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不戰而降

第258章 不戰而降

俘了楚王佔了壽春之後秦軍就稍停了一段時間。

其實也沒有稍停,秦軍忙着以壽春爲基礎沿淮河而下佔領河岸城邑。

這與一開始制定的方略是相符的,佔領並控制淮河,那麼楚國在淮河以北的地區就不戰而降了。

這或許是戰國時期唯一出現的最大範圍的包圍。

淮河以北一直到齊國,這塊區域的北邊是齊國,西邊是秦國攻佔的魏國及楚國地域,東邊是大海,南邊是淮河……

其中整片區域被秦軍封鎖得死死的,這範圍內的楚軍有以下幾個選擇:

降齊。

降秦。

自生自滅。

跳海。

選項看起來挺多的,但就是沒有一個活路。

沈兵說秦軍“稍停”,是因爲佔領淮河沿岸基本沒遇到反抗。

這主要是因爲項燕知道隨着壽春失守其下游地區也守不住,於是就主動放棄。

另一方面楚王負芻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項燕離開後當地還是有些私兵,這些私兵大多是鄉紳或商人召募……這是楚國的特色,楚國在私兵的限制上十分寬鬆,而秦國則是要爵至大夫纔有權力有私兵有自己的門客,否則就是結黨營私。

這些私兵當然無法與秦軍對抗。

事實上也無需對抗,秦軍拿出楚王負芻的王令一宣,那些私兵就第一時間放下武器降了……也不知道他們是真不知道還是假不知道楚王已降秦。

沈兵猜他們是知道的,只不過王令一下就給他們一個臺階:他們不是投降,而是遵從王令。

接着,秦軍就四處派兵前去接收淮北的城邑。

不只是壽春淮河一線,更多的是大梁、陳城一線的秦軍往東走。

他們同樣帶着楚王負芻的王令……其實楚王負芻的王令沒那麼快送到大梁,但這時王令是真是假已經無所謂了。

重要的就是趕在項燕宣佈立新王之前去宣讀,同時告訴他們楚王已降。

楚王投降的消息倒是傳得很快。

因爲這就不是快馬加鞭那樣傳了,而是一傳十十傳百,連夜由軍民傳播到各地。

淮北楚兵聽了這消息後哪裡還有繼續反抗的心思,於是紛紛棄械投降。

由於淮北地域廣闊城邑衆多,而秦軍數量卻不多,以至於出現幾名秦軍帶着幾百楚降軍又去接收另一座城邑的情況……

沈兵與楊端和就在壽春經營淮河防線。

這道防線就是秦楚的最新邊界。

穩定下來後,沈兵最先想到的就是昌平君會做何選擇。

不過沈兵也不着急,因爲他知道應該給昌平君一點時間。

更何況就算要降也不會剛任了楚王就降秦,若是這樣只怕連項燕都說服不了。

沈兵認爲昌平君有一個多月的時間。

因爲秦軍會在淮北休整一個多月,然後再南下進攻淮南。

楊端和甚至都想直接揮師南下……他原本是穩重型的,只是這段時間突如其來的各種大起大落打亂了他固有的想法或者也可以說作戰經驗,於是變得有些急燥起來:

“楚王已降正是楚國各部羣龍無首之時。”

“老夫以爲我等應乘此時機繼續南進,副將以爲如何?”

沈兵想了想,就回答道:

“屬下以爲不可。”

“一者我軍兵力不足且長年征戰疲憊不堪。”

“二者是楚國各族雖說羣龍無首,但此時卻有項燕立昌平君爲新王。”

“其內部應是各有矛盾或是面和心不和。”

“此時我等若是繼續南下,反而是幫了昌平君統籌各部。”

楊端和想了想覺得也對。

項燕雖是楚國上將軍卻並非楚國大族,他立昌平君爲新王一是昌平君無法使各貴族心服的問題,另一個則是各貴族嫉妒項燕的心理……

楚王啓爲項燕所立,將來若是復國成功那是不是說項燕便爲首功?

