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佔有了沒有相應的居民就不算是真正擁有,這點呂哲清楚,但是駱搖是怎麼來發現的呢?
呂哲佔領原本屬於百越的領土設立閩南郡與南海郡已經將近兩年半,自佔領閩南郡和南海郡之後一直在做的就是一些梳理事項。
梳理從字眼上看上去充滿了組織學的味道,可是這些事項無一不是充滿了濃厚的血腥味。沒錯!呂哲派軍前去梳理不是幹別的,就是找出任何一個百越人的部落或人,然後進行一場又一場有針對性的血淋淋殺戮。
大批只能稱得上二流或者三流的部隊進駐閩南郡和南海郡,他們殺掉了大批百越諸族的各年齡層男子,對於婦女只留下三十歲以下可生育女子,只要不是華族血脈就是殺、殺、殺!
任何的擴張總是要流血,不是自己人的血就是敵人的血,不是嗎?在爭奪生存空間的征戰中,從來都是不死你死就是我亡的定律,唯有利刃和鮮血纔是永恆。
不殺掉有敵意的異族男子,難道要留下來給自己找不痛快?哪怕現在這些異族沒辦法也沒能力給自己找不痛快,但是當代事當代解決,難道要給子孫留下禍害?這事呂哲可幹不出來。
閩南郡和南海郡針對百越諸族的探索和殺戮一直都未停止,一些清理相對乾淨的區域卻是在分批進行移民,到目前爲止已經有將近三十萬人被移民過去。對於總面積超過四十萬平方公里的閩南與南海兩郡來說,只有三十萬人顯然是意味着還有大片是無人區,所以移民將會是一種長期工程。
整個嶺南的總面積有兩個閩南郡和南海郡的總和,也就是總面積超過了八十萬平方公里。那要填進多少人才合適,又該花多少年來進行移民?
駱搖顯然是從呂哲向閩南郡和南海郡進行移民才聯想出相關的佔領策略,未嘗也不是爲了穩固後方補給線才強烈要求移民,畢竟有本國黔首居住就代表地方不是空白,有些問題也將得到保證不是嗎?
說到土地面積。呂哲無聊時看着版圖粗略算了一下,他現在的疆域是長江以南的所有土地以及長江以北部分土地,怎麼算總國土面積都超過了三百萬平方公里。
咦,似乎有點不對?呂哲所建立的漢國目前的疆域版圖該是與南宋時期差不多大小,其中秦地以及靠北的部分區域並不算是漢國所有,怎麼還可能比南宋的總國土面積大呢?答案就在於南宋時期的西南有個大理國。而現在可沒什麼大理國,那片土地甚至更靠西南的土地都是漢國版圖的一部分,同時呂哲也在一年前派出水軍上了後世的臺灣島和海南島埋下界碑,因此這兩個地方的面積也被算了進去。
說到水軍,長江的南陵河段呂哲新開了三個造船廠。閩南新設立的泉州和廣州也各自開辦了一個造船廠,再加上原本竟陵就有的那個,整個漢國目前的造船廠已經增加到六個。
竟陵和南陵的四個造船廠主要的開發方向是內河船,噸位基本是不會超過五百料(相當於一百六十噸),泉州和廣州那邊的開發方向卻是大船。
大船有相當多的種類,其實秦國有在山東那邊製造過兩千料的大船(大概是六百五十噸),秦國製造的大船是一種富船模式,也就是說是一種橢圓形看上去像是洗澡盆外形的船隻。最大的船隻更是足有三千料(九百七十五噸)。
按照古時候的單位一料是現代的0.325噸,呂哲自然是延續這個時候的單位習慣,他將造船廠設立在閩南郡新設立的泉州和廣州純屬是一種無奈。畢竟華夏大地最好的造船基地有許多,像是青島或者旅順那邊,可是現在那些地盤並不歸呂哲所有,不是嗎?
