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章 南下平陽府

未傷一兵一卒,辛棄疾收復了忻州城。

留守完顏祿完全放棄他在忻州城的權力,全家從留守府搬出,搬至一處別院居住,爲免忻州城內漢人百姓和將士騷擾,他門前的守衛都是辛棄疾親自安排的帥營親兵。

忻州城裡許多百姓原本就是草原人,幾十年來他們已經習慣了在城池內居住,草原上的生活習慣也就早丟棄,從日常生活、飲食起居來看,他們與漢人無異,可以說通過三四十年的雜居,他們基本上已經漢化,很難再回到逐草而居、住帳篷、吃羶羊肉的草原。

由於城內有太多漢化的草原人,想要忻州安穩,這些人就不能不管不顧,不說把他們保護起來,至少不能殺他們,不能打他們,給予他們和漢人百姓平等的待遇,對穩定忻州至關重要,因爲整個忻州漢化的草原人實在太多了。

接管忻州之後,城防士兵和城內巡邏士兵,全部換成了從潞州、遼州過來的宋軍,他們軍紀較爲嚴明,能嚴格執行帥營的命令,也就是辛棄疾的命令。

進入忻州城三天之內,暫任河東安撫使兼任太原知府、忻州知州的辛棄疾,連發數道政令、軍令,穩定民心。

當然對百姓來說,最實際的還是免除賦稅,因此按照北伐慣例,已經收復的忻州、太原府百姓免除三年賦稅。

隨着穩定民心的軍令、政令傳播開來,傳至各地縣鎮,提心吊膽的百姓終於稍稍放了心。

對大部分普通百姓來說,是不管是金人統治還是漢人統治,他們都要交稅,都要承受盤剝,只是輕與重,多與少的區別,所以誰執政,誰當他們的父母官,誰做他們的皇帝,他們無法做主,也很少關心,對他們來說,只要能讓他們有飯吃,能活下去,就是好官,就是好皇帝。

顯然對忻州百姓來說,一來就趕走金人統治者,殺掉欺壓盤剝的他們人的宋軍是好人,給他們減免三年賦稅的安撫使是好官,遠在汴京的趙姓皇帝也是好皇帝。

在古代,收稅是地方官府一年中最重要的事,也是最耗費精力的事,如今免除百姓三年賦稅,地方官府基本就無事可做,剩下的最重要的事情就只剩維穩,而打擊那些想趁亂劫掠的土匪草寇,每縣留下三隊人馬就夠了。

地方官府的主官基本上也由當地駐軍的準備將或部將兼任,過渡時期,軍政一體。

忻州很快穩定下來,辛棄疾拿着大量的現錢開始從各地徵購牛羊和糧食,籌集糧草軍需,部分留下城內,部分送往袁華所在的雁門關。

據信使來報,雁門關附近戰事激烈,金人初時以一萬軍隊強攻雁門關,連攻一個月也沒能攻進關內,後又來了兩萬援軍,開始日夜輪流攻誠,十天下來,雙方都疲憊不堪。

宋軍據雄關,居高臨下,易守難攻,金軍長途跋涉,山路難行,又沒有多少攻城器械,急切之間,根本就拿雁門關沒有辦法,一次次攻城,無果而終,只留下無數的屍體。

不過守城宋軍,前前後後也因各種原因損失了五六百人,加上天氣轉冷,很多將士已經開始不適應。

氣候是一個大問題,據辛棄疾所知,北方草原兵每到冬天就會穿上羊皮襖,不但保暖還在一定程度上防弓箭射擊,而宋軍沒有穿羊皮的習慣,並且大宋也沒有那麼多羊可殺,即使有羊可殺,羊皮還有許多更重要的用途,輪不到將士穿到身上。

至今很多身在忻州城內的將士還穿着單衣布衣,一早一晚值崗巡邏,都有些承受不住,更別說在雁門山裡的將士,那裡只會更冷。

一旦寒冬到來,別說打仗,恐怕單單一個凍傷,就足以摧垮整支軍隊。

這是辛棄疾的疏忽,他猛然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若金人等到嚴冬到來,很快就會攻下雁門關,長驅直入,到時候忻州、太原府根本守不住,籌劃數年的北伐大業將功虧一簣!

