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3章 信息量頗大!

readx;

PS.奉上今天的更新,順便給『起點』515粉絲節拉一下票,每個人都有8張票,投票還送起點幣,跪求大家支持讚賞!

“整個烏孫的資源合起來,肯定是要超過一億貫的,對吧?”劉邦臉上笑得有些輕浮,他說:“他怎麼就那麼敢開口?”

蒙恬一臉的無語,他也好奇難兜靡怎麼就那麼敢開口。

烏孫送了兩個王女正在前去帝國的路上,隨同的有三百匹精挑細選的寶馬,另有一些貂皮和其它種類的珍貴皮草。

帝國目前已經開始在醞釀金、銀、銅三進位貨幣體系,大概是一枚二十克重的金幣等於十枚二十克重的銀幣,一枚銀幣等於五百枚三點五克重的銅幣。簡單而言就是,一貫等於二枚銀幣。

烏孫送往帝國的兩名王女,繁星體重八十六斤,白雪體重八十五斤,等於多少金子?考慮到身份特殊,就乘於百倍好了。

三百匹精挑細選的寶馬,實際上它們的價值還就真不是一點半點,特別是能夠作爲種馬培養的時候,極爲可能創造出一個輝煌的“騎兵時代”。

至於貂皮等其它珍貴皮草,實際上帝國就是缺什麼也不會缺少珍貴皮草,就是一些清單上的附屬品。

“六千六百萬貫要是換成金幣,數量是多少?足夠堆成一座金山了吧!”劉邦怎麼都覺得有些難以理解,他說:“我們……似乎就沒有無償幫助過異邦,是不是?”

蒙恬還真的就很認真地在回憶,無論是秦國或者是哪個戰國,似乎並沒有發生過無償幫助異邦的事情,有的只是一再地發動戰爭,不然哪能將疆土不斷地增加,且周邊的異族數量也是一少再少。

帝國幹得更加徹底一些,至少之前各個有和異族相鄰的戰國,多多少少是會虛僞與蛇一番。但帝國只要發現一個領土相鄰的異族都是掄開膀子,連最起碼的和平接觸一下都沒有,直接開幹。

“沒有,希望烏孫不會成爲我們無償援助的第一個。有了一個開頭……那將會形成慣例。”蒙恬內心裡其實有點陰霾,他注視着劉邦,說道:“烏孫的地理位置相當重要,它是一片地勢高的所在,不缺少險峻山地。一步缺乏平原,最爲主要的是不缺水源。”

確實,烏孫從軍事角度來講是一塊兵家必爭之地,只要是牢牢控制住這裡,等於是控制了西邊進入帝國,也減少了草原胡人可能從這裡侵襲帝國本土的可能性。

烏孫西邊是那些名字比較長的中亞國家,南邊是盆地(吐谷渾),再南邊就是帝國一直沒辦法實施佔領的高原(藏地),北邊越過一些沙漠和戈壁則無垠的廣大草原。

帝國要是不對烏孫實施佔領,所謂的東方和西方貿易商道等於是不掌握在帝國手中。與蒙恬是從軍事角度出發相比。劉邦看重的是商道的建立,那麼烏孫這塊地盤就必須爲帝國所掌握。

“中樞……不會無償援助烏孫吧?”劉邦其實也並不是那麼確定,他說:“爲了達成某些目的,我怎麼覺得中樞有可能會援助烏孫呢?”

蒙恬基本認可劉邦的猜測,皇帝近些年做了不少事情,不管是看得懂還是看不懂,首先帝國越來越強盛是不爭的事實,國家強盛不單單是指軍事力量的強大,還是國庫與民間收入的增加。

皇帝要緩慢地來改變擴張策略,比如需要裁軍的前提下。不再同一時間段同時進行多場會戰級別的戰役,那麼在徵北戰役發動之後,除非是必須的前提下,沒可能再發動大型的徵西戰役。

在帝國不在西域發動戰役的基礎上。不管是物資還是兵力都沒可能傾向於西邊,就是在這種前提下烏孫有存在的必要。

既然烏孫有存在的必要,中樞就不會百分百地排除無償援助烏孫的可能性,只是沒可能說按照烏孫提出的清單來,差別是援助多少。

“我沒有忽略的話,帝國近期討論的立法中。關乎到對外事宜必須取得二府和二署的半數通過,然後呈給陛下,陛下若是不表表意見,則以二府和二署的投票結果作爲標準?”劉邦很注意一些邸報的,他掐着指頭說道:“執政府一直認爲軍方需要適當地約束,不會同意在徵北戰役發動的同時開啓徵西戰役……至少是不會同意西域的帝**隊有什麼太大的動作;太尉署近期被裁軍的事情攪得有些複雜,安排退役復員那些事都忙不過來,怎麼都沒有功夫管西域的事情;將軍府倒是會同意西域大動,他們現在是執政府贊成的,只要找到漏洞就會反對;檢察署的話語權還不大,他們不會輕易發表意見。”

蒙恬含着微笑靜靜地聽着,心裡在想什麼則不可而知了。

帝國有點怪,特別是皇帝看上去更怪,任何一個君王都恨不得將所有的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帝國皇帝明顯是持續地在將權力平攤下去。

