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順想去臨安也不是一天兩天了,而這件事也對他的確非常重要,不能不去試一下。
首先來說張順一直都想着要找一個可以在未來繼承大統的人物,而這個人物很明顯是需要他親自去接回來的,否則哪裡會有他的份?
宋度宗生了三個兒子,其中除了現在的皇帝之外還有兩個,一個是庶出的長子趙昰,今年七歲,而另外一個就是宋度宗的小兒子趙昺,而這三個人也就是著名的宋末三帝。
歷史上元軍攻克臨安時,五歲的宋恭帝和謝太皇太后相繼被俘,而就在臨安城投降前夜,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在駙馬都尉楊鎮、國舅楊亮節和三古十二齋所轄的義軍護送下潛出城外,逃往婺州,後又至溫州,爲趙宋王朝保留了一絲血脈,此後張世傑、陸秀夫也陸續率殘部到溫州江心寺會合,算是爲大宋保留了最後一點血脈。
由於宋端宗被俘,所以張世傑、陸秀夫等人就推舉了趙昰爲帝,也就是宋端宗,此時天下還有幾分在宋人手裡,浙江的福州、溫州、台州、處州,廣東的廣州、南雄州,長江以北的揚州、真州、通州尚在堅守,四川雖大部已落入元軍之手,但釣魚城、凌霄城等山城依舊堅持抗元。
而且宋朝約有軍隊二十萬上下,如果指揮得當,勝負也未可知,但宋朝君臣寄希望於元軍能像當年追趕宋高宗的金兵一樣,因不堪忍受南方溼熱的天氣退兵,給宋朝一個喘息甚至中興的機會,因而步步退讓,但他們顯然低估了元人。
宋端宗下詔令揚州守將李庭芝、姜纔來福州勤王,李庭芝令淮東制置副使朱煥守城,自己與姜才率領七千宋軍南下,誰知前腳剛剛出城,朱煥後腳便開城投降。李庭芝被圍泰州,元軍將揚州城中宋軍的妻子、兒女驅趕到泰州城下,一時間,城下哀號之聲不絕於耳。見此情形,宋軍無心再戰,丟下兵器投降,姜才身染重病臥牀,與李庭芝一起被送到揚州殺害。
揚州淪陷後,真州、通州相繼失守,宋朝失去了長江以北的最後據點,圖謀北上再無指望,令李庭芝棄守門戶,無疑是一着錯棋。在元軍壓迫下,流亡宋朝一步步往南逃亡,福州、泉州、潮州、惠州……由於害怕城池失守,宋朝君臣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度過,士兵遠離故土,漸生異心;家眷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景炎二年臘月,宋端宗逃至秀山,聽說廣州失守,慌亂之中退到井澳,此時海上忽起颶風,宋朝船隊被吹得七零八落,宋端宗落水因此染病,超過四成的宋朝士兵在這次颶風中喪命。
颶風剛過元將劉深又率兵來攻,張世傑迎戰不敵,一直逃到七星洋,此役宋軍損失船隻兩百多艘,連宋端宗的舅舅都被俘虜了。
因元軍追兵逼近又不得不浮海逃往碙洲,而此時宋端宗屢受顛簸又驚病交加。景炎三年四月,十歲的宋端宗在碙洲荒島上病死。
趙昰駕崩之後,趙昺也就成了最後的希望,而他也就是最後被陸秀夫揹着跳進大海的小皇帝,崖山之後再無中國就是從次而出。
這位大宋最後的小皇帝到底在未來能不能成爲一位明主,並沒有任何人能說的清楚,因爲他死的時候年僅八歲而已,對於一個八歲的孩子到底長大之後會變成什麼樣的人也已經無從猜測了,而後世對於他的記載又少之又少,並沒有什麼著名的表現出他是聰明孩子的特徵,唯一有的也只是張世傑和陸秀夫在戰鬥的間隙教他讀書寫字的記載而已。
其實這些事情當中有些是張順知道的,也有些是張順並不知道的,但張順的目標自然就是趙昺,並不是說他對於趙昰沒有興趣,但問題是他知道陸秀夫也好、張世傑也罷都不會輕易地把那個人交給自己,他們更看重歲數比較大的趙昰。
由於有南宋的例子在前,他們都認爲只要可以堅持住,就一定會有元人退兵的時候,所以他們還是會把注意力放在手裡的大一點的孩子,所以張順認爲自己迎接小皇子回神農架就會成爲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但就算是真的有可能發生,也必須要他親自去才行,畢竟他手裡根本就沒有任何政治資本,對於朝廷也沒有絲毫的影響力,就算是趙昺根本就不受重視也絕對不會把這樣的人交給自己這樣的人,所以張順必須要去臨安,他必須要在最後時刻到來之前去臨安做這件大事。
當然了張順也明白,只要自己願意那麼絕對可以利用軍隊去執行這樣的一個任務,搶人並不是一件很艱難的任務,至少張順知道自己手下可以做這件事的軍隊並不少。
不過這也要說出另外一個問題了,那就是張順自己的私心了,那就是好不容易纔穿越了一回,難道就不該親眼看看這個時代最繁華的都市臨安到底是個什麼模樣麼?
他真的想要親眼看看,就算是要身赴險境那又如何?誰又敢說得出自己的未來是個什麼樣子,難道他就敢保證自己只要待在神農架永遠不出去就一定不會死?人總會死的,與其一直都處於怕死的陰影中,還不如抓住一切機會去看看這個世界,這就是張順的想法。
不過張順也不是傻子,他絕對不會像是神經病一樣自己出生入死,他也沒有想過自己這樣的人出現在臨安,就可以說服那些朝堂上的大佬把趙昺搶回來,他已經選中了自己想要的部隊。
部隊有兩支,一個是張順一直都寄予希望的特戰營,另外一個自然就是他的親衛騎兵部隊--掌旗營了。這兩支部隊都是最兇悍的存在,特戰營不需要多說了,而掌旗營就因爲親衛那兩字就已經可以說明所有事情了,能走進這支部隊的人可不管是要能打,還要隨時敢於爲張順死亡,他們可都是最狂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