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整軍

清晨,李虎把鐵鷹請進了王府,和他商量延請龍竹大仙的事。

鐵鷹考慮良久,問道:“你確定想這麼做?”

“我一定要把林沖救活。”李虎說道,“我非常需要他。方小兒說,只有龍竹大仙才能救他,所以……”

“你也懂醫術,林沖能不能救,難道你不知道?”鐵鷹說道,“方小兒因爲沒本事救人,被你逼急了,只好信口胡謅,他知道什麼?他不過以爲神仙都能救人,但龍竹不是神仙,他不過是個天師道的大師,在遼東有些虛名而已。”

“他精通醫術嗎?”李虎問道,“一般得道高人都精通醫術,或許龍竹就能救他一命。”

“龍竹的確會畫符救人,但龍竹知道王者之子的底細,一旦他看出你是假的,後果難以預料。”鐵鷹對此心存戒備,不敢面對龍竹。

“不會,肯定不會。”李虎非常肯定地說道,“既使他知道我是假的也不敢說出來,他有什麼證據證明我是假的?現在他的聲望還能超越我嗎?”

鐵鷹想了想,覺得李虎的話也有道理。換作自己是龍竹,自己也不敢隨便亂說話。如今李虎地位穩固,實力強悍,說李虎的身份是假的那不是找死嗎?再說七八年過去了,當年的小孩長大了,連鬍子都長出來了,早變樣了,龍竹既使有所懷疑,但只要自己一口咬定這是真的,他又能怎麼樣?龍竹總有一天要到大同來,自己遲早也要面對龍竹,這件煩心的事還是早點解決好。

“那就依你。馬上派人去燕京請龍竹北上大同。”鐵鷹說道,“我親自到奉聖州去接他。”首要解決的就是確定整軍方案,爲此李虎下令把各地地軍帥們都請回來。

經過幾天的激烈爭論,軍帥們基本上接受了府司的整軍方案。

這個方案首先修改了將兵法。軍隊地編制爲軍、將、營、隊四級,其中基層的“部”級編制改爲營(指揮)級編制。原來一個“部”二百五十人,一個將十個部。但在實際作戰中,這種編制弊端很大,不利於指揮,於是李綱根據大宋系將軍隊的編制,改“部”爲“營(指揮)”。每營(指揮)五百人,這樣一來,依據最新編制,一軍轄四將,一將轄五營(指揮),一營轄五隊,一隊一百卒,上下級別的指揮系統由此得到了精煉。

漢王李虎和王府直接指揮軍隊。根據鎮戍區域不同和出征地需要。在調用多個軍地時候。則臨時任命統制。統率兩個或多個軍。如果戰事規模較大。同時出現多個戰場。則任命都統制。用以統率統制和軍帥。統一指揮作戰。

在兵種配備上。除了步軍、馬軍外。軍帥們根據歷次大戰地經驗教訓。提出了建立馬步聯合軍。即在一個軍中設兩個步將。一個騎將。一個選鋒(wei)將。就是以馬代步地步將。這可以大大增加戰鬥力。

義軍馬上要西征。西北地區地形複雜。党項人擅長馬戰。作戰時常常利用地形進行大範圍地迂迴穿插。然後實施突襲圍殲。建立這種戰鬥力較強地馬步聯合軍。可以在局部戰場上形成優勢。一旦與敵遭遇。即可結陣堅守。固守待援。

爲了讓馬步聯合軍迅速形成戰鬥力。首先需要一批強悍地士卒。一批久經沙場地將士。於是軍帥們爲了讓自己地軍隊成爲新軍。各出高招。拼命爭奪有限地名額。新軍實力強悍。打勝仗地機會多。功勞大了。將士們不但賞賜多。軍帥們也能獲得豐厚地利益。這種好事誰願放棄?

這時候侯概、張高兒、張關羽和胡家勇等各地鎮戍軍帥都回來了。侯概第一個提出來主動放棄補充傷損。就以現有兵力整軍爲四個將。成立新軍。飛雲軍現有兵力大概爲六個將。他順勢拉擾張高兒。要求把多餘地兩個將調撥給張高兒地閻王軍。他和張高兒鎮戍奉聖州。是兩軍統帥。他把自己地軍隊調給張高兒。事實上等於控制了張高兒地閻王軍。如此一來他既保住了自己地軍隊。又掌控了奉聖州地軍權。何樂而不爲?

