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一十八節 平亂

“快,快。”盧俊義在馬上催促着,跟着他的五百馬隊,是他常年販馬積攢起來的親隨,在北地遇到草原蠻部,也能廝殺一番。塘沽立城好幾年了,河北地界,連金人也都知道了此地是北洋命脈所繫。無非此地東面靠海,其餘被河間滄州盧龍三面包圍,不調動大隊金兵,攻不過去。

盧俊義聽說過呼延庚很厲害,屢敗金兵。但盧俊義也素來看不起金人,無非覺得大宋官軍膿包,纔給了金人可趁之機。這一次自己率領五百輕騎,奇襲塘沽,定要天下揚名,重振家聲。

“莊主,前方有軍陣攔着咱們。”管家李固打馬回來說道。

盧俊義催馬上前一看,不由得大喜:“不過是些民壯保甲,連甲具都未曾配齊,李固,讓孩兒們暫且歇歇,一鼓作氣,沖垮這軍陣。”

“莊主,呼延庚經營保甲多年,千戶爲邑,每邑三丁抽一爲指揮,時時訓練,不可小覷啊。”

“哪兒這麼多廢話,抓緊吃飯。”

盧俊義的馬隊都下馬吃飯,對面的保甲兵規規矩矩的列出陣型,站在原地不動,等着他們把飯吃完。盧俊義心想:“果然是一幫無知草民,居然不趁機來偷襲。”

等盧俊義吃完了飯,又休息了一會,跳上馬,叫道:“衝啊,沖垮他們。”

五百人的馬隊散開,聲勢也是嚇人,但盧俊義很快就感受到了什麼叫做箭如飛蝗,前列的騎手一個一個掉下馬去,衝近了還有長矛伺候。

不過一炷香的功夫,盧俊義的馬隊已告崩潰,騎手們四下奔逃,膽大的騎在馬上跑,機靈的滾到地上裝死,識時務的已經跪着投降了。

盧俊義都在發抖,別看只有五百人,對一個身在大名的富商來說,已經是攢了十年的心血,就這麼一朝喪盡。

盧俊義要找李固,和這個忠僕一起逃離這戰場。他的妻子守護着他最後的財富,他與妻子會一起帶着這財富逃到江南去,做個安穩的富家翁也就夠了。

但李固已經不見了。盧俊義失魂落魄的,打馬逃走,他武藝精湛,一般的民壯還攔不住他,就這樣讓他落荒而逃了。

“盧俊義已被河間保甲擊潰,大勝啊!”張憲帶着興奮的神色,向坐在上首的張彥橘彙報:“運使,現在戰果統計出來,我軍亡四人人,傷十餘人,斃傷馬匪百餘人,俘虜三百餘人,繳獲戰馬四百匹。盧俊義孤身逃脫,不知所蹤。”

“盧俊義的管家李固首告有功,可免其罪,賞與錢財。”張彥橘吩咐書吏記下,又問張憲:“其餘幾路叛匪如何了?”

“回運使,祝家莊早被金賊攻破,祝彪手中的,不過是些殘兵敗將,被我軍一舉擊破,僅有欒廷玉,祝彪二人逃脫。”

“又沒有抓到首腦?”

“終歸是保甲兵,做不到毫無疏漏。”張憲提起一個高興地話題,“至於柴進,張二公子帶了一個刑房書吏,就把這個國賓從自己莊園裡提了出來。無人敢攔。”張二公子即擔任滄州知府的張伯奮。

“那曾頭市呢?”

“曾家始終沒有出動,只是在滹沱河岸邊,抓住過幾個曾家的暗探。”

“這就……平定了?只靠着一幫保甲。”

“運使,可不要瞧不起保甲,他們也是林教頭親自培訓的教官,一個縣,一個縣教出來的。”

“安撫去了汴梁,”張彥橘斟酌着說,“他臨走留下話來,將河北豪強連根拔起,寸草不留。四大豪強的作亂,正好給我們一個理由。”

“運使,末將有一事不明,在這朝廷播遷,人命賤如狗的年代,對付豪強需要理由?”

“不需要。但出師有名,免得留譏於後世。”說話之間,張彥橘筆走龍蛇,親自起草了一份《河北東西路並燕雲諸州保甲均田令》,“來呀,將此令抄寫兩份,一份送平盧請趙提刑使副署,另一份送汴梁請朝廷備案。”

“庶康,張烈寒要在河北全境,行保甲均田之法?”張誠伯問道。

“中書,非是他想,而是末將要這麼做。”

“唉,偏讓老夫想起了當年王荊公的新法。雖然內容不大一樣,但外有強敵,內有隱患的時候,大行變法,真的合適嗎?”