泉州和廣州從隋朝期間有造船的歷史,真正得到大規模開發的朝代是在北宋期間,那個時候的泉州和廣州的造船量達到了世界的百分之七十。曾經創造過一年之內連續下水三千艘五百料以上的船隻。
山川地理的變化會有,但是呂哲認爲既然北宋時期泉州和廣州就有優良的天然海港。在上古先秦也必然存在,派人前去勘測的時候果然發現了天然海港。又在其附近區域發現大批的硬木樹種,自然是要在兩地分別建立造船廠。
呂哲並非專業的海員,也沒有學過怎麼造船,但是在信息量極大的時代,無論是看科普節目或者網絡,怎麼也是有點相關知識。他首先提出的是龍骨概念,隨後又將艏尖破水原理簡單的描述一下,隨後就丟給專業的人前去研究了。
造船要有龍骨,沒有呂哲干預的話,龍骨理念還要到宋朝纔出現,那個時候尖底海船甲板平整,船舷下削如刃,船的橫斷面爲v形,尖底船下設置貫通首尾的龍骨,用來支撐船身,使船隻更堅固,同時吃水深,抗禦風浪能力十分強。歐洲船隻於十九世紀初纔開始採用這種龍骨結構,比華夏晚了數百年。
呂哲將造船的基礎概念提早了整整一千多年,雖然還只是一種需要不斷研究和實踐才能成熟的技術概念,但是可以想象會出現何種影響,這種影響還將隨着呂哲的不斷干預而增大。
早在一年前廣州那邊的造船廠已經設計出兩種款式的概念圖,他們設計出來的船隻分別是三千料的一種加了龍骨的傳統澡盆外觀樣式,另一種是隻有一千兩百料的類宋朝時期外觀造型。
呂哲這個外行看不太懂船隻的設計圖,他只知道澡盆式外觀的船隻只適合內河行駛,想在波濤洶涌的大海用這樣的船隻航行對水手的考驗不是一般的大,理所當然就否決了澡盆外觀的這一款,認爲應該加大力度研究類宋朝的那一款。
事實上宋朝的船業發達所帶來的結果就是造船技術得到足夠的累積,那個時候造出來的船隻與現代的外型幾乎已經沒有差異,算是一種經得住考驗的科技累積了。
再重複一次,呂哲不是專業的造船工程師,他的干預只能提供一個大的方向,至於該怎麼造才能造出合格的船隻,只能是靠專業人士不斷的研究和實驗了,他之所以重視造船並且提出海航的觀念是帶着強烈的軍事意圖。
想要攻略更西南的區域,依靠大海來長途奔襲遠比走陸路要省時省力,同時對後勤的難度也肯定是要降低非常多,呂哲所設想的是依靠沿海路線來成爲一個攻擊方向,選擇在南亞的某個地方登陸並打下一片沿海基地,隨後逐步向內陸擴張,到時候就是形成兩路的進攻路線,遠比單單從陸路的進攻要好得多,也能使得地方變成雙線作戰。而這個還只是短期之內針對南方的軍事目標。
在長久的規劃來說,等待要對中原或者遼東動手的時候,那時因爲長期對南亞進行跨海作戰必然已經累積了足夠的經驗,對於該怎麼登陸和後勤上的持續補給肯定變得成熟,呂哲正式出兵北上,陸路進發又在列國的背後開出一條戰線,豈不是又是一場南亞征服戰的重演版?
到目前爲止,泉州和廣州的造船廠已經定型不下於三款三桅兩千料的戰艦,並且已經實際造出來並經過試航,事實證明這種船隻……怎麼說呢?借用風力速度是不錯,大概是能達到八到九節,但是海浪一大風更大的時候,它們都毫無意外悲劇的側翻沉沒了。
內河的經驗和技術到了大海肯定是不一樣的,而恰恰那些造船的人員都是用內河的經驗和思路在造海船,註定其要渡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悲傷苦日子。
呂哲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等待,他更加清楚一次的成功是用無數次的失敗來研究出正確的方向,所以最讓他關注的不是沉沒了多少實驗性質的船隻,是船能夠沉但是人要保住。
有很多時候也不得不令呂哲納悶一點,他除了因爲學的是專業的工程學,穿越之後改變最多的是關於工程類的技術,他很好奇那些非專業的穿越同行們是怎麼一一很快做出了那麼多的偉業,似乎是無論怎麼困難的事情三言兩語不用實驗就馬上獲得成功,到了他的手上怎麼造出一艘在海上經得起考驗的船隻都那麼困難?
還是有一些值得安慰的地方,至少冶鐵技術沒呂哲多麼干預都在變得成熟,大量的鐵質兵器出產下,青銅兵器正在逐步的退出以前是呂哲軍現在是漢軍的舞臺。不過終究還是產能略顯不足,大軍每個階段都在逐步更新兵器,在農具上進行更新換代可能是要等上一段時間了。
做什麼都不可能會能一蹴而就,但是有些東西一旦不去追求就永遠不可能獲得成功,就像是駱搖明知道南征軍團現在壓根就沒可能在後勤線未建立起來之前與甌雒國爆發大規模的交戰,他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派出小股部隊試探或者叫騷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