張高兒地閻王軍只剩下三千多人。如果侯概調給他兩個將。再加上從奉聖州義勇中挑一些勇士做爲補充。閻王軍不但得以重建。還能迅速形成戰鬥力。他當然願意了。但他不願意給侯概做小弟。

李虎答應了侯概的請求,允許他地飛雲軍改爲馬步聯合軍。

張高兒馬上提出要求,他也要建新軍。此次大戰,閻王軍損傷驚人,沒有功勞還有苦勞,他提這個要求合情合理。李虎沒辦法,也答應了。建馬步聯合軍的投入很大,戰馬武器都要配備,尤其是士卒,更要從各軍中調配一些驍健之士以爲補充,所以名額有限,這樣侯概和張高兒就不可能在一起了,兩軍肯定要分開駐守不同地地方。

侯概明白張高兒的心思,對他地做法十分不滿。

其他幾個軍帥一看,嘿,這辦法很不錯嘛,雖然兵力少了,但實力卻強了。實力強了說話就有份量,這種好事不能讓侯概和張高兒兩個大馬賊搶去了。

李虎這次整軍,很大目的是削弱軍帥的兵權。比如怨軍兩個軍鎮戍、打仗的時候,胡家勇是統制,但一旦怨軍撤回大同,他就無法繼續統軍了,因爲統制一職兵罷即撤,他只能在家裡混日子了,當然了,李虎肯定會給他安排一個職務,有名無權而已。

在這個亂世中,誰願意放棄兵權?李虎算是人中龍鳳了,但他掙扎了好幾年,結果還在爲生存而廝殺,所以爲了自身利益考慮,軍隊無論如何不能放,這可是亂世中立身存命的本錢。爲此一幫軍帥們寧願在軍隊裡待着,也不願到府司做個閒職。

雲朔軍的贏秦跟着跳出來了,他也不要傷損補充了,就以目前的四個將組建新軍。

怨軍胡家勇、黑山軍董仲孫也主動提出放棄補充損失,以目前六個將的兵力來組建三個步將、二個選鋒將、一個騎將的聯合新軍。

大家都爭,神龍軍的獨孤風和雷霆軍的李錦當然不甘落後了。我們是大山會盟的老班底,建新軍的事怎能丟下我們?“總帥,你把我們的兵力補齊了,我們保證在三個月內完成新兵訓練,戰鬥力絕對不比其他軍隊差。”

李虎面有難色,心裡卻暗自高興。他沒想到這個提議竟會產生這種出人意料的結果。本來以現有新兵、降兵和雲朔義勇的數量難以補足各軍的編制,但各軍軍帥爲了增加實力,竟然主動放棄了編制。你們不要了,那我可就不給了。

李虎和董小丑、霍六哥、李綱、胡塗等人仔細商量了一下,隨即正式宣佈,怨軍、黑山軍、飛雲軍、閻王軍、雲朔軍、武勇軍、神龍軍、雷霆軍等八個軍組建馬步聯合軍。

接着李虎宣佈,白登山大營裡的新兵除了補充部分軍隊的傷損外,其餘士卒即刻組建虎烈第七軍。第七軍軍帥盧俊義,副帥羅蘭。

整軍之後,虎烈馬步七個軍共二十一個將,怨軍、黑山軍、渤海軍各六個將,飛雲軍、閻王軍、雲朔軍、武勇軍、神龍軍、雷霆軍、義勝軍和驚雷軍各四個將,梁山軍兩個將,加上鐵衛軍一個將,總共十九萬軍隊。

這個軍隊的數量的確太龐大,以一個雲中路的財賦收入肯定養不起,所以接下來的話題自然而然就是精簡府司和州縣,想方設法開源節流。

去年李虎佔據西京收復山後諸州之後,爲了迅速穩定山後形勢,沒有對山後諸州的府署做出任何改動,從機構到官員基本上全部保留,後來也就是把帥府和西京留守司合二爲一了,所以機構和官員都很臃腫。

