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之看着樑燾:“這就是那匹馬?你是怎麼找到的?”
“多虧了他們貪財。”
樑燾真是慶幸:“陷害我兒之人,將這匹馬拉走,並未急着銷燬,而是想着將這匹死馬賣了換錢。”
第一家酒樓沒有談攏,那人又去第二家酒樓,他們剛說話價格,他就帶着人趕到攔住,並且將賣馬之人摁住,一併帶到府衙。
“本官知道了。樑大人放心,我一定秉公執法,不會放過一個壞人,也不會冤枉一個好人!”
兩人抱拳,樑燾將認證物質都交給李承之。對樑燾的信任,李承之深深鞠了一躬。
李承之連夜讓仵作驗屍,自己審訊賣馬之人。
當得知所有真相,李承之氣的夠嗆。
“堂堂一品樞密使,竟然行此齷齪手段,更是害死一個無辜之人,辜負陛下和百姓對他的信任。本官現在就進宮覲見陛下!”
李承之一刻也不想等,連夜進宮。
翌日,陛下親下聖旨,將呂惠卿貶謫出京,永世不得回京,其餘參與此事官員,按情節輕重貶官罰奉,直接出手害死老者之人,判斬立決。
沒錯,事情的真相便是,呂惠卿讓手下對樑志遠的馬下藥,馬兒失控撞向人羣,但那個人當時並沒有死,下藥之人卻撤人不備,致其死亡。
之後因爲貪財,捨不得按照之前交代的,立刻將有問題的馬銷燬,而是想着將馬賣了,換得幾兩銀子。
呂惠卿可能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敗在那幾兩銀子上。
不然馬屁銷燬,沒了物證,樑志遠可沒有那麼容易脫罪,他也有操作的餘地,不至於直接貶官趕出京城。
風光一時的呂惠卿,還沒來得及施展他的“雄心抱負”。
這些天全都是談論呂樞密行事狠毒。
六月二十八日,顧言笑發動了,在六月二十九日卯時,平安生下一位皇子,
趙瑞早就想好了名字,取名爲趙耀。
趙瑞有自己的兒子,除了他自己高興,朝中大臣也高興。
陛下親生的皇子,就是正統血脈。
京都的百姓都高興,舉國同慶,若說有誰不開心,恐怕就只有呂思慧還有暗中支持趙明的大臣。
大皇子洗三禮,趙瑞又當即宣佈趙耀爲皇太子。
剛出生三日就立爲皇太子,趙耀算是獨一份,子憑母貴,在這一刻很好的體現出來。
趙耀出生後,朝中一直在商議着和大遼買馬一事終於有了進展,大遼同意賣一百匹寶馬,還是公馬。
如此,他們便可將這一百匹馬拿來配種,不出幾年就能改善馬的品種。
有心之人,將這一切的功勞都歸功於還不會說話的新太子。
不過趙瑞寵歸寵,還是知道什麼是對孩子真好,讓大臣不要無稽之談,應實事求是。
下朝後,趙瑞直奔皇后宮中,抱着兒子不撒手。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還有些皺巴,不過幾日就長開許多,彙總艾瑞越看心裡越歡喜。
“笑笑,你說這孩子像你還是像我?”
“我生的兒子,當然像我。”
趙瑞點頭:“確實比較像你,像你好啊,我喜歡。”
顧言笑挖了趙瑞一眼:“你現在說這些話,是不分場合,也不怕被笑話。”
趙瑞傲嬌道:“朕是皇帝,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誰敢笑話朕。”
“是,你是皇帝,你說了算。”
趙瑞趕緊將兒子放下,坐到顧言笑身旁,嬉皮笑臉:“當然,我只聽你的。”
“可別,你是皇帝,若是什麼話都聽皇后的,朝中那些大臣還不得說我是妖后,專門迷惑陛下?”
“誰想說就讓誰說去,若是讓朕聽到了,就砍了誰。”
顧言笑趕緊捂住趙瑞的嘴:“快別說了,越說越像個昏君。”
曹太后剛到,聽見兩人的對話,心裡不由得擔心起來,不過面上卻並未顯露出來。
“母后。”
顧言笑先看到曹太后。
“別起來,這個時候,不用在乎這些虛禮。”曹太后走到小牀旁:“哀家過來就是看看孩子。”
“長的不錯,真讓哀家喜歡。”
孩子月子裡覺多,曹太后也沒有呆很久,囑咐了幾句就回去了。
但心裡還在想剛纔兩人的對話。
“陛下對皇后也太寵了些,什麼都依她也不是什麼好事。”
“太后寬心,帝后感情和睦這是好事。”
“容媽媽,你剛纔沒有去,是沒聽見陛下說的那些話,哪像一個聖明的君主會說的。如果皇后有什麼私心,那可怎麼了得!”
容媽媽已經七十多了,本來趙瑞是想將她放出宮去養老。
但容媽媽自己要留下來,她在宮中呆了一輩子,不想出宮,太后也對容媽媽有依賴,所以就一直在太后身邊伺候,說是伺候,其實就是陪她說說話。
現在太后身邊主事的是連翹姑姑。
連翹姑姑得了太后的示意,將方纔聽到的話學了一遍。
容媽媽繼續寬慰道:“太后,老奴以爲不必過多擔憂,皇后是晉王和淑陽王妃長女,他們夫妻二人對陛下忠心耿耿,相信養育出來的孩子也是正直的,不會做出出格的事情。方纔不也是皇后制止陛下。”
曹太后:“是人就有私心,現在她成爲皇后不久,焉能知道幾年後,她私慾會不會膨脹,從而開始干預陛下的決斷。”
“太后的意思是?”
“陛下已經立後,想來不會那麼抗拒納妃,哀家想接幾個身份合適的貴女進宮,分散一下陛下的心思。”
容媽媽心裡不同意,但自己說白了只是奴才,看太后的意思是已經決定了,她只能閉嘴。
九月一日,太后未經皇后同意,將範純仁次女還有章家嫡女接入宮中。
後宮諸事,在顧言笑懷孕後,就還是太后掌權,她剛出月子,也沒有說急着讓太后歸還宮權,所以兩人進宮顧言笑並不知情。
還是趙瑞在太后宮中大吵一架之後,顧言笑才知曉此事。
顧言笑不是不難過,她以爲自己生下太子,朝中就不會以陛下無子嗣爲藉口,讓他納妃。
只是沒想到,大臣不提,太后卻起了這個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