“中書,正是要在內憂外患的時候,才能大肆變革,而不會遇到阻力呀。河北已經是一處白地,我如同在白紙上作畫一般。”

“可若是要畫錯了呢?”

“也不要緊,便撕了重畫。”呼延庚不願和張誠伯糾纏這個話題,便問道:“王殿帥被殺,首級還被送給金賊求和,海內血性之士,無不扼腕。朝廷對此,可有宣示?”

“自是下文嚴責?”

“只是嚴責?太后已下鈞旨,要康王入京自辯,算是給足了康王機會,但康王拒不前來,不僅如此,還害死大將,獻媚敵國,此國賊也,當天下共討之。”

“庶康,此非急務也。”張誠伯對呼延庚的用心,洞若觀火。他不能否認,比起趙家連着的三個皇帝,以及一干大臣們,呼延庚的所作所爲,更有利於天下和百姓,但他張愨張誠伯,畢竟是大宋的進士,是趙家的忠臣,讓一個六旬老翁去改換門庭,張誠伯不齒於此。

不僅是他,張叔夜,張所都是一般想法,呼延庚要匡扶天下,可以,甚至三張都希望爲他請得王爵之賞,但若是匡扶天下之志威脅到了趙宋的皇位,這三位張相公是絕對不想看到的。

現在皇帝趙諶失蹤,汴梁諸臣一致的意見,就是將皇帝的表弟,同時也是堂弟的趙氦立爲儲君。但呼延庚已經有點功高震主的意思,就需要有外在的力量牽制他。

遠在江南的趙構雖然惡名昭彰,但好歹是一股力量,可以震懾汴梁的野心家。與這個作用相比,趙構的一系列惡行並沒有突破大宋士大夫意識中的底線:無非是殺死武臣,和向敵國求和兩件事而已,大宋先代皇帝早就做過了。

張誠伯道:“庶康,眼下當務之急,是立儲君,以安民心呀。”

“以中書看來,當提名何人爲儲君呢?”

第二百五十六節 獻俘第一百一十二節 縱馬公堂第六十一節 秋煞第二十五節 歸信縣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七節 嘲諷第十七節 中計第五十一節 劉光國第二百一十四節 借師助剿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六節 欒廷玉第七十二節 劉汲第一百三十三節 誰的責任第六十七節 劫收第十二節 戰長安(四)第三十節 襄垣第二節 圍解第五十九節 北上支隊第六十二節 代州第六十三節 譁變第二十五節 平陽第二百一十九節 儲君第三十五節 長冶第四節 體系第二百四十七節 安心第一百一十九節 不會打仗第一百二十六節 軍閥還是革命者第十一節 義勝軍第一百八十節 歷史上留下名字第六十九節 公士第一百七十二節 西伯第四十二節 兩宋之戰第一百六十八節 京兆府第三十八章 跑腿第一節 孤城第四節 體系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九節 皇帝失蹤了第一百六十九節 遍地烽火第四十七節 柏鄉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一十節 宮鬥第二百一十四節 借師助剿第五十五節 老虎第六十九節 公士第一百八十四節 幕府第三十節 龍崗第九十三節 勸說第二百五十七節 解釋第一百二十五節 兩棲第三十二節 襄漢失守第十五節 夜驚第六十五節 借糧第一百九十二節 耳光第四十六節 救趙州第四十四節 該當如何是好第一百八十九節 密謀第一百八十二節 收編第九十九節 幼犬對弱雞第六十七節 劫收第七十一節 肅正討伐第二百五十九節 舊法第七十七節 借鎮第三十九節 金眼彪第十九節 束伍第二百一十五節 愛國賊第三十六節 回家第九十四節 出塞第一百一十二節 縱馬公堂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四節 祝家莊第十五節 盧龍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一節 逃民第二十節 驚雷第一百七十七節 吾爲建炎天子守第五十八節 不定第二百五十六節 獻俘第七十三節 裡城第六十節 雁門關第三十三節 第二層戰壕第四十一節 堵截第六十三節 老營第七十一節 和機第一百八十二節 收編第十七節 京東東路第一百九十三節 歷史的慣性第九十七節 合不勒第三十七節 明志第二百四十五節 入甕第一百七十六節 相殘第三十三節 白袍第一百二十八節 階官與軍銜第八十二節 堡壘第一百一十一節 缺點第五十六節 河岸第兩百一十七節 內亂第四十九節 任命第九十節 會戰的一致第二十三節 圍殲第一百一十八節 出發第九十一節 歸信城外第七十二節 編戶第七十六節 領袖第二百五十八節 搶位第一百七十四節 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