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速度

武勇軍、雲海軍的建制和虎烈軍一模一樣。整編起來非常快,這裡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軍隊的歸屬問題,一旦張關羽和吳撞天接受了整編,他們就失去了對軍隊的擁有權,李虎隨時可以把他們調離軍隊。

李虎當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當即接受了兩人的整編要求。

“既然整編,那就需要一段時間,刀帥和龍帥隨我行動,毛帥則率阿巴頓的虎烈二軍、王貴的虎烈十軍、十一軍,還有羅蘭的虎烈十二軍做爲選鋒軍,於十五日從長沙出發,攻打洪州。”

毛軍、張關羽和吳撞天毫不猶豫地接受了李虎的安排。

二天,李虎下令,整編武勇軍和雲海軍,武勇軍整編爲虎烈四十一軍,雲海軍整編爲虎烈四十二軍。王淵在山東整編了辛興宗、王德和劉豫的軍隊,番號從虎烈三十四軍到四十軍,共七個軍,所以這兩支軍隊的番號緊隨其後。

二月十五日,毛軍率選鋒軍從長沙出發,南下經醴陵進入江南西路的袁州。

阿巴頓和羅蘭率馬軍日夜疾馳。速度極快。袁州守軍措手不及,治府宜春一日之內即告失守,袁州知州獻城投降。

緊接着,大軍沿着渝水殺進臨江軍,臨江軍治府清江失陷,城內官員和守軍聞風而逃。

二月二十三日,虎烈軍殺進洪州,直逼洪州治府南昌。

南昌守軍大驚失色,急報宣撫使童師閔。童師閔此刻正在江州,親自指揮劉錡、曲奇兩支大軍戍守長江防線,突聞虎烈軍從陸路殺進,並且已經攻佔袁州和臨江軍,正直殺南昌,當即慌了手腳,不知如何是好。

劉錡勸他率軍回防,務必守住南昌,南昌若失,則大軍後路被切斷,陷入腹背受敵的窘境,最後必定會丟掉整個江南西路。江南西路丟了,東路則完全暴露在虎烈軍的攻擊之下,如此整個長江防線岌岌可危。

劉錡主動要求率軍回防,但被童師閔拒絕了。

中原大戰,辛興宗和王德率八萬主力投降虎烈軍,導致應天府丟失,淮河防線丟失,江淮大片疆域就此易主。更爲致命的是,山東金軍竟然因此全軍覆沒,江寧聯合金國抗衡李虎的策略就此宣告失敗,整個東南形勢因此陷入危局。杭州的老皇帝和童貫等人沒有檢討自己的錯誤,反而把所有的罪責一股腦兒推給了西北人,認爲正是西北人的背叛讓大宋國祚瓦上加霜,搖搖欲墜。這一觀點傳遞到前線,西北人隨即成爲防備的對象,所以當劉錡提出,主要回南昌支援的時候,被童師閔斷然拒絕。

“這是虎烈軍的調虎離山之計。”童師閔不知道是自欺欺人,還是張嘴說胡話,總之他不願意抽調軍隊回援南昌,認爲從陸路攻打南昌的虎烈軍不過是一支兵力有限的小部隊,攻打袁州和臨江軍這樣的小地方馬馬虎虎還能湊合,但若想打下江南重鎮南昌,根本不可能。

劉錡不敢再爭了,他失望透頂,不僅僅對童師閔失望,對杭州的朝廷更是失望到了極致。這個朝廷從老皇帝、童貫到地方官吏,都是貪生怕死之輩。在內爭權奪利貪贓枉法一個比一個厲害,碰到強敵卻一個比一個跑得快,什麼國祚、國土對於他們來說,遠遠沒有自己的性命和錢財重要。

二月二十六日,毛軍率虎烈選鋒軍包圍南昌。

隨同選鋒軍行動的劉景元隨即和先期趕到南昌外圍的“朋友”們取得了聯繫。三天後,滿載糧草輜重的車隊就出現在虎烈軍的大營外面。

二十九日,李虎率主力趕到了南昌,並向南昌發動了攻擊。

三月初一,在江州童師閔的大營裡,劉錡、曲奇在軍議上向童師閔建議,大軍要麼回援南昌,和虎烈軍主力決戰於南昌城下,要麼撤退,向貴池、銅陵一線後撤,以便和江寧的呂頤會合,共守長江,確保蘇杭的安全。

