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推了,求收藏和會員點擊咯。
……………………
戰前推演是每一位掌軍者在開戰之前必然會做的事情,呂哲雖然沒有領軍作戰的經驗卻也知道這點。
這將會是他第一次領軍作戰,沒有理由不緊張。如此反覆在腦海推演之後發現不直觀,找來白布又喚來斥候,按照斥候的描述開始畫地形圖,重複更正修改確認無誤之餘,他一整天都是盯着地形圖,手在上面比劃。
南方的地形山林多是常識,大規模的兵團作戰在這種自然環境下很難實現。實際上在原始森林幾乎整個覆蓋的區域裡,會戰性質的戰鬥基本沒有打響的可能。
幾十萬人的會戰基本只適合在寬廣的地帶展開,多山多林的地形環境裡只有依靠一次又一次的接觸和廝殺來慢慢磨出結果,想要一次性解決對手除非是敵對陣營的指揮中樞崩潰纔有可能,然而這種可能性幾乎沒有。
百越人有所謂的指揮中樞嗎?顯然是沒有的。屠睢想要依靠全線推進這種策略來入侵,並不能說這種策略錯誤,是這樣的策略對後勤的消耗簡直達到一個天文字數,而現在的大秦在南方顯然沒有這樣的後勤實力。
後勤是制約軍隊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呂哲目前也是被後勤所困擾,以至於出兵計劃一推再推沒有辦法執行。
根據歷來的現實戰例在謀劃中,擊潰一支千人左右的百越部落只需要相等的數量就足夠,剿滅大概需要五千的兵力,圍殲的話本方的兵力不能低於一萬。
呂哲思來想去第一戰不能打得太小,太大又沒有足夠的後勤來支撐,那麼只能折中。
夷陵的後勤人員就是那些老弱婦孺,一個月內他們已經制作出四千杆短矛,滕盾的數量足有三千,箭矢對箭桿的質量要求比較高卻不是想做就能做得出來,只有依靠江陵那邊的支援。近期他們被安排製作用芭蕉葉包起來的飯糰。
誰也沒有接到出征的命令,不過製作飯糰意味着即將出戰,這點老弱婦孺們十分清楚。
大約是在南方雨季到來的前期,呂哲考慮到下雨天氣弓箭威力降低,索性也不再向江陵尋求箭矢的補給。留下二十名親兵管理夷陵的事務並向江陵報備之後,他帶着五千精選出來的人以及相關的補給消失在森林的深處。
第一次帶兵出征對於呂哲來說是激動而又忐忑的新旅程,在這種心情下對待什麼情況都是以謹慎爲第一方案,因此他並沒有選擇什麼多路並進的行軍方式,而是合兵一處。
走在森林之中,視野所能及的地方到處都是綠色,耳朵裡聽到的除了同伴們踩踏植物的動靜之外皆是一些奇奇怪怪的動物和昆蟲的鳴叫聲。
沒有被破壞過的原始環境,需要幾個人才能合抱的樹木比比皆是,它們的枝葉十分茂密,甚至可以用鋪天來形容。
在這種環境下,看一眼頭頂的方向,基本上難以透過鋪天的茂密枝葉看到天空,陽光透過樹木的枝幹和葉子過來的光度已經不強,以至於哪怕是在正午森林的光線也依然顯得昏暗。
頂上是幾乎沒有空隙的枝葉,地上的環境更是複雜。
森林的地面有非常多叫得上來和稱呼不出來的植物,它們幾乎沒有空隙地佔據所有能夠佔據的地面。有一些葉子較長的植物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似乎是爲了能夠得到陽光的養分,極力地向天空生長。
清除地面的植物露出的不會是泥土地,而會是植物爛掉的糜泥。人的腳丫子踩在這種地面時總會陷下去一些,走起路來的聲音也就變得比較奇怪,是一種好像在泥漿中行走的拖沓。
森林行軍對待任何一支軍隊來說都是極爲考驗的事情,因爲這種地方根本沒有所謂的路,選擇前進的方向極度依賴於斥候的引領。
前文有提過大秦不止一次對嶺南用兵,這支軍隊領前的隊伍就是對森林行軍有過經驗的徵南士卒,他們之中有不少人不止一次參加過對百越人的征戰而生還,也是因爲有這些人的存在呂哲纔敢於出兵。
呂哲並沒有在行軍的前列,事實上那並不是領軍統帥應該乾的事情。
對於一支軍隊來說,統帥可以不勇猛,甚至於可以說不需要有太多的計謀,只需要統帥能夠老老實實待在最安全的地方發出不是錯誤得太離譜的命令,能夠在出徵之前準備好相應的物資,那麼士卒們也就沒有什麼好抱怨的地方。
從基層爬出來的呂哲當然知道士兵在互相不熟悉的情況下,需要的是一名什麼樣的掌軍者。他也就中規中矩的表現出士兵們想看到的軍官模樣,完全沒有理由去玩什麼特立獨行。
茂是一名斥候,他這時正和三名同伴快速地在綠色的世界裡穿梭。他們三人是整支隊伍的最前導,負責探路做記號的同時還要預防一頭與百越人撞上。
事實上快四十歲的茂以前在楚軍中就是一名斥候,楚國被滅後被俘,一度被押解到北方成爲修路大軍的一員。
說起來可能很奇怪,不過茂認識呂哲,這種認識並不是傳統的“認識”。而是他並不是在呂哲接手夷陵後才知道這麼個人。早在一年前茂就見過呂哲,那是在北方的上郡與內史郡交界處,而那時的呂哲不過是一名屯長。
茂之所以一年之後還能認出呂哲,完全是因爲當時茂在北方的雨季生病,呂哲是秦軍中唯一一個帶着六國戰俘去割草補上窩棚漏雨的軍官。
呂哲當然沒有認出茂,因此別提什麼特殊照顧,不過這並不妨礙茂對呂哲產生好感。
夷陵的南疆難民團中有不少就是從修路大軍中被押到南方,除了茂之外還有不少對呂哲有印象的人。他們自然會對旁人談起呂哲當初的事蹟。
正是這些人的存在,呂哲接手夷陵之後在沒有駐軍的彈壓下才沒有起太大的亂子,其實並不完全是因爲青壯被集中管束,一方面是呂哲的管理方式確實很公平,很大一部分是這些人傳播呂哲當初善舉的原因。
栽樹得果的呂哲完全不清楚這一點,他也不需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