中樞指的皇帝、執政府、太尉署、將軍府和近期新晉崛起的檢察署,大概是近一兩年皇帝先是不留痕跡地將一些權力的行使權轉交到各個部門,只是保有決策權,然後沒等大家反應過來,一個叫作“法案”的東西突然就出現了。

法案是什麼玩意?其實懂的人真心不多。

近一兩年大多數官員都發現了一點,他們提出的意見只要有效,通常是會被記錄並存檔,某一段時間後會被拿出來在大朝會進行討論,只要不是出現太多人反對,那項建議就會歸納到“補充條例”的檔案裡面去。

那樣就算完了嗎?不!像是有一些地方官吏收到什麼行政指令,會去詢問民間的羣衆,比如哪一項東西好不好,然後進行數據整理。等待收集到足夠多的民間意見,那項“補充條例”就會被某個官員提出以律法形式確定的方式,正式成爲律法的一部門。

好高級好先進的樣子啊?但不得不說的是,這種事情還真就不顯得特殊,不就是換成了以前的民間三老收集意見向地方官府彙報,然後再由地方官府彙集向中樞,經由中樞的討論再選出可執行的意見。形成國家律法的一部分嘛!

帝國改了一下方式,是先建立起一個框架,由上而下向民間收集類似於民調之類的數據,但其實根本意義上是屬於“換湯不換藥”的一種。由被動轉爲主動。

如果說帝國近期的改變只有關於法案的確定方式那就太簡單了,皇帝以前對軍權最爲重視,其它方面雖然是一手抓住但卻很少在細節上進行操控,最多就是在大方向上進行把關。近幾年來皇帝已經不再提出什麼建設方案,甚至連細節都已經不再過問。只是仍然保留着把關的權力,但是已經有兩個年頭不再否則任何民政提案。

文官集團會喜歡皇帝放權,因爲只有放權的皇帝才能夠讓文官系統擁有更多的自擇權。不說文官集團追求自擇權到底是基於什麼出發點,但有一點可以絕對的確認,那就是文官集團的思維通常都比較活躍,他們有太多太多的理念想要完成,前提就是擁有治理選擇權。

武將集團估計纔是最不希望皇帝放權的集體,特別是皇帝“專寵”軍方爲前提之下,一個強硬把控所有權力的皇帝纔會是武將集團最爲樂意的。從某些方面來說,軍人的特性就是服從強大領導者。除非是有什麼難以告人的野心,否則都希望能夠有一名傾向於自己的強權人物來進行庇護。

包括勳貴集團也不希望皇帝過度放權的情況,只要不是皇帝太混賬或者勳貴有野心,不然皇帝和勳貴其實應該是最天然的聯盟,畢竟都做到勳貴這一階級上來了,只有社會形態保持固定,他們才能安然地享受富貴,甚至子孫後代也能更久地被餘蔭所保護。

蒙恬卻是不能表達什麼,他畢竟與沒有軍職的劉邦不同。

呂哲從建立軍隊的那一刻起就留下了“後門”,既是類似於政~委角色的典校。後面也發展出了只對皇帝負責的軍隊法官(憲兵)這種系統,對於一些有野心的人最爲難受的是軍餉制度的確立。

軍隊的思想、行爲、福利,三樣東西都被皇帝給牢牢地掌控,註定皇帝對軍隊的控制力會無限提高。同時。因爲文官日益明顯對軍方產生的壓制思想也註定了一點,那就是軍方會無限渴望得到來自皇帝的支持。

如果說皇帝只是在思想、行爲和福利上在對軍方施加影響絕對是錯了,還有那個一個固定時間將領調動的慣例爲某些事情上了一些保險,註定了哪怕是有領軍人物想要反叛不會那麼輕易。

在這種現實背景之下,皇帝掌握了絕對的武力,估計也正是這樣纔對地方官進行最大的放權?

“聽聞。一項關於設立上、中、下三院的議題也在帝都熱烈討論?”劉邦臉上帶着垂涎,他說:“上院是由勳貴組成,佔了總席位的百分之三十五;中院是由有產者組成(工廠主),佔百分之三十;下院是由民間組成?”

那個“民間”只是一個統稱,實際上包含了幾乎所有羣體,但其中固定的四成是軍方傷殘退役的士兵。

關於上、中、下三個院只是被呂哲拋出去,連正式的議案都不是,那又是呂哲思考“長治久安”的一項嘗試。

“是有這麼一回事的。”蒙恬有過特別的關注,他說:“事情非常複雜,不過聽說遙遠的希臘已經在執行類似的治理?”

劉邦就是知道希臘的很多國家都有元老院什麼之類的玩意纔會垂涎的嘛!他聽使節團的一些希臘裔講,在一些希臘的國家中,國王並不是最大的,有些還是神職人員最大,有些是議院議長。

實際上吧,劉邦真沒搞懂什麼議院議長是什麼玩意,對神職人員比國王還大也表示不能理解,但並不妨礙他想要成爲一名有影響力的人,特別是能夠在一些事情上可以左右國家的走向?

