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專制說之歷史分析

七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專制說之歷史分析

當代“暴秦”說的一個新論據,是帝國“專制”說。

傳統“暴秦”說,其指控主要來自經濟與法治兩個具體方面。及至近現代乃至當代,中國史識在基本秉承傳統指控外,又對秦帝國冠以“專制強權”定性,秦文明及其所處的原生文明時代遂成一團漆黑,似乎更加的萬劫不復了。這一指控基本不涉及史料辨析,而是一種總體性的性質認定,因此,我們只作史觀性的分析評判。

首先的問題是,這一理念的產生,有非常值得深思的四個基本原因。

第一原因,是中國古代社會作出的三階段劃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作爲“封建社會”開端的戰國秦帝國,便合乎邏輯地被冠以專制定性。順便說及的是,作爲根基概念的“封建社會”是否真正科學,已經引起了史學界的關注與討論,思想史家馮天瑜等人的文章相對深刻。這一質疑的出現至少說明,完全套用西方概念與理念框定中國古典社會,是值得商榷的。

第二原因,是西方文明史理念的影響。這一理念的基本表述可以概括爲:舉凡大河流域的文明,皆以治水爲基礎,生髮出東方專制主義歷史傳統。這一理念的代表作有兩部,英國學者湯因比的《歷史研究》,美國學者魏特夫的《東方專制主義》。基於這一理念,作爲東方大國的中國古典社會,被一律視爲專制時代,秦帝國自然不能倖免。

第三原因,中國當代民主思潮的普及,使許多人對中國古典時代產生了本能的排斥,尤其對強盛時代產生了逆反心理。這一思潮表現爲兩種形式:一則是學人以論著或其他方式見諸社會的封建專制論說;二則是社會個體不加任何分析的武斷認定。在《大秦帝國》第一部被改編爲電視歷史劇的過程中,我聽到的這種非理性地將秦帝國認定爲“專制”的說法不知幾多。在網絡上,也有人嚴厲質疑我“專制崇拜何時休”。自然,這些人對那個時代與秦帝國都缺乏基本的瞭解。然則,正是這種不瞭解而本能認定的普遍事實,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很深刻的問題:我們對文明歷史的評判,根基究竟應該在哪裡?歷史主義的評判意識,爲什麼在我們民族中如此淡薄?這種以所謂科學民主理念去斷然否定自己民族文明史的現象,爲什麼在其他國家民族極其罕見,甚或沒有,而在我們民族卻大肆氾濫?

第四原因,歷史“暴秦論”的沉積物與其餘種種學說思潮的錯位嫁接。自兩漢之後,因“暴秦”說而沉積成的“非秦”理念代代強化,已經成爲某種意義上的非理性認知。當此基礎之上,諸多人等對包括西方史觀在內的種種“非秦”定性,非但極容易接受,且更願意以“新理論”來論證舊認知,從而證明被歷史鑄成的謬誤具有真理的性質。諸多歷史學家與文化人,論秦幾乎形成了一種八股定式:對秦帝國時代不加任何論證,先行冠以“專制”或“落後文明”之定性,而後再展開以舊理念爲根基的論述。其研究精神之淪落,距離儒家朱熹之對秦考據尚且不如,遑論科學?這裡的直接原因,在於這種錯位嫁接。根本原因,卻實在

是一個涉及諸多方面的複雜問題。

那麼,秦帝國時代的文明與政權性質不是專制麼?

是集權,是一種具有歷史進步意義的中央集權,因而是一種進步的政治文明。

專制,是對民主而言的一個政治系統制度。民主制的產生有兩個最基本的條件,一則是交通與信息的極大便捷,否則,沒有社會大協商的條件;二則是生產力的巨大質變,否則,不可能承載人人蔘與國事這種極其巨大的社會成本。兩千餘年之前,人類的整個社會基礎是自然經濟,既沒有便捷溝通的手段條件,更無法承載“人人當家做主”的社會成本。是故,民主制不可能在自然經濟條件下出現。從這一意義上說,人類的古典時代,無一例外都是集權或專制政體,其間差別,只是專制程度的不同而已。

帝國時代,中國的傳統是將近三千年的鬆散的天子諸侯制。以當代理念定性,夏商兩代可稱之爲邦聯制;西周可稱之爲聯邦制。也就是說,其時之政治狀態,是一元之下的鬆散多元化:天子威權有限,諸侯自由度極大。要說民主的根基,那時的政治協商現象遠比後世要濃郁得多。原因只有一個,天子與諸侯之間,要做到誰強制誰,極難極難。此等政治條件,對社會生產力的推動極爲緩慢;而在社會生產力終於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其鬆散乏力效率極低的社會管理又對生產力的發展阻礙極大。至少,任何對社會有益的大型工程都不可能實現。所以,春秋戰國之世的生產力出現大發展後,此等鬆散邦聯制、聯邦制便開始漸漸消解。消解的形式,是實際上增大擴張諸侯國的自治權。