急切思索之後,他很快想起濟南府宋軍曾經在冬天冒雪進攻過燕京、平州、來州和錦州,他們是如何避免從沒去過北方的將士凍傷?

這個問題,沒人能回答他。

於是辛棄疾馬上手書一封書信,派人快馬送往濟南府,請教將士北方禦寒作戰之事。

時光飛逝,忻州、太原府很快平定。

九月初一,忻州城留下五千宋軍,其餘部隊經過長時間的休整訓練適應之後,以徵購、受贈來的馬匹爲代步工具,很快開始向南方轉移。

幾天之內,除各地守軍外,其餘北伐軍全部撤出忻州,經太原城,南下介休,同北伐西路軍統帥薛望會合,這其中就包括夏成傑部在內的忻州和太原降軍。

大軍南下之後,留給辛棄疾的任務便只有居中籌備糧草軍需和鎮守忻州、太原府。

忻州有擅長守城關的老將袁華鎮守在雁門關,只要雁門關不丟,關外金軍即使翻越連綿山脈而來,也不會有太多兵力,也不會有攻城器械,攻不破忻州城、太原城,進來只會是送死,所以辛棄疾並不擔心守城問題。

現在最讓他憂心的便只有糧草籌集和將士如何過冬問題,只要這兩個問題解決了,忻州、太原府、平陽府就能牢牢的控制住。

但這兩個問題都不是那麼好解決。

雖然大名府籌集了很多糧食,要想從潞州、遼州運來太原府,需要消耗大量民力,好在此時已經秋收,各地有許多民力可以召集,實在不行,也可以出些錢,讓商賈參與糧草運輸,據說效果不錯,他們運送糧草的效率比軍隊自己徵召民力運送高很多。

大名府到太原府路途遙遠,北伐軍的糧草運輸問題說不得要讓商賈參與了,這些錢朝廷應該出的起。

慎重考慮之後,辛棄疾派人迅速趕回大名府,協調糧草運輸問題。

另一方面,北伐軍在忻州、太原府大肆徵收糧草,地主、大戶家的存糧餘糧幾乎被強制徵購一空。

但在強制徵購的同時,安撫司也給了他們徵購收據,並承諾他們,一旦中原的糧食運至河東,他們便可憑藉手中的徵購收據以同樣的價格購買同等數量的糧食。

因爲這條政策的存在,地主、大戶雖然不是很情願在戰亂之時出售糧食,但還是沒有多少保留的將他們的糧食從糧倉裡搬了出來。

在潞州、遼州、大名府的糧草尚未大批量運到太原府之前,太原府、忻州本地徵購的糧草解決了北伐大軍的燃眉之急。

太原府,介休。

就在糧草物資運到介休之後,薛望隨即率領五萬北伐軍開關南下,沿汾河直撲霍邑。

北伐大軍至,霍邑幾千守軍望風而逃,大軍緊隨其後,奮力追擊。

不日,大軍便沿汾河趕至洪洞縣。

洪洞縣距離平陽府不過五十里,地處汾河河谷河口,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幾十年來未經戰火,人口衆多,一個縣便頂太原、忻州數縣。

大宋北伐軍攻佔太原府、忻州的消息,即便介休封鎖,最終還是傳到了平陽府。

平陽府金軍曾經組織過對太原府的進攻,無奈介休在宋軍手中,有重兵駐守,幾次三番,難以攻破,便放棄了北上的打算,他們認爲大同府不會坐視太原府丟失,定會從關外調集精兵強將入關,重新奪回太原府,打通整個河東通道,於是便將北上支援的主力調回平陽府附近。

