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節 相州

“邢州眼下,仍舊只有一干降軍在留守。將主若是有意,今晚可取州城龍崗。”

“那就拿下吧。”

第二天,大宋的旗幟又飄揚的在龍崗城頭。呼延庚派出探馬,一面聯絡早到河東的普六茹伯盛,一面四下探尋金兵的下落,得知完顏銀術可向東往冀州,而磁州的完顏婁室也沒有就地停留,他向南攻相州。

相州。

知州趙不試端坐堂上,兩邊站立着州衙的屬官。趙子試是太祖六世孫,本爲相州通判,在知州汪伯彥追隨趙構南下之後,趙不試接任知州。今年年初,金兵帶着趙不試的兒子到城下,要挾趙不試開城,“不試固守不下”。

距離上一次金兵退走後半年多,相州又被金兵圍上了,現在已經被圍了十日,城頭守將進來稟報:“金賊大部撤營而走,現在只有三五千人馬分別堵着四門。”

趙不試下令探馬嘗試着出城,果然被金兵堵了回來。

“可惜沒有猛士,城外金兵只有三千人,我城中上萬民壯,只消一員猛將帶領,定可擊破金賊。”

趙不試在上面慷慨激昂,下面坐着的屬官都低頭不語。

沒人接話,趙不試只好自己宣佈:“發榜招賢,若能擊破金賊者,賞錢萬貫。”

這榜文貼出去三日,無人接榜。倒是城中富戶找到州衙來:“趙太守,城中存糧已經不多,不如降了吧。”趙不試將他呵斥而出。

過了不久,城中鄉賢大集,到衙門前擊鼓,領頭的韓贗胄說道:“請大府以生民爲念,降了吧,吾等家中已經食無肉了。”在金兵退去後,韓贗胄回到相州,照看自家的莊園。

趙不試站在府門前,說道:“現在城中糧草,尚可堅持數月,百姓尚且食粥,諸位鄉賢豈可因無肉而議降。金人乃索虜也,若其入城,必毀我衣冠,諸位鄉賢,皆是百姓表率,豈可左袒以事夷狄?韓相公,爾家世受皇恩,當爲保全我趙宋天下盡一份心力。”

“大府,孔子有言,倉稟實而知禮節,眼下已是食無肉,何言倉稟實,無倉稟,衣冠有何用?”

趙不試拂袖轉身回府,召集屬官議事:“今城中食乏,外援不至。不試,宗子也,義不降,計將安出?”衆不應。不試知事不可爲,遂登城與金人約勿殺,許之。

趙不試回到後宅,讓家人都投身院中的一個深井中,然後囑咐長年跟隨自己的老家人:“爾將井口掩埋,府中財物,爾自取之,回鄉去吧。”說完,縱身跳入井中。

趙不試坐在井底,聽着妻子子女在一旁哀哭,心想:“聽說悶死的人都會死得很難受,我應當服毒自盡了事,唉……可惜沒帶毒藥進來。”

正想着,井口被蓋上了一塊大青石板。趙不試暗暗埋怨:“不填土,只把井口封住,這下死得更慢更難受了。”

蓋上石板以後,井中的呼吸越來越難受,腹中也漸漸飢餓起來,趙不試昏昏呼呼的想:“這下要餓死了,早知道就帶些吃的進來,餓死和悶死到底哪一種更難受些?”他昏睡着,過了不知道多久,迷迷糊糊的想:“何必悶死呢,與金賊奮力一搏,還能青史留名,這樣悄無聲息的悶死,不知朝廷會諡什麼號。”

當趙不試再次醒來的時候,發現已經躺在自家牀上,老家人在一旁伺候着自己。

“怎麼回事?”

“老爺,援兵來了,已經擊走了金賊。”

見趙不試疑惑地看着自己,老家人解釋道:“我用青石板蓋住井口,就是等金賊不注意,再把老爺一家刨出來,沒曾想才過了一天,呼將軍就帶着援兵來了。”

“呼將軍?哪個呼將軍?他是如何到得這裡?又如何擊破金賊?他有多少人馬?”

