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天氣在夏季時並不如北方炎熱,若是有溫度計的話,能看出室外溫度不過是二十五度左右。
這樣的天氣十分的溫和,再配上夏蟬的長鳴,森林之間的鳥啼,瞭望過去自是一片大好風光。
遠方出現了一片一片黑影,他們的速度看去很快,離得近一些的時候,轟鳴的馬蹄聲在曠野響徹,一隊又一隊騎兵在擴寬的道路上馳騁而過。
韓信所率的百騎自然是這些騎兵之一,他們早在一個月前就已經受命從南陵開拔,中途停在了陳郡的慎進行短暫的休整,隨後又繼續向東北方向行軍,經過四天的跋涉終於是接近了季布將軍所駐紮的相縣不足十里。
所有北上的部隊無論是朝什麼方向行軍,基本上都會在魏國或是韓國的疆土停留休整一小段時間,有人說那是敲打最近不怎麼安分的魏韓兩國,更多人的對這樣的說法並不贊同。
魏國和韓國,她們的國土面積在四年之內只得到過一次增加,還是在嶺南區域各自多了方圓百里的飛地,這還是魏韓派出部隊參與清剿嶺南土著才獲得的酬勞。
從復國到現在差不多五年過去,魏韓兩國一直都是保持那種半死不活的局面,畢竟疆域小人口又不多,想折騰點什麼也沒有相應的潛力,她們是依賴於漢國的保護才能得到安穩日子,失去漢國的保護國祚能不能保住很成問題,該是不會那麼不理智招惹漢國不痛快纔是。
當然,都是在胡亂猜測,誰也不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不過空穴不會來風,必定是發生了什麼事情纔會有這樣的風聲。
楚國被漢所滅之後,魏國和韓國確實是被嚇着了。他們之前一直認爲呂哲所領導的漢國並無意於列國爭鋒,與楚國的征戰也不過是因爲項氏屢次進犯和陰謀,該是會不滅列國國祚。
魏國和韓國那麼想實在太傻太天真了。不是嗎?可是他們那麼想並不是沒有理由,概因當時的呂哲所表現出來的侵略性只是針對於百越,若是呂哲想要擴土不但是魏國和韓國隨時可以撲滅,呂與項第一次會章郡之戰後,呂哲也有能力直撲會稽郡滅掉楚國而沒有那麼做。一次兩次沒什麼,呂哲有多次可以毫不費勁就能吞併魏韓並滅掉虛弱的楚國。可是一直沒那麼幹,假象也就造成了諸多人的誤判。
楚國滅亡是一擊警鐘,總算是讓魏國和韓國看到了呂哲的猙獰不止是針對百越,他們理所當然會害怕,那麼各種小動作也就無法避免。
在面臨危機的時候。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選擇,有相當多的人會選擇提前與漢國搭上線,也會有人選擇未雨綢繆的抵抗,魏國和韓國的官員理所當然就自己分成了兩派。
因爲局勢變動而不得不提前北上的漢國自然是不會容忍在這個關頭魏韓礙事,必要的敲打那是自然,另外也拿出了當初的誓盟條約,要求魏韓出兵跟隨宗主國北上進行戰爭。
魏韓內部怎麼鬧需要用很長的篇幅來進行描述,鑑於這兩個國家對大勢影響不重。着實也沒有必要詳細描寫,只能簡單的提到結果,那就是兩國的軍隊除了留下保護王都的戍衛軍。基本已經隨漢軍北上參戰。
韓信他們這一批騎兵後面就有三萬韓軍和五萬魏軍,另外就是十萬的漢軍,其餘就是魏韓兩國徵調的二十餘萬民伕和漢國這邊的三十餘萬輔兵押送輜重。
說實話,軍隊並不只是士卒出征打仗那麼簡單,國戰自然是需要士卒勇猛廝殺,但是與之並重的是國力上的支持。所謂國力其實挺複雜的。包括了後續的兵源,充足的物資。而這些都需要用到人力,因此國戰規模動用直接服務於戰爭的人口從來都不會太少。
漢軍北上的第一階段。國防軍序列中的第一軍團和第二軍團已經先期北上,服務於這十萬戰兵的輔兵是三十萬人,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北上的道路一直是充滿了裝載物資的馬車和護送人員,連綿起來一度超過六十里的長度。
韓信所謂的是第五軍團序列,該支國防軍大建制下的軍團爲騎兵軍團,是在一個月前剛剛完成整編,他們整編期間第一騎兵軍團和第二混編軍團早早就開拔北上,兩支軍團回合了季布所部似乎已經針對相縣周邊的齊、燕、趙三國聯軍進行了幾次局部作戰?