童師閔一籌莫展,彷徨無計。

事實證明劉錡最初的判斷是對的,虎烈軍的主力的確從陸路殺來,長江水道上的軍隊不過是對方牽制兵力而已,但因爲童師閔瞻前顧後,又不放心西北人獨自統軍,結果白白耽誤了時間,拱手把南昌讓給了虎烈軍。

此刻回援南昌,時機非常糟糕,以江南軍的實力,根本無法與虎烈軍主力抗衡,而長江水道上另有一支虎烈軍正虎視眈眈地盯着他們,江南軍隊因此腹背受敵。顧此失彼。南下救援等於自尋死路,固守阻敵等於被動挨打,若想化被動爲主動,唯一的辦法就是棄守江南西路,火速撤往貴池、銅陵一線,會合江寧大軍共守長江,但是,擅自棄守江南西路,這個責任童師閔承擔不起。

童師閔沒了主意,江南軍惶恐不安,形勢萬分危急。

李虎在得到糧草保證的情況下,指揮大軍猛攻南昌。三天後,南昌守軍在遲遲等不到援軍的情況下,主動投降了。

初五日,李虎傳書江州童師閔,勸他投降。

在西北的時候,李虎與童貫父子往來密切,彼此都很熟悉,所以李虎在信中一再承諾,如果童貫父子願意投降,李虎可以保證童貫一家的榮華富貴。

童師閔還沒有看完這封信,冷汗就出來了,他萬萬沒想到李虎親自率軍南征。而且現在就在南昌,距離自己不過三百多裡而已。童師閔再不猶豫,果斷下令撤軍。他現在有理由回報杭州了,李虎親自率軍殺來,他沒有實力與其抗衡,當然只有撤退了。

童師閔帶着江南軍急速撤離。虎烈軍僅僅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就輕鬆拿下了江南西路。

李虎聞訊,命令毛軍帶着選鋒軍繼續東進,向饒州攻擊,同時書告長江水道上的楊華,命令他順江而下。佔據江州,直逼貴池、銅陵一線,把童師閔這支軍隊牢牢拖住。

三月初十,毛軍從南昌出發,攻打饒州。饒州官員在得知虎烈軍殺來,隨即棄守治府鄱陽,向東逃亡。

虎烈軍急行六百餘里,於十六日攻佔饒州重鎮浮樑(今景德鎮),接着便殺進了歙州,攻佔祁門。歙州多山,路途難行,虎烈軍的行進速度因此減慢。

三月二十二日,虎烈軍抵達歙州治府歙縣。歙州官員早就逃之夭夭,大軍兵不血刃,進駐歙縣。

此處距離杭州還有四百餘里,但一路要翻山越嶺,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本月底可以殺到杭州城下。考慮到杭州叛軍已經得到消息,必定要重兵阻截,所以毛軍下令,就地休整,等待主力前來會合。

二十四日,李虎率主力趕到了歙縣。

在軍議上,毛軍提出了兩個方案,一是繼續東進,但東進路途艱險,如果叛軍據險而守,虎烈軍恐怕難做寸步,所以,毛軍建議,在攻打杭州的同時,派一支軍隊北上,經宣州到長江,先行攻佔蕪湖,把叛軍的長江防線攔腰斬爲兩截。主力攻打杭州一旦受阻,則急速北上,與江北嶽飛兩路夾擊。拿下江寧。大軍會合後,則沿運河呼嘯而下,直殺杭州。

李虎接受了這個攻擊方案。

此次南征太過順利,本以爲要在南昌城下打一場惡戰,誰知童師閔不戰而退,從而讓虎烈軍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時間內輕鬆殺到了歙州,距離杭州只有四百餘里了,如果不是地形險要,山道難走,恐怕已經到了杭州城下。現在的問題是,因爲虎烈軍主力攻擊速度太快,已經深入到東南腹地,而江北的岳飛還要等到五月,也就是一個月後才發動攻擊,這導致虎烈軍主力極有可能陷入叛軍的四面包圍,被困死在歙州這個大山環抱的險要之地。