在他們看來,只要堅守平陽府,等待大同府派遣援軍入關,到時候南北夾擊太原府,宋軍將避無可避。

所以,洪洞縣便是金軍防守平陽府的第一條防線。

大宋北伐軍直奔洪洞縣,探知一萬金軍收縮於城內,便逼近城外三裡,安營紮寨,組裝攻城器械。

洪洞縣雖是大縣,但卻不是久戰之地,城不高,牆也不厚,易攻難守。

但由於平陽城還需要時間調集軍隊,部署防禦,便不得不派遣守軍在洪洞縣遲滯大宋北伐軍。

五天後,待北伐軍休整準備完畢,日上三竿之時,薛望一聲令下,大軍四面齊攻洪洞縣城。

半個時辰之後,北伐軍攻破南城門,將士衝進城內,展開巷戰。

南城門丟失,東、西、北門守軍聞訊,鬥志立失,聽聞東門攻城宋軍不多,便打開東門,蜂擁而出,向東逃竄。

守城金軍逃離,洪洞縣城頃刻落入北伐宋軍之手。

而從攻城力量薄弱的東門向東逃竄的六七千金軍並沒能安然逃脫,就在他們亡命奔逃十餘里之後,便陷入北伐軍提前佈置的包圍圈中,全軍覆沒。

洪洞縣一戰而下,城內囤積的糧草物資,自然落入北伐軍手中。

守軍全軍覆沒的消息當天便傳回平陽府,留守府上下大驚。

平陽府四十多年沒打過仗了,守軍從統兵將領到普通士兵,幾乎都沒有實戰經歷,四十多年來,宋軍從來就沒有進入過平陽府,守軍沒有打仗的機會,和平消磨他們的戰鬥力和作戰的勇氣。

不等留守府令下,平陽府附近四萬金軍全線收縮進平陽城。

一場大戰即將爆發,周邊百姓四散而逃,逃往東西兩面的大山之中。

第189章 喝風受冷第739章 合圍關中第215章 討個說法第286章 進駐縣城第114章 龍虎上將第169章 直接挑明第158章 新軍遠行第335章 監軍反擊第679章 閉營拒入第616章 破局第208章 知州殷勤第187章 港口繁忙第322章 圍攻涼山(一)第70章 機會來了第725章 銀子燙手第332章 接管涼山第349章 覈查目標第351章 酒前胡話第385章 託付利益第641章 撤離揚州第181章 趕回老家第218章 打定注意第3章 精彩的故事第135章 湯鷽之疑第213章 突遭圍困第3章 精彩的故事第128章 太學辯議(一)第353章 龍泉軍營第396章 相逢淚眼第752章 北伐大計第152章 換個活法第636章 密謀奪命第286章 進駐縣城第436章 入選將營第597章 散兵難擋第509章 匆匆再見第662章 幫扶信任第746章 靈丘雁門第193章 再會故人第501章 回家第603章 應變第578章 金使挑釁第716章 五龍觀第110章 武學出路第729章 投軍之路第766章 一拍兩散第305章 地道第34章 餓狼圍困第517章 同心共事第740章 宋夏無備第23章 兇犯越獄第351章 酒前胡話第220章 安南使者第399章 前往臨安第786章 出路第350章 龍騎軍營第768章 隔河對峙第709章 謹言慎行第780章 金軍計議第469章 將校重聚第352章 直入主題第782章 糧倉驚變第95章 慘敗而歸第559章 甜茶受捧第297章 趁勝西進第83章 失而復得第150章 募工開營第689章 知州跑了第779章 將帥來歷第644章 選將建軍第381章 全部拿下第662章 幫扶信任第59章 夜半蛇影第266章 以儆效尤第502章 西作坊副使第734章 副帥釋疑第56章 定計第421章 趙構之難第339章 天各一方第373章 記性不好第105章 單獨補試第504章 調離臨安第382章 感同身受第194章 清塵還俗第653章 奪城第248章 離開孤島第469章 將校重聚第409章 回衙覆命第425章 選將統帥第353章 龍泉軍營第663章 北方對峙第534章 教子之爭第341章 報到第552章 成立造院第560章 爭相交易第735章 請纓雁門關第787章 投降第742章 內庫餘錢第394章 得失好壞第592章 大勝憂心