西京大戰結束後,財政陷入危機,除了壓縮軍資開支外,另外一個重要舉措就是精簡機構和官員。

李綱考慮到藩鎮的權責不能和汴京造成衝突,尤其不能顯露出圖謀自立的野心,他把雲中路的機構精簡到了極致。

漢王虎烈府和制置司合二爲

府司設長史一人,司馬一人,左右司馬各一人,軍事判官一人,支使一人,掌書記一人,奏記一人,行軍參謀一人,少尹兩人、司錄參軍事兩人,功曹、倉曹、戶曹、田曹、兵曹、法曹、士曹參軍事各兩人。

上述二十七人和漢王李虎組成了雲中藩鎮的中樞,軍政財商等所有事務都由中樞官員處理,最後由漢王裁定實施。

府司軍政各設一套機構。民政之首是長史,兵事之首是司馬,兩者各不關預。

大同府和朔、應、蔚等州按宋制,設治府、知州,下設知縣,形成路、府州、縣三級制。

路一級機構就是府司,主掌一路軍政。府州一級長官同樣主掌軍政,知府知州在負責民政的同時,還是府州之將,負責統領府州鄉兵戍衛地方。知縣職權也是一樣。

這樣一來,路府縣三級機構全部精簡,官員也隨之大量裁減。所裁官員掾屬一部分被集中到大同,準備在收回雲內諸州後予以安置,還有一部分則予以遣散,回家種田放牧做回易都可以,總之要自謀生路了。

第93章 御駕親征第62章 永不放棄第6章 奇蹟第14章 千古鐵律第36章 虎王瘋了第7章 下雪第90章 北伐時機第30章 商賈的詛咒第21章 海盜第14章 女兒長大了第51章 極度被動第45章 又深又大的坑第24章 風雨欲來第14章 女兒長大了第64章 貴重之禮第65章 突圍第七日第19章 金兀朮和哈迷蚩第27章 毀滅自己第38章 不是我的我不要第53章 你還想跑?第8章 追殺第43章 北上第30章 發財了第28章 警告第72章 漫長之路第67章 矛盾激化第10章 大石求援第70章 靈魂掉進了錢眼第37章 喀羅川的噩夢第21章 摧枯拉朽第23章 突圍第十二日第91章 黃雀在後第29章 察哥的決斷第40章 党項人的悍將第42章 連續出擊第58章 得失之間第69章 白銀貨幣化第59章 一進一退第97章 分歧第46章 鹿死誰手第94章 不要上當第50章 中國的草民第41章 他們在騙你第35章 一隻虎崽兩條狗第36章 崩潰第100章 衝陣第19章 海上之盟第8章 再吃一坨子第87章 驅虎吞狼第35章 有失必有得第94章 殺將第55章 誘敵深入第47章 黑山鐵騎第87章 閹豬的小方第45章 獅子和狼的戰爭第62章 永不放棄第54章 只要腦袋第96章 約定第94章 大家都是兄弟第56章 忠誠第64章 致命決策第53章 你不仁我不義第33章 帶錢了嗎?第70章 田賦貨幣化第68章 大結局第41章 代價第12章 都是我殺的第27章 敢勇悍卒第55章 開始攻擊第51章 談笑間第98章 黃金谷第80章 女真人的目標第43章 出頭鳥第50章 奔襲第56章 自食其果第4章 你跑得掉嗎?第59章 做人還是做鬼第79章 我拿什麼來拯救我的大宋?第24章 童貫之痛第48章 西北農夫第64章 梁山好漢第89章 胃口太大第44章 隱患的出現第17章 城頭變幻大王旗第62章 賣人質第30章 逃跑第63章 我不會離開第61章 前浪死在沙灘上第50章 合圍第15章 我很掛念第11章 兵貴於精第82章 騙人騙到這份上第64章 馬哥來了第46章 鹿死誰手第13章 天亮了第62章 我當然要搶第13章 國是第61章 對策第70章 濮陽戰場第77章 契丹人的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