就其歷史本質而言,這一現象的基礎邏輯是:作爲能夠從整體上大大提高社會效率的“天子”系統,一時不可能改變。社會的實際單元——諸侯,便基於社會利益需求的強大推動,率先實行緊密化高效率的社會管理,從而出現一個又一個集權邦國。這種集權邦國漸漸普及爲“天下”認可的普遍形式之後,整個“天下”對整個社會的鬆散分治便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於是,尋求整合整個社會效率的“向一”思潮開始出現。人類社會的複雜在於,當共同需求瀰漫爲普遍潮流時,由誰來充當這種共同需求的“供應商”,人羣無法通過協商來確定,而需要通過武力競爭來確定。唯其如此,秦帝國以戰爭方式統一華夏,並建立了“治權歸一”的中央集權制,是歷史潮流推動的結果。

相對於既往三千年的鬆散乏力的邦聯制、聯邦制,中央集權的治權歸一制,無疑具有一舉邁入新時代的進步性。歷史的實踐證明,這種中央集權制問世伊始,立即展現了無與倫比的強大創造力,整個華夏社會的繁榮富庶遠遠超過了夏商周三代與春秋戰國,在整個人類的古典歷史上達到了一個空前絕後的高峰時代。此後兩千餘年,中央集權制一直綿延相續,終於僵化爲落後於時代的國家體制。

這是歷史,也是必然。

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中央集權制在創造時期的巨大進步意義。

我們可以,而且應該摒棄專制。

可是,我們不能因摒棄專制而連帶否定我們民族的整

個文明根基。

將中央集權體制曾經有過的歷史進步性一概抹煞,又進而以專制定性取代中央集權,以今日之政治抉擇取代總體上的文明評判,這既是理論邏輯的混淆,更是歷史虛無主義的悲劇。以此等理念,人類歷史將永遠不會有進步座標,任何時代的創造,都可能因其必然成爲歷史而被否定。不要忘記,即或我們自己,我們這個時代,也將被後來者評判。

從更爲廣闊的意義上說,我們要客觀審慎地對待我們民族的政治文明傳統,妥善尋求解決之道,而不能一概以反專制的理念簡單否定我們的傳統。我們民族的政治文明傳統是什麼?是“尚一”,是“執一”。我們的傳統政治哲學,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是我們民族的政治文明根基,五千年沒有偏離。雖然,我們有千千萬萬人在不假思索地呼籲“民主”,然而,更有大於千千萬萬許多倍的人依然有着堅實的“尚一”根基。至少,我們的將近十億的農民,尚不知“民主”爲何物。唯其如此,我們民族要開創未來,要取得更大的歷史進步,要在政治文明取得突破,必須面對的難題有兩個基本方面:

第一個難題,解決好“尚一”傳統政治文明的社會根基。

第二個難題,尋求能夠兼容“尚一”的羣策羣力的歷史道路。

這是東方文明的獨特處,更是中國文明的獨特處。

自遠古洪荒,我們的民族便走着一條特立獨行的歷史之路。我們的文字,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的政治文明,我們的社會倫理,我們的建築風格,我們的衣食住行,我們的所有基本方面,都是在沒有歷史參照系數的大勢下獨立創造的。我們這個民族的最大不同,在於她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不以信仰與獨特生活方式爲聚合紐帶,而以文明內涵、文化方式爲聚合紐帶的民族。某種意義上,任何一個羣體,只要踏進了華夏文明圈,寫中國字並奉行中國式的多元生活方式,她便漸漸真正成了華夏民族。無論是先秦戎狄,還是帝國諸胡與匈奴,還是五胡亂華,還是宋元明清的周邊民族羣,乃至世界上最難融合的猶太人,都曾經大批量地成爲我們民族的羣體成員。唯其如此,傳統文明對於我們這個民族的意義,遠遠大於其他任何民族。我們曾經五千年綿延相續的生命歷史,證實了我們民族文明的強大生命力與無與倫比的創造力。假若我們要忽視乃至淡漠我們民族的文明傳統,而要硬生生奉行“拿來主義”,我們必然會走向巨大的不可預測的歷史誤區。

上述幾個方面,是對“非秦”三大理念的歷史辨析。

“非秦”三大理念是:暴秦論、落後文明論、專制論。

我沒有將對諸如商鞅、秦始皇等軸心人物的評判列爲“非秦”理念的基本問題,只是因爲歷史人物的史料相對確定,需要澄清的事件與客觀因素不很多。歷史論說對歷史人物的不同評判,幾乎完全是認識與理解的問題,儘管這種認識與理解也基於整體否定秦文明而生。另一個原因是,我對相關歷史人物的理解,已經在整部書中作出了依據史實的藝術再現,不需要再以論說方式去概括了。

(本章完)