於是表面上答應但未必會心服。

如果此時秦軍南下攻貴族封地……那幾乎就是秦軍幫楚王啓將他們打服了,因爲這些貴族只能依靠楚王啓並希望他能統合楚軍抗秦。

所以此時更應該緩一緩。

淮河防線就不需要沈兵過多擔心了,此時的楚軍已是人人自危,秦軍不去進攻他們就算好了,他們當然不敢先攻秦軍。

另一方面,秦軍主要將防禦力量佈設在淮河北面。

這與楚軍的防禦方向不同。

比如壽春城就是座落在淮河南面,在淮河南面就意味着沒有淮河作爲緩衝區或護城河,甚至若是遭到進攻這淮河還會絕了秦軍的退路。

解決的方法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在淮河上多架設幾道浮橋,以城池爲依託將主力放在淮北……

秦軍是肯定不會將主力置於城內的。

原因是秦軍擅長野戰,雖然依託城池防禦更佔地利,但敵人只需要用弓弩手及投石機封鎖城門,秦軍出城就是個麻煩。

城內的兵力更多是爲了維持治安以及防備城池爲敵所佔之用。

因此沈兵的大梁軍及神武軍就佈設在城內,而楊端和的秦軍則在城外紮營。

楊端和還交待沈兵道:

“小心城內百姓作亂。”

“副將在邯鄲有平亂經驗,此時由大梁軍來守城便再好不過。”

楊端和所說的“平亂經驗”,指的是沈兵在邯鄲喊“狼來了”那招先把反賊和姦細引出來。

沈兵原以爲也要故技重施,但進駐壽春之後才發現根本沒必要。

楚民與趙民那是兩回事:

趙民看到秦軍,那眼裡除了害怕之外還有怨恨及不屈。

而楚民看秦軍的眼神……除了害怕還是害怕。

因爲害怕,他們還十分聽從使喚各種馴服。

沈兵認爲,這一方面是因爲趙國與秦國之間有刻骨的仇恨而楚國卻沒有。

另一方面則是楚民原本就習慣了勢力割據。

比如楚國各貴族的封地,在其封地內就對百姓有絕對的權力,這些百姓就應更聽貴族的而不是楚王的。

於是對王權乃至“國”的概念都不強。

因爲對“國”的概念不強,那麼秦軍來了也就是換一個大王而已,他們該怎麼生活就繼續怎麼生活,與這些紛爭就沒多大關係。

(本章完)

第69章 一己私慾第485章 遷移第205章 衝陣第188章 軍魂第308章 勝者爲王第21章 火力封鎖第480章 請辭第160章 匠石運斤第150章 使節第489章 茲陽公主第474章 西北第229章 閃電戰第459章 討價還價第24章 矛盾第423章 請神容易第256章 新王第510章 聯盟第309章 炫耀第466章 出兵第154章 謠言第328章 戰車第485章 遷移第80章 薄禮第228章 順流而下第47章 變數第506章 霍木桑第279章 人口流失第198章 求降第311章 工業區第172章 製法第74章 這只是客套話……第292章 涅石第155章 水軍第523章 大將風度第441章 問題第134章 困難第432章 道民君第266章 喜訊第320章 高人第430章 生存空間第352章 心態第324章 補貼第535章 先機第339章 “農業部長”第41章 福禍相倚第414章 炮彈第396章 陷馬坑第411章 信第395章 羊羣第170章 收購第19章 爲師老了第277章 結果第320章 高人第303章 獵鷹第407章 據險而守第12章 身卑力微第11章 上坡下坡第50章 虛張聲勢第416章 方略第150章 使節第475章 龍城第423章 請神容易第310章 遷民第171章 瞭如指掌第94章 荊軻刺秦第1章 誰扔的炮仗第116章 百利而無一害第140章 楚軍第237章 圍城第541章 姑師第35章 馬頭山第6章 眼見爲實第380章 火神第296章 弩第472章 交鋒第60章 賄賂第157章 選兵第442章 樓蘭兵變第372章 西套第249章 神武軍第530章 茲陽第96章 宵禁第93章 姬丹第263章 舂米水車第54章 休整第232章 補給第542章 補給第37章 借刀殺人第250章 將計就計第140章 楚軍第542章 補給第412章 試炮第80章 薄禮第388章 月氏王第358章 潛力第98章 梟首示衆第117章 興致寥寥第260章 水力第369章 進退兩難第472章 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