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令誠幾乎一夜未睡,熬得兩隻小眼睛就像紅眼耗子一般。[燃^文^書庫][www].[774][buy].[com]
也不怪邊令誠如此緊張,因爲這件事太大了,不是他能夠承擔的了的。在這一夜,邊令誠耿耿難眠,安祿山寫給高仙芝的書信一遍一遍在腦子裡過,標點符號都背下來了。
越是背誦,越是心驚,怪不得高仙芝按兵不動,原來是接受了安祿山的命令,等到叛軍完全擊敗了朔方軍,掌握了潼關以外的形勢,他就要裡應外合開城投降。
這一夜,邊令誠有了無數個打算,但都被他推翻了,因爲只要拿出高仙芝通敵的證據,朝廷必然要追查這封書信是怎麼能送到潼關城的。到時候,一定會牽出老爹,自己也脫不了干係。
到了早晨,太陽升起的那一刻,邊令誠終於拿定了主意,誰都知道高仙芝貪財,因而滅了石國。那就從這個地方下手,置他於死地。這個理由誰都相信,根本就不會引起懷疑。
邊令誠琢磨透了,叫來兒子邊龍湖,讓他安排人下人手,將那個送信人看管起來,不能讓任何人看到他。
邊令誠沒有殺掉送信人,就是留着下一步,萬一唐玄宗李隆基不相信高仙芝貪瀆,那麼就只能硬着頭皮將高仙芝賣國的書信拿出來,至於是不是牽涉到自己,都不是考慮的了。
邊令誠安排停當,然後,簡單吃了一口東西,匆匆的打馬上路了。
邊令誠的目標當然是長安,因爲高仙芝位高權重,只有唐玄宗李隆基纔會決定高仙芝的生死。
邊令誠的這一步非常的精準,直接掐到了高仙芝的死穴。
邊令誠是朝廷最重要的一支軍隊的監軍,唐玄宗李隆基對於邊令誠是很看重的,聽說他有機密事報告,立刻予以接見。
在唐玄宗李隆基的御書房,邊令誠毫不顧忌的指責副元帥高仙芝:在沒有朝廷詔令的情況下放棄了陝郡,誇大賊勢動搖軍心。而且還盜賣軍糧和陛下給軍隊的賞賜。
對於邊令誠的指責,唐玄宗李隆基很震驚,這些天來,他確實對高仙芝和封常清很不滿,這兩個自己寄以厚望的邊鎮大員,竟然無力控制局面,爭當“逃跑將軍”。丟盡了朝廷的面子。
這些都是可以忍受的,但是。現在軍隊士氣低落,朝廷的財政入不敷出。朝廷爲了鼓舞士氣,拿出了僅有的家底犒勞前方將士,高仙芝竟然敢公然侵吞,這就是自己不能忍受的了。
要知道,糧是軍中膽,沒有糧食的軍隊沒有任何戰鬥力,最後的結局就是覆滅。
在這一刻,唐玄宗李隆基真的怒了。下達了殘酷的詔令:高仙芝誤國,留着何用,立刻就地正法!
判決了高仙芝死刑,唐玄宗李隆基又想起了封常清,這個人大話炎炎,雖然受到了處罰,但他和高仙芝過從甚密。留着也是禍害,也不能留着了,一併殺了!
衝動是魔鬼,在那一個詭異的時刻,唐玄宗李隆基的智商被魔鬼綁架了,做出了一個讓歷史哭泣的愚蠢動作。
實際上。邊令誠所說的子虛烏有,根本經不起推敲,潼關距離長安咫尺之地,一個御史就可以調查明白。然而,在最需要耐性的時候,唐玄宗李隆基表現了急躁。
邊令誠成功的“忽悠”了唐玄宗李隆基,懷揣着聖旨。志得意滿,急匆匆的告別了長安,向潼關進發。
悲劇向高仙芝和封常清迎面撲去,高仙芝毫無察覺,而封常清已經隱隱有了不祥的預感。
在洛陽兵敗後,因爲戰場唐軍混亂,缺乏有效地協調,封常清曾經三次派人向朝廷彙報戰局,然而,三次都吃了閉門羹。
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封常清感覺到問題非常嚴重,於是親自去長安彙報,結果根本就沒能到達長安,半路就被趕了回來。
唐玄宗李隆基拒絕接見封常清,是因爲他聽說封常清製造了“賊鋒不可當”的謠言,認爲這是爲自己的失敗尋找藉口。
實事求是地說,唐玄宗李隆基聽到的誇大其詞,確實是封常清說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合理性,這是建立在“累日血戰”基礎上的正確判斷,並非畏敵怯戰、動搖軍心。
至於封常清放棄陝郡,也是無奈之舉,當時的陝郡殘破,確實無險可守。如果唐軍一定要在此地堅守,必然難逃覆滅的命運。
如果唐軍覆滅與此,則潼關必然陷落。
可惜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已經瘋了,聽不得任何不願意聽的話,哪怕這句話情深意重。
在官場混久了,封常清很清楚潛規則的致命之處,毫無疑問,在這個時刻,自己的處於人生最危險的時刻,因此,做好了隨時被處死的準備。
在叛軍氣勢囂張的關頭,懷抱着陰暗私心的邊令誠回到了潼關,封常清和高仙芝的悲劇即將達到**。
邊令誠趕回家,命令兒子邊龍湖秘密處死了送信的年輕人,然後,趕往了軍營。
到了中軍,邊令誠命人下手,將封常清捆起來,然後宣讀了朝廷的詔書。
封常清早就預想到了有今天,因此沒有太吃驚,平靜地說道:“常清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國家旌麾。受戮賊手,討逆無效,死乃甘心。”