其實也不該說是局部作戰,只能說是一些斥候戰之類的性質,個別斥候戰因爲齊、燕、趙聯軍打着打着聚攏的人多了,漢軍這邊理所當然也要呼喚幫手,那麼千人級別的交戰也就爆發了。
漢與齊、燕、趙之間的交戰還不能叫戰爭,只能說是局部摩擦,華夏到目前爲止還是講究宣而戰之,推而廣之的就是打出師有名的戰爭,只有在雙方之間的某個君王寫宣戰書遞交給某國的國王之後,雙方纔算是正式進入戰爭狀態,戰事的規模也纔會大的起來。
看上去很幼稚?其實不然啊!這是因爲春秋戰國是多國並立,國家之間總是要顧及一點臉面講究一些信用……好吧,其實就是大軍調動從來都不可能絕對隱秘,某國一調動大軍幾乎是被周邊的國家知道了,除非是哪個國家遲鈍到無可救藥,不然基本是沒有打大規模突襲戰的可能性。再則,現在可不是什麼自覺性爆棚的年代,出師總是需要名義,一是給士兵一個奮力作戰的理由,二是用那個名義收刮國內黔首的勞動果實,是提升軍隊士氣也是累積物資,該做的前奏要是小了,士氣不足倒是能鼓舞,收刮的物資不足難道讓士兵啃草作戰?
韓信是在十六歲之後才進入軍中,剛開始是被分配到閩南郡去當駐軍,他剛剛進入軍隊的時候身份就是一個小兵兵,並沒有因爲與呂哲的特殊關係而獲得什麼太高的待遇。
閩南郡漢國已經佔據了四年,四年來與土著的大戰沒有,但是土著襲擊漢國駐軍、黔首卻是幾乎沒有停過,漢軍當然也從未停止過清剿土著,互相之間殺來殺去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躺在那片土地上。
熟讀兵法的韓信軍事知識自然是不少,但是因爲長時間研讀兵書嘛,自然是沒有多少時間用來習武,只是多多少少有鍛鍊和修習武技的青少年。所以說實話他就是一個理論很高,沒有實踐,本身武力值能有個六十就算高了。
呂哲當然是知道韓信武力不怎麼樣,要是韓信有足夠的武力值,呂哲其實是想讓韓信去與南征軍團序列,讓韓信在交戰相對激烈的甌雒國戰場先行得到鍛鍊。
考慮到韓信的三腳貓功夫應付甌雒國正規軍有點難度,呂哲也只有按照玩遊戲的方式來,先把韓信丟到難度值比較低的地方去鍛鍊,畢竟閩南郡殘餘的百越人越來越少,長期的剿殺之下都快從石器時代回到木頭時代,凡有穿上甲冑面對這樣的對手,除非是自己不想活了,不然一個六十武力值的傢伙與袍澤協同配合想死真不是那麼容易,何況乎呂哲也暗中安排了兩員保護自己的甲士對韓信進行保護。
韓信在閩南郡的歷練不過是適應軍旅生活,進行一些低難度的血腥搏殺,壓根就沒有任何機會讓自己學到的兵法知識得到運用,因此對於這孩子來說,屢次參與駐軍對百越的反擊和圍剿雖然是個不錯的體驗,但是在閩南郡的駐軍生活是極其的枯燥外加鬱悶。
索性是韓信沒有仗着與呂哲關係特殊要求什麼,也沒有寫信給呂哲索要任何特殊待遇,不然韓信估計是會被呂哲丟在閩南郡到天荒地老,一直到認清軍中沒有什麼特殊捷徑爲止。
在韓信軍功累積升任爲什長之後,他窩在林子中與野人來來回回廝殺的日子總算是到頭了,而他從士兵到什長的過程只用了不到兩個月,其中自然是有呂哲特意的將他安排在廝殺相對激烈的地段比較容易累積軍功,另一部分也是因爲他軍事知識底子足有足夠的能力。
成爲什長的韓信被調往會稽郡的丹徒,這是一個比鄰齊國東海郡的縣城,他這一次成了一名伺候序列的什長。
漢國與齊國在那個時候不是什麼敵國,相反因爲齊國需要支持燕趙的關係與漢國的貿易往來非常頻繁,可以說是處在一個相對的蜜月期,不過雙方在邊境上的情報偵查卻是十分的頻繁,兩國的斥候在偵查地形時遭遇也就是互相驅逐並沒有搏命廝殺,韓信就是在這麼一個背景之下,幾乎是沒什麼生命危險度過了騎着馬到處進行地形偵查。
再之後,當了半年斥候左右的韓信佔了有經過系統化學習的便宜,屢次記錄地形嚴謹,繪畫地形圖也算專業,又因爲功勞的累積從什長升爲屯長,臨時被調動往魏國參與一次針對巨盜的捕殺,利用自己的知識和實踐非常簡單就完成任務,總算是有資格升任百將,回到南陵通過考覈成爲百將就又被呂哲丟進了整編中的國防軍序列下的第五騎兵軍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