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節 陛見

韓贗胄這時又派家人請呼延庚過去,原來他親眼見到呼延庚這一戰,目睹戰場之慘烈,心下越是惶惶,更不願在河灘上久呆,他現在拋下宰相世家的架子,央求呼延庚,能夠儘快讓他過河。

呼延庚看了看河灘上的情況,隨着百姓越來越有序,現在河灘上已經有二分之一的人過了河,都是老弱婦孺,即使剛纔就在灘頭不遠處發生的大戰,也沒有打亂渡河的進程,雖然在百姓中引起了一些慌亂,有幾個亂跑的倒黴鬼死於流矢,有些向着河邊跑的被維持秩序的宋軍斬首示衆。總體來說百姓沒什麼損失。

現在打退了金兵,百姓的情緒會更安定一些。他想了想,韓贗胄的勉強可以算一個老字,於是他叫來一個親兵,安排韓贗胄和女眷,還有一個年紀較大的管家先渡河,而把家丁繼續扣下來挖戰壕。

日頭慢慢西斜了,經過今天這一戰,金兵更不會半夜來突擊壕溝。這一天又安然過去了。

經過兩天的挖掘,宋兵在河灘上的陣地已然成型,金兵除非做好準備,按正式的攻城方式來進攻,不然短時間內,肯定啃不下河灘陣地。

第三天一早,就有金兵的哨探到了河灘外圍,監視宋軍,宋軍一面戒備,一面繼續安排老百姓過河。到了第四天巳時,連徵發的民夫都到了黃河南岸,呼延庚這才命令部屬撤退。

在軍隊撤退到一半的時候,金兵又嘗試性的突擊了一次,被壕溝中躍起的刀斧手劈了回去。到申時,呼延庚帶領最後兩個指揮上船,金兵再也沒有來過。

韓贗胄在南岸和他的家丁會齊,也不和呼延庚打招呼,連夜趕往洛陽去。

呼延庚也無心管他,忙着指揮軍隊在南岸佈防。這時,見到邱穆陵仲廉滿臉懊惱的對他說:“金賊已在上游某地立起營寨,營寨裡大約有三千人。”

“你沒有把他們趕回去嗎?”

“金賊在四個地點同時渡河,每個點都有好幾千人,灑家將三處的敵兵在立下營寨前就打了回去,只是這第四處,實在是來不及,末將失職了。”

呼延庚道:“仲廉休要自責,你手頭也就四千餘人,還要看守大營,照應對岸。”呼延庚沒有責備邱穆陵仲廉,因爲他知道邱穆陵仲廉素來謹慎,防守河岸不會犯什麼錯誤,沒阻攔最後一股金兵肯定實在力有未逮。

接下來的幾天,金兵同樣在嘗試多點過河,但兵力增多的宋軍把金兵都趕了回去,還賺了幾百級斬首。但金兵在上游的那個釘子始終沒拔掉。

突然一天晚上,突降大雪,大河開始封凍。呼延庚知道,黃河不足爲屏障了,他帶着軍隊向洛陽撤退。

這一次撤退井然有序,人人服從呼延庚的指揮,有些軍漢高興的唱起河南梆子來。隊伍中又有西軍,扯着嗓子拉起秦腔,與京畿的漢子們鬥歌。

宋軍自小種經略相公在榆次兵敗身死,就再也沒有和金兵對戰的勇氣。無論是解潛還是張灝,都是在人數不少於當面金兵的情形下,被打得全軍崩潰。但呼延庚帶領他們,似乎沒做什麼特別的安排,就在泌水,在發鳩山,在河陽,打得金兵狼狽不堪。大宋的軍隊,只要軍將得力,就不是孬種。

軍漢們都這麼想着,也和邊上的同袍互相印證,士氣就更高昂了。

他們只用一天時間就到達洛陽城下,洛陽城門緊閉,呼延庚派石行方前去叫城,城上擾動了一會,不久,城門官沾上城頭:“知府有令,金賊逼近,城門不得擅開。”6

“吾等是從河防退下來的官軍。”

“金賊狡詐,知府明令不得擅自開城。”

好說歹說,城門官就是不開城。

魯智深大怒,一箭射上城頭:“賊廝鳥,惹怒了灑家,全夥兒殺進城來。”

城門官退下城去,又等了好一會,河南知府燕瑛站上城頭:“城下是哪一路軍漢在此呱噪?”