“這些小的也不知,老爺當面問呼將軍便可。”

“爲我更衣,我去見他。”趙不試聞言起身。

老家人一面爲趙不試更衣,一面試探着問:“老爺,那個,府中財物自取之,還算數吧?”

趙不試此時雖然很虛弱,但總體心情不錯,便道:“作數,你跟了我二十年,也未曾賞你什麼,等此事過,你便從老家抱養個孩兒吧。”

在州衙大堂上,趙不試見到了呼延庚和他的副手普六茹伯盛。

普六茹伯盛奉呼延庚令,在河東搜撿紅巾義軍。金兵在河東南下後,他遵從河東經制使傅亮的命令與金兵作戰,且戰且退,到了河北,在打探到邢州被宋軍收復後,主動過來聯絡。

呼延庚與普六茹伯盛合兵一處,便向相州而來,相州金兵與高寵帶領的前鋒打了三仗,被高寵斬將三員,奪旗五面,後又見到宋軍的援兵只怕有萬人以上,數量比自己多得多,便解除了對相州的圍困,撤退了。

呼延庚在客套之後,對趙不試提出要求:徵糧。

他必須徵糧,普六茹伯盛既無糧草,也無兵器,居然在河東招攬了三萬餘人,斬木爲兵和金軍作戰。但再高昂的鬥志也有時限,他們敗退到河北境內以後,已經損失、逃跑和潰散了接近兩萬人,普六茹伯盛麾下只剩下一萬人出頭。

趙不試苦着臉:“相州百姓還需常平倉救濟。”

“不需動用常平倉,末將要請相州大戶助餉。”

“此事只怕不易也。”趙不試將韓家等相州大族的表現告訴呼延庚。

“此事易爾。”呼延庚聽罷韓贗胄的表現,大喜過望:“他們已經開城降金了,那就是金國人,是敵人,現在就不是助餉了,是因糧於敵。”

呼延庚引紅巾進城,將韓家等大族的宅子團團圍住,只用了半天時間,相州大戶總計交糧一萬石,鐵三千斤。韓贗胄等三十餘大戶的族長或者持家人,在呼延庚寫好的三份悔過書上簽字按手印,對他們投降金國的行爲悔恨不已,痛哭流涕。

事不宜遲,呼延庚親自寫了一份報告,一式兩份,軟磨硬纏,讓趙不試在報告上用印。隨後這兩份報告分別配上一份悔過書,分別送往宣撫司張叔夜處和宮裡的朱鳳璉處,呼延庚自己手上還留了一份悔過書留底。

在大戶們的三千斤鐵交上來後,呼延庚下令徵集城中和流民中的鐵匠,打造夾刀棍。用大棒子打擊重甲,古已有之,如西軍著名的白棓軍,就是用大木棒的重騎兵。

但夾刀棍是明代的創造,“西北原野之戰……以敵人盔甲堅固,射之不入,戳之不傷。遂用棒一擊,則毋問甲冑之堅靡。今製法長八尺,粗二寸,但加一利刃如鴨嘴。打則利於棒,剌則利於刃,兩相濟矣。”

無論突刺還是破甲,夾刀棍都不如專業的長槍和狼牙棒,但好在製作方便廉價,眼下紅巾萬人沒有兵器,先解決有沒有的問題。

一百餘名鐵匠指揮一千名壯丁,十天打造了一萬支刀刃用於製造夾刀棍,加上相州府庫中的一些兵器,好歹將一萬餘名紅巾武裝起來。

這一萬名紅巾,大致押正以上拿正規的兵器,伍長和軍漢拿夾刀棍。

時間已經進入十二月,天氣愈發寒冷了,派出查探的高寵等人回報,完顏婁室的軍隊在衛州附近,將王彥所在的新鄉團團圍住。

在五月份的時候,“樞密院以王彥爲河東經制司都統制,同張翼白安民岳飛等十統領七千人渡大河,於巳陷州縣措置招撫不順番軍民,遂入河東屢與金人賊兵鏖戰。”王彥在河東,招募忠義軍馬數萬人,在威勝軍會盟,連河北的趙邦傑、李俊等人也去參加了會盟。