神職人員?這個稱呼要是在十年前,大概會是被理解成“巫”,因爲華夏也只有“巫”是侍奉神靈的一種職業,而“術士”其實根本不被認爲能和神靈扯得上關係。至於“道士”?現在有道士嗎?黃老學派還沒有轉職,哪裡有什麼道士。

目前帝國有神職人員,不過他們侍奉的不完全是神明,主要是擔任一些陵園的職位,如在國家建立的烈士園任職祭師。

民間的喪葬業務,以前是墨家和儒家搶着幹。現在墨家幾乎沒落,沒沒落的也轉到了“工”這一個行業,基本不再插手喪葬。儒家?他們覺得自己的檔次變高了,也根本不再插手喪葬,畢竟都是識字的讀書人了嘛!(搞得好像其他人不識字似得)

說得越多,劉邦的心情就越鬱郁,這種鬱郁是隨着徐志和韓信撤軍回來更加重了。

“只斬首一千四百級?冒頓和宛國那邊的騎兵根本不進行正面交戰?”劉邦似乎記得蒙恬也透露了一些徵北兵團那邊類似的情況。

韓信蹙眉說道:“是的,他們現在並不與我們做正面的交戰,整個過程都是在運動中進行。”頓了頓,帶着思索,像是在自言自語:“我們的突擊騎兵很難在運動戰中追上完全的輕騎兵,必須想辦法改變這種情況,不然戰事極爲可能長久化。”

劉邦不懂軍事,他只知道一點,徵北兵團那邊打得越久,帝國重新將注意力轉到西域就得需要更多的時間,而他們就會被拖在西域更久。

“宛國那邊在戰後派出了一支使節隊伍。”韓信重新看向劉邦的時候,看到的是一副愁眉苦臉的表情。他說:“那支隊伍中也有冒頓的人。他們似乎是想要與帝國取得和平?”

“啊?”劉邦聽得一愣,比較困惑地問:“和平?什麼和平?”

韓信並不關心那些,隨口說道:“信並不是那麼清楚,好像是宛國和冒頓願意付出一些代價,尋求與帝國解除戰爭狀態什麼的。”

【馬上就要515了,希望繼續能衝擊515紅包榜,到5月15日當天紅包雨能回饋讀者外加宣傳作品。一塊也是愛,肯定好好更!】(~^~)

第44章 江山北望第450章 人心第256章 餘音第89章 嘗鼎一臠第423章 讓冷靜去見鬼!(下)第1058章 無法愉快玩耍第413章 制衡(下)第131章 物傷其類第199章 中原軍團第147章 未雨綢繆第346章 明白人(上)第586章 超乎想像的複雜(下)第16章 暮然回首第127章 出兵,出兵!(下)第338章 言裁軍第133章 成事在人第187章 不讀詩,無以言第194章 共襄盛舉第356章 定論(上)第1032章 改變從正視歷史開始第137章 意外與就緒第974章 如虎如狼第637章 責任與義務(下)第287章 都在遲疑,都在害怕第49章 隔牆有耳第820章 硬傷啊……第644章 泛國民意識(上)第308章 態勢逆轉第696章 何必呢?(下)第740章 第一次(中)第879章 充滿了機遇第537章 早過時了(上)第612章 時光如梭(二)第31章 選鋒將至第282章 新的發現第391章 欲行南下事(下)第89章 嘗鼎一臠第31章 選鋒將至第516章 必要的風險規避第718章 漠南(四)第10章 淳樸的臉第291章 鼠目寸光第434章 謀算(下)第311章 誤會第448章 膽戰心驚(上)第75章 天下黎民第454章 玩火(上)第575章 即將到來的亂世重典時代(一)第463章 強者的自覺(下)第152章 處處烽煙第844章 都沒反應過來第277章 玩場大的第781章 來吧!第791章 可以說粗話嗎?第314章 變局(上)第357章 定論(下)第674章 最後的機會(五)第982章 使節團的尷尬第826章 遙遠的距離第977章 任由蹂躪第240章 三郡之主第134章 心態問題第1010章 張良的無奈第753章 西北第977章 任由蹂躪第216章 秦國的向北向南試探?第337章 未來的沛縣系第610章 什麼叫震撼(下)第283章 甕中之鱉?第150章 由玩笑引發的……第605章 歡呼吧!(上)第152章 處處烽煙第454章 玩火(上)第666章 局部(上)第538章 早過時了(下)第1050章 誰他X那麼缺德!第870章 步伐有點大第596章 萬惡的期盼第336章 妄爲第32章 箇中曲折第394章 伐交(上)第380章 楚使(上)第775章 秦北征第670章 最後的機會(一)第104章 出師不利第1049章 強者等於強盜第194章 共襄盛舉第1007章 捅婁子第186章 財帛正確的運用方式第43章 有功必賞第922章 機會難得第342章 飲勝之宴第1005章 亂來的張耳第525章 要“世界大戰”了?(七)第766章 一切都是爲了子孫啊第302章 緊急時刻(上)第1068章 胡猜亂測第546章 怎麼就沒必要!第261章 真是瘋子第801章 普天之下皆鼓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