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五 戰國格局大變 咸陽祝捷封商君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一 冠劍將及兮 風雨如磐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五 禮極致隆 大象其生 始皇帝葬禮冠絕古今第六章 亂政亡趙_六 殺將亂政 巍然大國自戕自毀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一 流言竟成奇謀 齊國僥倖脫險第二章 棟樑摧折_一 三頭合謀 李斯筆下流出了始皇帝詔書第一章 無妄九鼎_二 秦武王隱隱覺得不妙名將_白起第九章 霹靂手段_四 陰謀與孤獨的老人第一章 鐵腕平亂_一 義渠大牛首接受了羊皮血契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五 金戈鐵馬 浴血搏殺秦風_秦軍服飾經典大戰_河西之戰第十章 蒹葭蒼蒼_四 風兮雅兮 我心何堪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一 變起倉促 呂不韋終於被推到了前臺戰國七雄_韓國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三 秦國戰車隆隆啓動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三 河北危局 天下復辟者面臨絕境第六章 滔滔江漢_二 隱世後墨再出山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一 陰山草原的黑色風暴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一 咸陽大朝會起了爭端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七 項梁戰死定陶 復辟惡潮驟然頹勢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五 昭關大戰 老軍滅越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五 林胡騎術震驚了趙雍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二 蘇秦別情下楚國名將_李牧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六 車城大堅壁 白起說陣法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三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第八章 政俠發難_六 陳倉河谷的苦行莊園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三 殘詔斷句 李斯的勃勃雄心燃燒起來了第三章 邯鄲異謀_五 商旅說政 女兒生情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一 天險上黨地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二 心不當時連鑄錯秦風_秦國兵器第二章 國恥昭昭_六 逢澤獵場中陰謀與財富較量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五 李斯的積微政略大大出乎新銳君臣預料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二 孤帆飄蓬水成冰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五 李斯的積微政略大大出乎新銳君臣預料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二 六國聯軍的統帥部大秦帝國第六部下卷第三章 西出鎩羽_四 雄心說長策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一 洞香春衆口紛紜說魏國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五 各具內憂 章邯刑徒軍與王離九原軍戰國七雄_魏國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一 洛陽蘇莊的故事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一 滅大臣而遠骨肉 亙古未聞的政變方略第五章 情變橫生_六 殷殷宴席生出了無端波瀾大秦帝國進階手冊大秦帝國第一部中卷秦國官制_武將官制第五章 天地再造_二 荒田結草廬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五 墨家劍士受到了意外襲擊第一章 權相變異_二 趙高看見了一絲神異的縫隙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三 洛陽試劍 蘇秦成名不成功大秦帝國第一部上卷第二章 國恥昭昭_三 政事堂憋出了一條奇計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二 趙奢豪言 險狹鬥穴勇者勝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三 求賢令應時而出一 暴秦說:秦末復辟勢力的歷史謊言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五 各具內憂 章邯刑徒軍與王離九原軍第六章 櫟陽潮生_二 衛鞅兩面君 招賢館大起波瀾第三章 殺戮風暴_二 蒙恬蒙毅血濺兩獄 蒙氏勳族大離散《大秦帝國》·史源_第一部 《黑色裂變》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七 項梁戰死定陶 復辟惡潮驟然頹勢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七 血戰半勝秦 山東得回光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三 狂狷齊王斷了最後一條生路《大秦帝國》·史源_第三部 《金戈鐵馬》第九章 霹靂手段_二 神農大山的墨家城堡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四 雄心錯斷 陡陷危局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二 丞相府來了不速之客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五 渭城白露秋蕭蕭經典大戰_邯鄲之戰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一 異數中山狼五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徭役賦稅之歷史分析第三章 殺戮風暴_二 蒙恬蒙毅血濺兩獄 蒙氏勳族大離散第六章 風雲再起_四 明大義兮真豪傑第三章 殺戮風暴_二 蒙恬蒙毅血濺兩獄 蒙氏勳族大離散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二 天地不昭昭 謀國有大道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二 秦國特使來到了洛陽王城第三章 西出鎩羽_六 孑然一身出咸陽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一 橫掃千軍如卷席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三 茅津渡兩情惜別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三 門客大盜開齊國僵局戰國七雄_趙國第七章 帝國烽煙_四 烽煙廢墟 帝都咸陽大火三月不滅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二 六國聯軍的統帥部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一 上將軍龐涓的秘密使命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一 鼎沸中游離的浮冰第六章 子楚還國_一 乾綱獨斷 策不亂法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二 南國才俊多猛志第三章 東方龍蛇_六 幾番折衝 大起戰雲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六 易西戰場多生奇變 王翦軍大破燕代戰國七雄_秦國第七章 帝國烽煙_二 帝國回光 最後秦王的政變除惡名將_李牧第十章 偏安亡齊_四 飛騎大縱橫 北中國一舉廓清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六 李斯受命籌劃 帝國創制集權架構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四 天齊淵波瀾詭譎第五章 情變橫生_五 情之有契 心之唯艱第六章 亂政亡趙_六 殺將亂政 巍然大國自戕自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