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皇后就在門後,離着趙匡胤不到一丈,兩人的對話聽的一清二楚,聽到這時也是非常着急。
立刻出聲道,“聖上不要被晉王虛言巧飾矇騙,您暈厥之後不久,晉王就仗勢逼宮,兇蠻狠惡,屢次威迫,不問聖上安危,就逼迫本宮和朝臣讓他做攝政監國,種種行爲,駭人聽聞。”
趙匡胤濃眉軒起,看向趙光義。
趙光義惶急片刻,就安定下來,抗聲道,“皇后此言差矣,當時皇兄昏睡,朝臣紛亂,是我擔心出亂子,想盡快把人心安定下來,並沒有要蓄謀索權。”
“倒是皇后您,串通魏王和趙普,假傳聖旨,虛言聖上前夜醒來,詔命魏王爲監國,趙普復出做宰相。”
“我雖然有激動的行爲,那是爲了大宋社稷安危,但再怎樣,我也沒敢假傳聖旨,擅自立下監國……”
一說起這事,宋皇后也有些慌,這件事情牽扯到很多人,很多機密的私話,這時候當着這麼多人不好講出來,要沒人的時候纔好和趙匡胤講。
可是這樣一來,趙光義的話就無從反駁。
宋皇后一急就哭了出來,哭訴趙光義太過分,直到這時還在欺壓他。
把趙光義也嚇得夠嗆,不住狡辯。
“夠了!”趙匡胤沉聲喝道。
眼見二人打嘴仗,言語中涉及的人越來越多,無論按着誰的意思來,這朝堂上都要有不少人遭殃。
趙匡胤可不想讓事端擴大以致無法收場,只得制止了雙方爭論。
“此事皆因朕發病暈厥引起,現在朕既已經無礙,那麼以往的事情既往不咎,誰也不許再提,現在都散了吧。”
趙光義長出了一口氣,立刻走下臺階,讓手下立刻退散,該回營的回營,該回府的回府。
這時趙德昭忽然不言不語,緊走幾步,追到李建安身後,劈頭一刀,將李建安當場斬殺。
趙光義就在李建安旁邊,被這沒頭沒腦的一劍驚得魂飛天外,鮮血激濺,噴了他滿頭滿臉。
他又驚又怒,厲聲質問趙德昭,“天水郡王!你無故殺我手下,這是何意!”
趙德昭回看父皇一眼,將刀在李建安屍身上拭去血水,還刀入鞘。
這才笑吟吟說道,“王叔,我來問你。你提兵闖宮是什麼理由?”
他知道剛剛趙匡胤既然說了這件事既往不咎,自己不能再提,於是立即自問自答道,
“自然是你手下的眼線,給你報信,說我入宮欲圖謀不軌。可是現在事實證明我就是爲了給父皇以放血療法治療而已。”
“這樣一來,宮中這場大亂總要有人負責吧!殿前司都指揮祁明已經被你手下所殺,宮中侍衛也英勇戰死了幾十個。這件事情,瞞是瞞不下去了。”
“我斬你身邊的眼線,正是爲此事找個理由!”
說完,再次看向趙匡胤。
趙匡胤點了點頭。
趙德昭得意的看了一眼趙光義,大聲喝道,“晉王府眼線李建安,圖謀不軌,謠言惑亂,險些釀成殺宮的大罪,現在已經伏誅!此人罪大惡極,當誅九族!爾等衆人引以爲戒,不許再犯,速速離宮吧。”
這幾句話可比剛纔趙匡胤的那句話還有效。
因爲趙匡胤那幾句話只是說誰也不許再提,但是哪天他想起來自己提,只怕今天參與進來的人還是一個都活不了。
可是天水郡王這一席話,找到李建安這個替死鬼,把今天圍宮,闖宮,殺宮的罪名,全都推到了李建安頭上。
現在首惡伏誅,其他人引以爲戒,這就算是真正的卸下了責任。
所有參與的侍衛和軍兵們禁不住齊聲高呼,“吾皇萬歲!天水郡王千歲!”
趙光義只好也跟着喊了幾聲,咬着牙吃下這個暗虧。
一邊回府,一邊既心痛又僥倖。
僥倖的是雖然慘敗,終究還是留下了活命。
心痛是功虧一簣,百尺竿頭,沒能更進一步。
回到王府,自己還是晉王,身邊的智囊卻已血濺宮廷。
宮中有人跟來,把李建安在晉王府內的所有親眷,統統抓走誅殺。
趙光義的挫敗感更加強烈。
趙德昭!看來今後,朝堂之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這大宋天下,有緣者得吧。
折騰了一番了,趙匡胤又累又餓,已經在宋皇后侍候下回寢宮了。
趙德昭帶着王修芝,蔣安及衆侍衛回到郡王府,矇頭就睡。
趙匡胤養了一天,第二天在朝堂上親自降旨,曉諭天下:奸人術士李建安假傳消息,挑起紛爭,致使晉王以爲天子蒙難,繼而誤入宮廷。如今逆賊已經伏誅,誅九族。
同時趙匡胤宣佈趙延美、趙普臨危受命維持國政,均繫有功之臣,重重賞賜後命他二人各歸本位,由此以事實罷掉了二人剛剛到手的權柄。
一衆大臣其實都知道這件事情的真實原委,可是誰敢直面君言?
無人願意擴大事端深究,此事遂被揭過。
天水郡王趙德昭在朝堂自請魯莽之罪,趙光義也同樣上前請罪,兩人皆被罰俸一年,各打五十大板。
這次驚心動魄的宮廷驚變,總算就此平息。
第二天,找來虞白,趙德昭當面告訴虞白,自己親自手刃了李建安,又命人誅殺了李家所有族人,爲虞白報了血海深仇。
虞白無比感激,想起愛子本來已經中舉,正在候補期準備做官了,居然就此天人永隔,不免又是一番傷感。
趙匡胤知道此事後,並沒有升虞白的官,而是親筆爲他寫了一幅字,賜給他。
趙德昭也送了他白銀千兩。送他回嶽州復任。
回到王府,見了王修芝,見夫人鬱鬱寡歡,不是很高興。
“夫人!你去宮裡了?”
王修芝點了點頭,“皇后娘娘對這件事,大體是滿意的,唯獨對最後就這麼輕易放過了晉王,很是惱火。”
“她嗔怪你只讓她出面說話,你自己卻一言不多發。”
趙德昭苦笑。
“不是我不發言,我已經知道,那時候根本不可能就此掀翻晉王,一勞永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