封常清寧願死在戰場上,也不願意死在朝廷的暗槍之下,這是一個人的正常反應,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任何人都會如此。但是,人生不如意的事太多了,他沒有能夠逃脫這個宿命。
在生命的最後關頭,封常清拿出早己準備好的遺書,交給了邊令誠,說道:“此乃應敵之策,請轉交陛下。”
邊令誠展開一看,張口唸道:“臣所將之兵,皆是烏合之徒……臣死之後,望陛下不輕此賊,無忘臣言,則冀社稷復安,逆胡敗覆,臣之所願畢矣。”
封常清已經認識到叛軍實力強大。平叛是曠日持久的軍事行動,朝廷決不能掉以輕心,更不能輕視。然而,他的囑託喂狗了,沒有任何人重視他的建議,以至於江山糜爛,最後不可收拾。
邊令誠很想將書信撕得粉碎。然後砸到封常清的臉上,再呸一口吐沫。但他不敢,封常清畢竟是國家棟梁,臨死之前的遺言,他不敢私自截留。於是,他將書信塞進懷裡,下達了行刑的命令。
大刀掠過了血紅的太陽,封常清從容就死,完成了自己在安史之亂中的角色。
封常清死後,屍體沒有得到尊重。陳放在一張粗席子上面。
封常清被處斬時,高仙芝被迫在刑場監斬,眼看多年老友與自己生死離別。
不管任何人,總有無奈的時刻,高仙芝就是如此,在封常清死後,他痛苦的離開了刑場。回到了中軍大帳,剛剛進來,邊令誠帶着100多名刀斧手跟了進來。
高仙芝明白了,殺掉封常清,只是整個陰謀的第一步,自己纔是這個陰謀故事的結尾。
邊令誠冷冷的盯着高仙芝。從牙縫裡擠出了幾個字:“陛下對大夫也有詔書。”
該來的躲不掉,高仙芝徹底明白了自己的處境,立刻離開帥案,跪倒在地聽旨。
詔令冷冰冰的,充滿了殺氣。
聽到了處斬的詔令,高仙芝平靜地說道:“我敗退陝郡,丟棄了大片國土。這是我的責任,應該處死。但是,說我貪污軍糧和侵吞國家的賞賜,這是無中生有的誣陷!”
高仙芝話有所指,邊令誠張口結舌,因此,站着不說一句話。
高仙芝異常氣憤,大聲指責邊令誠道:“上是天,下是地,將士們都知道內情,難道就你一個人不知道嗎!”
邊令誠無言以對,命令親兵動手,將高仙芝押赴刑場。
聽說封常清被殺,被招募的新兵皆排列在外。
高仙芝走到門外,對蜂擁而至的將士們說道:“我從京城將你們招募,物資匱乏,甚至軍服都不夠用,立刻率領你們出城攻擊叛軍,期望能夠得到朝廷的高官重賞。沒想到,叛軍實力強悍,我們不得不後退,就是爲了國家固守潼關。如果我剋扣了軍餉糧食和陛下的賞賜,你們就說出來。大家認爲這是誣陷,請你們大聲說枉。”
高仙芝話音未落,士兵皆呼:“枉!”
將士們的呼喊發自肺腑,聲音震天。
這一刻,是人都要感動,但是,魔鬼控制了邊令誠的思維,他已經聽不懂人話了。
高仙芝最後的努力失敗了,因此萬念俱灰,低頭看了看死去的封常清,嘆息道:“封二,您從落魄到顯貴,都是我提拔的,今日又和我同死於此,豈命也夫!”
說完,高仙芝慷慨赴死,走向了斷頭臺,人生悲劇達到最**。
從某種意義上說,宦官的產生不僅是封建社會政治興衰的寒暑表,更是封建君主**本身也永遠無法擺脫的痼疾和贅瘤。宦官的後遺症,在於失去了陽剛之身後心理扭曲,總去做着陰謀陷害苟且之事。
當然這只是廣泛意義上的,在歷史上,出現過保家衛國,甚至拯救中華命運的“宦將”。但是,這絕對是特例,大多數的宦官都是禍國殃民的東西。
其實,這一切不能完全歸罪於邊令誠。從安祿山悍然發動叛亂的那一刻起,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悲劇就已經註定。
因爲,在盛世迷夢中浸淫日久的大唐帝國根本不具備絲毫的抗風險和抗挫折能力。所以,當盛世的美麗面紗被安祿山剝落殆盡,山河破碎的慘象暴露於世人面前時,必然要有人爲國家的殘破背黑鍋。
驚駭萬分、惱羞成怒的唐玄宗李隆基必然要抓幾個人來背這口既難堪又沉重的歷史黑鍋。
唐玄宗李隆基的錯誤導致了大唐朝廷喪失了兩名具有實戰經驗的統帥,可謂自毀長城,嚴重挫敗了剛剛恢復的軍心,對唐軍平定安史之亂造成了嚴重的不利影響。
以後發生的事情證明,封常清退保潼關的戰略是十分正確,也是大唐朝廷唯一自保的方法。如果這一計劃得以實施,叛軍被壓縮到有限的區域,戰爭絕不會曠日持久。如果按照封常清的意圖行事,唐玄宗李隆基也用不着逃亡成都,在馬嵬坡領教了什麼是生離死別。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自作孽,不可活”吧。應該說,上天是公正的,讓唐玄宗李隆基同樣嚐到了失去親人的苦果。但是,關中的人民招惹到誰了,憑空承受了安史之亂的禍害!
然而,上天的公正還有着下文,改變了大唐歷史的邊令誠也遭到了厄運,當然這是在以後。
不過,中國人有句老話,有着非常深奧的哲理,這就是“時機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