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返回大宋

囤積居奇,對商品買賣流通沒有好處,這個道理不是沒人懂,但卻沒人願意主動降價,向市場供給貨物,都想要高價,以後慢慢售賣。

畢竟大宋的貨物不是每年都有,也不是想有就有。就像上次,時隔幾百年東方貨物重新來到塞爾柱,他們大肆搶購,迅速售賣,以爲很快就有新貨從海上運來,然而這一等就是八年,誰知道這次船隊離開,下次再來是多少年之後的事。

對他們來說,大宋精美的貨物值得他們長久保存,慢慢使用,而不是像其他貨物一樣,迅速出手變現,因爲大宋貨物的總量是有限的,一旦賣完了一定時間內很難再有,除非親自派遣船隊出海,到東邊去找大宋,但那種風險,幾乎沒人承受的起。

貨物現在賣的怎麼樣,楊叢義並不太擔心,只要商賈還在港口不停的交換採買,船隊最終能把所有貨物交易出去,換成西洋貨物、金銀珠寶等物,他們來到塞爾柱的目的就已經達到。

至於下次船隊再來,本地商賈手握衆多大宋貨物,還會不會繼續囤積購買,目前不是他所關心的,若真到那時,船隊的貨物在塞爾柱不好賣,那就只能繼續往西,捨棄波斯灣了,畢竟西邊紅海一帶,還有廣大的區域。

時間一天天過去,轉眼已到二月下旬,楊叢義進王宮向老國王辭行後,帶上使團在國王派遣的騎兵護送下,很快返回巴士拉。

在巴士拉,使團受到首府長官更加隆重的歡迎,熱情招待數天,楊叢義藉口船隊即將返航,才得以離開,回到海邊回易營地。

經過兩個月繁忙的卸貨上貨,整個交易已接近尾聲,船隊只剩五六艘船貨物。

而從仍然等待在港口的商賈來看,這些貨交易完成也就是三兩天的事情。

根據既定行程,船隊必須在半個月之內離開。

與湯鷽、陸游、姚昶、潘誠等人商議後,確定返程日期,而後傳令全軍,開始檢查船隻,補充新鮮淡水和後勤物資,做離開前的最後準備。

三月初十清晨,第一艘戰船離港。

當天下午,在從巴格達、巴士拉等地趕來的塞爾柱王公貴族和豪商鉅富目送下,楊叢義等人登上巨大的神舟,一聲號響,離岸而去。

滿載貨物的大宋船隊緩緩離開波斯灣,而後風帆全張,順風南下,晝夜不息,一路直奔東南方向。

半個月後,船隊遠遠看到前方大陸,不是他處,正是天竺最南端的朱羅國。

靠岸休整兩天,補充淡水後,船隊再次起航,繼續南下,繞過錫蘭,而後向正東方向直行,晝夜不停,全速前進。

五天後,船隊開始減速,白天滿帆疾行,太陽一落,主帆便會完全降下,副帆也下降一半。

按照距離和航速來看,船隊已經接近南洋,夜晚視野有限,一旦觸礁或是擱淺海灘,後船躲避不及,發生碰撞,將會是極大的災難。

數天後,前方的引航戰船傳來消息,他們已經看到陸地,正在確定位置,調整航向。

而後船隊航向往北調整五度,從海島北端進入馬六甲海峽,一路朝“南洋總管府”所在而去。

航行數天便與沈縉帶領的從天竺返回的船隊,在總管府所在港口匯合。

此行,兩支船隊都順利返回南洋,自然大喜,全體在總管府大肆慶祝一番,休整五天。

在此期間,楊叢義帶着南洋總管薛望再次去佔卑面見了三佛齊國王,讓他對“南洋總管府”多多支持,並跟他直言,總管府存在對王室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三佛齊王室如今就有大宋冊封的將軍,兩國交往也很頻繁,關係穩定。而最最要的是總管府所在地遠離佔卑,是王室難以控制的地區,有總管府在,三大家族不會無端生事,只要與總管府同心協力,三佛齊的王室政權必定能夠穩固,百年前被三大家族搶去的權力也會漸漸收歸王室。

王室幾乎一半權力就是大宋船隊第一下南下時,幫他奪回的,而其中的功臣正是楊叢義。

國王是聰明人,總管府所在地是三大家族的地盤,王室根本無法插手,大宋人跟三大家族相爭,他樂見其成。於是當即保證,總管府但有所需,王室定然不會推辭。

得此答覆,楊叢義和薛望十分高興,如此一來,他們就能真正在南洋站穩腳跟,紮下根基,更方便爲長久發展計議。

休整五天,補充好淡水和糧草,船隊整合,原隊形順風北返,直往占城。

離開前南洋之前,回易處給“南洋總管府”留下一批西洋貨物,作爲總管府維護資金,這對薛望和留下的人來說是一筆鉅款,縱使回易船隊三五年不管他們,他們也能好好活下去,完成駐守南洋的任務。

百艘海船的船隊排成長龍,順風北行,小心穿過萬里石塘後,趁風加速北返,幾日時間便到占城,停泊於“南海總管府”管轄下的海港,補充糧草和淡水。

楊叢義代表大宋朝廷,再次拜訪占城國王和章先生,並向他們表達了大宋朝廷和他私人對他們的感謝之情,從西洋帶回來的稀有寶貨自然不會吝嗇,相贈很多。

船隊臨行前,與張彪見了一面,也留給他了一筆資產,同時囑咐他,一定要將“南海總管府”經營好,等人數增多,實力壯大之後,發展成一支萬人海軍,將南洋周邊牢牢佔據,希望總管府最終能夠成爲在超越占城、真臘和李越的第四股勢力,維護好大宋朝廷和回易處利益。

