就給大唐朝廷以喘息機會,各道援兵漸漸雲集長安,加強了守備。
如果通盤分析,唐軍只要控制潼關天險。諸道兵馬在河北、河南開戰軍事行動,安祿山的好日子就結束了,用不着唐玄宗李隆基親自到前方走秀。
但是,唐玄宗李隆基已經徹底昏頭了,他現在誰也信不過,甚至兒子們也不讓他相信,他現在只相信自己。
但是。皇帝出行可不是驢友旅遊,一個揹包就成了。必須有大批的軍隊扈從。
爲了策劃御駕親征,唐玄宗李隆基接連下了幾道詔書,徵調河西、隴右、朔方3個軍鎮的主力,在節度使的率領下進京勤王。而且,唐玄宗李隆基規定了一個期限,就是20天內到長安報到。
從歷史的角度看,唐玄宗李隆基的這幾道詔書,對於大唐朝廷而言,是非常致命的。
安祿山作亂。看着聲勢浩大,實際上,主戰場就在黃河兩岸,朔方、河東節度使的部隊足夠應付。現在,將河西、隴右、朔方的主力全部調走,只留下一些地方部隊,這就給吐蕃人進入隴右和河西打開了一條康莊大道。“安史之亂”後。吐蕃成爲唐朝的心腹大患,與唐玄宗李隆基的這次瞎指揮有着因果乾系。
然而,事到如今,唐玄宗李隆基已經顧不上了,他要不顧一切的親手掐死那個叫做安祿山的胡人。
遺憾的是,宰相楊國忠沒給他親自砍人的機會。
聽說唐玄宗李隆基要御駕親征。楊國忠當時就麻爪了。
楊國忠不在乎唐玄宗李隆基是不是受得了風寒,他害怕的是唐玄宗李隆基走後的安排。
皇帝坐鎮都城,古來如此,如果一旦皇帝要巡幸天下,自然要讓親兒子看住都城,而這個親兒子非太子莫屬,這就是所謂的“太子監國”。
太子監督國政。就是朝廷的最高領導,生殺予奪,沒有任何人能制約他的行動。
楊國忠不同於高力士,太子、皇帝兩面不得罪,都維持得很好。而他一直忙乎唐玄宗李隆基,對太子非常的冷淡。
楊國忠爲人奸猾,知道江山早晚是太子的,對太子冷淡不是出於本意,而是害怕唐玄宗李隆基對他有看法,將他劃爲“*”。因此,明裡暗裡疏遠太子。
太子也知道楊國忠疏遠自己,因此,對於楊國忠,他也是敬而遠之,能不說話就不說話。
這一下問題來了,一旦太子監國,太子會不會利用手中短暫的權力對付自己?楊國忠考慮再三,得出了結論:一定會!
楊國忠思前想後,決定阻止唐玄宗李隆基御駕親征。
楊國忠很清楚唐玄宗李隆基得決心,因此,自己沒有出面,而是召開了家庭會議,將3位堂妹請到了家裡。
楊國忠沒有心情廢話,甚至應有的禮節都省掉了,開門見山的說道:“太子李亨爲人有心計,向來對楊氏一門有成見。一旦皇帝離開了京城,太子監國,動用手中的權力,楊家的路就到頭了!”
楊國忠整得煞有介事,這幾個堂妹都是牀上的高手,對政治是狗屁不通,經不起嚇唬,頓時嚇尿了。
楊國忠就是要這樣的效果,但他覺得戲份還不夠,於是,咧開大嘴,也是一頓乾嚎。
楊國忠一哭,將虢國夫人哭毛了,自己率先忍住了淚,狠狠的拍了桌子。
桌子“稀里嘩啦”一頓亂顫,所有的眼淚都止住了。
楊國忠處心積慮的召開了這次家庭機會,當然不是展示眼淚的。看到幾位堂妹成功的受到了控制,於是面授機宜,一定要想辦法說服唐玄宗李隆基取消御駕親征。
三姐妹中,楊貴妃是小三,虢國夫人是唐玄宗李隆基得姘頭,都對李隆基有着不可估量的影響。然而,任何事情都能分出遠近,如果說影響力,非楊玉環莫屬。因此,4人投票決定,由楊玉環出面,不管是採取什麼辦法,一定要絆住唐玄宗李隆基的馬腿。
歷史的實踐證明,大美女楊玉環對唐玄宗李隆基具有無與倫比的殺傷力,而唐玄宗李隆基對於楊貴妃沒有任何的免疫力。
會議結束了,暗箱操作開始實施。既然是暗箱,就沒有人看到行動,不過,猜也猜得出來,楊玉環在牀上一發嗲,唐玄宗李隆基就軟了。
當時,唐玄宗李隆基已是71歲高齡的老人了,這是一個經不起折騰的年齡,所謂的御駕親征就是爲了裝點門面,所以,楊貴妃的燕語鶯聲,勾起了他“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的甜蜜回憶。於是,也就順水推舟,偃旗息鼓,只留下歷史的遺韻顫音在宮廷裡迴旋。
從那以後,唐玄宗李隆基的“御駕親征”成了好大的畫餅,無疾而終,再無人提及。
打消了御駕親征的念頭,但唐玄宗李隆基的擔心沒有減輕多少,對戰局的擔心與日俱增,無奈之下,把目光投向了潼關。
潼關是長安的屏障,也是大唐朝廷的最後的防火線,過了潼關就是白鹿原,長安就沒有任何地方可守。唐玄宗李隆基再昏庸,也會知道潼關丟不得。
想到了潼關,唐玄宗李隆基得擔心少了一些,幸好自己棋高一着,那裡有高仙芝、封常清兩員大將鎮守着。這兩人砍人技術一流,他們鎮守着潼關,應該出不了大問題。
唐玄宗李隆基得這個想法還是正確的,如果他一直貫徹着這個思路,並予以支持,那麼,安史之亂無疑只會在小範圍內進行,大唐朝廷的統治依然堅如磐石。
然而,歷史有時是不理智的,常常會因爲小人物的出現而改變方向,這一點很狗血,但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