石行方恭恭敬敬的回答:“我等是河防軍,大河上凍,金賊已經過河,還請太守相公開城,我等進城守禦。”

“既是河防軍,就當嚴守大河,怎地跑到洛陽來了,軍情緊急,本官也不和你們計較,你們趕緊走吧,不要驚擾了城中百姓。”

呼延庚心下奇怪,這知府對守城怎麼一點也不上心。他又派宣贊去和太守交涉一番,但郡馬也沒掙到什麼面子。呼延庚說道:“吾等便在洛陽邊上找個村子紮營,明日拔營直接去汴梁。”

軍漢們得知不許入城,都罵罵咧咧:“這些知府知縣,打仗沒有膽子,就知道欺壓咱們軍漢。”

“待得金賊來了,才見真章,看看誰在保我趙官家。”

“趙官家都被這幹知府老爺矇蔽了。”

晚間,呼延庚召集諸將議事。諸將都忿忿不平。邱穆陵仲廉道:“無妨,我等是要爲防守汴梁爭取時間,只要節帥在汴梁準備得好,洛陽這羣老朽誰去管他。”這裡的節帥,就是指王稟了。

宣贊道:“節帥勞苦功高,想必能得天子看重。將主提出的守城方略,定能得到天子的准許。”

石行方不屑的唾了一口,這是他顯本事的時候:“郡馬你也是白在天子腳下住了,京城的事情,勞苦功高頂個屁用,沒有內侍給你安排,一個西軍的土包子,十天半個月也見不着官家。”

呼延庚沒有計較石行方的態度,只是說:“龍捷四廂度指揮使呼延灼是我的族叔,直顯文閣張崇是我內兄。我已寫信託王相帶去,希望能有幫助。”

他雖然這麼說,心裡卻在打鼓:不知道王稟在汴梁準備如何了。

靖康元年閏十一月十日,上午巳牌時分,已率部到達汴梁,正借住在龍捷軍四廂都指揮使呼延灼家中的王稟接到急宣,讓他即刻進宮陛見。

王稟率軍回來已經兩天了,十萬大軍,本是該當汴梁以爲干城的,但到了汴梁城外,不讓入城不說,連紮營的地方也未能選定。先說與京畿禁軍共用營房,誰知大軍到了營房左近,才知道營房已經被軍官租出去了。輾轉一天,只得臨時找到一個村子紮營。王稟本與軍隊同住,但普六茹伯盛將呼延庚的家眷送到張崇的住處,又去呼延灼府上給送了一封信,呼延灼便邀請王稟住到自己府上,昨日剛剛宴請,兩人相見恨晚。

以王稟的本心,他是一回來就要陛見的。但官家不知怎的,一直沒有傳旨。直到今天,突然有宦官跑來,宣王稟即刻晉見。他匆匆收拾了一下,便隨着宦者進宮了。

這是一個尷尬的辰光,對於奢華的汴梁來說,這時還是好夢中的漫漫長夜。在靖康元年,金兵第一次圍城的時候,大多數“無關”的人,仍舊保留了通宵暢飲的好習慣,他們在家裡拉起濃密厚重的帷幕簾帳,把陽光隔絕在廳堂以外。今天,官家在這個時候召見王稟,讓王稟暗暗吃驚。

內廷仍舊在沉睡,靜悄悄的,沒有一點聲音。值殿的小宦官看見王稟在檐前下拜,趕緊做了一個噤聲的手勢,撩起珠簾,讓王稟進殿去。

王稟來到殿中,現在被稱作官家的那個人,那個叫趙桓的二十七歲的淵聖皇帝,正在舔豪作畫。趙桓不像他老爹道君皇帝那樣有書畫的天分,但平日也喜歡畫幾筆附庸風雅。

王稟進殿之後,伏身下拜。半晌沒有迴音。王稟把頭伏在青磚上,豎起耳朵,一點動靜也沒有。

他把雙手稍稍擡起,遮住自己頭部的動作,用餘光察看官家的反應。只見高高在上的一個人影,專心的看着自己的畫作,彷彿對外在的事物全不知情。

讓一個節度使,一個孤守太原兩百餘天的大將,一個在自身脫困後立即趕到汴梁勤王的忠臣,跪在青磚上,趙桓悠然的畫着畫。

直到趙桓的畫作告一段落,他才彷彿如夢初醒:“王卿到了這麼久了,怎麼能讓王卿一直跪着,愛卿平身。”