還告訴他,總管府不必執着於只招收漢人,只要願意被總管府管轄,不管是占城、真臘還是李越人,統統可以招入麾下,妥善管理便是。

南洋、南海遠離大宋,朝廷對這些地方也沒有多少興趣,別看他們支持南下回易,看中的也不過是海外的些許物產而已,這些物產有當然很好,即使沒有,對大宋、對百姓也沒有損害,總之一句話,可有可無。

朝廷連廣南以西的數州土地都可以因管理不便爲由,棄之不顧,哪裡會把南洋看在眼裡,他們真正能看在眼裡的土地永遠只有兩浙、江淮、荊湖和川陝,其他地方几乎無人關注,全是編管流放之地。

正因爲如此,楊叢義纔敢自作主張,設置南海、南洋和天竺,三個總管府,留下幾千人,打造據點,爲回易船隊服務。

一旦三個總管府建成,回易船隊再南下就不需要那麼多護衛軍相隨,沿途補給也會更加便利。

以楊叢義的預期,若這次返程順利,完成回易任務,那麼下次回易,必然還是由他主持,他不得不花些力氣,做些準備。

因爲整個大宋除了他和湯鷽、沈縉,再也找不到兩次成功回易的人,而沈縉並沒有官身,不可能以白身主持朝廷回易,再有湯鷽早有退隱之意,除他之外,已無人可擔負回易重任,畢竟江愷主持回易慘敗的教訓就在眼前。

休整數天後,回易船隊離港返航,風帆全張,晝夜不降,順風北返,四天四夜時間便到瓊州萬寧,然而船隊並未在此地休整停歇,徑直馳向廣州。

數天後,船隊到達廣州外海,由於廣州港外島礁無數,幾艘船進出倒花費不了多少時間,船隊若想整體進入廣州港,進出一趟沒有十天半個月,根本不可能實現。

於是船隊風帆一降,除了五艘滿載貨物的海船駛往廣州港,剩下所有船隻全部停泊在港外的海島周邊,隨時準備離岸,北返泉州。

湯鷽親自帶着五艘貨物登陸廣州,去知州府拜訪過老知州後,一封關於回易船隊順利北返的書信,八百里加急,飛送臨安。

而廣州本地的豪門大戶和巨賈,也在州衙刻意宣揚下知道回易船隊已經回來,滿載西洋貨物的海船正停泊在港口江岸,等待衆人採買。

消息傳開,湯鷽馬上回到港口主持交易。

各種貨物售賣價格一公佈,衆人頓時高興萬分,因爲這次公佈的價錢與八年前沒有多少差別,有些貨物甚至還比之前價低,當然也有價格上漲的,但價錢高低對決心採買的鉅富大戶來說根本沒有任何阻力,何況船隊僅僅出售五船貨而已。

港口邊上的茶樓上,一衆商賈大戶爭吵不休,由於貨物有限,都想爭取一下,從湯鷽手中多買一些。在打聽到船隊有一百多船貨後,風向一變,更是強烈要求多調幾船貨來,如此纔好分配,滿足他們的胃口。

然而,在廣州售賣多少貨,是回易處早就計劃分配好的,怎能輕易更改。

幾番糾纏,耽擱不少時間,最後議定方案,抽籤決定採買先後順序,運氣好的先買,運氣差的後買,若是還沒輪到某個商賈採買,五船貨物就已售完,那也只能怪他運氣不好。

兩天後,五艘空船離港,帶走的是金銀錠和銀鈔。

第449章 分化從衆第327章 殺敵萬人第712章 誰都沒虧第210章 兵分兩路第434章 怨第409章 回衙覆命第199章 泉州圓房第593章 請命調防第162章 天黑不行船第507章 孟府父女第312章 進軍涼山第66章 宋頭領第94章 各有心思第752章 北伐大計第447章 鋪墊準備第267章 最後一批第789章 合圍燕京第212章 使節登陸第250章 美夢成真第382章 感同身受第616章 破局第679章 閉營拒入第485章 問話第784章 防線堅固第488章 蛀蟲之嫌第10章 提刑查獄第195章 人員協調第59章 夜半蛇影第595章 幾無江防第590章 伏軍皁角林第438章 再拉一人第147章 學子參軍第93章 一個不留第66章 宋頭領第366章 丟臉不冤第88章 意料之外第422章 臨安再會第523章 招回參軍第108章 規矩第628章 重布江防第155章 大叔下山第305章 地道第619章 詳細信息第758章 石彈攻城第470章 臨安來人第608章 一戰之勝第486章 傷心處第709章 謹言慎行第712章 誰都沒虧第462章 山中實戰第758章 石彈攻城第716章 五龍觀第120章 遇襲第221章 天時地利第2章 寂靜官道第422章 臨安再會第1章 穿越南宋第290章 佈陣伏擊第658章 兵發淄州第610章 託付鎮江第520章 軍權下放第649章 好漢饒命第735章 請纓雁門關第516章 再接回易第658章 兵發淄州第334章 討個說法第278章 我成親了第208章 知州殷勤第769章 三面埋伏第791章 攻陷燕京第465章 姚昶追擊第193章 再會故人第427章 暗夜黑影第231章 木牆圍城第721章 皇帝承諾第494章 滅金之策第110章 武學出路第408章 殿中議事(三)第453章 給你差事第352章 直入主題第581章 提前南侵第660章 隨軍軍屬第462章 山中實戰第479章 杞人憂天第408章 殿中議事(三)第619章 詳細信息第194章 清塵還俗第391章 拜訪湯府第153章 招募新軍第734章 副帥釋疑第791章 攻陷燕京第575章 準備打仗第723章 河間馬場第735章 請纓雁門關第307章 重任相托第448章 道場解惑第232章 各取所需第386章 打包出讓第197章 我們成親第173章 再到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