但新派到隆德的河東經制使傅亮並不會打仗,又不願意聽取王彥的意見,導致王彥在河東連遭敗仗。

局面一度非常緊張,王彥害怕有人出賣他,一夜之間數次變換住所。

其部曲曰:我曹所以棄妻子冒萬死以從公者,感公之忠憤期雪國家之恥耳。今使公寢不安席乃反相疑耶。我則非人矣。遂皆面剌“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字以示其誠。

從此王彥的屬下就被稱作八字軍。

西路金兵南下,連破隆德、絳州、澤州等地,王彥雖有數萬八字軍,但兵器糧秣都非常缺乏,更不用說馬匹,且戰且退,眼下退入河北衛州新鄉縣,身邊只剩下五千人。

王彥在新鄉縣站住腳跟以後,派人四處招募潰散的士卒,兵力恢復到七千人。完顏粘罕也探知了消息,以爲宋軍主力在此,帶領金兵主力南下,將王彥包圍在新鄉縣城裡。

王彥名聲甚響,金兵將新鄉縣團團圍住,連日攻打,誓要置王彥於死地。

王彥率軍在城中苦守,眼看箭矢將盡,八字軍已經開始拆房子準備擂石滾木。

縣衙之中,知縣坐在上首,王彥坐在下首。知縣道:“金賊攻打日急,王統制可有破敵之策。”

王彥道:“河北尚有十萬大軍,河南王節帥處,亦有十餘萬精兵未動,吾等只需堅持,定可等得援兵解圍。”

“只怕新鄉狹小,等不到援軍到來,城已破了,吾聞金賊最樂洗城,可憐城中數萬百姓。”

“縣公有何見教?”

“吾聽聞金賊只欲得統制一人而甘心,統制不若讓城別走,也保住一城生靈。”

求收藏,請大家多推薦下。

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一十一節 童穆的作用第三十五節 長冶第九十九節 幼犬對弱雞第十一節 戰長安(三)第九十四節 秦檜第一百三十六節 責任之爭第二十節 汾州城下第七十九節 張益謙第一百八十七節 斬首第三十四節 結陣第八十九節 恨嫁第八十八節 援兵第六十九節 傳首第二十節 汾州城下第一百零五節 洛陽第五十八節 跨河第五十四節 禮教第四十七節 陛見第六十節 雁門關第九十九節 幼犬對弱雞第十三節 塘沽第一百六十二節 海運第二百一十九節 儲君第九十五節 參劾第六十一節 飛狐陘第二十八節 戰守第十六節 林銘第三十一節 太行山東麓第一百九十節 龍威第八十三節 僞詔第二百五十三節 勇者第二十二節 兵來第十三節 塘沽第十六節 林銘第二百二十二節 河東開局第二百五十四節 細紅線第七十九節 張益謙第三十四節 無力的宗澤第一百二十二節 樂陵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節 過江第七十四節 雪夜第四十七節 司農寺第一百九十節 龍威第二百五十四節 細紅線第二十三節 夏謝鎮第六十二節 代州第十二節 南山賊第一百六十五節 草莽第一百六十三節 塘沽新城第四十節 打探第二十二節 鄭偉第五十七節 牽牛第一百五十節 襄陽第一百四十五節 募民第六十五節 豪強第八十九節 趙構第一百五十一節 淝水第一百八十一節 內變第六十二節 誰來付賬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九節 擔保第一百零八節 智真長老第八十五節 根括第八十二節 堡壘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一百三十六節 責任之爭第一百三十五節 考試第二十三節 狹路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九節 擔保第一百三十節 春汛第三十八節 孟津第四十四節 拒馬第二百二十八節 惑敵第二十三節 夏謝鎮第五十二節 花裝第二百四十九節 路線第一百三十五節 考試第二十四節 招安第二百一十六節 嫁妹第十七節 京東東路第一百六十六節 圍澤第三十三節 白袍第二百五十五節 背水第一百七十三節 重回平定軍第二百二十節 求外勢第三十六節 勤王第三十六節 回家第二十三節 狹路第七十二節 劉汲第七十六節 領袖第三十節 襄垣第七十四節 忻口第一百六十六節 圍澤第二百四十二節 完敗第六十節 雁門關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九節 擔保第三十九節 金眼彪第四十五節 變田第五十節 旁牌第一節 出軍第二十四節 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