“請羅帥、狼帥帶着虎烈二軍、十二軍馬上北上,經績溪殺進宣州,攻佔寧國、宣城,直逼長江防線,把守江叛軍吸引到蕪湖、當塗一線,從而破壞叛軍的防禦部署,給岳飛渡江作戰贏得先機。”

毛軍停了一下,又對羅蘭說道:“打下宣州後,馬上派人給岳飛報訊,請他提前渡江,越快越好,沒有必要再耽擱了,以免讓叛軍南逃,一旦叛軍逃進福建、廣南,那後期的平叛作戰就非常困難,這對我們完全控制東南機器不利。”

羅蘭連連點頭,“請毛帥放心,待我殺到宣城後,馬上派人趕赴江北。”遲疑了片刻,他小聲問道,“如果我順利拿下了宣城,是否繼續向北,攻打蕪湖?”

“這要看叛軍的反應是不是迅捷。”毛軍手指地圖說道,“現在童師閔的軍隊就在池州的貴池和銅陵一線,呂頤的軍隊在江寧和當塗一線,蕪湖正好是他們的結合部,假如他們反應緩慢,童師閔沒有及時後撤,而呂頤又沒有及時予以阻擊,那麼你極有可能攻佔蕪湖,攔腰斬斷叛軍的長江防線,給叛軍以致命一擊。”

“那我的速度要更快一點。”羅蘭笑道,“不知毛帥是否願意把海拉蘇的九軍調給我?”

毛軍稍加考慮,斷然說道:“好,我把九軍也給你,以加快你的攻擊速度。”

第3章 瘋狂一把第56章 折家的後臺第52章 良禽擇木第63章 有得必有失第41章 代價第69章 白銀貨幣化第17章 逃跑第84章 騎虎難下第29章 我要跑路第87章 驅虎吞狼第52章 良禽擇木第49章 攻擊之初第77章 聯夏抗金第100章 邪惡的報仇慾望第43章 最好的選擇第74章 圈欄裡的羊第8章 方寸大亂第10章 長槍圓盾第25章 推倒童貫第22章 風捲雲第24章 馳援信都第24章 馳援信都第57章 一幫沒有廉恥的人第72章 膽大妄爲的跛子第27章 尋找宋江第47章 等待就是等死第31章 我來賄賂你第15章 變革新思路第71章 變計第91章 單騎赴會第79章 越來越糟糕第44章 百姓苦第47章 大戰在即第95章 這是你媳婦第71章 也是好事第47章 危機第67章 混飯吃第17章 沙川反攻第46章 敲詐第90章 身先士卒第30章 王者之淚第99章 失算了第31章 東進之策第17章 我們憤怒了第83章 一個驚喜第41章 兄弟就是兄弟第48章 東線調兵第67章 談判(三)第83章 一個驚喜第75章 中國之禍未有寧息第63章 我不會離開第86章 漢蕃共治第39章 圍殺第92章 安陽名人第24章 童貫之痛第96章 整軍第27章 敢勇悍卒第20章 焦慮第47章 國將不國第74章 打一坨子第80章 女真人的目標第90章 再等等第32章 驚天秘密第17章 我們憤怒了第23章 再建一個藩鎮第52章 變幻莫測的汴京第34章 事事牽掛第53章 李虎的意願第18章 見鬼了第5章 殺虜復漢第55章 瞬息萬變第66章 奚王行帳第6章 給我抱抱第45章 又深又大的坑第32章 閻王難見第78章 機遇第74章 我會帶你回家第30章 戰旗飛舞第40章 破綻第47章 黑山鐵騎第43章 出頭鳥第32章 閻王難見第17章 老大們自殺了第70章 抱好大腿第51章 馬哥的教訓第67章 倉惶後撤第31章 不見兔子不撒鷹第13章 毛帥被抓第39章 勝則輸第100章 南下榆關第32章 我怎麼救他們?第21章 有錢就是大爺第35章 北上蘭州第73章 我把腦袋還給你第22章 請君北伐第89章 各有高招第74章 無法預測的未來第42章 幸福的未來第94章 你還不如一條狗第80章 兀剌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