王稟揉了揉發麻的兩腿,站起身來。他以爲官家最關心太原、隆德等地的戰況,或者各路援兵到來的情況,正想稟報。趙桓卻拿起一疊摺子,直接交給王稟:“愛卿,看看吧。”

殿中沒有官宦,只有兩個小宮女躲得遠遠的。趙桓用直接遞東西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親厚。

王稟捷過這些奏摺,打開第一封,冷汗就流了下來。是一封彈劾他王稟的奏摺:某人彈劾王稟守太原,只知固守,不知道與外面的援軍呼應,致使四十萬援軍盡覆。

王稟想開口申辯,皇帝擺了擺手,示意他繼續看下去。

王稟又展開第二封奏摺,還是彈劾他的:說大將王稟喪師辱國,太原勝捷軍全軍覆沒,王稟身爲主帥,居然沒有自殺殉國,實在令人不齒。

第三封奏摺,彈劾王稟跋扈,在未得朝廷命令的情形下,公然接管河防軍,要知道,河防軍主要是西京禁軍,與王稟所出身的西軍可謂一點淵源都沒有。王稟居然輕易的就接掌了指揮權,王稟一定早就與西京禁軍暗通款曲,圖謀不軌。

求收藏、紅票、月票。謝謝大家的打賞和月票

第六十五節 借糧第六十一節 飛狐陘第三十一節 相州第一百六十四節 車間生產隊第八十節 單騎第三十八節 孟津第二百六十節 黃袍第六十一節 秋煞第三十四節 結陣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六節 欒廷玉第三十九節 奪印第九十四節 秦檜第五十二節 和戎論第二百三十九節 祭黃帝第一百三十六節 責任之爭第五節 平靜第二百二十四節 張浚第四十七節 陛見第二百五十二節 勇氣第一百零三節 理順第一百四十六節 出籠第七十六節 領袖第三十七節 明志第一百八十九節 密謀第二節 圍解第二百一十五節 愛國賊第五十二節 和戎論第十九節 陣地第一百六十四節 車間生產隊第二十節 驚雷第三十五節 長冶第二百五十三節 勇者第八十一節 楊惟忠第一百四十九節 奪泗第七十節 奪權第三十七節 明志第六十八節 退卻第一百一十六節 目標冀州第六十八節 退卻第一百六十二節 海運第二十節 驚雷第四十七節 柏鄉第五十一節 飛火第九十節 會戰的一致第二百二十四節 張浚第二百一十九節 儲君第一節 出軍第一百六十二節 海運第二百四十七節 安心第一百二十九節 少年天子的一天第六十四節 聯姻第八十八節 援兵第一百九十三節 歷史的慣性第二十四節 開戰第一百三十九節 鄧州第五節 河間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八節 謀叛第二十二節 援魯第二百四十七節 安心第四十一節 堵截第一百五十三節 暴雨第三十一節 相州第三十節 襄垣第六節 成軍第八十四節 援魏第一百零三節 理順第二十四節 開戰第四十五節 變田第八十二節 廢立第九十一節 歸信城外第七節 馬場第五十九節 北上支隊第四十二節 逃難第九十節 會戰的一致第一百零六節 意識形態第一百八十一節 內變第一百九十七節 時代的轉折第二百四十一節 南返第六十九節 傳首第一百八十九節 密謀第一百五十二節 演武第十三節 張灝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一十一節 童穆的作用第八十六節 嗣業第十一節 獎懲第一百七十一節 拒絕第五十五節 老虎第六十九節 傳首第一百二十四節 鐵軍第四節 棣州第六十節 雁門關第二百四十五節 入甕第七十八節 救駕第三十四節 無力的宗澤第七十九節 張益謙第四節 棣州第七十八節 新留守第五十四節 張崇第七十六節 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