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丹也考慮過這個問題,於是就說道:“所以三十六國只出兵不出將。”
法老不解的問道:“何謂只出兵不出將?若只出兵不出將,又由何人指揮?”
贏丹解釋道:“由大秦軍統一指揮!將大秦軍拆分爲教頭分列編至各軍訓練整合之後便可成一軍。”
這其實是近現代英國組建殖民軍的方式比如其殖民印度時就存在類似西域聯軍的問題這時組建殖民軍就碰到贏丹現在一樣的困難
該如何將這些互有矛盾甚至連習慣和信仰都不同的兵源組成一支能統一指揮並具有戰鬥力的軍隊?
答案就是指揮層面的軍官全由英國人擔任於是所謂的“英印軍”就出現了這不只是英國軍官更有指揮經驗的問題,更是印度士兵內部不管身份階層全都是基層士兵頂多只是基層軍官,於是看起來大家都很“平等”於是內部矛盾就不會激化的問題。
這支軍隊在戰場上的確有不俗的戰鬥力,打敗過牟田口廉也指揮的日本軍隊,也登陸非洲與隆美爾的德軍戰鬥過。
因此在印度獨立之後便自以爲是世界第三強國了孰不知,英國軍官撤換成印度軍官之後……這支軍隊丟失的就不只是指揮經驗,更嚴重的還是內部矛盾激化使其形同一盤散沙
高種姓不需立功就成爲軍官在上層耀武揚威,低種姓拼死拼活卻只能在基層受奴役,功勞還要被高種姓軍官強佔……這樣的軍隊又如何能作戰?
同理,若西域聯軍以這種方式聯軍的話,就不可能有勝利的希望。
只有統一在秦軍的訓練、領導和指揮下,纔有可能如臂指使團結在一起形成戰鬥力。
埃及法老微微點頭道:“此法或是可行,然三十六國又豈能放心交出兵權?”
這話倒是真的,兵權乃一國之本,交出去豈不是連保命的東西都沒有了!
贏丹說:“我等並要求其交出全部兵權只需交出部份,且出征所獲的戰利品及利益……便由出兵多少分配出徵返回後便把兵權交還。”
這麼一來就有利益牽扯到其中了出的兵多,得到的利益就多出的兵少,得到的利益就少。
更何況還有秦軍壓陣誰要是不交出兵權,秦軍往陣下一開就行更何況,西域三十六國都在秦軍兵鋒之下,交兵權與不交兵權有區別嗎?
不交兵權難道就能保安全?這其中唯一的變數應該就是法老因爲法老不僅僅擁有十幾萬兵是西域第一大國,長期以來身爲第一大國的它一直都保持着對周邊十餘個小國的影響力。
法老的態度幾乎決定了這些小國的態度,也決定了贏丹計劃推行的難易。
這也是贏丹如此重視法老的主要原因。
沉默了一會兒,埃及法老就點頭說道:“如此一來,我軍或能攻破安息後方之後又能如何?”
贏丹回答:“第二步便是以守爲主!秦軍步兵隨後趕至兩處依山而守,秦軍擅守而安息不擅攻守,這麼一來便將陸地分爲南、北兩塊互相無法增援這時位於印度的秦軍又北上與西域軍圍而殲之……”
“秦軍守點而西域以騎軍追擊,一攻一守攻守結合,安息只有向北而逃一個選擇。”
埃及法老聽了這個計劃後大爲振奮:“此計確是可行安息在陸地以狩獵爲主,也不曾有過攻守之戰是以在喜馬拉雅山必定沒有防守亦不會有工事。”
“我軍一旦將其拿下……安息便成爲甕中之鱉了!”
贏丹說的就是這意思,他很高興埃及法老領會了這戰略的重心。
然而過了一會兒,埃及法老又冷靜下來,問道:“不知使者對樓蘭怎麼看?”
贏丹反問:“大王指的可是樓蘭實行二十軍功爵位制?”
埃及法老“嗯”了一聲:
“不知秦軍是支持,還是反對?”
“這二十軍功爵位制是秦軍所使用的獎懲制度。”
“至於法老是否使用……那全憑大王作主。”
贏丹當然要這麼說因爲這二十軍功爵位制不僅僅只是簡單的獎懲制度,它甚至可以說是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有標誌或是分界線。
奴隸社會中的奴隸和百姓是不可能擁有自己的土地,更不可能晉升到與貴族平起平座的地位,立再多的功勞也不可能。
二十軍功爵位制就打破了這些不可能使其成爲可能,於是就標誌着其進入百姓自由度更高生產關係更先進的封建社會。
進入封建社會就意味着舊貴族的地位和利益會受到威脅,包括埃及法老埃及法老會在這時考慮這一點不是沒有原因的。
埃及要是將兵權……確切的說是部份兵權交到秦軍手裡,而秦軍實行的是軍功爵位制,那麼這些兵在秦軍手裡訓練甚至打過仗之後,他們還願意歸建回埃及麼?
就算他們願意回來……但這也意味着法老封鎖消息成爲不可能,到時埃及軍民像樓蘭一樣起事要求改革、要求實行二十軍功爵位制該怎麼辦?
贏丹想了想就說道:“屬下有幾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埃及法老鐵青着臉說道:“使者請講!”
贏丹說:“屬下知道大王近來正對埃及封城禁言以防法老軍民如樓蘭一般作反。”
“然而,大王真道封城鎖言能解決問題?”
埃及法老沒有回答。
贏丹又加了一句:“即便封城鎖言能防得了一時,然大王也應連同周圍各國也一併封城鎖言。”
“否則……”
贏丹往地圖上法老周邊劃上一圈,說道:“此時周邊國家之所以聽從法老號令以法老馬首是瞻,皆因法老強它國弱有朝一日,它國盡皆實施二十軍功爵位制而兵強馬壯。”
“便會形成它國強而法老弱之局到時……法老又如何能獨善其身?”
聞言埃及法老不由眉頭緊皺大敢爲難。
贏丹說的沒錯二十軍功爵位制對軍隊和百姓的激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實施之後百姓會爲了能立軍功而一改之前能逃則逃的態度踊躍參軍。
軍隊將士則會爲了立功晉爵而奮勇作戰爭相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